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表面迎合,遠不如內心契合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于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傳習錄》

很多人在面對人和事的時候,出于各種原因只是表面迎合,而內心之中卻存在著另一種想法和認知。其實這種情況皆是因為心被私欲阻斷,不再是知行的本體,也可以說沒有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所以不能行。

宋代大儒朱熹認為,世間萬物,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理先天地而生,而這些在人的言行中則表現為仁義禮智等道德倫理方面,所以人們應該“格物致知”。王陽明看了朱熹的這些理論之后,便叫上一位姓錢的同學對著一片竹子“格”了起來,他們希望能從這片竹林中得到萬事萬物的道理。于是兩個人開始面對竹林靜坐,并且日夜不分。到了第三天的時候,那位姓錢的同學終于再也支撐不下去,病倒了。

王陽明面對著竹子靜坐,眼睛緊緊盯著一棵竹子,只見眼前的那棵竹子有碗口那么粗,竹葉疏松,直指天際。凝視之中,王陽明認真思考的是竹子背后的道理,他想到了竹子的作用,想到了竹子的藥理,想到了竹子的優美與雅致,總之以竹子為中心,他幾乎想到了所有相關的題目。就這樣,王陽明整整思考了七天,感覺一棵竹子就能做一篇很長的文章,但是此時的他只覺得頭昏目眩,幾乎就要暈倒了。他想,難道真的如孔子所說:“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但是他又想到禪宗,因為禪宗的師傅們向來都是靜坐悟道的,難道這圣人之路就這么難以求得嗎?就在第七天,王陽明實在無法堅持了,于是跟姓錢的同學一樣,撲通一聲倒在了地上,生病在床。

竹子一事很長時間都被王陽明的朋友同學當作笑料,但是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開始對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理論產生了一些懷疑。要知道,王陽明從小對學問就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15歲的時候,因為學習兵法而一個人獨自騎馬考察邊關。這也說明,他對學問、對做事、對人從來都不會盲從,自然也就不會表面迎合。所以面對朱熹的理論,他選擇的是讓自己去探索求知其中的真理。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研究軍事。他家是詩書世家,家里經常會有訪客,這對于王陽明來講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因為只要有人來了,他就可以拿著花生、瓜子等招待來訪者,招待來訪者之時,他就會興致極好地跟人家大談兵法,并用瓜子和花生擺出兩軍對壘的各種情形,往往談起來就把一切都忘記了。慢慢地,他對軍事研究已經到了一種癡迷的狀態。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王陽明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如果是表面迎合,任誰都不會這樣執著癡迷。當然,如果王陽明只是表面迎合,自然也不會成為我國偉大的圣賢之人。

有時候我們很想認真地去做一件事,但是周圍的人對你想做的事情表達出來的意思卻是多種多樣,冷嘲熱諷紛至沓來,極少會有人支持。在這些非議面前,在諸多負面影響面前,很多人選擇的是退縮,從此失去做事情的勇氣和激情,即便再提及那件事也不過是表面迎合。對于王陽明來講,自從小時候開始立志當圣人之后,他的這些想法便被父親、老師嗤之以鼻,更不要說別人的看法了。按照現在的觀點,王陽明在明朝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另類青年,從竹子這件啼笑皆非的事情上就可見一斑。但是王陽明向來就是一個行為舉止奇特的青年,對這些外界的言論他從來都沒有放在心上,對自己追求的圣賢之路,也從來都不會表面迎合,而是身心積極契合,無論在何種境地,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事情,從來都不曾將這一志向忘記,而是將這圣賢的理想時刻放在心中,努力追求,從不舍棄和猶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黄石市| 克拉玛依市| 元谋县| 瓮安县| 庆城县| 威信县| 嘉黎县| 绥宁县| 吉水县| 余姚市| 赤峰市| 临城县| 隆化县| 运城市| 涿鹿县| 宁南县| 望城县| 滨海县| 牡丹江市| 秭归县| 吉林省| 乐至县| 内黄县| 平邑县| 罗源县| 丹江口市| 朔州市| 噶尔县| 临夏县| 乌兰浩特市| 长顺县| 屏东市| 文山县| 麻栗坡县| 南京市| 子长县| 阿尔山市| 崇仁县| 上栗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