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書院

榆林地區所屬各縣書院的建立較晚。除榆林衛的“榆陽書院”、靖邊所的“龍圖書院”建于明代,神木道的“希文書院”建于清康熙年間外,其余各縣書院都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以后建立的。書院到了明清,已不再是藏書講學的地方,而成了準備科舉的場所。建立書院的地方官吏和紳士又不乏“沽名釣譽”者,因此,大部分書院有名無實,積弊很多。現僅據舊志書有關資料,分述于后。

榆林 榆陽書院 明弘治八年(1495),榆林巡撫熊繡創建,原址在榆林城內新樓(星明樓)西,今榆林市第一小學所在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撫張惠重修并改名“頤員書院”,后廢。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巡撫涂宗浚在文廟西邊(原榆林地區體委所在地)改建“興文書院”,后又廢。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府屠用中倡導,地方官紳捐資贊助,又在原址重修“榆陽書院”,恢復原名。嘉慶二十四年(1819)榆林知縣陳俊儒,道光四年(1824)延榆綏道臺顏伯燾,同治七年(1868)延榆綏總兵官劉厚基都曾倡議并捐俸擴建。榆林名醫郭繡川還請當時的陜甘總督左宗棠為書院題寫了“北學其先”四字,刻成大匾懸掛在講堂中。劉總兵在任期間,聘任劉增泰(字境川)為“榆陽書院”山長,榆林清光緒朝進士張楚林(張季鸞之父),高楓、胡鼎彝、張立仁弟兄等均為學生,,后人稱他為“劉山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后,榆林知府光昭將“榆陽書院”改為中學堂。

靖邊 龍圖書院 明隆慶年間(大約1570),兵備副使楊錦創建,原址在靖邊所新城堡城北的山上,相傳是宋代范仲淹屯兵的地方,俗稱“范老關”。明萬歷九年(1581),觀察使余之禎、總督徐三畏捐俸重修,移址于新城堡內山上。但這一次是“略仿州邑學宮之制”修建的。雖然名為“新城書院”,但實際上是儒學學宮。到了清代,這里每年約有八名生員就讀。清同治八年(1869)回民起義,縣治新城堡毀于戰火。此后,移治鎮靖堡,將原鎮靖堡義學改為“崇正書院”。光緒元年(1875),知縣孔廣晉,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丁錫奎,都曾動用庫銀重修。

神木 希文書院 清康熙二十年(1690)陜西按察司參議、分巡榆林東路(神木)道張衡捐俸創建,地址在縣署西。張衡在《修希文書院碑序》中說:“是役也,起于庚子春暮,不數旬而報竣。顏其額曰‘希文書院’。聞之,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此百川學海之意也。”雍正元年(1723),神木道署改為駐神木理事司員衙署,另建新址。而將原神木道署書房改設書院,名為“麟城書院”。乾隆五十八年(1793)理事司員嵩英,知縣王文奎等倡同地方官紳共同捐資,在縣署西南新修“興文書院”,而將“麟城書院”改為義學。

綏德 雕山書院 創建于清雍正年間,院址在州城東北疏屬山山腰。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舒元烺用地方紳士捐銀購得前州官葉馨的皆山亭舊居(原綏德師范學校院內)做校舍,更名為“文屏書院”。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州吳忠誥用紳士捐銀,購置學田,擴建書院,更名為“重文書院”。道光四年(1824),知州陳元煦又恢復原名“雕山書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江士松將書院整修一新【參見綏德雕山書院圖】,講堂正中懸“樂育英才”匾,下置楹聯:“學問務高深秀發文山理水,科名期顯達祥呈鳳嶺龍灣”。同治六年(1867),書院毀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湯敏用地方捐資重建書院。光緒二年(1876),書院開設詩賦課,并注重義理、道德教育,清澗縣(今子洲)老君殿鎮張家坪村人張瑚樹(光緒甲午科解元)曾注講于雕山書院。

除雕山書院外,綏德州城南關還有一所“龍文書院”,始末情況不詳。道光年間知州江士松曾為書院題寫門聯一副:“龍得方亨群才樂育,文明有象多士歡玩”。同治十三年(1874)在綏德城東辛店村新建了一處書院,知州湯敏題寫的“龍潭書院”四字至今猶存。

府谷 榮河書院 清乾隆初年,縣署在文廟內學宮旁拼建書房,將在元帝廟內辦的義學遷到這里,并改名書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縣張克明及紳士蘇遇龍等捐銀補修。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縣鄭居中又會同全城紳士捐銀,建書院于府州城南門外。因書院瀕臨黃河,山朗氣清,再加上府州在宋政和五年(1115)被賜名“榮河郡”,所以取名“榮河書院”。嘉慶二十四年(1819)知縣何紹衣又募捐作本生息,用作書院經費。榮河書院的山長兼注講有閻延林(舉人)、閻發閣(舉人)、閻亮閣(進士)、閻煜閣(貢生)、楊嘉德(進士)、閻道川(舉人)、蘇廷(貢生)。

米脂 圁川書院 清乾隆年間,知縣葉永林將儒學學宮改名為“成德書院”。道光四年(1824)知縣王鵠捐募擴修,改名為“圁川書院”(無定河古稱圁水,寓意人才代出,有如無定河水,川流不息)。據舊志書記載,同治元年(1862),知縣李錦江曾任書院注講,同治末年(1874)舉人高照耀曾任注講。光緒元年(1875)知縣焦云龍、光緒十年(1884)知縣駱仁,都曾集資擴修。圁川書院生員,中舉人數,名列榆林地區各書院之首。

清澗 筆峰書院 乾隆十年(1745),知縣沈逢舜將縣城西門外舊察院改建而成,名為“筆峰書院”, “取地靈人杰之意”。當時這種書院兼做公館,因此赴學生員很少。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縣楊永澤請來名師授課,使書院振興。嘉慶十八年(1813)知縣余繼昌在縣城西門外購買民房十幾間,分做講堂、學舍,仍沿用筆峰書院。道光七年(1827)重修正廳三間做講堂,東西學舍各十四間,供生員食宿,清澗人(今子洲)張瑚樹曾注講于筆峰書院。

橫山 懷陽書院 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縣蘇其照等募捐創建,地址在縣城東門內。乾隆十四年(1749)訓導張元臣為此寫下了《創建懷陽書院碑記》。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后改名為“圁陰書院”(因當時的懷遠縣,地處無定河南岸而得名)。同治七年(1868)毀于戰亂。光緒七年(1881)知縣李正心重修并改名為“巖綠書院”。第二年聘請戶縣貢生萬恒印任山長,榆林孝廉高子潤任注講。陜甘總督左宗棠曾贈給書院官版十三經。光緒二十一年(1895)知縣張子馥曾捐資為書院購置經史子集、四庫提要及小學性理百余種,復興了“巖綠書院”,使之成為榆林境內藏書較多的書院之一。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張春芳將“巖綠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

佳縣 真鄉書院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州鄭仔在儒學學宮西邊修建。大門進去為東西齋房,中間是講堂,講堂后有石窯一孔、瓦房二間供生員食宿,鄭仔曾在書院注講多年。

吳堡 興文書院 清嘉慶十九年(1814)知縣張履程在縣城內南街著手修建,但只修起墻壁即解任而去。嘉慶二十三年(1818)新任知縣陳元杰續修,兩年后完工。他在道光元年(1821)《創修興文書院記》中說:“國朝文運光昌,自首府以逮州、縣,莫不建書院,延名師,興起人文,備他年棟梁之用。”道光九年(1829)知縣劉丞剛勸捐,貢生薛瑾與監生張仲魁捐地,將所得銀兩用作書院經費。咸豐、同治年間,因戰亂破壞,書院不振。光緒十三年(1887)知縣張振聲注重文教,親自給生員上課。“興文書院”最后一任山長霍九徴注講二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霍山長與知縣桂嚴,執行朝廷“廢科舉,興新學”的詔令,將書院改為吳堡縣高等小學堂。

定邊 定陽書院 清同治九年(1870)知縣李殿爵捐俸在城內購房一所,題名“定陽書院”(后改作師范傳習所)。光緒元年(1875)知縣李世瑛呈報求得府庫銀子500兩,聘請先生授課。張劉文(四川重慶人)捐錢購置“見墻書屋”一所,捐入書院(后改為高等小學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伽师县| 嘉善县| 白玉县| 邮箱| 宁蒗| 哈尔滨市| 通渭县| 新沂市| 周至县| 临澧县| 永城市| 临夏县| 宕昌县| 延安市| 富平县| 南木林县| 东平县| 宾川县| 保亭| 伊金霍洛旗| 自治县| 若尔盖县| 澜沧| 湖南省| 宜良县| 珠海市| 杨浦区| 六盘水市| 苍梧县| 大丰市| 名山县| 文山县| 神农架林区| 通榆县| 英吉沙县| 陆川县| 秦皇岛市| 汉中市| 科尔|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