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節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為了方便記憶,人們將其編成了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更變,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詩歌的前四句涵蓋了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后四句交代了節氣與日期對應的規律,即一年中每個月都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對應的日期和預測的日期相差不會超過一兩天,上半年每個月的節氣一般都在6日和21日,下半年每個月的節氣一般都在8日和23日。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來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對應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相當于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的命名各有其特點,或反映季節變遷,或反映溫度變化,或反映天氣現象,或反映物候農事。反映季節變遷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反映物候農事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大到可以預測未來半個月的氣候氣象,指導農業生產,或作為一個傳統節日被慶祝,不同地區的民眾各自形成了獨特的節氣風俗;小到關乎民眾衣食住行的每個細節,老百姓可以根據節氣變化來調整自己的作息和飲食,制訂養生計劃。舉幾個例子,比如“雨水”節氣一旦到了,降雨量會漸漸增多,提醒人們要注意天氣;比如“芒種”節氣,字義上看指的是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以及谷黍類作物的播種,與這個時節的田間農事活動正好對應;再如“清明”,它既是一個節氣,又是我國掃墓祭祖的重要節日;又如“大暑”,到了這個時候天氣就會極端地熱,人們務必要在這個節氣之前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
為了幫助讀者全面系統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我們編纂了這本全鑒。每一個節氣分別從氣象農事、傳統民俗、養生保健、飲食宜忌、文化情趣五個方面來介紹,模塊劃分清晰,內容闡述詳盡,集實用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讀者可在閱讀的過程中輕松學習知識,并學會依照節氣來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
解譯者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