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訓格言全鑒
- (清)康熙撰 王翠菊 范英梅評注
- 794字
- 2020-07-21 15:36:04
人之習氣 決定一生
訓曰:人之一生,多由習氣①而成。蓋自孩提以至十余歲,此數(shù)年間,渾然天理②,知識未判,一習學業(yè),則有近朱近墨之分③。及至成人,士農工商,各隨其習,習以成風,雖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習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必然者。
【注釋】
①習氣:習慣,習性。多指不好的習慣。
②天理:程朱理學認為的人的本然之性,指封建的倫理綱常,即仁、義、禮、智的總和。
③近朱近墨之分:朱,紅色。墨,黑色。多用來指人因所接觸環(huán)境的不同而習性不同。
【譯文】
訓言說:人的一生,大多是由生活習慣決定的。大約從孩提時起到十多歲,這幾年之間,完全是質樸純真的自然之性,知識沒有明顯的區(qū)別,然而一旦從師學習,就會有近朱近墨的區(qū)別,等到長大成人,士農工商等行業(yè)的選擇,都是有各自所學的不同而決定的。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即便是父親對于兒子,長兄對于弟弟,也不能使他們的習慣和自己一樣。所以孔子說:“人的本性都是相近似的,因為學習經(jīng)歷的不同,遂使后來的習性相差很遠。”這是有必然性的。

孟氏三遷圖(錢慧安)
【解讀】
習慣成自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對于人的一生很重要。人的出身無可選擇,但人的習慣則可以選擇。荀子說:“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也就是說,人在出生的時候脾氣秉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之所以到后來會有所不同,是因為受周圍生活環(huán)境的熏染和教育的影響才有所改變的。因此,人有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就顯得格外重要。古人是非常重視生活環(huán)境的。“孟母三遷”為的是給孟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良好的德操和素質。而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都缺乏父輩們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從小養(yǎng)成吃苦的習慣。由于父母的溺愛,往往使他們過于驕縱。一旦壞習慣養(yǎng)成了,再想改變他們就很困難。要想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這就需要做父母的對孩子從小監(jiān)督,并予以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