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理論篇——哲學其實很有趣(1)

哲學的比喻

哲學是什么?

這是一個最引人入勝而又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不同的哲學家對之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看法截然相反、相互沖突,至今沒有一個定論。但是,這并不表明哲學是茫然的、無用的、不可知的。相反,哲學是指導人生活的智慧。正因為如此,盡管它復雜,卻永遠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看似神秘,但絕非不可知。只是,它需要我們用心去感覺,用雙手去踐行。偉大的先哲們早已引領我們走上了領悟哲學的道路。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哲學家們對哲學作出的一些形象生動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仔細地品味這些比喻,不僅能使我們了解哲學的深刻意蘊,而且會使我們在欣賞、品味中體悟到什么是哲學思考,什么是哲學的辯證智慧。欣賞完這幾則關于哲學的比喻,也許我們最后會發現:根本不需要去對“哲學是什么”作一個具體的追問,因為哲學絕不是某些具體的概念抑或實體所能承載的。

一、能思考的蘆葦

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他卻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反對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滅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

這是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所寫下的一段經典的話。這一比喻深邃,精當,卻也有些許悲涼——人的思想是如此的高貴,但卻拖著一個極其無能、孱弱疲軟的身體!確實,人在很多地方都比不了動物。人不能像大雁一樣在天空飛翔,不能像駿馬一樣在平原上奔馳,更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遨游。所以,在大自然的萬千造化中,人是很卑微的一個。可是,動物只能靠本能活著,它們自出生開始,命運在冥冥中就早已注定。它們不會思考,不會抗爭,不會選擇,隨波逐流,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而人不一樣,人靠頭腦的思考向自己的肉身提出了挑戰,靠靈魂向自己的命運發出了抗爭,因此獲得了崇高和偉大,成為了萬物之靈。

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帕斯卡爾告訴我們:人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物質的匱乏,也不是辛苦的勞作,而是無聊,一種無所事事的無聊。當無聊來臨時,你會感到無所用心,無所事事,沒有激情,沒有沖動,并因此而感到了自己的虛無,自己的淪落,自己的無力,自己的依賴,自己的無能與自己的空洞。

當無聊來臨時,人們往往以辛勤的忙碌和消遣的游戲來麻痹自己,用熱鬧和紛擾來掩蓋自己的心靈空虛。但帕斯卡爾卻說,這種忙碌和消遣才是我們最大的不幸和苦難。因為正是它,極大地妨礙了我們想到自己,并且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消滅了自己。若是沒有它們,我們仍然會陷于無聊,而這種無聊會推動我們去尋找一種更可靠的解脫辦法。可是消遣卻使得我們開心,并使我們不知不覺地走到死亡。正如今天那些無厘頭的娛樂節目,總是在不經意間奪取了我們的光陰和歲月。所以說,消遣是惡,快樂是罪。

更為可靠的解脫方式是什么?帕斯卡爾告訴我們:唯一能夠讓人擺脫無聊的,是人的思想。人唯一能夠抓住和依仗的,也只有思想。思考雖然是痛苦的,但卻是自由的。思想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幸福的自由。思想的產生不受任何時空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它不用依賴任何道具,甚至不需要紙和筆,就能自導自演出屬于自己的劇目。而且,思想也不受人為的干預,不會屈從于金錢、權勢和社會地位,闊居廣廈者的思想空間未必就比陋居簡室者開闊多少。現實中的很多人,在強悍的外表下面隱藏著一顆病態的、怯弱的內心。這些人,永遠也感受不到自由思考的幸福。思想不可能因為金錢和權利而得到,卻經常因為金錢和權勢而失去。被蒙著眼睛的驢子永遠只會為主人拉磨,而不知道有一天會被屠戮;失去思考力的人是可悲的,他身處黑暗卻固執地認為自己在光明之中。

帕斯卡爾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帶著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僅僅是在活著,而不是在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義的人生。人類正是因為“思”而獲得了尊嚴,盡管這種思考沒有現成的答案,但這種追逐卻體現了人類的偉大和執著。人類的意義,世界的意義,也許就在這種不斷追逐的過程中。

當然,帶著思想去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思想的痛苦源于人生的沉重。伴隨著生命的提升,痛苦的思考就會升華為一種更為持久、更為充實的快樂。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里,“欣然”二字已經將經由痛苦思考而轉化來的快樂刻畫得淋漓盡致。

人的生活其實就是帶著悲觀去執著,正如那棵脆弱的、能思想的蘆葦。叔本華說:“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實際是一種超脫。”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就不易走向貪婪和虛無。有時,支撐我們生命的往往不是堅強,倒是軟弱;不是樂觀,而是悲觀。正因如此,思考了一輩子哲學問題的維特根斯坦臨終時說了這么一句話:“告訴世人,我這一生活得很幸福。”

二、知識的圓圈

據說有一次,一位學生問古希臘的哲學家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么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沒有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并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不知道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范圍也比你廣。這就是我為什么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芝諾把學習知識看做畫圓圈,表明知識總是不斷推陳出新的,綿綿沒有盡頭。在通向科學真理的道路上,任何人只能不斷地追求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以至于莊子發出了“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慨嘆。

但問題是:哲學是否是一門知識?它是否可以像其他知識那樣進行學習、傳授和積累?

我們可以看到,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知識總是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而哲學卻少有進步。它仍然在圍繞著那么幾個哲學問題喋喋不休。所以說,哲學并不是一門知識。盡管我們很容易就能指出若干“哲學知識”,如哲學家們所說的那些東西,歷史上的各種哲學思想等。但從根本上說,哲學是無法被當做一門知識來學習的。它既無法提供普遍而適用的規律和定理,也無法像其他知識那樣嚴格界定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由此,哲學好像也無法進行定義和界定。有一個哲學家曾經自嘲地說:“誰要想讓哲學家出丑,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問他‘什么是哲學’這個問題了。”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哲學家,估計就有一千個關于哲學的定義。

正因如此,中文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根本就沒有設“哲學”這個條目。最新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沒有設這個條目,只是在“西方哲學史”條目之下設了“哲學的本質”這樣一個子目。它上面寫道:“在各種各樣的界說中,很難判定是否能找到某種共同的因素或為‘哲學’找到某種中心含義,以它作為一種普遍的、全面的定義。不過,人們在這方面首先試圖把‘哲學’定義為‘對各種人類經驗的反思’或‘對人類最為關注的那些問題的理性的、方法論的和系統的思考’。”

三、廝殺的戰場

整部人類哲學史始終充斥著哲學家們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爭。基于這一客觀事實,黑格爾把哲學史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廝殺的戰場”。他說:“全部哲學史就是一個戰場,到處堆滿著死人的骨骼。”

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總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發展的,因為哲學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時代”。表達新時代的哲學,必然要通過對反映舊時代的哲學的批判而獲得哲學的統治地位,從而使整個哲學史成為了“廝殺的戰場”。

由此看來,哲學和哲學家注定是寂寞的。迎合時代不是它的強項,而批判才是它的本性。因為它試圖把握的不是真理的某個環節,而是真理的全部。

黑格爾說:真理決不是一塊鑄幣,現成地擺在那里,可以不費力氣地拿起來放在衣袋里。相反,獲得真理需要一個極為漫長、不斷發展的認識過程,需要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

就批判而言,“全部哲學史就是一個戰場,到處堆滿著死人的骨骼”。就繼承而言,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繼續。這就好比花朵開放,花蕾便消失了,而果實結出之后,花朵也便凋謝了。但是各個環節之間相互制約、缺一不可。這些環節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每個環節在這個統一中都是必要的,它們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

在黑格爾這里,哲學中的真理既是人的理性要達到的目標,又是通向這個目標的道路。而要踏上這條道路,最關鍵的是要有這樣一個信念,即:“每個要摘取真理果實的人都不能固守自己的觀點,而應透過這些觀點看到它們所反映的人類精神所走過的歷程。只知道現成地去接受仁人智士的真知灼見是不夠的,還應去發現這些真知灼見反映了什么時代什么樣的人類精神。”

四、密涅瓦的貓頭鷹

黑格爾曾經形象地將哲學比喻為“密涅瓦的貓頭鷹”。密涅瓦,是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棲落在她身邊的貓頭鷹則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爾說,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不是在旭日東升的時候翱翔于藍天,而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

在這里,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時起飛來比喻哲學,旨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的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所謂反思,就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艷陽當空的藍天下翱翔,那么,“反思”當然只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了。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在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哲學的反思必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黑格爾說:“時代的艱苦使人對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的興趣予以太高的重視,現實中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斗爭,曾經大大地占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活動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

密涅瓦的貓頭鷹是在夜幕降臨之后才悄然起飛。而真正的智慧,也總是姍姍來遲的。它一開始總是以一種極為荒誕的面目出現,并不能被多數人所理解,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維特根斯坦在評價哲學時也說:“在哲學中,競賽的獲勝者是能夠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是最后一個到達的人。”

由此看來,哲學并不是時代的引領者,相反,它總是落后于時代,因而不能給世界以任何教導或指導。在作秀的時代潮流和宏大的歷史事件面前,它總是來得太遲。譬如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要到古希臘、古羅馬衰落解體時期才能出現,因此對古希臘、古羅馬的世界已不能給予教導。

正如黑格爾本人所說的:“直到現實成熟了,理想的東西才會對實在的東西顯現出來,并在把握了這同一個實在世界的實體之后,才把它建成為一個理智王國的形態。當哲學把它的灰色繪成灰色的時候,這一生活形態就變老了。把灰色繪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態變得年輕,而只能作為認識的對象。”

五、同一句格言

黑格爾說,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說出來,和在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里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雖然小孩也會講,可是對于老人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使這些小孩也懂得這些宗教真理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個宗教真理之外,還存在著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

通過“同一句格言”的比喻,黑格爾是要告訴我們: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慎思明辨的理性,還是一種需要切身體驗的真摯情感;哲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概念的運動和發展,而且還是蘊涵著生活閱歷的主觀體悟。一個人要想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不僅需要勤于思維,更要浸入主體的生命體驗。當哲學飽含人生體驗,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時,理性的力量就會自然而然地彰顯出來了。

在這個意義上講,哲學是專屬于人的,因為它本身不是智慧,而是對智慧的愛。它既不能“教”,也無法“學”,只能靠參與。唯有參與到哲學思考當中去,才能領會到其中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領會哲學,就不能當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應該抱著投身于其中的姿態去積極參與。在人生這場大戲中,人既是導演,也是演員。哲學離不開人生,人在哲學面前也就無法充當一個置身于事外的旁觀者。

據說,最早使用“philosophy”(哲學)這個詞的是畢達哥拉斯。拉爾修在《明哲言行錄》中記載說:當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問畢達哥拉斯是什么人時,他回答說:“一個philosophos(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哲學家生來就是尋求真理的。與此相對應,他明確地把哲學家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從而也就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柏拉圖也曾經借蘇格拉底之口說: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它適合神,而“愛智慧”這類詞倒適合人類。所以說,沒有對智慧的愛,而是抱著功利的態度去對待哲學,是進入不了哲學的。一個人如果從哲學中僅僅看到若干范疇和教條,當然會覺得枯燥乏味,那么他也算枉學了哲學。只有那些帶著淚和笑感受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人,才能真正領略哲學的魅力。

哲學也許很簡單,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但我們似乎覺察不到,正所謂“日用而不知”!今天的哲學之所以變得抽象了、晦澀了,是因為我們總是將其當做一門知識來學習,而不愿意參與到哲學的思考當中。

我們總是期待一門學問給我們多少多少技能和知識,而不是希望從中能獲得多少啟迪。比如,《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學習而又經常復習,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今天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們在復習舊知識的時候,感到的是索然無味,而沒有感覺到快樂呢?原因也許很簡單,你沒有把學習看做生命,沒有帶著自己的經歷去體悟,總是想著學完知識以后去干點別的,自然就不會快樂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东港市| 磐石市| 长泰县| 托克逊县| 息烽县| 全椒县| 乐亭县| 花垣县| 西宁市| 怀柔区| 望江县| 乐安县| 资阳市| 乡城县| 麦盖提县| 彭水| 鲜城| 莎车县| 抚顺县| 卓资县| 滨海县| 和林格尔县| 石首市| 陕西省| 左贡县| 大化| 上犹县| 富民县| 亚东县| 光山县| 隆化县| 松潘县| 隆尧县| 巧家县| 莒南县| 健康| 三穗县| 新建县| 师宗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