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3歲前,媽媽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3)
- 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
- 魯鵬程
- 3577字
- 2014-03-03 16:33:30
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們該讓孩子自己去搭設“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樣的“馬匹”中,選擇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們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將我們的閱歷當成是孩子的參考,我們只提供意見和建議,并不提供決策。這樣孩子可選擇的空間才會變得寬廣起來,相信孩子也會考慮到我們所說的,并最終作出最合適的選擇。
▲ 給孩子設定一個選擇的底線
雖然我們不贊同霍布森給選擇設定了那樣狹窄的范圍,可這也并不代表我們就要允許孩子漫無邊際地隨便去選擇。孩子畢竟還不到13歲,他懂得的東西也還太少,思想遠未成熟。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在為孩子設定一個廣泛的“選擇域”的前提下,還應該為他設定一個合理的選擇底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在安全、健康、積極的氛圍之中去進行選擇。
這個選擇的底線,我們要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保證人身安全、不做違反道德法律的事情”。無論孩子進行怎樣的選擇、選擇怎樣的結果,他都必須要遵循這個原則。
▲ 提醒孩子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
一個下雨天,天氣陰冷。早上起床,蓉蓉立刻就套上了她最喜歡的花裙子。媽媽說:“快到秋天了,會冷的。而且下雨也會弄濕的,你應該穿長褲子。”可蓉蓉卻不聽媽媽的話,媽媽也沒再多說。
結果,下午放學回家,蓉蓉的裙子上滿是泥點子不說,還凍得手腳冰涼。媽媽一邊給她找換洗衣服和感冒藥,一邊問道:“同學們夸你的衣服漂亮了嗎?”蓉蓉無奈地嘆了口氣:“唉!媽媽,冷得我光剩哆嗦了,哪里還顧得上美麗啊!大家都穿那么暖和,看我的眼神都跟看怪物似的。以后,我還是‘正常’一些的好啊!”
一次小小的教訓,讓蓉蓉徹底記住了“根據天氣增減衣物”的原則。媽媽之前沒有批評她,也沒有強迫她,只是讓她自己去承擔這個選擇的后果,這樣的親身經歷將比一切說教都更加管用。
我們不僅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還要讓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此時,我們不能挖苦、批評他,而是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讓他將這些道理牢牢記在心底。
12. 信任孩子,就是對他最大的尊重--信任效應
有學者曾經進行過一項試驗,以研究人們的心理現象。學者讓一些記者分別對三組人進行一次演講,內容是關于“要溫和對待未成年人犯罪”。
記者面對第一組人時,是以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身份出現的;對第二組則是以一個路人的身份出現的;到了第三組,記者的身份又變成了過去的罪犯。
演講結束后,接受實驗的人要回答是不是理解了演講人所說的話。結果73%的人認為法官的話完全能夠理解,63%的人認為路人的話也可以理解,而只有29%的人認為罪犯的話勉強可以理解。
由這個實驗可見,對他人的信任度,將決定我們對他的態度,并決定我們是不是會尊重他。正因為我們信任法官,所以才會認真聽他的講話,并理解他的講話意圖;而也正因為我們對罪犯心存芥蒂,因此才會對他的話半信半疑。
對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信任他,那么他的言語、行為自然也能得到我們的尊重;可相反的,如果我們并不信任他,我們自然會剝奪他的一切權利,同時也就舍棄了對他的尊重。
就現在看來,我們似乎對信任與尊重的問題并沒有太重視。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過一項調查,內容是“中國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中小學生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緊跟其后的則是“說話算數(49.2%)”和“讓我平等參與家庭生活(31.7%)”。
其實孩子最喜歡的,往往就是他最缺少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也就是說,孩子需要的正是我們對他的信任與尊重。
有心理學家認為,作為一種積極的心態,追求信任是所有正常人的普遍心理,同時也會成為一個人積極奮發進取、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驅動力。而且,我們的這種信任,也將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 看待孩子要全面
有的媽媽眼中全是孩子的優點,有的媽媽卻恰恰相反,眼睛總向孩子的缺點上瞄。如果說前一種媽媽會使孩子變得自滿的話,那么后一種媽媽則會因為對孩子的不信任,而傷害到孩子的內心。
我們看待孩子應該全面,他做得好的地方就應該去表揚、贊美、鼓勵他。至于孩子的缺點,我們也沒必要死揪不放,不犯錯的孩子是沒有的,完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我們要相信孩子一定會有所成長,應該相信他能做好。如果他真的沒有認識到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幫助他認清楚,一定要減少批評、挖苦一類的話語。這樣的全面了解,才是對他的信任。
▲ 對孩子做的事情給出恰當的評價
信任不是“撒手不管”的代名詞,它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一種依靠。鑒于此,我們就該對孩子做的事情給出一些恰當的評價,好讓這個依靠能夠堅實有力,讓他在這個依靠的幫助下,慢慢地學會獨立行走。
當孩子做得好時,我們除了表揚他,還要了解他已經成長到了怎樣的階段。我們在綜合分析之后,就要給出孩子建議,可以告訴他:“你的表現很好,我為你驕傲。如果你能在某些細節地方再認真一些,我想你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當孩子出了差錯時,我們首先也要肯定他的努力,這也是我們對他的信任表現。如果孩子能自己分析出錯誤的原因,這代表他正學著自己承擔責任。同時,我們也不要吝嗇我們的鼓勵:“失敗在所難免,可你的努力卻有目共睹。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你也要給自己以信心。”
▲ 信任不能只是嘴上說說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荃荃的英語成績一塌糊涂。媽媽看到情緒低落的荃荃,就勸道:“沒事的,媽媽相信你。你看你之前不是也努力了嗎?不過如果你當初要是聽我的就好了,要是能多背點單詞,多做幾套題,哪至于現在這樣?我這不是在說你啊!就是提醒你,你想想之前的復習,除了死看書,你都沒做別的,那成績能上去嗎?沒事啊!我相信你下次能考好。”荃荃一邊聽一邊皺眉,到最后,她委屈地說:“媽媽,您確定您是信任我的嗎?”
嘴上說著信任,可內心其實卻在否定一切,類似荃荃的媽媽這樣的做法,相信很多媽媽也做過。信任孩子不應該只是嘴上說說,這樣對孩子絕對不是信任,更沒表現出尊重來。我們要發自內心地信任孩子,就算他一時沒有做好,但我們也要相信他的能力,及時鼓勵他勇敢站起來繼續前進。
13. 征求孩子的意見與看法,并盡可能地尊重
13歲前的孩子對知識的涉獵范圍正慢慢擴大,而他的內心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這時的孩子對一切事物不再是懵懂無知,而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遇到事情時,他也會思考,并很樂意將他的想法說出來。
這是13歲前的孩子一個普遍的心理,但我們卻經常無視或者反對他的這種心理。有時候,我們并不愿意去相信一個孩子的話,這就更談不上去征求他的意見了。我們該糾正自己的這種想法,對孩子的意見要時刻保持一種尊重的態度。
▲ 允許孩子插嘴
孩子正是因為對我們正在說的事情感興趣,所以才會開口發表自己的意見。孩子能夠主動說出自己的意見,這本應該是件好事,因為這代表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可偏有媽媽并不愿意聽見孩子說話。
比如,我們聊天時,孩子會過來插一句嘴,我們就會覺得他不好好看書來插嘴是不對的,于是我們可能就會訓斥他,要他閉嘴;有時他又會說出一些和他的學習毫無關系的事情,并就此事情大加評論,我們也會立刻打斷他的話,并希望他能“回歸正途”……
先不說對孩子的意見與看法的態度,單就我們的這種隨便打斷或制止他說話的行為,就已經是對他的不尊重了。無論他說什么,至少我們要允許他說完,之后我們再對他的話的內容要么糾正要么引導,這是對孩子話語權的最起碼的尊重。
▲ 正確對待孩子的反對意見
“小孩子,懂什么!”
“別瞎說,你才活了多大歲數!”
……
仔細想一想,每當我們從孩子口中聽到反對意見時,我們是不是會有類似的想法?人與人之間思想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勢必會產生分歧,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情。可為什么,與他人討論時就允許有相反意見存在,而當孩子發表反對意見時,我們就這樣不尊重他呢?
所以,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將孩子看成是和我們平等的個體,對他提出的反對意見,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們應該認真去聽他說話,并將他的意見與我們的意見放在同等地位一起去思考。
如果他的意見的確于我們有利,我們不妨接納;如果他的意見并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我們也不要挖苦他,而是要肯定他這種敢于否定的精神,同時我們還要教他學會明辨是非,告訴他決定一件事情不能只憑意氣用事,要綜合多方面進行思考。
▲ 別總用無關緊要的事情去征求孩子的意見
什么是尊重?就是當遇到一些事情之后,我們肯去傾聽一個人的想法,肯去認真思考他的建議,這就是尊重。
生活中我們總看見一些媽媽,美其名曰在“征求孩子的意見”,可要征求的無非就是“你覺得哪朵花好看啊”,或者是“你喜歡什么樣的褲子啊”。要知道,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孩子在幼兒期就已經知道選擇了。我們也要承認孩子的成長,看著這個即將邁進13歲門檻的孩子,我們該感覺得到他的內心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想法。所以遇到一些比較正式的家庭問題,我們也不妨讓孩子參與進來,聽聽他的見解,這同時也是在鍛煉他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