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好書說給你聽:心靈成長好書推薦50本
- 丁閩江
- 3286字
- 2020-08-25 15:53:06
第二本《暗時間》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一天24個小時,但是,如果學會將時間分秒都利用得當,抓住那些“暗時間”,也許會讓自己的生命時間在一定意義上延長。本文通過摘選實用度高和貼近大學生生活的部分,分享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書中作者按照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角度所介紹的方法,在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時間把握、如何分析并解決問題等方面,都做了闡述及舉例,希望以此能幫助同學們的成長與進步。
腹有詩書氣自華。大家好,歡迎各位收聽《我把好書說給你聽》,我是靖云。本周要給大家推薦的一本好書是《暗時間》。
本書從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入手,講述了我們學習心理學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以及人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利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所帶來的多元價值,如何辨識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日常的學習或工作中,我們要如何面對各種各樣的瑣碎小事,如何看待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順利解決它等。總之,這本書強調: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訓練自省能力并學會應用書中所教授的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
本書的作者是劉未鵬,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工程師,書中的內容參考了他八年以來的博客精華,并被總結為六個部分。作者的講解雖部分涉及專業性,但卻通俗易懂,且文章背后都有推薦拓展的其他書籍或者文章,可以供大家選擇。接下來我將挑選我認為書中最精彩以及讓我受益匪淺的幾個要點進行分享。
第一個要點是作者希望我們養成思考的習慣。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天賦和資質的差別,但是,人與人之間在學習上之所以有差距,其關鍵并不在于資質,而在于他選擇花在思考上的時間以及思考的深度。所以當我們把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并習慣于思考時,日積月累下,我們就能領先他人并拉開差距。而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便是“衡量一個人活了多久,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
不知你有沒有經歷過,明明堅持花了很長時間去學習一門專業課,內心的感覺是,我為它付出了很長時間和足夠多的精力,可是結果卻不如我所愿。本書中就提醒了我們,在對任何專業投入足量的時間以及大量的精力進行學習時,我們都要避免以自然天數的消耗來計算投入量,這很容易讓我們產生自己花了很多精力、時間的錯覺,而最后卻一無所成。所以,我們要看的是有效利用的時間,而非表面上所花的時間。作者提出一個公式:有效投入時間=表觀投入時間×效率。這提醒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是否過于關注表面投入的時間,而沒有注重實際的效率,也就是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同時,思考深度也影響學習的反饋。在這個自媒體發展迅速和信息能快速獲取的時代,我們能接觸到足量的信息,文章和書籍的閱讀也更加便利,但是,我們要警惕自己是否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如果只是對著原文通讀一遍,認為看過了就已經足夠了,可這其實還只停留在表淺的記憶上,并沒有涉及更加深入的推理以及進一步的思考。而只有通過推理思考,挖掘事物背后隱藏的邏輯,才能全面地理解一個事物,而這種推理的過程,被作者稱作思維時間,也就是暗時候。任何人都有暗時間,比如當我們下課回宿舍的路上,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和小伙伴約著出門游玩需要坐公交、地鐵的時間等,這些其實都可以成為你的暗時間。
第二個要點是作者認為能在恰當的時候回憶起來的知識,才是真正掌握的、可以學以致用的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程度,作者提出了好幾條建議,最重要的就是自主回顧知識,主動把握回憶的機會。主動回顧舊知識,有利于我們鞏固記憶,將其從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不易遺忘。我們還可以進行新舊知識的整合,將知識從點串成線,最后歸納整理出自己的知識網絡,還可能有新的啟發和更深的見解。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把主動回顧養成習慣,所以作者還給出了另一種建議——創造讓自己回憶的機會。具體而言是三種方式:1.和一起學習的人進行討論;2.按自己的想法,自主整理筆記;3.進行寫作、展示、講解等方式的主動輸出。作者提到的學習后進行討論、向他人展示、對他人講解或者自己對自己講解,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也稱作費曼學習法。研究表明,主動學習能讓記憶的留存率達95%,因此,我們可以學著站在教學者的角度,用自己的話簡易卻又準確地概括和鞏固知識、發現疏漏,是高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第三個要點是我們要時常反思,學會在反思中進步。心理學上的“自利歸因”,我曾經也有,就是當人們面對一些積極向上的結果時,通常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內部的品質特點,如能力、態度、動機等,而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外部的因素,如運氣、環境等;當面對一些消極失敗的結果時,卻把自己的行為歸于外部因素,而把他人的行為歸于內部的品質特點。要擺脫這種局面,反思則是第一步。在發現別人問題的同時也要從事情預期、最終結果、過程進度、各自的情緒狀態、所面臨的阻礙、所具有的優勢等方面去反思自己,從中所得到的教訓也應時刻記住,不再重蹈覆轍,便能在反思中進步。
第四個要點是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如果我們的能力足夠強,也就是說我們知識技能稀缺和價值高,則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的其他人,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能讓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提高。那么,什么是核心競爭力呢?作者認為,我們的個性、知識、經驗構成了核心競爭力。因為,同樣的領域,掌握技術的人數不勝數,但關鍵就在于個體是怎么將自己的個性、經驗與知識進行組合。作者給出了一組知識技能組合:1.專業技能;2.跨專業的其他領域技能;3.學習能力;4.性格要素。就這么四條,我按照我的專業,用我自己的例子來給大家示范一下如何分析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1.專業技能。我學的是針灸推拿學,對于這個專業所要求的知識儲備及技術技能,如果我掌握得越透徹,運用得越自如,則我在這個專業的不可替代性越高,這是不用多解釋都能理解的。2.跨領域的技能。這其實很廣泛,比如,我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能幫到我,我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能不能有所創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理論或方法,我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是否足夠高,我是否擁有批判性思維,我是否懂得運用英語配合專業進行對外交流和文化宣傳等。3.在學習能力上的競爭力,就是指當我遇上了新的事物或新的思想,能不能接受、吸收或者包容、借鑒。4.性格也很重要。比如,我是否有足夠的好奇心(以支撐我去探索、求知),我是否足夠謙卑(因為這個是虛心向他人學習和請教的基礎),我是否足夠自信(中醫需要自身自信,才能讓患者信任你),我是否能專注做事(這能影響做事的效率),我是否喜歡自省,也就是能及時反思并從中改過(這決定了自己成長進步的速度)等。按照我這樣的過程,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弄清楚自己需要加強的層面,再進行有意識的提高,逐漸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不可替代性。
第五個要點: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我們動手。舉個例子,在我們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容易知難而退,這是人的本性,我們會下意識地對面臨的困難進行價值評估,因為未知,所以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掌握,甚至覺得不可能完成任務,但我們要知道,這種情況下的大多時候,都是我們把困難評估得太高了。新知識的學習的確有難度,但是,很多知識都是掌握之后“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書中提到一個概念“未知則不知”。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完全不知道一個事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其實不知道它,即因為無知所以不清楚自己無知的范圍,并且有時不自知自己的淺薄。我們的認知經常會出現偏差,就是在掌握前會夸張地認為:“這個簡直沒辦法理解”“這完全不可能全部掌握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不確定性和未知風險被高估,你就很容易選擇放棄。可實際上,我們的最初感覺往往在實踐和耐心地學習之后會發生改變,其實,也沒有那么困難,關鍵就在于自己邁出那一步。遇到問題需要我們動手,這個動手的意思就是讓我們不要單單去想,而且還把困難評估得過高,而是要在想完以后積極地去行動,只有自己經歷以后,才會發現未知的東西其實沒有那么可怕,也沒有那么難。
如果我們能學習并踐行作者給出的方法、建議,你就會知道如何去抓住那些重要的時間,從而讓學習、工作和生活更加輕松愉悅。閱讀完《暗時間》這本書,希望你會有新的理解,能更理智地做出選擇。
推薦文章作者及音頻錄制:修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