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給抱怨生活者的信(4)

死亡與永生(節(jié)選)

【俄羅斯】別爾嘉耶夫

死亡問題是生活中最深刻和最顯著的事實,這個事實能使必死的人中的最卑賤的一個超越生活的日常性和庸俗。只有死亡的事實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意義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有死亡,假如在我們的世界里沒有死亡,那么生命就會喪失意義。意義與終點相關(guān)。假如沒有終點,也就是說在我們的世界上存在著無限的生命,那么在這樣的生命中就不會有意義。意義在封閉的此世之外,因此獲得意義就要以這個世界的終結(jié)為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在死亡面前應該體驗到恐怖,在死亡里應該看到極端的惡的人們,還是把徹底地獲得意義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最后的恐怖和極端的惡的死亡卻是從令人厭惡的時間走向永恒的唯一出路。永生的和永恒的生命只有通過死亡才能獲得。人的最后期待與死亡相關(guān),而死亡顯示的是惡在世界上的統(tǒng)治,這就是死亡最大的悖論。根據(jù)基督教信仰,死亡是罪的結(jié)果,是必須克服的最后一個敵人,是極端的惡。與此同時,在我們罪惡的世界里,死亡是件好事,是價值。死亡引起我們無法表達的敬畏,這不但因為它是惡,而且還因為在死亡里有深刻性和偉大之處,它們震撼著我們的日常世界,超越在我們的此世生活中積累的。只適合此世生命法律的力量。要正確地理解死亡,正確地對待死亡,必須要有非凡的精神努力,需要有精神的啟蒙。可以說,人一生中的道德體驗的意義就在于使人達到理解死亡的高度,使人正確地對待死亡。當柏拉圖教導說,哲學無非就是對死亡的準備,他是對的。但不幸的只是哲學自身不知道應該如何死,應該如何戰(zhàn)勝死。關(guān)于永生的哲學學說找不到這樣的路。

可以這樣說,就自己的最高成就而言,倫理學在更大程度上是死亡的倫理學,而不是生命倫理學,因為死亡展示生命的深度,顯現(xiàn)終點,只有終點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生命是高尚的,這只是因為在其中有死亡,有終點,這個終點證明,人的使命是另外的一種更高的生命。假如沒有死亡和終點,那么生命就將是卑鄙的,就將是無意義的。在無限的時間里,意義永遠也不能被揭示,意義在永恒之中。但是,時間中的生命和永恒中的生命之間是深淵,越過這個深淵只有通過死亡的途徑,通過對中斷的恐懼。在被理解為封閉的、自足的和完滿的此世里,一切都是無意義的,因為一切都是暫時的,即死亡和死的特征永遠屬于這個世界,是此世和此世里所發(fā)生的一切事物之所以無意義的根源。這是向有限的和封閉的視野所展現(xiàn)的真理的一半。海德格爾是正確的,他說,日常性(dasMan)能使與死亡相關(guān)的憂郁麻木。日常性所引起的是面對死亡的鄙俗的恐懼,對作為無意義的根源的死亡的戰(zhàn)栗。但還有另一半真理,它不向日常的視野敞開。死亡不但是此世生命的無意義,生命的腐朽,而且還是從深處來的標志,它指明存在著生命的最高意義。不是鄙俗的恐懼,而是深刻的憂郁和由死亡引起的敬畏表面,我們不但屬于表面,而且還屬于深處,我們不但屬于時間中的生活日常性,而且還屬于永恒。永恒在時間中不但能夠吸引人,而且還能產(chǎn)生敬畏和憂郁。能夠引起敬畏和憂郁的不但是有終結(jié)的和有死亡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是珍貴的,是我們所留戀的東西,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在時間和永恒之間所裂開的深淵。敬畏和憂郁與跨越深淵相關(guān),它們也是人的希望,是一種期待,所期待的是,最終的意義將顯現(xiàn)和實現(xiàn)。死亡不僅是人的敬畏,而且也是人的希望,盡管人并不總是意識到這一點,也不能直接面對它。來自于另外一個世界的意義對此世之人的作用更加嚴酷,并要求人經(jīng)歷死亡。

死亡不僅僅是生物學和心理學上的事實,而且也是精神現(xiàn)象。死亡的意義在于,在時間中不可能有永恒,在時間中沒有終點就是無意義。

但是,死亡是生命的現(xiàn)象,它還在生命的此岸,是生命的一種反應,是對來自生命方面的對時間終點的要求的反應。不應該把死亡僅僅理解為生命的最后一個瞬間,即在它之后到來的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是死后的存在。死亡是波及整個生命的現(xiàn)象。我們的生命充滿著死亡。生命是不斷的死亡,是對一切方面的終點的體驗,是永恒對時間的不斷的審判。生命是同死亡的不斷斗爭,是人的身體和靈魂的局部死亡。我們生命內(nèi)部的死亡是由于不可能在時間和空間中容納完滿而造成的。時間和空間是能夠帶來死亡的,它們所導致的分裂就是對死亡的局部體驗,當人的情感在時間中消失的時候,這就是對死亡的體驗。當在空間中發(fā)生著與人、家、城市、花園、動物的分離,這種分離總是伴隨著這樣一種感覺,也許你再也不能見到它們了,那么,這就是對死亡的體驗。對時間和空間中的一切分離和分裂的憂郁都是對死亡的憂郁。我還記得痛苦的憂郁經(jīng)驗,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在任何一次分別中我都體驗到這樣的憂郁。這一點具有如此普遍的特征,許多事情都能引起我對死亡的憂郁,比如,我再也見不到一個與我毫不相干的人,一個與我格格不入的人;我再也見不到一個我偶然路過的城市,以及我在其中只停留了幾天的房間;我永遠也見不到這棵樹,我偶然遇到的這條狗,等等。當然,這就是關(guān)于生命內(nèi)部死亡的經(jīng)驗。在不能容納完滿,注定要分裂和分離的時間和空間中,生命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總是死亡,死亡所意味的是,意義在永恒之中,在完滿之中,意義在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命不再體驗分裂和分離,不再體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腐朽和死亡。對我們來說,死亡不僅僅是當我們死的時候才到來,而且在我們的親人死亡時,死亡對我們而言也已經(jīng)到來。在生命中我們擁有對死亡的體驗,盡管不是最終的體驗。我們不能容忍死亡,不但不能容忍人的死亡,而且也不能容忍動物、花朵、樹木、物品和房屋的死亡。全部存在的永恒就是生命的實質(zhì)。同時,到達永恒只能通過經(jīng)歷死亡的途徑,死亡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的結(jié)局,而且生命越復雜,生命層次越高級,它受死亡的威脅也越大。山比人活得會更長久,盡管山的生命就自己的質(zhì)而言不那么復雜和高尚。勃朗峰比圣徒和天才更長壽。無生命的物體比有生命的存在物更穩(wěn)定。

死之默想

周作人

4世紀時希臘厭世詩人巴拉達思作有一首小詩道:“你太饒舌了,人啊,不久將睡在地下;住口吧。你生存時且思索那死。”

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關(guān)于死的問題,我無事時也曾默想過(但不坐在樹下,大抵是在車上),可是想不出什么來,這或者因為我是個“樂天的詩人”的緣故吧。但其實我何嘗一定崇拜死,有如曹慕管君,不過我不很能夠感到死之神秘,所以不覺得有思索十日十夜之必要,于形而上的方面也就不能有所饒舌了。

窺察世人怕死的原因,自有種種不同,“以愚觀之”可以定為三項,其一是怕死時的苦痛,其二是合不得人世的快樂,其三是顧慮家族。苦痛比死還可怕,這是實在的事情。十多年前有一個遠房的伯母,十分困苦,在十二月底想投河尋死(我們鄉(xiāng)間的河是經(jīng)冬不凍的),但是投了下去,她隨即走了上來,說是因為水太冷了。有些人要笑她癡也未可知,但這卻是真實的人情。倘若有人能夠切實保證,誠如某生物學家所說,被猛獸咬死癢蘇蘇地很是愉快,我想一定有許多人裹糧人山去投身飼餓虎了。

可惜這一層不能擔保,有些對于別項已無留戀的人因此也就不得不稍為躊躇了。

顧慮家族,大約是怕死的原因中之較小者,因為這還有救治的方法。將來如有一日,社會制度稍加改良,除施行善種的節(jié)制以外,大家不問老幼可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凡平常衣食住,醫(yī)藥教育,均由公給,此上更好的享受再由個人的努力去取得,那么這種顧慮就可以不要,便是夜夢也一定平安得多了。不過我所說的原是空想,實現(xiàn)還不知在幾十百千年之后,而且到底未必實現(xiàn)也說不定,那么也終是遠水不救近火,沒有什么用處。比較確實的辦法還是設法發(fā)財,也可以救濟這個憂慮。為得安閑的死而求發(fā)財,倒是很高雅的俗事;只是發(fā)財大不容易,不是我們都能做的事,況且天下之富人有了錢便反死不去,則此亦頗有危險也。

人世的快樂自然是很可貪戀的,但這似乎只在青年男女才深切地感到,像我們將近“不惑”的人,嘗過了凡人的苦樂,此外別無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覺得還有何不得的快樂。我現(xiàn)在的快樂只是想在閑時喝一杯清茶,看點新書。雖然近來因為政府替我們儲蓄,手頭只有買茶的錢,無論他是講蟲鳥的歌唱,或是記賢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繪,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幸。然而朋友來談天的時候,也就放下書卷,何況“無私神女”(Atropos)的命令呢?我們看路上許多乞丐,都已沒有生人樂趣,卻是苦苦地要活著,可見快樂未必是怕死的重大原因,或者舍不得人世的苦辛也足以叫人留戀這個塵世吧。講到他們,實在已是了無牽掛,大可“來去自由”,實際卻不能如此,倘若不是為了上邊所說的原因,一定是因為怕河水比徹骨的北風更冷的緣故了。

對于“不死”的問題,又有什么意見呢?因為少年時當過五六年的水兵,頭腦中多少受了唯物論的影響,總覺得造不起“不死”這個觀念來,雖然我很喜歡聽荒唐的神話。即使照神話故事所講,那種長生不老的生活我也一點兒都不喜歡。住在冷冰冰的金門玉階的屋里,吃著五香牛肉一類的麟肝鳳脯,天天滸手好閑,不在松樹下著棋,便同金童玉女廝混,也不見得有什么趣味,況且永遠如此,更是單調(diào)而且困倦了。又聽人說,仙家的時間是與凡人不同的,詩云“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所以爛柯山下的六十年在棋邊只是半個時辰耳,哪里會有日子太長之感呢?

但是由我看來,仙人活了二百萬歲也只抵得人間的四十春秋,這樣浪費時間無裨實際的生活,殊不值得費盡了心機去求得他;倘若二百萬年后劫波到來,就此溘然,將被五十歲的凡夫所笑。較好一點的還是那西方鳳鳥的辦法,活上五百年,便爾蛻去,化為幼鳳,這樣的輪回倒很好玩的——可惜他們是只此一家,別人不能仿作。

大約我們還只好在這被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許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至于“死后如何?”的問題,乃是神秘派詩人的領(lǐng)域,我們平凡人對于成仙做鬼都不關(guān)心,于此自然就沒有什么興趣了。

我已經(jīng)看到了死神的眼睛

【前蘇聯(lián)】肖斯塔科維奇

在我還比較年輕的時候,我與朋友們交談,常用賭神罰咒的語言,隨著年月的增長,這種語言越來越少了。我老了,死亡臨近了,可以說我已經(jīng)看到了死神的眼睛。所以,現(xiàn)在我認為我對自己的過去更理解了。我的過去也和我更接近了,我同樣能看到它的眼睛了。

當我們還是朋友的時候,尤里·奧廖沙曾用教導的口吻對我講了一個寓言。一只甲蟲愛上了一只毛蟲,毛蟲也向他報以愛情,但是她死了,躺著不動了,卷在繭里,甲蟲悲傷地撲在他愛人的身上。突然,繭裂開了,飛出來一只蝴蝶。甲蟲決心殺死這只蝴蝶,因為她擾亂了他對死者的哀思。他向她沖去,看到蝴蝶的眼睛是他所熟悉的——這是毛蟲的眼睛。他差一點殺了她。因為除了眼睛以外畢竟一切都是新的。蝴蝶和甲蟲從此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你需要正視事物的眼睛。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要做到這一點,有時候用一生的時間都嫌不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皋兰县| 彰化市| 甘泉县| 永兴县| 宜兰县| 神农架林区| 阿拉善左旗| 锡林浩特市| 南澳县| 南澳县| 湛江市| 海口市| 沾益县| 东源县| 新兴县| 汨罗市| 筠连县| 广南县| 竹北市| 铜梁县| 彭泽县| 扶沟县| 惠州市| 合川市| 文安县| 八宿县| 宣汉县| 土默特右旗| 桐梓县| 筠连县| 顺昌县| 武威市| 昌图县| 育儿| 涪陵区| 夏邑县| 娱乐| 镇宁| 忻城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