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古史探微
  • 楊寬
  • 3290字
  • 2020-07-15 14:17:31

釋青川秦牘的田畝制度

1979年四川青川戰國墓出土的秦更修田律木牘[1],是個很重要的發現,使我們對于戰國和秦代的田畝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有助于深入探討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

“畝”原是農田間一長條的高畦。井田制以“百步為畝”,每畝田寬一步,長一百步。百畝之田,就是把一百“畝”并列在一起,正好寬一百步,長一百步,成為一個正方形。秦商鞅變法改“百步為畝”為二百四十步一畝,是仿效三晉的制度。趙在春秋晚期已實行二百四十步為畝,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田畝之制,見于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吳問篇》。究竟二百四十步的畝制的結構怎樣,過去我們不了解,現在青川秦牘的出土使我們清楚了。

青川秦牘記載:

二年(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即甘茂)、內史匽:□□更修為田律: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百(陌)道。百畝為頃,一千(阡)道,道廣三步。封高四尺,大稱其高。捋(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捋(埒),正彊(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

這里的“畛”,是指一畝田兩端的小道,所以說“畝二畛”。所謂“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是說“畛”寬一步,長八則。古時“畝”筑成長條的高畦,用來種植成行列的農作物;“畝”邊有長條的小溝叫“甽”,便于雨水流泄,達到洗土排水的作用。因此隨著河流東向和南向的差別,田畝的行列也有東向和南向的不同。行列東向的畝稱為“東畝”,行列南向的畝稱為“南畝”[2]。律文說:“畝二畛,一陌道。”“畛”是一畝田兩端的小道,“陌道”是一畝田旁邊的道路,也就是畝與畝之間的道路,該與“畛”垂直相交,使畝成為一塊長方形的田。所謂“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則”為三十步,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出土竹簡有“卅步為則”記載,“八則”就是二百四十步,正合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氾勝之書》的區田法,規定“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齊民要術》卷一引)。古時六尺為步,廣四丈八尺正合八步,長十八丈正合三十步。說明西漢關中地區的田畝,還是沿用秦制。律文只說“畛”的寬度長度,而沒有說明“陌道”的寬度長度。陌道的寬度該與“畛”相同,長度可以推算而得,因此律文從略了。

律文又說:“百畝為頃,一阡道,道廣三步。”這是說,每一百畝田連結成為一頃,有一條“阡道”,成為一頃田邊緣的道路。如果一頃田和另一頃田連結的話。“阡道”就成為間隔頃與頃之間的道路。律文只說阡道廣三步,比畛與陌道寬三倍,沒有說明它的長度,因為長度也可以推算而得。既然每畝寬八步,長三十步,那末,每百畝連結成一頃,除去畛和陌道所占土地以外,一頃田的實有面積當為寬八百步、長三十步。作為一頃田的阡道,就該長八百步。

阡陌是田間之道的稱謂。這種田間之道,因為河流有東向和南向,田畝行列有“東畝”和“南畝”,也就有兩種不同的方向。關于這點,古人早就指出了。《漢書·成帝紀》載陽朔四年詔:“其令二千石勉勸農桑,出入阡陌。”顏注:“阡陌,田間道也。南北曰阡,東西曰陌,蓋秦時商鞅開也。”關中地區主要河流東西向,采用“東畝”的行列,因而每畝田的小溝和道路東西向,每頃田的大溝和道路南北向,所以說“南北曰阡,東西曰陌”。《史記·秦本紀》索隱引《風俗通》說:“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河東地區主要河流南北向,采用“南畝”的行列和相應的阡陌。

為什么這些田間之道稱為阡陌呢?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有一篇《阡陌考》,對此曾作探索。他以《周禮·地官·遂人》所講井田制的結構作比較,認為“阡陌之名,從《遂人》百畝、千畝、百夫、千夫生義”,陌道正“當百畝之間,故謂之陌”,阡道正“當千畝之間,故謂之阡”。我們從青川秦牘所載田律來看,程氏此說并不符合事實。陌道該是筑在百畝以內,畝與畝之間的道路。“陌”因是百畝田中的主要道路而得名。阡道該是筑在千畝以內,百畝之間的道路。“阡”因是千畝田中的主要道路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律文規定了建筑農田的“封”和“埒”的具體形制和尺寸。律文說:“封高四尺,大稱其高。埒高尺,下厚二尺。”“封”是作為疆界標志的封土堆,高度和長度、寬度都是四尺,就是崔豹《古今注》所說“封土為臺,以表識疆境也”;《急就篇》顏師古注“封,謂聚土以為田之分界也”。“埒”是“封”與“封”之間接連的矮墻,矮墻的地基厚二尺,矮墻本身高一尺,用作田地的分界,就是崔豹《古今注》所說“畫界者,于二封之間又為埒以畫分界域也”。

古時邦國、都邑、田邑的四周,都筑有封疆,封疆是用封土堆和所種樹木連結而成,即所謂“封而樹之”。《周禮·地官·封人》說:“封人,掌詔王之社,為畿封而樹之。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西周的大塊田也都“封而樹之”。散氏盤銘文講到眉田和井(邢)邑田的“封”,所有地名都連有樹木名稱如柳、楮木、杜木、桑等。格伯簋銘文講到“卅田”的疆界,地名也是連著樹木名稱如杜木、桑等。楊樹達以為就是“封樹”(《積微居金文說》卷一《散氏盤跋》),是正確的。商鞅在秦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史記·商君列傳》),就是廢除舊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開立新的阡陌封疆。阡陌便是青川秦牘所說的阡道和陌道,封疆便是青川秦牘所說的“封”和“埒”。秦律的《法律答問》,解釋“盜封徙,贖耐”的條文,指明:“封,即田千(阡)佰(陌)、頃半(畔)封也。”“田阡陌”就是秦牘所說的阡道和陌道,“頃畔封”就是秦牘所說的“百畝為頃”的“封”和“埒”。由此可見商鞅在田畝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主要有兩點:一點是改百步為畝為二百四十步一畝,每畝寬八步、長三十步,擴大改建了阡道和陌道。另一點是廢除了大塊田“封而樹之”的辦法,改以一頃田為單位,建筑封疆,也就是秦牘所說的“封”和“埒”的建筑。

秦推行的田畝制度,所以要規定以一頃田為單位而建筑封疆,這和當時授田制度及名田制度(即以個人名義占有田地的制度)都以一頃田為單位密切有關。秦律所以要把遷移一頃田的阡陌畔封看作侵犯財產所有權的“盜”的行為,也是和當時授田和名田都以一頃田為單位有關。杜佑《通典·州郡典》“雍州風俗”記載:“按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盡,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矣。”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后,確是實行“百畝給一夫”的授田制,同時按軍功爵賞賜田地也以一頃為單位。《商君書·境內篇》說:“賞爵一級,益田一頃。”商鞅在變法令中規定:“名田宅、臣妾、衣服,各以家次。”(《史記·商君列傳》)所謂“以家次”,就是要按爵位等級占有田地,爵位等級越高,占有田畝的頃數越多。青川秦牘所載田律,規定以“百畝為頃”為單位而修筑“封”和“埒”,就是用作土地所有權的標志,便于推行以頃為單位的授田制度和名田制度。

律文又規定:“以秋八月,修封埒,正疆畔。”這和《月令》孟春之月、《呂氏春秋·孟春紀》“皆修封疆,審端經術”的目的相同,是為了便于耕作和維護土地所有權。原來商鞅按爵位等級占有田宅多少的規定,由于開墾荒地和田地可以轉讓等原因,很難堅持推行。云夢秦律的《徭律》明文規定:“其(指苑囿)近田(指農田)恐獸及馬牛出食稼者,縣嗇夫材(裁)興有田其旁者,無貴賤,以田少多出人,以垣繕之,不得為繇(徭)。”可見當時有田者的貴賤等級,已和有田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系。為了防止苑囿的獸及馬牛出來吃掉鄰近農田的禾稼,縣嗇夫征發“有田其旁者”為苑囿修筑圍墻,已經不分貴賤,只按田地多少出人了。《月令》季冬之月和《呂氏春秋·季冬紀》都說:“命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歷”是統計登記的意思,和《禮記·郊特牲》“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的“歷”意義相同。既然每年季冬要統計登記從卿大夫至于庶民的土田之數,說明當時上至卿大夫,下至庶民,占有土田之數已多少不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整修田地的封疆,十分清楚,主要目的在于維護土地所有權。

(原載《文物》1982年第7期)


[1] 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文物》1982年第1期。

[2] 參看拙作《論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第三節“西周的農業生產技術”,收入《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邻水| 恩平市| 青阳县| 新营市| 浦北县| 浑源县| 遂溪县| 剑河县| 黔东| 大洼县| 宣汉县| 象州县| 长治县| 阿鲁科尔沁旗| 芜湖市| 顺平县| 孟村| 尉犁县| 乌鲁木齐县| 大悟县| 雷波县| 石门县| 南部县| 乐至县| 三明市| 扬中市| 虹口区| 广宗县| 新闻| 潞西市| 弥勒县| 仁化县| 榆树市| 保亭| 吴堡县| 慈利县| 大安市| 南宁市| 泗阳县| 沙坪坝区| 五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