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堅持中原

新四軍5師與鄂豫皖根據地的發展——359旅南下征程——三大主力會師鄂豫皖邊區——中原部隊承擔牽制國民黨軍主力的戰略任務——成立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桐柏戰役——國民黨軍加緊包圍——中原部隊向東轉移——東進還是堅持——兩路主力東進大別山——停戰令下達——中原部隊決定就地堅持

1945年底,正當我軍10萬干部戰士開辟東北根據地,山東和晉冀魯豫解放區處于擴大發展時期,遠在鄂豫邊的中原解放區卻處在國民黨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形勢相當嚴峻。

中原解放區是原新四軍5師創建的抗日根據地。1939年初,李先念、陳少敏同志帶領160多人,僅有90條槍,組成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從河南確山竹溝鎮南下,到達湖北應山(今廣水)北部與河南交界的四望山。在那里組織當地和鐘祥的游擊隊,編成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組建新四軍5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委。以挺進縱隊為基礎,合編了應城劉少卿、洪山張文津等游擊隊,以大悟山為中心,向長江沿岸的漢陽、黃梅等地發展,開辟小塊的抗日根據地。1942年5師一部分渡江,在鄂南10縣建立游擊區。在對日軍的反“掃蕩”和與國民黨頑固派的反“摩擦”作戰中,5師克服了遠離中央和抗日根據地的種種困難,孤軍奮戰,不但站穩了腳跟,還建立起一塊塊根據地。1943年,鄭位三同志以華中局代表身份來到5師任政治委員。他重視黨組織和根據地建設,開展整風,使5師的工作有新的發展。到抗戰勝利前,5師已經發展到5萬多人,控制了豫南信陽、羅山、光山、正陽等十幾個縣和桐柏山、大別山區,建立起民主政權和地方武裝,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和鞏固的根據地。

李先念、鄭位三等領導人都是紅軍時期鄂豫皖蘇區的老干部。李先念,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入黨。到鄂豫皖蘇區后在紅四方面軍中逐漸成長起來,長征前升至紅30軍政委。在長征中,他于1935年6月率部攻占懋功,迎接中央紅軍會師。8月包座之戰,紅30軍作為主力,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道。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后,紅四方面軍主力奉命西進,打通國際道路。30軍是西路軍的核心力量,在河西走廊浴血奮戰。在青海“馬家軍”圍攻下,西路軍失敗。李先念率領部分干部戰士頑強西進,翻越雪山,走過沙漠,終于到達新疆,為紅軍保存了一批骨干。1937年底回到延安學習。他敢于承擔艱苦任務,不計個人得失,曾受到毛澤東的贊揚。

鄭位三也是湖北黃安人。知識分子出身,1925年入黨。他是1927年黃麻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后到鄂豫皖蘇區從事根據地建設,先后任內務部長、財經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代主席。紅四方面軍長征后,他仍在蘇區堅持斗爭。1934年11月隨紅25軍長征,任軍政治部主任。紅25軍到陜北時,他在陜南開辟鄂豫陜蘇區。擔任特委書記。抗戰爆發后他又回到鄂豫皖老區開展工作,“皖南事變”后到張云逸部,任新四軍2師政委。1945年黨的七大在延安舉行,他和李先念都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鄭位三在鄂豫皖地區威信很高,人稱“位老”。他與李先念合作開辟中原解放區,在政治路線上起著決策作用。

1945年8月10日,蘇軍進入東北,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毛澤東指示鄭李:“蘇聯參戰,日本投降,內戰迫近。你們所處地位不可能奪取大城市,而應乘機擴大地區,奪取武裝,奪取小城市,發動群眾,準備應付內戰。”(1)

當時,5師師部在湖北禮山縣白果灣(今屬大悟),部隊比較分散,承擔大的作戰任務有困難。鄭李考慮鄂豫皖地區戰略地位重要,應該把附近地區的抗日武裝和地方部隊集中起來,建立鄂豫皖中央局,統一領導該地區的斗爭。當時在河南中部嵩山地區有王樹聲、戴季英領導的河南軍區部隊,在湖南境內有王震、王首道領導的八路軍南下支隊。還有分別在鄂西、鄂南的大小游擊隊。8月12日毛澤東復電鄭李:中央同意在鄂豫皖地區建立中央局,并決定徐向前來擔任書記。在徐未來之前,由鄭李先將中央局建立起來,由鄭位三代理書記。并指定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王樹聲、戴季英等為中央局委員。同時規定“鄂豫皖中央局直接受中央領導,管理現在5師活動范圍內之黨政軍及河南區黨委與河南軍區。”

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曾發布命令,要華中日軍向李先念將軍的部隊投降。李先念部也立即行動起來。但是鄂豫皖根據地臨近平漢鐵路,國民黨軍正迅速北上,并有包圍李先念部的跡象。在蔣介石指揮下,第6戰區的66、92軍向武漢開進;59軍向應山、信陽開進。第5戰區的41、47、68、55軍向豫中、豫西開進。搶在5師之前接受了平漢沿線與中原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

相比之下,5師在抗戰勝利后的發展比山東、華中、晉冀魯豫等解放區都要小得多,沒得到多少果實。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離國民黨大后方太近,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隊伍集中不起來。10天之內,5師僅占領小城鎮十余個,消滅偽軍3000余人。在河南確山的國民黨軍雜牌部隊程道榮部因不滿中央系的排擠,宣布與5師合作。程道榮是原西北軍舊部,士兵中土匪成分居多。5師得到消息后,由副政委任質斌率領部隊前往接應,把程部接到解放區。這是5師的最大成績(1946年中原突圍后,程道榮部叛變,又回到國民黨軍——作者注)。9月3日,鄭李電告中央:

1. 自從日本投降后,我們曾著重做了將近十天的受降工作,但因處于蔣大我小之環境,自己力量分散,蔣軍又乘機進攻我四望山,因此受降工作成績比任何解放區都小。十天之后我們就著重了反內戰的準備,首先是改編部隊與集中兵力,自動的減輕了受降工作,爭取時間。

2. 我們當前很大的困難:

甲、主要根據地沒有形成,主力無依托。

乙、正規軍太小,需要臨時去集中幾個旅,僅新編部隊戰斗力不強,而且一時難集中于師部之手。

丙、財政極端困難,既無儲存,收入又大減。

丁、部隊的情緒,抗完了日就想回家的思想有不少的數量。

戊、民眾認為內戰免不了,而且怕我軍打不退,我軍又要走。

3. 我們此地部隊游擊戰的條件特別好,各種困難在主力軍和主要根據地上面。

4. 我們正在將師部轉移至四望山(鐵路西)。

9月4日中央復電,同意5師師部及部分主力轉移到四望山機動位置。并指出:“在目前,你們想創造主要鞏固的根據地,是不可能的。你們現在的中心任務是整編一、二萬主力軍隊,放在手里。有了這個主力,總是有辦法的,望你們集全力完成這個任務。”(2)根據中央指示,5師著手整編部隊,將原來的游擊隊體制轉向野戰部隊,并等待接應河南王樹聲部和南下支隊王震部前來會合。

八路軍359旅王震部隊,是遵照毛澤東的指示,于1944年11月9日從延安出發,長途行軍建立華南抗日根據地的。這支部隊的老基礎是紅二方面軍第2軍團,老戰士中湖南人居多。長征到達陜北后長期保衛延安,在南泥灣開荒生產,為陜北根據地作出了很多貢獻。這次南下隊伍共七個支隊,4千多人,是359旅的骨干。他們從綏德渡過黃河,進入太岳根據地。又從沁水縣進入河南境內,乘黃河冰凍連續夜行軍,從容跨過黃河和隴海線。然后他們經魯山、葉縣王樹聲部游擊區南進,于1945年1月27日到達大悟山根據地,與5師同志會師。休整了幾天,在根據地過了春節,359旅又南下了。脫離根據地后,行程頓時艱難起來。沿途屢遭國民黨頑軍的襲擊和圍堵,三天兩頭發生戰斗。359旅無后方長途行軍,彈藥得不到補充,傷員無法安置,只得且戰且走,不能硬拼。原來在鄂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無法實現。王震帶領部隊繼續南下進入湖南,部隊也改名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6月24日,毛澤東指示:“集中兵力在國民黨統治地區和國民黨優勢兵力反復地多次地打大仗,不但在軍事上是不利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不利的。”毛澤東要求王震在湘中地區建立根據地,爭取與廣東游擊隊打成一片,在南方一翼打開局面。(3)

8月15日,當359旅到達永興境內時,傳來日本投降的消息。形勢的變化使中央重新考慮戰略部署和行動。毛澤東指示王震,要他們能打則打,不能打就走。當時359旅正處在國民黨軍的尾追之下,幾乎天天作戰,老百姓也鎖門逃跑,部隊得不到休息,已是疲勞萬分,掉隊的也多起來。8月27日,部隊到達廣東與江西交界的南雄境內,但因國民黨軍緊緊追趕,無法與東江縱隊會合,只得掉頭返回江西。第1支隊副政委王恩茂在日記中寫道:“8月28日,在上多休息。部隊到百順、白云等地搞糧。下午2時,2支隊、5支隊來了報告,頑90師進到了牛多,并向上多前進。因此休息不成,部隊向百順轉移。本決定在百順宿營,因頑緊跟到上多,在百順宿營,必然要打,故繼續向分水、黃嶺洞轉移。但在轉移中又遇頑軍,急速打轉,經白竹到沙坑宿營。從白竹到沙坑,黑云蔽天,漆黑一團,后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人,人就像失掉了眼睛,什么東西也看不到。同時雷聲隆隆,大雨迫人,25里路走了半夜。到了沙坑,群眾關門閉戶,不肯開門,大多數進了碉樓,弄得我們無可奈何。所以有許多部隊露營和搞不到飯吃,疲苦極矣!”

8月29日,部隊北行80里,到江西大庾境內石溪宿營。“擺脫了頑軍的尾追和合擊,但部隊是十分的疲勞的。目前我們在湘粵贛三省邊境立腳是困難的,并且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所以向中央提議,今后我們行動向湘鄂贛邊李先念同志區域靠。”(4)

9月7日軍委復電:“知道你們目前處境異常艱難,在日寇投降時局變化的情況下,你們確已難于完成原有任務,同意你們即由現地自己選擇路線北上與5師靠攏。”359旅的南下長征就此結束,開始調頭北上。

當359旅為生存而苦斗時,在河南嵩山地區的王樹聲、戴季英部也很艱難。國民黨軍沿隴海、平漢線東進北上,中原地區的我軍被視為心腹之患。劉峙指揮的國民黨第40、90軍先后抵達洛陽,15軍在伊陽集結,向登封、密縣等地前進。我河南軍區所在地受到巨大壓力,有被國民黨軍包圍消滅的危險。軍區領導研究,認為堅持下去希望不大,應該轉移。但是轉移到哪里,大家意見分歧。有的愿意北上到晉冀魯豫根據地,戴季英等主張南下會合5師。9月10日中央指示河南軍區和5師:“中央贊成河南主力及大部分干部在情況嚴重時,第一步向南轉移與五師靠攏。……河南部隊及五師部隊留在黃河以南行動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直接配合華北與長江下游我軍的作戰,所以不應退過黃河以北來。任務和環境是困難的,一切干部應有充分的艱苦斗爭的準備”。“只要你們很好注意群眾紀律,改善與人民的關系,你們在鄂豫皖三省以至陜南地區是完全能夠長期勝利堅持的。”(5)

這時,國共雙方的重慶談判正在艱難地討價還價。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9月19日,周恩來提出關于軍隊縮編和讓出部分解放區以換取在北方部分省份建立政權的建議:第一步準備將海南島、廣東、浙江、蘇南、皖南、湖北、湖南、豫南的八個根據地部隊撤出,第二步再將蘇北、皖北、豫北地區的部隊撤出,集中于黃河以北的七個根據地。根據這個方案,鄂豫皖根據地也在撤出之列。中央軍委考慮到這個根據地戰略地位重要,如能堅持,可以牽制國民黨相當一部分兵力,為其他解放區的發展創造條件。所以在“雙十協定”簽字后,毛澤東回到延安,中共中央于10月12日向各中央局發出《關于雙十協定后我黨任務與方針的指示》,強調說:“為表示讓步,取得全國同情起見,我方答應退出浙東、蘇南、豫鄂等八地,這是因為在和平局面下這些地區不可能保持。但對當地人民是一大犧牲,須作妥善之解釋及適當之處置。但在豫鄂目前仍照中央原定方針辦理。”(6)

鄭李了解中央的意圖,決心執行中央指示,會合王樹聲、王震兩部在鄂豫皖地區打大仗。9月22日他們致電中央:“5師地區現有兩個前途,或者游擊局面或者重新打開正規局面。決定于一月左右打一大仗,大仗打勝有可能時,則可逐漸重建根據地。此仗不勝,則因財政困難、部隊不鞏固很快就要失敗。而這兩個前途關系黃河南岸全局頗大,此勝必須有王戴主力參加,才有把握。……因此提議王戴早日南下,合力一戰。”中央24日復電完全同意,并表示如果鄭李能夠集中主力打幾個勝仗,“中原局勢即可穩住和開展,亦可大量牽制蔣頑,亦就是援助了華北、華東的斗爭。”(7)

河南軍區接到中央指示后,即開始南下行動。9月30日,王樹聲、戴季英率領軍區機關、學校和各支隊共12000人從登封、方山地區出發,強渡汝河。沖破國民黨軍隊阻擊,進入查牙山區,與豫中軍分區陳先瑞部會合。10月17日,李先念率5師主力三個旅向桐柏方向出擊,擴大根據地并接應王樹聲部。

10月20日,5師13旅向桐柏縣城發起攻擊。縣城內只有一個營的國民黨地方部隊,縣長嚇得棄城逃跑,13旅沒費多大勁就占領了縣城。5師乘勝前進,28日占領棗陽,11月1日攻克新野。半個月內,5師控制了桐柏山區大部,幾乎天天都有勝利。受5師鼓舞,河南軍區部隊在泌陽沖破國民黨軍堵截,在桐柏山區與5師會合。10月25日,王樹聲、戴季英等與李先念在桐柏縣城見面。王震、王首道率359旅也從鄂東迅速北上向5師靠攏,11月2日,王恩茂率359旅先頭部隊到達棗陽縣城,與5師會合。5師同志見359旅風塵仆仆,要他們先休整幾天,補充部分軍服物資。這樣,三支部隊在桐柏山區會合,壯大了中原地區我軍的力量。

三支部隊會合后,李先念、鄭位三考慮統一領導和部隊合編的問題,10月29日向中央報告。30日中央復電批準,將鄂豫皖中央局改為中原局,以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為常委,鄭位三代理書記。中原軍區以李先念為司令員、鄭位三為政委,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部隊整編為兩個縱隊、三個軍區:第一縱隊以河南軍區部隊組建,司令員王樹聲,政委戴季英;第二縱隊以5師主力和359旅編成,司令員文建武,政委任質斌。江漢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鄭紹文。鄂東軍區司令員張體學,政委聶洪鈞。河南軍區司令員韓東山,政委劉子久。合并后的中原軍區共有野戰軍和地方部隊6萬余人,力量與晉冀魯豫、山東、華中等解放區不相上下。

三支部隊會合后,鄭李考慮四望山地區范圍狹窄,地瘠民窮,幾萬軍隊的給養相當困難,不易持久。所以想借此機會向西打出去,往鄂西北發展。而中央的考慮是讓他們立足中原,牽制國民黨軍力量,對北方解放區起戰略配合作用。11月28日,劉少奇為中央起草了給中原局的指示:“你們最近在豫南、鄂北的行動已取得重要的勝利,因而吸引了劉峙五、六個軍對著你們,這就大大幫助了劉伯承在平漢北段的作戰。……可以說:只要你們在現地區堅持,蔣軍就不能集中兵力北上,雖然最近你們自己的勝利不大,但在整個戰略配合作用上是極大的。”他指出:“在將來決戰中你們是處于外線,直接配合華北、華東我軍作戰。你們將有更大的戰略作用。因此,我們意見,你們仍在豫南、鄂北、鄂東、大洪山、桐柏山、大別山廣大地區回旋堅持至一年的時間,不作大的轉移的打算。”(8)為了解決中原部隊給養困難的問題,劉少奇專門向晉冀魯豫、山東、華中局打招呼,要求他們向中原提供財政幫助,“必須你們把錢送給5師,或者至少送到漢口存儲,由5師派人到漢口接收。”中原的戰略任務既定,鄭李等負責人就要在堅持上作文章了。

中原我軍在桐柏山區的發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高度重視。蔣介石調兵遣將,命令第5、第6戰區于11月內“肅清”中原共軍。在北面,第5戰區司令劉峙調第69、41、47軍的八個師從舞陽、方城、南陽、確山一線向南推進;在南面,第6戰區司令程潛調第59、75、77軍的六個師自漢陽、應城、鐘祥一線北上,企圖南北夾擊,把中原我軍壓縮在桐柏山區消滅掉。

為了爭取主動,中原軍區于11月9日開始了桐柏戰役第二階段的行動。不久前我軍曾攻占棗陽,隨即撤出,棗陽又被國民黨軍占領。這次359旅奉命打棗陽,大家士氣很高,急行軍數十里,聽說棗陽城內是土頑,不是正規軍,359旅決心攻城。9時打響,到14時攻占棗陽縣城,俘敵300余人,繳獲一批武器。12日,359旅和5師主力北上至唐河以南的丁爬山,將冒進到黑龍鎮的國民黨47軍一個團大部消滅。以后的戰事就不順利了。國民黨第20師在雙溝平原地帶構筑工事,中原二縱的13、15旅在359旅配合下攻了一夜,沒有攻下,士氣受到影響,向南撤到湖陽鎮。國民黨軍步步進逼,14日,中原一縱和二縱在祁儀鎮設伏,準備打擊孤軍深入的國民黨第181師。狡猾的敵人到祁儀后就停滯不前,我軍只得由伏擊改為主動進攻。一縱打祁儀,打了一夜沒打下。二縱第二天接著打,敵軍依托村落工事頑強抵抗,我軍打了一夜又沒打下,傷亡500人,天亮時只得主動撤退。王恩茂覺得很窩囊,在12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第一個戰役打了三仗(即湖陽、雙溝、程家河、祁儀),雖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但未取得殲滅敵人一路或幾路的決定意義的勝利。因此,敵正向我解放區壓縮。”“向我進攻之敵共八個軍、二十個師以上,我們處于敵人包圍之中。為了回旋作戰,跳到敵人包圍之外去打擊敵人,創造新陣地,軍區首長決心,實行戰役轉移,不在現有地區戀戰,準備轉移到路東淮南地區。”(9)

黨中央對中原我軍的命運極為關注。11月5日國民黨軍開始包圍中原我軍時,毛澤東就以中共發言人的名義發表《國民黨進攻的真相》的談話,強烈譴責道:“我豫鄂兩省解放區軍隊,現被國民黨第一、第五、第六三個戰區的軍隊共二十幾個師四面包圍,劉峙任該區‘剿共’總指揮。我豫西、豫中、鄂南、鄂東、鄂中等處解放區都被國民黨軍隊侵占,大肆燒殺,迫得我李先念、王樹聲等部無處存身,不得不向豫鄂交界地區覓一駐地,以求生存,但又被國民黨軍隊緊緊追擊。這難道也是取守勢嗎?”(10)12月19日,鄭位三、李先念、王震聯名請示中央:“配合華北確為重要,但以莫大傷亡減員,再堅持時間,確有不利。因此,提議主力靠攏軍部(即在淮北的新四軍軍部——作者注),此地留五千到一萬人的(部隊堅持)游擊戰爭。”(11)

中央考慮了中原局的請求,20日劉少奇復電鄭李,先說中央正與國民黨方面談判,有停戰的希望,因此中原軍區部隊的轉移最好能在一個月之后。“由于各種原因,你們部隊集中既不能消滅敵人,則不如分散堅持有利。但分散堅持則不需如此多的主力部隊和干部。因此中央同意你們的主力向東轉移到軍部地區,留一部主力多帶電臺,配合地方游擊隊分散堅持鄂豫地區。望你們即作這種準備。”

這就產生了誰留誰走的問題。當時的形勢對每個人都是考驗:走的可能生存,留的可能犧牲。經過慎重考慮,鄭李向中央請示:讓王樹聲、戴季英的一縱(河南軍區部隊)和二縱的359旅大部分干部轉移,李先念和5師主力留在原地堅持。12月25日劉少奇指示:“李先念仍以隨主力行動為好,因為他的目標甚大,如留下,敵人決難放過他。留下部隊也不要太多,一萬人足夠。對于留下的干部你們應作很好解釋,而且必須是他自己有決心留下,愿意艱苦堅持斗爭者,不愿留下者不要勉強留。”關于轉移去向,劉少奇分別與晉冀魯豫的劉伯承、鄧小平,山東陳毅,華中鄧子恢、張鼎丞聯系,要他們作好接應中原部隊的準備。(12)

關于轉移問題,中原軍區內部意見不一。鄭位三、李先念不愿離開根據地,愿意留下堅持。王樹聲、戴季英于1946年1月1日、2日向中央連發兩電,表示北上冀魯豫要過幾個渡口,不好通過,建議先南下大別山,再向皖東轉移。王震于12月30日對王恩茂等領導干部交代:359旅準備轉移到新四軍軍部地區,然后到東北與后續部隊(指已在東北的劉轉連、晏福生部)會合,如不可能,就送干部到東北去。

部隊中議論紛紛,中原局領導決定統一認識,向大家交代清楚。1946年1月1日是元旦,中原局在禮山陳家灣召開高干會議。鄭位三就時局與新戰略方針問題作了報告。在談到新戰略時他說:方針不外三種,進攻、堅持、退守。日本投降以前,我們是進攻,但同時有堅持和退守。日本投降以后,我們是堅持,但同時有局部的進攻和退守。現在我們在中央指示下,留一部分主力堅持,同時可能有局部的進攻和發展;一部分主力轉移,這是退守。我們留一部分主力堅持,目的在爭取鄂豫皖三省我黨的地位,這是正確的。當環境嚴重的時候,組織的決心是,犧牲小部分,保存大部分;個人的決心是,犧牲個人,保存別的同志。李先念宣布:一縱轉移,二縱的13、14、15旅和359旅留下堅持,但359旅的多數干部也轉移。考慮到部隊的穩定,在未行動前,暫時不向團以下干部傳達。(13)

一縱的轉移是從12月21日開始的。他們從祁儀鎮出發東進,25日在信陽以北越過平漢路,28日占領息縣縣城。1946年1月6日,一縱2旅在1旅配合下攻克光山縣城。王樹聲、戴季英的指揮部住在潑陂河鎮。中原局機關和二縱一起轉移,他們從唐河縣南下,經過鹿頭(棗陽東北)、安居(隨縣西)、洛陽店(隨縣南)、接官廳(應山南)到王家店(孝感北),越過平漢路。1946年1月4日,359旅部隊占領湖北禮山縣政府駐地宣化店。這是個商業碼頭形成的集鎮,沒有城墻,經濟狀況是這一帶比較好的。隨后,鄭李率中原局機關住到了這里。1月8日,中原軍區的一縱、二縱在光山、經扶(今河南新縣)以西的鄂豫邊界會師。除在桐柏山區還保留了一部分部隊堅持外,中原部隊主力完成了向大別山區轉移的任務,暫時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困。

李先念回憶:“如果不是為了牽制敵人,當我們結束了桐柏戰役后,部隊一直向東走,最多五天就可以到達蘇皖解放區。那時候跟在我們后面的國民黨部隊只有一個軍,打過去毫無問題。”(14)但是中原部隊沒有走,而是留下來繼續堅持。因為國共雙方的和談取得了進展,即將簽署停戰協定。1月8日中原局致電中央:“由于停戰最近有很大可能,又由于以部分主力到華北、華東三條路線沒把握走通,我們已決定全部留原地堅持。大部分散游擊,暫時集結四個旅作游擊性的運動戰。”劉少奇次日復電:“停戰談判已有結果,命令可能在日內下達。如果不發生中途大的變化,和平新階段可能即從此開始。但你們仍須準備國民黨中途變卦,繼續戰爭。你們停止東進、北上的計劃,在原地堅持是對的。望你們在最近一星期內計劃控制較大的地區及若干城鎮,以便在停戰時刻到后,你們有較大地區立足及生存。”(15)

1月10日停戰令下達后,國民黨軍還是沒有停止行動。后面追來的部隊迅速在我軍外圍展開,第47軍搶在停火時限之前搶占了光山縣城,對中原我軍形成包圍態勢。雖然和平暫時實現,但是中原部隊負擔著牽制國民黨大軍的任務,一直處于嚴重的壓力之下。任質斌同志回憶這段轉移過程的情況時說:“三大主力會師后,進行了湖陽、雙溝、祁儀等較大戰斗。由于這幾次作戰沒有達到全殲犯我之敵的預期目的,國民黨軍隊氣焰囂張,步步向我緊逼,使我根據地逐漸縮小,財政日益困難。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中央曾同意中原部隊主力實行戰略轉移,以大部主力去皖東。中原軍區當時確定,王樹聲部三個旅、359旅轉移到皖東去,與新四軍2師會合。同時由王震、周志堅同志和我帶第13旅護送,能回則回,不能回也留在皖東。5師的其余部隊由先念同志和位老、陳大姐(即陳少敏)率領留在中原地區堅持。我們到了平漢路東,剛打下了光山,黨中央發來了1946年1月10日的停戰令,說國共兩黨簽訂了就地停戰的協定。于是,先念、位老發電報給我們,要我們到宣化店開中原局會議。在會上,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不走了。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執行中央的命令,一方面是舍不得離開老根據地。”(16)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85頁。

(3)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頁。

(4)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頁。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87頁。

(6)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頁。

(7) 李少瑜等編著:《中原突圍紀事》,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頁。

(9)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229頁。

(10)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7~1168頁。

(11) 《中原突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頁。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13)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頁。

(14) 李先念:《要正確評價中原突圍》,《中原突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

(15) 李少瑜等編著:《中原突圍紀事》,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

(16) 任質斌:《關于中原突圍的幾個問題》,《中原突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肇庆市| 巴彦县| 金乡县| 桐乡市| 伊吾县| 岳西县| 博罗县| 盘锦市| 壤塘县| 武鸣县| 巫溪县| 周口市| 遂溪县| 元阳县| 牙克石市| 泸水县| 莱芜市| 唐山市| 博乐市| 虞城县| 赞皇县| 阳信县| 张家口市| 定南县| 拜城县| 衡南县| 陆川县| 汤阴县| 府谷县| 丹东市| 察隅县| 威海市| 左云县| 崇义县| 阜宁县| 章丘市| 长子县| 连州市| 彰化市|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