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戰:中原西南解放戰爭1945~1951
- 劉統
- 9459字
- 2020-07-24 18:24:32
第7章 中原突圍
四面被圍的中原解放區——缺糧無錢的困境——中原局內部認識不統一——部隊復員和化裝轉移——周恩來到宣化店——蔣介石下達進攻命令——中原局要求主動突圍——毛澤東指示:“生存第一,勝利第一”——李先念率部突破平漢路——宣化店的“空城計”——王樹聲部向西突圍——皮旅東進
1946年1月13日,國共雙方停戰令生效。在國內各戰場上槍炮聲暫時停止,北方的晉冀魯豫、山東和華中解放區得到一段休養生息時期,但中原解放區卻處在國民黨軍的四面包圍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困難。
1月初中原軍區部隊由桐柏山區向平漢路以東轉移時,國民黨軍前堵后追,將我軍壓縮在河南光山、羅山、經扶(今新縣)和湖北禮山(今大悟)四縣交界的宣化店、白雀園、郭家河地區。方圓不過百里,人口僅40余萬,經濟落后,地瘠人貧。短短四個月,中原解放區的面積縮小到僅為抗戰勝利時的十分之一,中原局機關、軍區部隊和后方家屬,一下涌過來六七萬人,糧食、給養很快陷入困境。
中原解放區被國民黨軍隊四面包圍。北面,47軍駐河南羅山,48軍駐商城;平漢路沿線,41軍駐確山,66軍駐信陽,75軍駐湖北廣水;南面,72軍駐麻城。總兵力超過20萬。停戰令下達后,國民黨軍仍不斷蠶食解放區,卡住交通要道,對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他們盤算:如此下去,不用打仗,李先念的部隊很快就會餓死、困死。
情況的確是相當嚴重。1月14日,鄭李急電報告中央:數萬人處在四縣間狹小地區,“財政給養有朝不保夕之苦”。請求中央幫助解決財政困難,或讓他們向東轉移。17日中央軍委復電指示:“你們的處境是艱苦的,一切計劃要放在克服困難、長期堅持斗爭的基礎上,不要過多寄托在停戰和平的希望上。要放在獨立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不要過分放在希望外援上。停戰命令公布后,斗爭形勢將更復雜。一方面要進行合法斗爭,開展和平民主的政治攻勢,瓦解對方的內戰陰謀;一方面又要隨時提高警惕性,堅持自衛原則,防止與打擊對方突然襲擊。”(1)
走又走不了,打又不能打,鄭李對所處的局面非常苦惱。1月28日在宣化店中原軍區干部會上,鄭位三作報告總結五條教訓:(1)沒有及早準備兩個月的糧款;(2)三大主力會合遲了;(3)戰斗思想準備不夠;(4)地方工作缺乏組織性、計劃性;(5)笨重的后方沒有及時送走。他指出:要想取得勝利,時間和空間兩個條件必得其一。現在既沒有大塊根據地,以時間換空間;又沒有延遲頑軍進攻,爭取時間創造根據地。(2)總之,教訓是深刻的。為了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只好讓各部自行向駐地百姓“借糧”。
中共中央關注中原部隊的命運,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在周恩來、葉劍英督促下,軍調部成立駐漢口的第9執行小組,專門解決中原我軍的生存問題。23日,在第9執行小組的斡旋下,王震代表中原我軍與國民黨軍代表宋瑞珂等在羅山舉行談判,達成《羅山協議》。規定“雙方軍隊停留于現在各自所在地區”,中原我軍“得在所駐地區運輸給養”,國民黨軍同意“不阻撓或干涉此種運輸行動”。
可以運輸,但又沒錢買糧。為了向中央反映情況,中原局委托任質斌于2月初經漢口、北平輾轉飛往延安,向中央匯報中原部隊的財政困難等問題。劉少奇、任弼時聽取了匯報,答應要晉冀魯豫、山東等解放區幫助中原解決給養所需錢款,但要求中原復員2萬人,精兵簡政。(3)
糧食是維持軍隊生存的基本條件。在中國以往的戰爭史中,因缺乏糧食而導致軍隊崩潰瓦解的例子是很多的。中原部隊是三支部隊組合而成,本來就不太鞏固,各部隊因缺糧而自謀出路,使根據地內部產生了一些混亂。
359旅在停戰后,即開始在駐地征集糧食。他們計算了一下,以保為單位,共50個保。每保負擔1萬2千斤,有的保負擔到3萬斤。到2月底共籌糧40萬斤,可供部隊用一個半月。估計部隊還要再堅持一個時期,2月27日,359旅干部開會要求再搞一個月的糧食,約23萬斤。王恩茂感到相當為難,在日記中寫道:“完成任務的可能是有的,但困難是大的。可能,就是有的保只搞1萬斤以下,而一般保出糧數目均在2萬斤以上,再這些區域未征田賦。困難,就是搞糧的次數太多,至少五次,人民感到糧食負擔不知要負擔到哪一天;負擔的分量也重,感到負擔不了。春荒到來,人民焦慮本身糧食困難;我們說過再也不借了,現在又借,則失信譽。”(4)部隊沒有經費,空口向老百姓借糧已經很為難,其他經費更是無著。359旅想個辦法,在駐地設卡征稅。他們在周黨畈設卡征稅,被5師知道,讓他們交出由軍區統管。但是他們在周黨畈前面的王屠店又設了稅卡,結果周黨畈又收不到稅了。李先念很生氣,在干部大會上不點名批評:“交出了這個稅卡,又在北面擋一個口子設立稅卡!”359旅干部開會,“認為李師長的批評是對的,今后稅收統一的方針也是對的,但過去上級沒有錢發,部隊又要錢用,怎樣辦呢?在王屠店設個稅卡,影響周黨畈稅收是不好的,但不這樣,部隊就沒有錢用,這是一個客觀的原因。今后稅收統一,當然是個很好的方針,但如不能解決各部困難,則將無法維持這種統一。”(5)
王恩茂說的是事實。在中原局和軍區無法解決各部隊困難的情況下,內部越來越難以控制。2月14日,鄭位三以個人名義電告中央:“事情真急如火,連日檢查,3月1日全軍無糧,即使有錢買,也要在50里外至100里以外運輸。部隊轉移又要交涉好,非法轉移可能吃虧。”
3月13日中原局又向中央告急:“停戰后50天來,我主力5萬余駐路東羅(山)禮(山)經(扶)光(山)四縣邊境縱橫百余華里的狹窄地區,糧食全靠借本地富戶之余糧和進行預征。今年上半年以一年田賦計算,得370萬斤,至2月20日已用盡。現每保的平均負擔在2萬斤米以上。部隊有1萬6千人已全無糧吃,其他幾萬人至多只能經一星期至9天。”“我在路西之信陽南部及安陸、應山地區尚可籌得60萬斤以上,但因國民黨之封鎖,無法運至路東。這個狹小地區已處軍民交困的狀態,不能再籌借了。買米尚可能維持一至二個月,但無錢購買。”
國民黨就是想用圍困的方法扼殺中原我軍,這一點毛澤東看得很清楚。3月王震飛到延安匯報工作,請示行動方針,毛澤東對他說:蔣介石對待我們的原則是“能消滅的則堅決消滅之,現在不能消滅的則準備條件將來消滅之”。毛澤東要求中原部隊繼續完成牽制國民黨軍隊的戰略任務,并要準備作出重大犧牲,即使是全軍覆沒,也要保障戰略全局的勝利。(6)為了維持中原部隊的生存,周恩來在重慶與國民黨方面協商:由晉察冀、太行、山東解放區出糧食2萬噸賣給國民黨北平、太原、新鄉、濟南等地糧食管理處,變換成現金,然后由我方在武漢購買糧食,全部運給5師。并由董必武同志專程去漢口辦理此事。
但是,中原局部分領導對和平存有幻想,單純依靠合法手段,希望通過談判來解除困境,沒有對國民黨的摩擦、蠶食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中原局領導班子內部意見不統一,無法形成一個有力的“拳頭”,克服困難,展開斗爭。李先念后來反思歷史教訓說:“首先,在突圍前對全國迅速發展的形勢認識不夠,估計不足。中原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我們是在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他們決不會甘心讓我們待在這里的。對國民黨假和談、真備戰的陰謀,我們是有認識的,對他們要打內戰是有思想準備的,尤其是王震同志從延安回來傳達毛主席指示以后,思想上更明確了。其他解放區可能會有一段和平時期,而中原解放區則不可能,必須立足于打。但是,當國民黨的30余萬軍隊,把我們包圍在方圓僅二百里的宣化店地區的時候,個別負責同志曾散布失敗情緒,說什么‘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打也打不贏,走也走不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在領導干部中加強對形勢的研究和分析,正確估計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統一思想,克服錯誤思想情緒,堅定勝利的信心,并動員軍民充分做好打的準備,但當時這一點做得很不夠。”(7)
中共中央盡最大努力救濟中原部隊。晉察冀、太行、山東各解放區大量籌措糧食,3月30日董必武代表中央到宣化店慰問中原干部戰士,帶來各解放區支援的糧款法幣3億元。到4月中旬,中原解放區先后共收到來自各方面的救濟款8億元法幣,可供部隊兩個月的生活費,暫時緩解了中原部隊的燃眉之急。遵照中央指示,中原部隊開始大量復員編余干部和戰士,總數達8千余人。由于時間倉促,許多準備工作和思想工作沒做好。許多同志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復員是兇多吉少,不愿離開部隊。359旅準備復員部分超編干部到地方,大家都流著眼淚不愿意走。一個同志干脆說:“如果要我復員,我死也不復;如果一定要復,就送我一顆子彈把我打死,裝進棺材!”某部復員一個小鬼,僅給150元法幣路費,連幾頓飯錢都不夠。他無處可去,就在鎮上流浪。有的在宣化店街上變賣自己的東西,使人看了心酸。有的復員回家的人在半路被國民黨軍隊抓去,錢被搜光,人遭拷打。王恩茂看到這些情況,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復員是值得考慮的;復員搞得不好,將會造成罪惡。”(8)
除了復員之外,中原局還將老弱和婦女干部和部分傷員疏散,讓他(她)們化裝轉移到華北解放區。一縱1旅旅長皮定均的夫人張烽已經懷孕數月,也在轉移之列。4月30日,她們四個女干部化裝成難民,從白雀園出發上路,走了幾十里,剛進入國民黨區,就被叛徒認出來。她們連夜又逃回白雀園,避免了一場災難。到5月26日,組織上再次讓張烽轉移,皮定均作為領導干部服從了命令,但心里特別難過,生怕愛人在路上有三長兩短。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對問題的處理和考慮是非常的不周到不正確的,很匆忙地執行黨的決議和號召,什么問題也不考慮,說走就叫她自己走了,表現我那點光榮!事實是把活生生的革命戰士,就這樣無敵情觀念地送走了,自己也沒有主張。從組織上說是堅決服從了,但思想上很是矛盾與不安,萬一她出了事情,我將后悔一輩子!”(9)張烽拖著六七個月身孕,從白雀園步行到信陽,然后乘火車先到鄭州,又到徐州。在徐州沒接上頭,又擠在火車車廂頂上返回開封。終于找到一個關系,開到通行證,穿過國民黨軍封鎖線,坐馬車到達太行解放區。這時,皮定均已經率部突圍,來到蘇中解放區了。(10)1946年10月,皮定均托一位同志到太行解放區找到張烽,這對患難夫妻才恢復了書信聯系。當時像張烽這樣疏散轉移的老弱、婦女干部和來自國統區參加革命的學生,共有2千余人。
1946年5月,蔣介石加緊了圍困中原我軍的行動。負責指揮的是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根據所得情報,他認為李先念部有向東北方向突圍,到山東會合新四軍的可能,企圖在我軍行動之前,先發制人,將中原我軍消滅在宣化店地區。他派副參謀長韓文元專程到駐馬店和漢口,與武漢行營主任程潛、第6、第8綏靖區主任協商,準備采取聯合軍事行動。圍困中原我軍的國民黨部隊已經增加到12個軍、21個師,約30萬人,比我軍多5倍。特別在平漢、津浦沿線加強兵力,切斷我軍向東、向北的交通要道。(11)中共中央識破了國民黨的陰謀,于4月29日發表聲明,“鄭重要求國民黨當局立即負責采取一切有效辦法,制止這一重大流血陰謀的實現,并迅速允許李部安全轉移與復員。”(12)
為制止中原內戰,在周恩來再三要求下,馬歇爾同意“三人小組”派代表前往宣化店調處。5月8日,周恩來與“三人小組”美蔣方面的代表到達宣化店,聽取李先念的匯報。李先念揭露了國民黨對中原解放區的圍困罪行,國民黨代表被迫答應停止軍事行動,允許我方干部、家屬、傷員乘火車轉移到北方解放區,由軍調部第32小組在宣化店監督執行。在中原軍區舉行的歡迎大會上,周恩來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使中原干部們感受到了黨中央的關懷。皮定均在日記中激動地寫道:“周副主席你來了,你辛苦地奔走在和平的戰場,你給我們帶來了興奮和希望!”
周恩來在宣化店聽取了鄭李的匯報,與他們商量了中原部隊的突圍、復員和轉移人員計劃。他明確告訴鄭李:雖然和平尚有希望,但內戰看來不可避免。這次前來只能暫時緩解一下緊張局勢,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周恩來走后,鄭位三向干部們傳達了中央指示精神,指出中原的任務是進行反內戰準備,同時注意“熬”和爭取合法轉移。前者為第一,后者為第二;如果內戰打起來,中原的出路一是分散打游擊,二是與主力會合。(13)
到了1946年6月,隨著東北局勢的惡化,蔣介石決心發動內戰的面目已經暴露無遺。中共中央一面進行談判斗爭,一面通知各解放區做好準備。中原是國共雙方矛盾的焦點,一旦國民黨軍發動全面內戰,最先進攻的目標很可能就是中原解放區。6月1日,毛澤東電告鄭李:“美蔣對我極為惡劣,全面內戰不可避免。”“必須準備對付敵人襲擊及突圍作戰。預擬突圍后集中行動及分散行動兩個計劃。”10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鄭位三:“我們方針是力爭和平,但同時必須立即準備于國民黨全面大打時能堅決粉碎之。你們應即準備好一切,在全國大打時能夠發動廣大群眾,堅持鄂豫川陜以至江南廣大地區的斗爭。”中央的指示表明:中原部隊已不可能合法轉移,一切立足于打和突圍。(14)
中原局領導人緊張地研究突圍計劃,又產生了爭論。6月14日鄭位三電告中央:“中原局在討論反內戰計劃時發生兩個不同的意見:一個主張留黃河以南在鄂豫川陜甚至江南等地堅持斗爭;一個主張大部轉移華北,留游擊隊在鄂豫。”
這時,蔣介石已經完成了整編軍隊、擴充裝備等準備,即將向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6月中旬,蔣介石密令武漢行營主任程潛和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1)出動鄂豫皖邊區外圍部隊,對共軍嚴密封鎖,分進合擊,徹底消滅中原共軍。(2)為避免共方責難與美方的為難,著武漢行營所轄部隊均歸鄭州綏署指揮出擊。”6月20日,劉峙向包圍中原解放區的國民黨整編第41、47、48、72、66、15、75師下達作戰命令:“綏署為使爾后主力方面作戰有利,以剿滅豫鄂邊區共軍之目的,決以第5、第6兩綏區所屬各部隊,分由豫南、豫東對信陽、經扶間之共軍,尤其對宣化店、潑陂河方面共軍之主力,集結優勢兵力,一舉分區包圍而殲滅之。”命令詳細劃分了各師的作戰區域、指揮關系和各自作戰任務。特別強調:“如共軍突圍,各進剿部隊務不分畛域,跟蹤窮追,直至共軍就殲為止。”(15)
獲悉國民黨軍即將大舉進攻的情報,中原局于6月21日向中央發出一封長電,要求主動突圍。電報首先匯報了國民黨軍的調動和部署情況,指出:“在此情況下,我在萬不得已時的突圍行動,已愈困難。現在我區局勢確已發展到必須迅速主動突圍的地步。”“比較安全的只有由豫西南向鄂中、向西突圍的兩條路。”“如果等頑軍已經完全部署完畢,正式向我軍全面進攻時再突圍,則我不僅在戰略上,即在戰術上亦處于被動地位,那個局面是很難設想的。因此我們提議中央能允許我們在本月底即開始實施主力突圍的計劃,即經鄂中,分兩個縱隊分別向陜南及武當山突圍,然后轉至陜甘寧邊區。我們認為就時間和敵情來說,現在主動突圍,較過去雖有大困難,在突圍過程總可能遭受一定損失,但再不主動突圍,以后則更難了。如何,即請復示。”
6月23日,毛澤東的復電來了。電報文字非常簡潔,語氣非常堅定:
中原局:
(一)二十一日電悉。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二)今后行動,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不要請示,免延誤時機,并保機密。
(三)望團結奮斗,預祝你們勝利。(16)
接到中央指示,中原局立即緊急部署突圍行動。商議決定:由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二縱第13、15旅及359旅為北路軍(右翼),從宣化店向西突圍;以王樹聲率一縱第2、3旅為南路軍(左翼),從潑陂河向宣化店靠攏,然后向西南突圍。由羅厚福、文敏生率江漢軍區部隊由安陸桑樹店向西突圍,相機進入四川。留下一縱1旅,由旅長皮定均、政委徐子榮指揮在北面白雀園防御;鄂東獨立2旅由旅長吳誠忠、政委張體學指揮,在南面呂王城防御,并到宣化店接防,掩護主力突圍。部署就緒,各部隊開始緊張、秘密的準備。
6月24日下午,一縱1旅皮定均旅長、徐子榮政委接到縱隊首長命令,趕到潑陂河縱隊司令部。王樹聲司令員向他們交代:奉軍區命令,主力向西突圍。1旅執行牽制敵人、掩護全軍西進的任務,要用一切辦法拖住敵人、迷惑敵人,使敵人在三天內找不到我軍主力行動方向。三天后主力越過平漢路,1旅可根據情況或尾隨主力西進,或向其他方向突圍。皮、徐受領任務,接過王樹聲給的一筆經費,騎馬趕回白雀園。
6月26日夜晚下著小雨,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等率中原局和軍區機關離開宣化店,向西行軍。根據所獲情報,國民黨整編41師調動三個團到羅山,在桐柏的整15師到信陽,在廣水的整66師準備發起進攻。敵軍的目標都是指向宣化店方向,對我軍向西突圍的計劃完全不清楚。359旅奉命27日出發,王恩茂還坐在屋里寫日記:“軍事上的出敵意外,是非常有利的。各部繼續進行行動的準備,但極秘密和平靜,戰士和居民都不知我們要行動。”
宣化店以西是武勝關、柳林,這里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平漢鐵路從山間通過。國民黨軍認為:這一帶地勢險要,大部隊活動困難,向西也是崇山峻嶺,共軍不大可能由這里突圍。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宣化店東、南、北三個方向,在平漢沿路上只設了一些碉堡,如有情況,可以利用鐵路快速運送部隊增援。29日下午,中原軍區先頭部隊二縱13旅37團在縱隊副司令員周志堅帶領下登上柳林車站東邊戴家廟山上,選擇通過平漢路的突破口。黃昏,37團向柳林車站發起進攻,國民黨守軍被突如其來的打擊嚇懵了,倉惶向信陽方向撤退。我軍撕開了國民黨軍封鎖線,中原局機關和突圍部隊安全通過平漢路。與此同時,359旅在柳林南邊的李家寨通過平漢路。敵軍在夜晚不知我軍有多少人,只是躲在碉堡里向外開槍。359旅以一部牽制敵軍,以極微小的傷亡順利過路。北路軍中原突圍的第一步取得勝利。(17)
有意思的是,中原局機關轉移后,我方還在宣化店唱了一出“空城計”。鄂東獨2旅政委張體學率領警衛排和兩個連于25日奉命趕到宣化店接防,掩護中原局機關行動。在中原局機關附近,住著軍調部第32執行小組。其中有美方代表懷德中校,國民黨代表何柱堅上校、陳謙中校和我方代表任士舜。28日懷德來到軍區機關,要求會見李先念。張體學通過任士舜說:李司令員身體不適,改日再見。懷德見我軍戰士照常站崗,一切正常,就回去了。誰知我軍2萬多人就在他們眼皮底下已經走了。29日下午,估計大部隊已經通過平漢路,張體學在宣化店設宴招待第32小組全體成員,宣布李先念將軍已率中原部隊突圍。美蔣代表目瞪口呆。宴會后,張體學將第32小組成員送上去漢口的汽車,禮送出境,然后率領掩護部隊迅速轉移。(18)
南路突圍的一縱王樹聲部卻不順利。他們是25日夜里行動的,比中原局機關還早一天,可是他們沒有向西直接通過平漢路,卻向南繞了圈子。據王樹聲在1947年底山西晉城中原局高干會議上的回憶:“當我接到突圍命令后,便率一縱隊兩個旅于6月25日由潑陂河出發。因繞道孝感之楊平口過鐵路,致使二縱多走了三天的路。當我們到楊平口附近時,敵185旅已先我而至,駐險堵截我們,因此不能通過。又多繞了一天路,到了大悟山,遲至30日晚上才全部過了鐵路。我們當時即認為這次突圍部署不妥,比二縱隊部署吃虧得多。當我們繞路到大悟山,敵人又一個旅到了,分路截擊我們。第二天我們決定先打其先頭的一個團,準備于下午把敵人打垮后,再乘勝追擊,越過鐵路。我們便于當天(30日)下午3時開始行動,不料天下大雨,至天黑時方止,我們分兩路縱隊前進,又不料路窄夾在一起,路狹泥滑,秩序混亂,且戰且走,耽誤了不少路程。閔學勝于次日早晨帶兩個團從我們左側過了鐵路,右縱隊掉了隊,僅6團過去了兩個營,還丟了一個營。我隨15旅43團和縱直走了一夜,天剛拂曉時,我們過了大河,距鐵路尚有10余里,正當敵人的埋伏圈里,敵人便向我們射擊了。當時部隊混亂得很,到處是人馬,誰也制止不住,誰也不聽指揮,就是散了。這時我只帶幾個警衛員,敵人隨后趕來,掩護全縱隊的4團從后面把敵人打退了,我們再重新集合隊伍,準備過路,已是(31日)上午11時了。我們以7團打碉堡和敵人守備部隊,以4團打武漢援兵敵10師,不到兩個小時攻克四個碉堡,并擊潰了敵援兵。當時我們隊伍在二三里路寬的地方并排走著,后來敵人的裝甲車來了,飛機也來了,我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和掃射,以大無畏的精神與英勇的戰斗過了平漢路。”(19)
經受最嚴峻考驗的是皮定均和他的1旅。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1年入黨。是在紅四方面軍中成長起來的干部。他參加過鄂豫皖蘇區多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到陜北后任團長。抗戰期間在129師任特務團團長、太行軍區第5、第7分區司令員。1944年8月他任豫西支隊司令員,南下開辟豫西根據地。抗戰勝利后他的部隊改編為中原軍區一縱1旅。這支號稱“皮旅”的部隊以作風頑強著稱,在國民黨軍圍困中原軍區時,皮旅一直在白雀園的一線陣地擔任防御。
接受掩護中原局和主力突圍的任務后,1旅的干部們研究行動方案。掩護就意味著他們要孤軍奮戰,不會有人來幫助他們。既要完成任務,又要保存自己,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突出去,確實沒有什么把握。許多擔任掩護的部隊就是準備犧牲自己的。對于堅守白雀園陣地,大家沒有異議。三天之后向何處去,倒是很難下決心。向西追趕主力,必然會把敵人引來;向南是長江,幾千人過江談何容易。徐子榮政委考慮再三,說:“我想這樣,等主力過了鐵路,我們是否可以先虛晃一槍,偽裝跟在主力后面走,它一天或半天,就很快隱蔽起來,閃過敵人的鋒芒,然后出其不意地來個回馬槍,向東前進。這樣使敵人對我們捉摸不定,等它摸清我們的動向,我們至少已走出好幾百里了。(20)政委的意見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皮定均在日記中自勉道:“在最艱苦最危險的時候,你個人不要表現悲觀、沒有主張和無能,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智謀和膽識。”“不悲觀,一切問題都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解決的。”
6月26日黎明,國民黨軍開始向潑陂河、白雀園一線進攻。1旅三個團分別扼守陣地,奮勇還擊。敵軍炮火雖然兇猛,但步兵行動遲緩,顯然是在試探。27日下大雨,敵軍攻擊受阻。當天夜里,皮定均將前沿部隊悄悄撤下,到白雀園東南的劉家沖會合。28日雨過天晴,1旅自劉家沖向南行軍,插向敵后。中午部隊到達潢(川)麻(城)公路的咽喉要道小界嶺。小界嶺是宣化店東南的制高點,4月間國民黨軍為了壓縮包圍中原根據地,派三個團搶占小界嶺,建碉堡,設封鎖線。皮定均以為通過小界嶺將有一場惡戰,沒想到國民黨軍的陣地上竟然沒有開火。抓個俘虜,才知道主力都向西追趕中原主力去了,此地只留下少數兵力把守。就這樣,1旅機動靈活地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大踏步向東突圍。
(1)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
(2)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258頁。
(3) 李少瑜等編著:《中原突圍紀事》,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
(4)(5)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頁、第291頁。
(6) 王震:《李先念與中原突圍》,《中原突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頁。
(7) 李先念:《要正確評價中原突圍》,《中原突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頁。
(8)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頁。
(9) 《皮定均日記》,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頁。
(10) 張烽:《秘密轉移》,載《鐵流千里——中原東路突圍紀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 胡臨聰:《蔣軍破壞和平進攻豫鄂解放區經過》,載《文史資料選輯》第18輯。
(12)(14)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87頁。
(13) 《王恩茂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頁。
(15) 《中原突圍戰役敵情資料》。
(16)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頁。
(17) 《中原突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8~91頁。
(18) 李少瑜等編著:《中原突圍紀事》,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
(19) 王樹聲:《中原一縱突圍及其經過》。
(20) 皮定均著:《鐵流千里》,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