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改變,才是別無選擇的姿態
- 拿你所有的,換你想要的
- 小萬工
- 3253字
- 2020-08-03 18:10:20
我出生在這里,這個最熱的城市
800多萬人民生活在這里
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在這里
孫中山的名字永遠記在我心里
我帶著夢想生活在這里
帶著希望走在每一條街上
我想改變這個城市
因為她永遠屬于我和你
她會得到自由
她會變得美麗
這里不會永遠像一個監獄
打破黑暗就不會再有哭泣
一顆種子已經埋在心里
這是一個朋克城市——武漢!
唱這首歌為你——武漢!
我們就在這里開始反抗!
武漢!我們一起干杯為你!
——《大武漢》SMZB
盡管我是湖北人,卻從來沒有在武漢生活過,所以回來之前心里一直有些忐忑。
畢竟武漢的名聲在中國各大城市當中并不算好——隨時準備起飛的公交師傅,聽起來像吵架的武漢話,永遠在修的到處是坑的路,火爐一般的夏天,遍地荷爾蒙爆棚的大學生……看起來就不太像一個適合我這種性格溫吞的姑娘生活的城市。
直到我舉家搬遷來到武漢。
在武漢的4個月是迄今為止我在江城居住過的最長時間,4個月里我吃遍了各種花式早餐,和不同的人吃了幾千只小龍蝦;分別和出租車司機、傳道人、路人甲等各種人吵過各種架;繞過三環好多圈,被罰了12分;通勤路上聽了人生中最多的搖滾……然后就徹底顛覆了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
1
在給這座魔性的城市下一個屬于自己的粗暴定義之前,我想說一個最近在北京很火的武漢小伙兒的故事。
他叫葛宇路,腦洞特別大,喜歡用自己的名字在城市道路上做涂鴉。據傳,他在湖北美院念書時就把“葛宇路”三個字噴到了學校南邊的無名小路上,到了北京后依然如故,把印有自己名字的藍底白字的A4紙四處張貼。
這回他運氣很好,北京城中心有一條小路欣然接受了這個名字,“葛宇路”這個路名先后被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收錄,成為一個快遞真的能送到的地址。
小伙子很高興,去淘寶上“山寨”了一個路牌立在這條道路上。
他在北京讀研的幾年間還經常去這條路上晃悠,比如搭個架子坐到攝像頭前面,美其名曰“對視”。
這個奇葩小伙兒在這條路上混跡數年,快要畢業了終于沒忍住,在知乎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霸氣側漏:《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道路》。
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政府終于開始作為,把這個公民自費樹立的路牌依法拆除,翻出來自己早就取好但一直沒有頒布的正經名字——百子灣南一路。
2
聽到這個小伙兒的故事時我就覺得有趣,因為他的行為頗為接近我初見的武漢印象。
什么是武漢?有人說是熱,有人說是朋克,有人說是反抗,但我所看見的就是——我是城市的主人那種范兒。
你看這個武漢小伙兒,不過就是去北京念了幾年書,就把自己當成主人了。
不是主人怎么會想到給道路命名呢?不是主人怎么會關心一個路邊攝像頭呢?
當然,葛宇路也有做得不“武漢”的地方,比如他在事情暴露、路牌被拆除的時候太過溫和,沒有反抗。按照武漢人的做法,至少能和城管大吵一架,還能再紅一把。
當然,我比葛宇路差遠了,我覺得北京高貴又森嚴,所以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一直很識趣,從來沒有體會過這種自己是北京這座城市的主人的感覺。
直到我來到武漢。
這個有著全球最多高校和100多萬大學生的城市,卻一點都不陽春白雪,沒有任何知識分子的架子,人人都能迅速融入。
快速變化的城市面貌、物美價廉的飲食,還有寬松的落戶政策,完全是一副“我家大門常打開,歡迎你來做主”的姿態。
所以,在這座大江大湖的城市中我看到最美妙的一件事,就是它的所有的居民,不管有房的沒房的、來讀書的或來工作的都特把自己當主人,特把自己當回事。
3
為什么武漢能形成如此強烈鮮明的市民文化呢?
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武漢歷來是九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就在這里打響,所以民眾普遍都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和斗爭精神。兵家必爭嘛,政府總在更迭,如果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回事,誰還把老百姓當回事呢?
然后是地理。武漢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地理上的權力中心。雖然是一個大都市,但由于三鎮被長江和漢江割裂,天然就是一個多中心的城市;市內湖泊多到不可勝數,又將城市切成了若干個小區塊;三鎮分立而沒有城市核心,又時伴隨河運興起的占山為王的碼頭文化,可以說讓住在每一個區塊的人都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還有飲食。武漢的吃食豐富卻完全沒有等級和儀式感,所有的早點都可以端在手里邊走邊吃。更典型的是武漢人對小龍蝦的熱愛,朋友聚會,吃蝦子;商務宴請,吃蝦子;家人夜宵,吃蝦子。哪怕前一秒大家還在西裝革履正襟危坐,遇到蝦子就立刻卸下武裝,白手套一戴就掰開大鉗子,開始和紅彤彤、硬邦邦的蝦殼做斗爭。上手、蘸料、剝殼,這一連串的動作是絕對沒有辦法優雅完成的,所以咱干脆就不要禮儀了吧。
還有氣候。作為中國最熱的火爐城市,沒有空調之前,武漢人的夏天都是在大馬路上一字排開的竹床上度過的。在涼快面前,沒有啥階層,脫了衣服,大家都是肉身的人。
所以,武漢人骨子里就不迷信什么權威。路見不平,絕對不會隱忍,隨時都是憤怒的姿態。
4
而武漢這種主人式憤怒的最高表現,是音樂。
中國最美的關于音樂的傳說,就從漢水開始。
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有一次在漢水邊彈琴,居住在漢陽的樵夫鐘子期竟然停下手中的斧頭,唱和“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喜不自勝:“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是為高山流水。
這個故事我之前聽過好多次,但是到了故事的發生地才真正讀懂這個故事。想象一下這個畫面: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在荒野遭遇掄著斧頭的樵夫,二人用弦樂—古琴,鼓樂—斧頭和了一首說唱。學院派不能理解的音樂卻在市井遭遇知音。這故事其實一點都不陽春白雪,充滿了現代的朋克氣息。
什么是朋克?出生在武漢的中國朋克教父級人物吳維說:“朋克給我的意義,就是去做一個真正的人。”
不管是音樂大學的教授伯牙,還是砍柴的樵夫子期,都可以去追求做一個真正的人,以砍柴或是摔琴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哀嘆和憤怒。
5
雖然我大學時代也曾經附庸風雅去過北京的迷笛音樂節,見識過牽著白菜當狗遛的各類觀眾和歇斯底里、滿嘴咒罵的搖滾,但以我溫和的性格實在欣賞不來。
直到我來到武漢,聽到真正的朋克。
朋友給我推薦武漢的朋克樂隊時說,就是他們讓東湖周邊的混混兒們都不再打架,而是拿起了吉他。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位他以為長大了一定會變成殺人犯的哥們,現在英國學音樂哲學和藝術。
哈,這畫面多美好——因為一支樂隊,這城市反抗的方式由暴力變為音樂。
我聽著他們的歌開過長江大橋、長江二橋、知音橋、鸚鵡洲大橋、東湖隧道、琴臺大道等,然后就愛上了屬于這個城市的歌。我發現那些我所愛的人和事,他們早就歌唱過。
他們用《中國來信》歌唱陳懷民:“看看現在的社會,你一定會更加憤怒。我們拿著吉他,想象你駕著戰機。我們會永遠戰斗,永遠不言放棄。”
他們用《海鷗之歌》歌唱:“一只雪白的海鷗飛出了波浪,展開寬闊的翅膀沖風翱翔。就是他,我們不屈的斗士!他沖進死亡去戰勝了死亡。殘留的鎖鏈已經沉埋在海底,如今啊,他自由得像風一樣。”
他們用《十年反抗》歌唱:“當你開始吶喊就不要停止,因為這生活還在繼續;當你開始吶喊就不要停止,為了那沉默的大多數。”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這支樂隊,在武漢歌唱了20年,自由得像風一樣。
6
我帶著夢想生活在這里
帶著希望走在每一條街上
我想改變這個城市
因為她永遠屬于我和你
這支中國最好的朋克樂隊誕生和成長于江城,他們的名字叫SMZB,意思是“生命之餅”。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因為當我帶著夢想投奔這座城市,帶著希望走遍每一條街道,帶著我們的孩子在這里安家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與他們,與陳懷民一樣。我們在這里所領受的,不是奴仆的心,而是兒女的心,我們對這片土地負有責任。
所以我想我一定會愛上武漢,愛上這絕不溫和的氣候——寒冷的時候,冷到骨子里;熱烈的時候,熱成火爐一般。愛上這里絕不講究又絕不將就的飲食——小龍蝦、熱干面、蛋酒、苕面窩。愛上這里遍地的鋼板和豎起的圍擋——不斷在拆毀并在建造中的城市。愛上這里的方言和音樂——出自那些因為熱愛而永不妥協的兒女。
她會得到自由
她會變得美麗
這里不會永遠像一個監獄
打破黑暗就不會再有哭泣
一顆種子已經埋在心里
這是一個朋克城市——武漢!
唱這首歌為你——武漢!
我們就在這里開始反抗!
武漢!我們一起干杯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