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勝中層:中層管理者的九項修煉
- 魯軍
- 3107字
- 2020-07-03 17:02:35
優化心智模式——心態是行動的綱領
“要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我認為,自我管理是一種靜態管理,是培養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識和經驗轉變為能力的催化劑……人生在不同的階段中,要經常反思自問: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偉的夢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節制的熱情?我有拼戰命運的決心,但我有沒有面對恐懼的勇氣?我有信息有機會,有沒有使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賦過人,有沒有面對順流逆流時懂得恰如其分處理的心力……”
上述這番話,是商界領袖李嘉誠先生的一段肺腑之言。他想強調的是心態管理的重要性。且不說企業的管理者,就算是一個普通員工,如果心態管理上出現了問題,也可能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管理者帶領的是一個團隊,自身是成員效仿和聽命的對象,倘若心態不穩、不健康,對企業而言就是一種隱患;心態不佳的管理者,也難以形成領導氣質、領袖魅力。想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中層,管理好自己的心態必不可少。
這是一個快速更迭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工作、技能、思維方式總在不斷地被顛覆,可在這一切的背后,有一樣東西能夠保持相對穩定,它就是心態。我們會產生某種想法,做出某種行為,都是心態、觀念和心智模式決定的。
事實上,心態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此,就不贅述它的重要意義了,因為相關的內容太多,大家也基本都有所體會。我想著重地談一談,心態由哪些內容構成,中層管理者如何在工作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態,該從哪幾方面入手。
·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有什么樣的心態
“半杯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
把半杯水給不同的人,有的人第一時間所想的是:“真好,還剩下半杯水!”有的人則變得很悲傷,感嘆道:“真糟,就只有半杯水了!”
“半杯水”只是一個客觀事實,但人的認知卻直接影響著他的心態——積極或消極,樂觀或悲觀。
什么是認知呢?簡單來說,就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我們都活在自己認知的世界里,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做出什么樣的行為。
對一個中層管理者來說,如果自身的認知出現了錯誤,將直接影響到他對周遭事物的理解。在這樣的狀況下,他的心態必然會失衡;而在不良心態的影響下,他的思想、決策和行為,也就很難保證不失偏頗。
某公司曾經聘用過一位職業經理人擔任中層管理者,入職后很長一段時間,這位經理人非但沒有做出像樣的業績,還讓下屬們怨聲載道。原因就是,這位職業經理人存在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老板就是資本家,就是剝削者!在職期間,他對公司和老板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還經常把自己放在和老板對立的位置上。他的世界里從來都沒有“合作共贏”的概念,只有“你多我少”的比較。
時間久了,老板也看出了他的問題,只好委婉地將其辭退。老板講道,這樣的人防范心很重,似乎周圍的人都準備算計他。如果僅僅是針對自己,那倒也沒什么,問題就在于,這樣的人無論跟誰在一起,都在算計和計較。在他的認知中,整個社會都是“你多我少”和“你少我多”的關系。
可見,錯誤的認知,會給人的心態和行為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有一個問題,大家可能更想弄明白:我們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么有的人會有偏頗的、扭曲的認知?這就牽涉三個方面——經驗、背景和信息。
有不少新晉的中層表示,這個職位和工作與他之前想象得不太一樣。實際上,這就是經驗對認知的影響,過去沒有當過中層,自然也就不知道中層的處境、職責、工作內容,在過往的人生中,這部分是空白的,因而在對中層的認知上必然會存在一些偏差。
很多單位在招聘時會對應聘者的學歷、專業、年齡、管理經驗提出相應的要求。其實,這些都是在篩查應聘者的背景,因為它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對工作的認知。你做過中層管理者,有十年的實踐經驗,那你自然對這份工作有心得體會。
我們對一個事物的理解,有一部分源自思考,還有一部分源自外界的信息。有些人之前沒有擔任過中層,但他系統地學習和了解了管理學方面的內容,并在上任之前就培養出了中層必備的能力與素養。他在任職之后,并未覺得工作棘手,相反還做得不錯。這就是信息對認知以及行為的影響。
作為中層管理者,對工作和職位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是上任前就應當做好的準備工作。只要意識到自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及時修正都不算晚。多學習相關的知識,多跟優秀的人接觸,積累經驗、優化背景、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提高信息分辨能力,就能不斷地改變認知,扭轉不良心態。
·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行動綱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它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更是一種行動綱領。層次越高的人,價值觀對其影響就越大,這也是為什么商界里會有“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之分,根本的差別就在于:生意人為利益而活,有錢就賺;商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握機會;企業家以創造價值為己任,而利潤只是結果。很顯然,三者的最大差別,就在于價值觀念不同。
黃埔軍校培養過大批的杰出軍事將領,在其大門上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全校師生信守國家、責任、榮譽、犧牲、團結、勇氣、自信的核心價值。每一位置身于此的學員,內心認同了這樣的價值觀,自然就會把它們當成行動綱領,朝著為榮譽而戰、忠誠于國家的方向努力。
價值觀包含三個重要的部分:是非觀、得失觀、財富觀。從字面意義上看,都很容易理解,可在現實中真正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堅持下去的企業和管理者并不多。企業沒有利潤,就如同魚失去了水,難以長久生存下去,但企業經營不能僅僅為了賺錢。經營企業,需要有超越利潤的愿景和追求,這樣才能團結更多的人。
企業如此,高層如此,中層亦如此。稻盛和夫是兩大世界級企業的創辦者,在被問及經營企業如何做決策時,他是這樣回答的:“經營和決策怎么做?就想一個問題——作為人,何為正確?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決策該怎么下,企業該往哪里走,也就出來了?!?/p>
在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每一位中層都應該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得失觀、財富觀。這樣,才能在做事時形成大格局,擁有正確的心態,帶著超越利益的目的,實現超越利益的結果。
·有什么樣的情緒,就有什么樣的工作效率
心情低落的時候,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嗎?你能在困難面前拿出死磕到底的勁頭嗎?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在工作中,我們的情緒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環境、壓力和人際關系。
如果團隊總是死氣沉沉的,不但中層自己會感到壓抑,團隊也會士氣低下。所以,作為中層管理者,一定得為團隊營造積極的氛圍,創造有利的環境。
壓力過大時,人的情緒就會不穩定,甚至變得暴躁??墒?,沒有壓力和目標,人又很容易變得迷茫、混沌。所以,中層管理者一定要學會調適壓力,既不能讓壓力太大把自己壓垮,也不能完全沒有壓力。
人際關系對情緒也有很大的影響。中層管理者處在“夾心層”,既要處理好與上級的關系,也好處理好與下屬的關系,只有人際關系融洽,才能真正做好承上啟下的工作。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后面的內容中也會詳細講到。
心理學上把對人有鼓勵、激勵、促進、提高效率等積極作用的情緒,稱為“增力情緒”,它能讓人在受挫后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相反,那些讓人煩惱懈怠、萎靡不振等的消極情緒,會阻礙人們奮進努力,讓人身心受損、學習工作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稱為“減力情緒”。
中層管理者從事的領導活動,涉及企業、部門的工作發展,以及大團隊和小團隊的利害得失,需要積極情緒也就是增力情緒的支持。所以,中層管理者要自覺主動地對個人情緒進行控制,保持較長時間的增力情緒的刺激,創造良好的心境。只有自己塑造出了良好的心態,才能游刃有余地處理相關事務,并更容易讓人接受。歸根結底,領導別人之前,先領導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