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3歲前,媽媽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2)
書名: 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作者名: 魯鵬程本章字數: 3347字更新時間: 2014-03-03 16:33:30
▲ 允許孩子嘗試某些活動
孩子要想體驗到成就感,就勢必要動手;孩子要想成功,總歸是要自己去嘗試。因此,我們要放開手,多鼓勵孩子去接觸一些事物,鼓勵他參與到某些活動中去。而且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我們不要在一旁指手畫腳,更不要給予他過度的保護,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種支持的態度。
如果孩子嘗試過后失敗了,我們不要在一旁諷刺挖苦。比如,有的媽媽可能會說:“看吧,我早就說你不行了。”這樣的話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產生沉重的打擊。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即便他失敗了,也要看得到他的努力,我們可以鼓勵他說:“你肯去努力就已經是成功了。不過也許是我們的方法不太對,也許是我們真的不適合這項活動,回去以后我們可以好好分析一下。”這樣的說法既滿足了孩子追求成功的渴望,同時也給他留了退路,他也不會因為失敗而過于沮喪。而且這個經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功的體驗。
▲ 根據孩子能力來設定體驗的內容
在成功體驗的設定上,我們需要多動一番腦筋。要盡量找那些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的體驗,千萬不要找一些高難度的,或者完全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圍的事情來。否則,孩子不但體驗不到成功,還會因為任務過難而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更有甚者還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與水平。
我們一定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去設定恰當的成功體驗,要讓他取得不斷的進步。當然了,雖然體驗內容不能太難,但也不能太簡單,否則就會讓孩子的能力無法得到全面的發揮,他也會由于任務太簡單而失去想要繼續挑戰自我的決心。
▲ 多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
看電視時,節目里講到了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建設。小淳問媽媽:“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有什么不同呢?”媽媽想了想說:“嗯……不如你自己找到答案來告訴媽媽吧!”
小淳一聽來了精神,他立刻跳下沙發,跑進了屋子。又是上網查資料又是翻書,一番查找之后,小淳拿著自己的筆記本跑了出來,開始一字一句地念給媽媽聽。媽媽一邊聽,一邊笑著點頭,最后她夸獎道:“可以啊!我們的小博士!”小淳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位聰明的媽媽抓住了一個巧妙的時機,讓小淳輕松地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成就感的積累。其實讓孩子解決問題,也是在滿足他的成就感需求。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會有許多疑問,而我們也可以借機給出很多問題,然后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每當一個問題被攻破時,孩子就能體會到成就感。
10. 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事
英國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要讓孩子盡快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使他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分離越早,父母也就越成功。”
說得簡單一些,這就是在要求我們要盡早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事,要硬起心腸來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上幼兒園時,小禮也想要自己穿衣、吃飯,也想跟著媽媽后面學著掃地、澆花,可每到這個時候,媽媽總是一把拉住他,然后說:“乖,你太小,這些你做不了。你想做什么,告訴媽媽,媽媽幫你做。”媽媽的眼睛時刻看著小禮,也從來都不讓他動手,她怕他做不好,更怕他傷到自己。
現在小禮已經上5年級了。有一天,媽媽洗好了衣服,對小禮說:“幫媽媽把衣服晾到衣架上去吧。”但小禮卻沒有任何回應,媽媽最后只得自己動手。她一邊晾衣服一邊埋怨道:“這么大了,讓你幫我干點活也不干。”小禮卻說:“這種事您之前都不讓我做的,我可不會。”媽媽當即無話可說……
之前媽媽沒有和小禮保持距離,所以小禮一直“依附”在媽媽的身上;而后來,當媽媽想要他獨立去做什么事情時,他反而不會做了。這樣的苦果,只能是小禮的媽媽自己種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保持一定距離的,尤其是對外人,這也是為了要保護我們自身。有的媽媽可能覺得,與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有什么必要保持距離呢?和孩子不就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嗎?其實不然,我們與孩子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必須要松開我們的手,自己獨立行走。
▲ 將注意力平分給所有家人
有一位媽媽很苦惱地說:
兒子上小學前,我和他形影不離,而且我經常會提醒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些事情我也會幫他做好。我以為這樣可以給兒子更好的保護,可當他上小學之后,他竟然連作業都要我幫他寫。我老公也埋怨我說我對他的關心太少了,對兒子又太溺愛了。我這樣關心兒子還不是為了他好?怎么這也成了錯了呢?
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將這有限的注意力都給了孩子,媽媽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煩惱。因為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所以他已經變得懶惰了;因為家庭中其他成員受到的關注太少,所以才會有怨言。
作為媽媽,我們投放到每個家庭成員身上的注意力應該是均等的,不能厚此薄彼。這也是為我們與孩子保持距離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否則一旦之前我們跟孩子太過親密,之后的分離不僅孩子痛苦,我們也會覺得放不開手。到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身心更加疲憊。
▲ 給孩子合適的自我空間
給孩子的自我空間,這里我們加入了一個形容詞“合適的”。這個“合適的空間”就是我們和孩子之間最為合適的距離。之所以說是“合適的”,首先這個空間不會太小,我們該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自己能做好與他自己有關的事情;其次這個空間也不能太大,我們總還是要和孩子有“互動”的,他不能只在自己的空間中活動。
而我們一旦給了孩子這個自我空間,就要允許他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無論是照顧自己、打理生活,還是努力學習、發展興趣,這些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我們都要將行動的權利交給他。我們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這個私人小空間,只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點撥與指導就可以了。
▲ 順從孩子想要做事的意愿
有時候孩子會想要挑戰一下自己,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對某些事情好奇,當我們經過判斷發現某件事情并不存在危險時,就要順從孩子這種想要自己動手做事的愿望。
孩子動手之后的結果,無非是成功與失敗。孩子的成功代表了他的成長,我們該對此感到欣慰,并要對他的成績給予肯定,滿足他的成就感,還要鼓勵他再接再厲;而對于孩子的失敗,我們也不要感覺孩子很沒用,其實,失敗很正常,畢竟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失敗正好能讓他看到自己的不足。
11. 別替孩子選擇,尊重他的選擇--霍布森選擇效應
關于“霍布森選擇效應”,有這樣一個很有深意的故事:
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英國劍橋商人從事著販賣馬匹的生意。不過,他做生意時卻有一個奇怪的要求,他通常會對顧客說:“你們可以隨便買我的馬、租我的馬,價格都很便宜。只不過,你們挑選馬匹時,只能在門口附近的馬匹之中挑。”
霍布森的馬圈設計得非常奇怪,馬圈只有一個很小的門,那些高頭大馬是出不去的,只有瘦小的馬可以出去。如此一來,人們在門口挑來挑去,以為自己選擇了一匹最好的馬,可實際上,自己的選擇卻被霍布森的規定限制住了。
后來,人們將這種毫無選擇余地的“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陷入進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這樣的說法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畢竟,如果我們要對比出好與壞、優與劣,都需要廣泛的選擇,多方比較之后才能作出最準確的判斷。而且,也只有這種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選擇判斷,才算是比較合理的。假如我們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去作決定,這樣得出的結論也一定是狹隘而不可信的。
分析了這么多,我們就要將這個問題聯想到我們自己身上了,聯想到孩子的身上了。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也給孩子限定了很狹窄的選擇空間?有沒有不顧孩子的發展,只遵從我們的意愿而讓孩子去作決定?
可能有媽媽就會說了:“13歲前的孩子不過就是個小學生,正是貪玩愛鬧的年紀,如果讓他選擇,還不是除了玩就是玩啊!”這樣的說法就太過片面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也會慢慢發生變化,他會開始獨立思考,對某些問題開始有自己的理解,對于他自己的事情,學習、興趣等等方面他已經完全有能力自己去進行選擇了。
那么,此時我們就該“提防”自己為孩子布下“霍布森選擇效應”。
▲ 不要將自己的意愿當成主導
我們總是自詡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我們還以“閱歷豐富”為理由,“提醒”孩子我們懂得多,于是我們便經常將自己的意愿當成是孩子作選擇的主導。殊不知,我們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孩子圈了一個不合適的“馬圈”,只讓他在一些可能并不在他意愿之內的“馬匹”上去選擇,我們這樣做不恰恰就和霍布森一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