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練式溝通:直達人心的人際溝通技巧
- 鄧淼
- 1983字
- 2020-07-24 18:49:39
5.啟發VS批判
在傳統的人際溝通模式中,人們一旦遇到對方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便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盡力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而這種說服的方式,多少會伴隨批判性的語言。例如,為了反駁對方的觀點,讓對方認同自己,通常情況下,我門采取的方式是,將對方觀點的不足之處一一列舉出來,進而與自己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凸顯自己的優勢,從而讓對方認同自己。但是,批判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打擊對方的積極性,形成逆反心理,導致溝通無法順利進行。
因此,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發生,教練式溝通采取的方式是,通過傾聽和提問,引導對方進行深入思考,即啟發對方,讓雙方意見達成一致,而不是強制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有對某個想法或者觀點進行深入思考,得到啟發之后,才會發自內心認同對方。也只有真正認同對方的觀點,溝通才能繼續有效進行下去。所以,教練式溝通強調要通過深入溝通啟發員工思考,促進溝通目標達成。而在溝通中,啟發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問。
(1)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員工暢所欲言
在傳統的溝通方式中,人們更多在“說”而非“問”,即便詢問,也大都是一些封閉式的問題,如“你是不是認同我的觀點?”這種封閉式的問題,答案只有兩種,是或者不是,員工根本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思考,就能給出答案,而我們也無法從這種單調的答案中獲得更多的消息。
但是開放性問題不同。開放性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如“你覺得應該怎么做才更好”。這種問題不是簡單的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對方必須經過自己深思熟慮才能給出答案。所以說,開放性的問題,能夠激發對方啟發性思維,激發對方的意識,讓他們能夠通過思考問題,主動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進而解決問題。所以,教練式溝通中提倡采取開放式的問題進行提問,讓人們能夠就該問題暢所欲言,展開全面的、深入的思考。
試想一下,上面的案例中,如果當員工遇到問題向管理者求助的時候,管理者直接說:“你覺得自己做得足夠好嗎?”員工還會愿意跟管理者繼續溝通嗎?顯然不會。首先,管理者的語氣帶有一定的批判性,會嚴重傷害員工的自尊。其次,這種封閉式的問題無法引發員工繼續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只能回答自己做得不夠好來終止這次溝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也就意味著溝通失敗。所以說,該管理者之所以能讓溝通順利進行,并成功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就是因為通過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啟發了員工思考。
(2)循序漸進,讓對方保持系統性思考
提問題,并非天馬行空想到什么就問什么,這樣很容易給對方造成思維上的困擾,阻礙對方深入思考。因此,為了讓對方能夠清晰思考并回答你的問題,提問的時候就需要逐級深入,循序漸進。這種問題能夠確保對方在較長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思考。
換句話說,就是既要學會提問,也要懂得追問。例如,上述案例中,管理者在詢問員工“產品的優點”后,關注了關鍵信息,并一直往下追問,以獲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直到員工回答“‘90后’并不在乎性價比”。通過這種追問,能讓員工集中注意力保持系統性思考,進而挖掘問題本質,順利解決問題。
(3)避免引導性問題,要讓對方獨立思考
在溝通中,我們常常為了讓對方與自己的觀點達成一致,而采取引導式的問題。例如,上述案例中,為了引導員工思考,很多管理者會直接說:“我覺得你這個方案不太適合年輕人,年輕人更活躍,你這個方案顯得太老土,你認為呢?”管理者提出的這個問題,一方面因為建議性太強阻礙了員工思考,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評判性,無疑會打擊員工的自信心,讓員工無法深入思考。
在教練式溝通中,提問主要是為了引導對方獨立思考,讓他們自我反思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所以,在提問的時候,要避免提出引導性太強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疑問句式,如“誰”“基于什么”“多少”。但是這里不建議采用“為什么”“如何”這種疑問詞開頭。因為這種疑問詞本身就包含一定的批判性,很容易讓雙方之間產生沖突。
溝通的目的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批判對方,讓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深入對方內心,提出能夠啟發對方思考的問題,進而讓雙方達成一致的觀點。在溝通過程中,啟發思考,不僅能夠讓溝通更加深入,從某種程度來看,還能激勵對方積極思考,進而激發對方的潛能,讓溝通更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