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季 春雨驚春清谷天

第一章 立春:一年之計在于春

一個鳥語花香的溫暖節氣,一個耕耘播種的生長節氣,春季由此開始。

立春與氣象農事

〇立春時節的氣象特色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它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也就是在太陽到達黃經315度的時候,具體的日期一般在公歷的每年2月3日至5日。

立春的“立”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解釋的:“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可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三候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〇立春時節的農事活動

立春為一年農事之始,植物開始萌動生長,農人開始備耕。這個時候,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薹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因此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常出現“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了解立春傳統民俗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〇迎春

迎春的習俗在周朝便有。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后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民間的迎春活動則非常熱鬧,事先必須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 掛“春幡”

農家院里要高掛“春幡”,各家各戶在門框上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院內屋內墻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征著吉祥。

● 穿新衣,戴佩飾

這一天,男女老少都換上嶄新的衣裝,婦女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或綴于小兒臂上,有的母親則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

● 迎春會

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〇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古代是祭拜“芒神”,使其舉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來全年豐收,宣告春耕播種大忙開始。后來,人們用竹篾扎成牛狀,以紙糊成,內裝花生、核桃棗,于立春之日,用鞭擊牛,擊破之后,人們爭食散出之果以慶賀春季之到來,也有內裝五谷的,象征五谷豐登之意。鞭春牛的活動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其傳播更廣,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現在,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牛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類似的風俗。立春前,人們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祛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對于春牛土的用法,很多地區還有著各自的習俗。如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總體來說,現在的鞭春牛習俗慢慢趨于簡單化。立春節,民間藝人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其實這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俗稱“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

〇咬春

“咬春”主要在“咬”字,也就是咬一咬,吃一吃。立春時節的時令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南方則流行吃春卷,但主要是吃蘿卜。那么為什么要吃蘿卜呢?一個是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而且蘿卜的主要作用是通氣,可以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則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 吃蘿卜

咬春嚼吃蘿卜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蘿卜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卜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卜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于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或許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嚼吃蘿卜的本來用意吧。

“水蘿卜哎,又脆又甜喲!”老北京時,賣蘿卜的小販和農民經常會在立春時分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胡同叫賣。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卜后,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里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卜皮,不切斷,再將紅蘿卜芯按方格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卜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然后拿回家,全家人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 吃春餅

吃春盤春餅之俗,在民間以食餅制菜并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如今吃春餅可在家庭中自制。用溫水燙面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張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 吃春卷

春卷,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云:“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后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而在今天,人們發現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這個動作的人們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屬辛甘升發的食品人們都要補一補,有葷有素,有中有洋,組成了現代咬春宴。

〇其他

立春節,某些地區的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燕”;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山西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立春時節的養生保健

〇立春養生知識

● 養陽

立春過后,天氣回暖,萬物復蘇,自然界的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此時人體內的陽氣也隨著春天的發生而向上向外升發。因此,我們在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補養等方面都要順應春陽升發這一特點,在調攝養生中注意保護陽氣。

《素問·四氣調攝》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的特點所制定的四時調攝的宗旨。春季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人與天地相應”,春天陽氣初升,此時人體陽氣也反映自然,向上向外疏發。故而,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順時而養。

高士宗在《素問直解》里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也就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此時應保護體內陽氣,使其充沛;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

那么該如何養陽呢?

春夏養陽,應早睡早起,廣步于庭,以適應春季陽氣初升的特點,平時應避免過分勞累或過食辛辣之品,以免造成汗出太多,損傷陽氣。

陽氣虛弱者,可在春夏季節服用人參等補氣健脾的藥物。久咳、哮喘、關節疼痛等陽氣不足、秋冬易發病的人,則可在春夏陽氣生長蓬勃的季節,采用針刺、針灸法、中藥敷貼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陽氣。

● 護肝

因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中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護肝要從心情著手,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平時要注意保持愉悅、平和,不宜過于激動、興奮,這有利于疏肝理氣。

保障肝臟功能正常,就要注意平衡飲食,不要暴飲暴食或常饑餓,這種饑飽不勻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臟功能的失調。除此之外,還要少飲酒,多喝水,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〇立春時節的疾病預防

春季養生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多有發生。

● 不宜去衣,舒展形體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于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需要夜臥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 預防呼吸道疾病

立春是呼吸道疾病的敏感時期,特別是孩子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的感染,包括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如何預防這些疾病呢?

孩子是易感人群,盡量不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注意與感冒病人隔離。

春季氣候多變,應注意保暖,切忌受寒。

注意居室空氣的流通,適度開窗通氣換氣,必要時關閉門窗,用食醋熏蒸消毒空氣。

注意飲食衛生,飲食要清淡,多喝水、不吃或少吃冷食。

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孩子患病一定去醫院,特別應讓專業兒科醫生診治。

不僅小孩子要注意,體弱者和老年人同樣要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他們也是易感染人群。

● 保護面部

冬春交替時還需預防面神經癱瘓,即常見的口眼歪斜,這種癥狀多因面部遭受過冷刺激,導致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引起這部分神經組織缺血水腫,也有因過度勞累,病毒性感冒而造成的。其預防方法,首先是要注意保暖,避開風寒對面部的直接侵襲,尤其是年老體弱、過勞、酒后及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疾病者,盡可能背風行走,避免面部受冷空氣刺激。其次要增強體質,注意飲食營養、勞逸結合。

● 防過敏

在立春時節,很多人都會因為接觸外界的過敏源而導致肌體出現一些過敏反應,從而誘發哮喘、鼻炎等季節性過敏疾病。過敏源有時來自戶外,有時來自室內,因此這個時期一定要注意。

1.花粉是罪魁禍首。立春前后是踏春的好時節,但是對花粉過敏的人群要特別注意,在郊游過程中,如果肌膚上出現小紅斑、水泡、瘙癢等過敏癥狀時,要及時就醫。花粉過敏是大家普遍意識到的,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樹木也會使人在春季引起皮膚過敏。如柳樹、榆樹就是此季節常見的過敏源。柳樹發芽之后會生柳絮,春風一起,這些絮就會像花粉一樣隨風飄蕩,吹到人臉上或者其他暴露在外的肌膚上,就極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果吹到眼睛周圍,還可能會引起過敏性眼炎;從鼻子吸入之后也會引起過敏性鼻炎。因此,樹木這一過敏源也不能忽視。

2.盡量選擇陰雨天出門踏春。很多人會認為冷空氣會引起過敏,實際上這是沒有道理的。春季在戶外出現過敏反應,一定是空氣中懸浮的某些物質引起的,因此出現過敏現象之后,應該先到醫院查清楚過敏源,然后盡可能避免接觸,這樣才能達到預防的作用。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盡量避免外出,這樣可以減少接觸過敏源的概率,如果要到戶外去呼吸新鮮空氣,也最好選擇陰雨天氣,這個時候空氣中花粉會比較少。

3.地毯、沙發、窗簾定期清理。在室內,地毯、沙發、窗簾是塵螨最容易沉積的地方,一定要定期清理。地毯是最容易沾滿灰塵的地方,需要每隔幾天就用吸塵器清潔灰塵,使灰塵不致嵌入絨布內。因為灰塵等臟物會在底部起研磨作用,不但會影響室內環境,還會減少地毯的使用壽命。沙發和窗簾的塵螨是容易被人忽視的。沙發在放置的時候應該與墻壁保持0.5至1厘米的間隙,方便清潔縫隙的灰塵,并且保持每周至少吸塵一次,尤其注意去除織物結構間的積塵;沙發墊每周翻轉一次,使磨損均勻分布,每兩周清洗一次。窗簾平時可以用濕抹布擦拭,并定期拆下來清洗。

4.廚具定期清理。廚具的潔凈是最重要的,會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廚具的清潔有別于其他部位的清潔,除了要去除其表面的灰塵之外,也不能忽視廚具的保養。比如,不銹鋼灶具不能用硬質百潔布、鋼絲球或化學劑擦拭,而應該選擇軟毛巾、軟百潔布帶水擦拭,或是用不銹鋼光亮劑擦亮;大理石臺面不能用甲苯擦拭,否則難以清除花白斑,要用軟百潔布擦拭;水槽容易滋生霉菌,要經常清洗,水槽適宜選擇中性、弱堿性清潔劑刷洗,有水垢的地方不能使用酸性較強的稀鹽酸擦拭,否則會損壞釉面,失去光亮;此外,廚具上的鐵銹也要及時清潔。

5.室內植物的養護。在春季,室內植物也是容易引發過敏的一個方面。專家指出,室內植物的擺放要注意其密度,在一間15平方米的居室內,適宜的擺放密度為2盆中大型植物或3~4盆小型植物。另外,有些植物會發出異味、異香,更容易使人出現過敏反應,不宜擺放在室內。比如,黃杜鵑、花葉萬年青、鐵海棠等,其葉片鱗莖含有毒汁,接觸毒汁會使人毛發掉落,如果不慎入口,更會有生命危險;松柏類植物的過濃香味會影響人的食欲,天竺葵散發的氣味會使人過敏;玫瑰、百合、野菊花、松樹、紅豆樹等植物也容易使人出現過敏現象。

6.室內通風。在春季,保持室內空氣流動是預防過敏的有效方法。如果室內塵螨和霉菌過多,除了要注意清潔之外,開窗通風也是很重要的,通風能使室內外的空氣對流,阻止塵螨、霉菌的擴散。

立春時節“吃”的學問

〇立春飲食宜忌:宜食辛甘,忌酸忌辣

立春時節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宜食:韭菜、蒜苗、洋蔥、蘿卜、芥菜、薺菜、豆芽、小蒜、韭黃、菜薹、香菜等。

忌食:海帶、海蜇、螃蟹、山楂、芡實等。

〇立春食譜攻略

家常木須肉

用料:

黑木耳、瘦肉、雞蛋2個、黃瓜、油、料酒、花椒、醬油、鹽、雞精、淀粉、蔥、姜、蒜末兒適量。

做法:

黑木耳泡發洗凈,撕成小塊,黃瓜切片;瘦肉切片放入碗中,倒上少許料酒、醬油和一點點淀粉或嫩肉粉,拌勻漬一會兒;雞蛋磕入碗中,打散;炒鍋置于火上,放油,油熱后把雞蛋攤熟,打散,盛出;再添些油,油熱后下花椒,待花椒變色出香味后把花椒撈出,放肉片翻炒,斷生后放蔥、姜、蒜末兒、醬油翻炒,上色后把雞蛋、木耳、黃瓜倒入繼續翻炒,加少許鹽,也可以加點湯或水,最后放些雞精,炒勻出鍋。

功效:木耳有清熱排毒的功效,很適合在冬春交接之際食用,瘦肉和雞蛋的加入為人體補充了豐富的蛋白質,而脂肪含量又很少,春天吃既不會長肉又美味。

韭菜蝦皮炒雞蛋

用料:

韭菜一把洗凈、雞蛋2~3個、鹽、蝦皮適量。

做法:

韭菜洗凈切小段,雞蛋破殼后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后,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后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后將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后加鹽,再翻炒一陣即可。

功效:

韭菜含大量膳食纖維,可清潔腸壁,促進排便。加入蝦皮后,更加適于春季食用。這道菜營養豐富,所含熱量少,并能溫中養血,溫暖腰膝,是很好的春季家常菜。

豌豆炒牛肉粒

用料:

豌豆、牛里脊肉、新鮮紅尖椒兩根、醬油、白糖、生粉、胡椒粉、鹽、料酒、花椒粉、大蒜瓣、味汁、食用油。

做法:

先將牛里脊肉切成丁,放入碗中加入醬油及一點白糖、料酒和胡椒粉、清水拌勻,再加入生粉繼續拌勻。燒開水,加入一小勺油及一點鹽,將洗凈的豌豆倒入燙一分鐘,撈出后放入冷水中浸泡至涼備用;紅尖椒切片;鍋內倒油燒熱,將牛肉丁中加一勺食用油拌勻后下入熱油中,翻炒至牛肉丁約七分熟時盛起備用;鍋內的余油中下入辣椒煸炒出香味時,再將大蒜瓣剁碎成茸入鍋內一同煸炒出香味,將氽燙好的豌豆和炒好的牛肉丁一同下入鍋中,翻炒均勻,撒上一點花椒粉、鹽調味,最后淋上一點味汁關火,趁著鍋中的余溫再翻炒一下盛盤即可。

功效:

牛肉營養、健康,能迅速提升體力,豌豆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并且其中富含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臘肉炒飯

用料:

冬季風干的臘肉、冷米飯、雞蛋、蔥、鹽、味精。

做法:

熱油,放入臘肉丁過油爆香后撈起備用。另用熱鍋油炒香蔥花,打入蛋液并將其用鍋鏟炒散。然后加入米飯翻炒,接著放入臘肉丁繼續翻炒,加鹽、味精即可盛盤。

品味立春文化情趣

〇品立春詩詞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

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云飛,

近水游魚迸冰出。

這是詩人在京中恰逢立春有感而作的一首詩。“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句構思巧妙,一方面告訴讀者,這一年立春在正月初七;另外,則有一種蟄居了一個漫長的冬季后,好不容易盼來了春天的欣慰感。第二句的意思是從這一天起,草木復蘇,春天來了。末尾兩句對仗整齊,語意自然,一派春意,大概意思是:遠遠的天邊上,歸來的大雁貼著云彩飛翔;眼前,魚兒不時躍出還漂著浮冰的水面。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杜陵遠客,詩人的自稱。杜陵,即長安東南的杜縣,漢宣帝在此建陵,稱杜陵。杜甫的遠祖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他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因而經常自稱為杜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遠客。

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這時憶起了當年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盤出高門,菜經纖手,一個個迭送白玉青絲,好不歡樂。可是現今經過了安史之亂,困居夔州(今奉節),再也不能過那樣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際,只有呼兒覓紙題詩遣懷。

立春偶成

【北宋】張拭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

東風吹水綠參差。

時值立春,冰雪消融,草木著裝,春風徐徐,生機勃勃。詩人頓覺眼前一片春意,于是詩興大發,偶成一絕。

律:我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樂音分為六律和六呂,合稱十二律。律屬陽氣,呂屬陰氣。后又與歷法結合起來,一律屬一月。奇數月份屬律,偶數月份屬呂。律回,正月即一月,屬律。立春往往在正月、臘月相交時,故說“律回”。

立春詩

【南宋】朱淑真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并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六街指唐宋時就城的主要街道。幡:唐風俗,立春剪紙或綢絹為旗幡形戴在頭上,亦稱彩勝,或合稱幡勝。

朱淑真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好一派迎春景象。詩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詩抒懷的好題材。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歡樂情景,如此歡快的詩詞在朱淑真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立春日郊行

【南宋】范成大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曲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醅(pēi):沒有過濾的酒。醅面,指浮醅。古人釀酒時,酒面漂浮著淺碧色的濃汁浮沫,這是酒的精醇所至,叫“浮醅”。這里用來形容綠色的春水。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立春日,詩人漫步郊外,眼前一派春天景象,耳邊一片打春笙歌。如不飲酒吟詩,這春日盛景如何對付得過去呢?

漢宮春·立春

【南宋】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熏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這首寫立春情景和自己感懷的詞章很有代表性。作者寫惜春、戀春、怨春,借以抒發功業無成的苦悶和對北方故國的思念,同時也隱晦表達了對統治者茍安江南的不滿。

祝英臺近·除夜立春

【南宋】吳文英

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消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這首詞是作者有感于除夕立春在同一天而作,上片寫的是尋常人家歡樂迎春和除夕守歲的情景,“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一句尤妙;下片寫詞人客居異鄉的孤寂和凄苦,他只能在“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

清江引·立春

【元】貫云石

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

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貫云石,字浮岑(cén),號酸齋,曾任翰林侍讀學士,后棄官隱居,在錢塘市中賣藥為生。這支元曲是應酬之作,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位于每句之首,每句都用了“春”字,這是作賦前所定的規則。他沒有被作曲所限,而是扣緊“春”字,全方位地展現立春時節的春景春情,寫得清新自然,情趣橫生。

木杪:樹梢。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這里指氣候溫度。土牛兒:即春牛,古代每逢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由人扮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禮,勸農民耕種,即“打春”,象征春耕開始。

女子戴上了金釵,剪彩為燕;人們扮神,鞭土牛,開始迎春儀式。中間三句從樹梢、水池、地氣等方面渲染出生機初綻的春意,讀時有春風撲面之感。“杪”“始”“初”都準確地點出立春時萬物蘇醒、生機萌發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

〇讀立春諺語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立春北風雨水多。

立春不下是旱年。

立春不逢九,五谷般般有。

立春晴,雨水勻;立春陰,花倒春。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

最好立春晴一日,風調雨順好種田。

立春當日,水暖三分;立春十日,水內熱人。

立春雨水二月間,頂凌壓麥種大蒜。

打了春,脫了瘟,人不知春草知春。

打了春,赤腳奔,棉襖棉褲不上身。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乌拉特中旗| 台湾省| 县级市| 青阳县| 阳江市| 宜城市| 成武县| 萍乡市| 怀宁县| 吉林市| 沙田区| 思南县| 丰顺县| 兴国县| 乐亭县| 汉阴县| 益阳市| 峨山| 宜州市| 庐江县| 阿拉尔市| 德保县| 中超| 察雅县| 北海市| 克东县| 剑河县| 宜宾市| 陕西省| 密山市| 山东省| 九寨沟县| 松原市| 建瓯市| 绥宁县| 乃东县| 灵武市| 肇州县| 常熟市|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