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燈不滅,世風詐起也枉然
——《靜心錄》
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便立下了做圣人的大志,他一生勤于讀書,并渴望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但是,他的道路卻走得異常艱難,初入仕途便遭到劉瑾的打擊報復,被貶龍場三年,九死一生,受盡人間磨難。也正是因為此,王陽明方可悟道人生的真智慧,形成自己的心學,成為一代圣賢之人。
1506年的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老皇帝朱祜樘去世,小皇帝朱厚照登基。其實這對于一個朝廷來說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關鍵的問題是朱厚照登基,以劉瑾為首的八位太監從此借著皇帝的寵信開始了宦官弄權,以致弄得官場黑暗、民不聊生。當時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民間,都將這八位太監稱為“八虎”。可想而知,這幾個太監是何等厲害。
據資料記載,劉瑾是一個極其陰險狡獪之人,而且心狠手辣。因為劉瑾帶著皇帝每每尋歡作樂而不理朝政,老皇帝朱祜樘去世時為小皇帝選定的九位顧命大臣聯合上疏決意要將以劉瑾為首的“八虎”除之而后快。劉瑾得知此消息便連夜覲見皇帝,擺出一副委屈的樣子跟小皇帝玩起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將一切責任推給了東廠太監王岳,從此皇帝將東西兩廠交給了“八虎”管理。劉瑾對于那些上疏彈劾他的大臣便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打擊報復。
朝中大臣從此不敢說話,但是世間的正義還是不能完全被打壓的。當時的兩名言官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上疏皇帝直言不諱地說必須將“八虎”處死,自然這兩位言官也就落入了錦衣衛的大牢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站了出來,上疏皇帝說,言官乃一個國家與民間聯結的樞紐,所以不能殺,也不能打入大牢,盡管書信委婉平和,但是語氣也是相當犀利,眼中不揉沙子的劉瑾看到上疏立即將王陽明拖到午門外廷杖四十并打入錦衣衛大牢。

其實在那種情況之下,所有人都知道上疏的結果是什么,但是王陽明為什么還敢于挺身斗虎呢?原因就在于他有立志做圣賢的志向,他覺得如果是圣賢之人此時必將會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但是他換來的是牢獄之災,是錦衣衛大牢的九死一生。
王陽明對此并不后悔,在錦衣衛的大牢中他甚至為別人講圣賢之路,并將大牢那惡劣的環境作為自己通往圣賢之路的一種考驗。終于他迎來了朝廷的處罰,從此可以離開牢獄,但是面對他的卻是一場比錦衣衛大牢更加嚴峻的考驗。
盡管最后王陽明沒有被處決,而是被貶到貴州的龍場做驛丞,但是劉瑾是一個有仇必報的小人,哪里能這樣讓王陽明就此離開,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殺死王陽明。在王陽明離開錦衣衛大牢奔赴家鄉的路上,他察覺到有人跟蹤,深知這是與劉瑾的一場生死對決,擅長兵法的王陽明于是一路之上不按照常理出牌,偶爾夜行,偶爾日行,偶爾走大路,偶爾走小路,全無規律可循。
錢塘江就在眼前,而王陽明的家鄉余姚也就在眼前,可是此時的錦衣衛追殺已經從暗處跳到了明處,暗殺變為明殺。王陽明看著滾滾流淌的江水,感覺世風日下,自己或許真的不能逃過此劫,于是在錢塘江畔賦詩一首,并將自己的外衣與鞋子脫到江邊,縱身跳進了湍急的江水。錦衣衛追到江邊,看到他的鞋帽,認定他已跳江自殺,才算停止了追殺。王陽明生在浙江,水性自然也不錯,但是那個時候他真的無法預料自己的生死,人或許被逼到萬般無奈的境地之時,都敢于拼死一搏,往往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是幸運的,被商船救起,只是那個時候他的死訊已經傳到了家中,浙江的官員也跑到江邊悼念他這個挺身斗虎的文弱書生。
商船順水而下,從浙江到達福建境內,而王陽明也就開始了自己棄船走路向貴州龍場進發的日子。但是此時的王陽明早已經不再是國家六品官員,經過了錦衣衛的大牢,經過了錦衣衛的一路追殺,他早已經是衣衫襤褸,身無分文。很多人都想問,王陽明為了朝廷,落得這個下場,難道就真的沒有絲毫后悔嗎?當然不是,王陽明被劉瑾追殺險些喪命錢塘江,現在的他心中想的是做一個山外之人,從此寄情于山水之間,專心修學悟道。就在這個時候,曾經與他徹夜長談的一位大師告訴他,他的父親尚在朝廷為官,如果他如此做個閑云野鶴之人,劉瑾若是找個罪名將其全家處斬也不是沒有可能。王陽明聽后毅然再次踏上奔赴龍場的路途,他從此將這所有的艱難險阻看作圣賢道路上的種種磨煉,盡管朝廷中有“八虎”作亂,但是他卻堅信自己的圣賢之路,并不因此而泄氣,并不因此而氣餒,而是選擇了勇往直前,淡然面對龍場的再一次生死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