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肯特得知這位青年發明了一種能夠增強輪胎強度的技術,并且申請了專利,但是他尋找了好幾家生產汽車輪胎的廠家,要求他們購買他的專利,結果都掃興而歸,并且受到嘲弄,因而整日抑郁不振,經常來酒館借酒澆愁。
肯特對在酒館發生的誤會毫不介意,并且決定聘請他來自己的公司做事。
一天早晨,肯特在青年工作的工廠門口等到了這位青年人,但這個青年人卻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談起他的發明。但是,肯特卻一直在工廠的大門口等候??咸貜脑缟?點鐘一直等到了下午6點。這時,那個青年人走出廠門,沒想到這次他一見肯特的面,便爽快地答應了與他合作的要求。
肯特也正是在求得這位年輕人之后,才推出了新的汽車輪胎產品,從而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管理哲理:誠到深處情自現,不見誠字不見情。要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只有誠懇待人,寬以待人,才會獲得事業上的好伙伴,前進中的好幫手,才能真正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本性難移
從前,有一個地方住著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過池塘,但不會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勞駕,青蛙先生,你能馱著我過池塘嗎?”
“我當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況下,我必須拒絕,因為你可能在我游泳時蜇我?!薄翱晌覟槭裁匆@樣做呢?”蝎子反問,“蜇你對我毫無好處,因為你死了我就會沉沒?!?
青蛙雖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覺得它說得也有道理。青蛙想,也許蝎子這一次會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倆開始橫渡池塘。就在它們游到池塘中央時,蝎子突然彎起尾巴蜇了青蛙一口。傷勢嚴重的青蛙大喊道:“你為什么要蜇我呢?蜇我對你毫無好處,因為我死了你就會沉沒?!?
“我知道,”蝎子一面下沉一面說,“但我是蝎子,我必須蜇你。這是我的天性?!?
管理哲理:改造一個人是有限度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試圖消除這些弊端,而是把他們的優點合理利用,盡量避免他們的缺點,并力圖幫助每個人在其獨特天性的基礎上持續進步。
4.沒有吃完的牛排
素有“經營之神”之稱的日本松下電器總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六個人都點了牛排。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讓助理去請烹調牛排的主廚過來,他還特別強調:“不要找經理,找主廚?!敝碜⒁獾?,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會兒的場面可能會很尷尬。
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請自己的客人不一般?!笆遣皇桥E庞惺裁磫栴}?”主廚緊張地問。“烹調牛排,對你已不成問題,”松下說,“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廚藝,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廚師,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
主廚與其他的五位用餐者困惑得面面相覷,大家過了好一會兒才明白怎么一回事?!拔蚁氘斆婧湍阏?,是因為我擔心,當你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廚房時,心里會難過?!?
管理哲理:對別人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時刻真情關懷部屬感受的領導,將完全捕獲部屬的心,并讓部屬心甘情愿為他赴湯蹈火。
5.囚徒困境
在博弈論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尋味。
“囚徒困境”說的是兩個囚犯的故事。這兩個囚徒一起做壞事,結果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分別關在兩個獨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進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兩個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與警察合作,從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與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與警察合作)。這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倆都能保持沉默的話,就都會被釋放,因為只要他們拒不承認,警方無法給他們定罪。但警方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就給了這兩個囚犯一點兒刺激: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背叛,即告發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無罪釋放,同時還可以得到一筆獎金。而他的同伙就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并且為了加重懲罰,還要對他施以罰款,作為對告發者的獎賞。當然,如果這兩個囚犯互相背叛的話,兩個人都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誰也不會得到獎賞。
那么,這兩個囚犯該怎么辦呢?是選擇互相合作還是互相背叛?從表面上看,他們應該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為這樣他們倆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自由。但他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對方可能采取什么選擇。A犯不是個傻子,他馬上意識到,他根本無法相信他的同伙不會向警方提供對他不利的證據,然后帶著一筆豐厚的獎賞出獄而去,讓他獨自坐牢。這種想法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識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會這樣來設想他。所以A犯的結論是,唯一理性的選擇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訴警方,因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會保持沉默,那么他就會是那個帶獎出獄的幸運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據這個邏輯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碼他不必在這之上再被罰款。所以其結果就是,這兩個囚犯按照不顧一切的邏輯得到了最糟糕的報應:坐牢。
管理哲理:沒有起碼的信任做基礎,切不可貿然合作。在對對方有了足夠的信任之后,誠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誠意或者太過貪婪,就可能鬧到雙方都沒有好處的糟糕情況。
6.錙銖必較
宋朝有個名叫蘇掖的常州人,官至州縣監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錢,但卻非常吝嗇,常常在置辦田產或房產時,不肯付足對方應得的錢。有時候,為了少付一分錢,他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他還最會趁別人困窘危急之時,壓低對方急于出售的房產、地產及其他物品的價格,從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準備買下一戶破產人家的別墅。極力壓低房價,為此與對方爭執不休。他兒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發話道:“爸爸,您還是多給人家一點錢吧!說不定將來哪一天,我們兒孫輩會出于無奈而賣掉這座別墅,希望那時也有人給個好價錢?!碧K掖聽兒子這么一說,又吃驚,又羞愧,從此開始有所醒悟了。
管理哲理: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總是會為自己的團隊每分必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有時候后退一步給其他人一個機會對自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留三分余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給自己。
7.張丑說燕國
戰國時,齊國人張丑被送到燕國做人質,不久,齊、燕兩國關系緊張,燕國人想把張丑殺掉。
張丑知道了消息,立即尋機逃走,尚未逃出邊境,又被燕國一官吏抓住。
張丑見硬拼不行,便對官吏說:“你知道燕王為什么要殺我嗎?”
“不知道!”
“因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說我有許多財寶,但我并沒有什么金銀財寶,燕王偏偏不信我?!睆埑笳f到這里,見官吏糊里糊涂,接著又說:“我被你捉到了,你會有什么好處呢?”
“燕王懸賞一百兩捉你,這就是我的好處?!?
“你肯定拿不到銀子!如果你把我交給燕王我肯定會對燕王說,是你獨吞了我所有的財寶。燕王聽后一定會暴跳如雷,到時候你就等著陪我死吧!”張丑邊說邊笑。
官吏聽到這里,越發心慌,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張丑放了。
張丑得以死里逃生,全靠了他的這番說話,他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官吏的心理弱點,然后一擊而中。
管理哲理:對方怕什么,就專門給他來什么。抓住對方的心理弱點,攻其一點,不計其余。
8.糟糕的會議
創辦美國瑪麗·凱公司的瑪麗·凱,曾受雇于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有一次決定重新修訂傭金的辦法。在修改完所有的公司目錄和公司條文后,公司的老板準備在一系列的地區銷售會議中,親自宣布修改后的新辦法。
參加會議的有將近50位經理。老板說,從今天開始,他們從公司所得的抽成將由2%減少1%。取代另一個1%的是,每招收一個新的銷售人員就能得到一個很好的禮物。然后,他拉起一塊白桌布。桌上擺著很多家用產品,有時鐘、收音機和錄音機等。
這時,有一個女銷售經理站起來,極為憤慨地說:“你怎敢這樣對待我們?你可知道,即使是你原先給我們的2%的抽成也還是不夠的?,F在你要把我們的抽成減半,要拿那些不值錢的東西來代替,你把我們當白癡了?!彼S后氣沖沖地沖出會議室。其余的銷售人員也都跟著她全部跑光。老板一下子喪失了一個區的銷售人員,而且都是全國最優秀的。星期五的會議就這樣結束了。
老板原定在星期六、星期日連著開會。但是受到這個沖擊后,只得在星期六早上飛回總公司,重訂銷售傭金的抽成辦法,恢復到原來的2%。在下個星期一,他們參加在另一個區的第二個會議,一切都很順利。但是那50名銷售人員一個也沒有回來,公司白白喪失了這些得力干將。
管理哲理:人們對于任何一種改變都有一種排斥的情緒。即使這種改變是有益的,在員工沒有充分理解、體會到所帶來的好處前,他們會持反對的態度。人的自然反應就是對新的、不同的東西有所抗拒。
9.無為而治
郭翁種樹的手藝很好,遠近聞名。有人向郭翁請教種樹的技藝,郭翁說:“我并沒有什么超人之處特別能使樹木活得長久,果子結得多,我只是順應樹木成長的天性,讓樹木隨著本性發展罷了。種樹的規律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平整,要用原土,把土砸實,種完之后,不要動它,也不要擔心,離開它不要管它。栽樹的時候,要像撫育苗子一樣精心,栽好以后,就要像拋棄它一樣,這樣樹木的天性可以保全,它的本質得到自然的發展。因此,我沒什么特殊的本事,只是不妨害它而已?!?
請教的人聽了郭翁這番話,不解地問:“那為什么別人種樹總不如你呢?區別在哪里呢?”
郭翁說:“有區別。其他種樹的人不了解樹木的本性,種植時令樹根卷曲,不知用原土而換用新土,培土不是超過限度,就是不足。有的種樹人,對樹木過分愛撫;過多地擔憂,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經離開又要回頭看一看,甚至還用指甲劃破樹皮來檢驗它活著還是枯死了,搖動樹干來看一看栽得是松是緊。這樣做樹木無法順著自身的天性生長,不死也長得不好。這些人種樹就不如我。他們雖說是愛樹,其實是害它;雖說是關心樹,其實是破壞它?!?
管理哲理:順著樹木的本性任其生長,既不能草率從事,也不必過分折騰。管理者也要順應人的本性來管理,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10.摘帽子的方法
當時在電影剛剛盛行的歐洲,電影是一種非常時髦的玩意,大大小小的電影院里,總是擠滿了看電影的觀眾。而在其中的一間電影院里,卻出現了一個小麻煩。因為總有一些年輕的女孩,在欣賞電影時還戴著大帽子,擋住后面觀眾的視線,引來了不少投訴。于是,有人建議老板發出一道禁令,禁止觀眾戴帽子。但由于戴帽子是當地女性的一種風俗,老板想了一會說道:“這樣做不太好,為了票房著想,只能用提倡的方法?!?
于是,等到下一場電影開始的時候,在銀幕上特意打出了這樣的一行通告:“凡年老體弱的女士,允許戴帽觀看電影,不必摘下?!?
這樣一來,所有的帽子,都立即被摘下。
管理哲理:有時候采用禁止的方法,或許效果并不明顯。如果順應人性,運用引導的方式,相信效果會更好。
11.知人之明
1923年,也就是日本關東大地震那年。年末的一天,松下先生進工廠的鍛冶車間,看到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小師傅正在開著車床,便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我是H工廠的,借用一個車床。”他回答。這個留著長發,看上去不像是鍛冶車間的工匠,乍一看倒像是搞美術的學生。H工廠是松下的委托加工廠,按約定有緊急的修理業務或用車床時可以隨時使用松下的鍛冶車間。這個年輕人遇上了東京大地震,來這里求職,說是最近剛進了H工廠。觀察了一會兒他干活的樣子,松下覺得他手腳麻利,動作在行,有熟練的技術。
幾天后,松下見到H工廠的老板時間到了這個青年人。
“那人不行,不滿太多,對我廠里的事情全是意見!”聽到這話,松下覺得很有意思,馬上就把那個青年約來聘用了他。這個22歲的青年就是后來的松下副社長中尾哲二郎。
管理哲理:我們不希望別人片面對待自己,也不要片面地對待別人。因為對方的脾氣性格、生活習慣、言談舉止等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對其作出否定的評價,永遠是不可取的。
12.領導的秘訣
有一個人,從小就非??释蔀轭I導者,等他長大成人后便進入了父親的企業工作。
幾年后,父親提拔他做經理,他擔心不能勝任,于是就問父親該如何領導。
父親拿出一根30厘米長的繩子放在桌上,叫兒子用手拿著繩子的一段向前推,看能不能讓繩子往前移動。
結果他怎么向前推,繩子也不往前移,只是歪歪斜斜地在原處扭動。
父親問兒子該怎么才能改變現狀?兒子拿著繩子,調了個方向,然后向前拉,繩子直直地向前走了,輕輕松松解決了這個問題。
父親問兒子悟到了什么,兒子說:“做領導不能在后面推,要在前面拉?!?
管理哲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領導就是做給別人看。說服別人不要用嘴巴,而是用你的行動來證明,這樣才能發揮領導的影響力。
13.心甘情愿服從
教官向一班學員講授領導與管理。
他給學員出了一道題目,上面寫著:
“現在請你來領導本班,令大家全部自動走出室外,切記:要大家心甘情愿?!?
第一位學員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只好回到座位上。
第二位學員是這么做的:“教官要我命令你們出去,聽到沒有?”沒人動。
第三位學員這么做:“各位,教室要打掃,請各位離開!”但仍有一些人留在室內。
第四位學員看了紙片上的題目一眼,微笑著對大家說:“好了,各位,現在下課了,可以開飯啦!”
沒過幾秒鐘,全教室里的人都走光了。
管理哲理:要想讓大家心甘情愿地服從,必須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掛上鉤。
管理學的歷史演變
管理學發展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早期管理理論
1.科學管理理論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管理逐步成為一門科學,并形成了科學管理學派。這一學派注重工作任務的分析與設計,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直接的管理目標,以便增強組織效能,即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額利潤和長遠發展。科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通過在伯利恒鋼鐵公司進行的著名的“搬鐵塊”實驗和“時間—動作分析”,以及相繼完成的“鐵鍬實驗”、“金屬切削實驗”等多項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他于1911年所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成為科學管理學派的代表作。泰勒提出了以下科學管理原則:
(1)把工作組織的所有責任分配給經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員負責工作的計劃和設計,而讓工人執行工作任務。
(2)運用科學方法決定每一工作任務的最好方式。由經理設計每位工人的工作,確定完成任務的標準和方法。
(3)對每一種工作選擇最適合的人。經理應該使每位工人的能力與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