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雅瑟編著
- 5486字
- 2014-01-27 11:23:22
周公理起國政來,不僅得心應手,而且十分賣力。為了治理好國家,他想盡一切辦法網羅人才,幫助他辦事。為了接待賢能的人,他忙得不可開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頭發(古人不剪發,把頭發留得很長,洗的時候很費事),剛把頭發浸濕,外面來人有急事要報告。周公連忙握著濕漉漉的頭發,出去接待,辦完事回來再接著洗;洗到半截兒,又有人來報告,他又趕緊握住濕頭發出去。一連出去好幾次,才把頭發洗干凈。還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飯,剛夾起一塊肉放進嘴里,外邊有客人來訪。他馬上把肉吐出來起身去迎接客人。一頓飯的工夫,來了三次客人,周公就連吐了三次飯菜。家人在一旁見了忍不住說:“您不能吃完飯再去會客嗎?”周公搖搖頭說:“這些貴客來訪,都有好主意要說。我恨不能馬上去聽聽,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這就是典故“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的來歷。
●周公東征平叛亂
武王消滅了暴虐的紂王后,為了安撫殷民,采取了軟硬兩手策略。在占領朝歌之后,武王馬上全部釋放了紂王拘押的人民,并把封王屯積的糧食分發給了貧弱之民,還及時地表彰了被紂王迫害過的賢人,以顯示新的政權不同于紂王的暴政。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地,讓商朝的舊人覺得周朝并沒有滅亡殷商血脈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封在殷周圍的管(今河南鄭縣)、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縣),用以監視殷地的武庚,史稱“三監”。
周武王死,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代成王行事。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穩定和發展的正確選擇,誰知卻因此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圖繼承王位,他對周公旦攝政殊為不滿,乃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周公“將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動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開與周公作對,并慫恿武庚及東方諸侯國反叛周室,妄圖里應外合,顛覆周王朝政權。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為,為武庚為代表的殷商舊勢力進行武裝叛亂打開了綠燈。武庚等人本來就對殷商的滅亡懷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機復辟,這時見有機可乘,便利令智昏,聯合地處東方(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地區)的一些諸侯國(徐、奄二國及熊盈氏的十七國),公開扯起了叛亂的大旗。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周公旦肩負起鞏固周王朝政權的歷史重任。他面對內外交困的形勢,鎮定自若,大智大勇,決定采取斷然措施,興師東征,徹底平定叛亂。
當時有些諸侯對叛亂并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王室內部的小事,不愿意參加東征平叛的作戰。同為王室重臣的召公對周公的作為也心存疑慮,態度消極。為了統一內部思想,順利進行東征,周公專門發布文告《大浩》,說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周武王死后,國內不太平,殷王遺族利用周內部的動亂發動叛亂,王朝正面臨天降大禍;在此危急時刻,他用大龜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誡周人及擁戴周室的諸侯,文王、武王創立的大業,必須繼續下去,叛亂必須用武力平定;他已決心執行上帝的旨意,用兵東征,希望各諸侯及其臣屬們,聽從自己的領導,一起投入到東征平叛大業中來。
周公東征的第一個打擊目標,是叛亂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區。周公統率東征大軍出動后,按當年武王伐紂的路線行軍,兵鋒直指鄴地(朝歌北)。由于叛亂不得人心,加上東征軍實力強大,所以周師一到,武庚的叛亂武裝便全線潰敗,武庚本人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可恥下場。與此同時,周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嘟(朝歌東),管叔負隅頑抗,驅眾抗拒王師,但此舉不啻以卵擊石,自取滅亡。王室大軍迅速擊破了管叔的武裝,占領了翩地,殺死了叛亂的首惡者管叔。接著,周師又攻克了蔡叔駐地殷(朝歌西),活捉了蔡叔,把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鄰)。至此,武庚和三叔發動的叛亂,很快地被平息了。
當武庚、三叔發動叛亂時,位處今蘇北、皖北一帶的淮夷也遙相呼應,“助紂為虐”。所以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便決定東伐商蓋和淮夷。這時辛公甲提議道:“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韓非子·說林上》)。周公從善如流,采納了辛公甲的意見,決定先攻淮夷(也稱九夷)。這些小國兵寡將微,武力不強,自然不是強大周師的對手。但淮夷在長期抗擊商軍的進攻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戰斗力,況且其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河流湖泊縱橫,周師西來,車兵行動實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戰,并未像預料中的那樣速戰速決。但是面對困難,周公東征的決心毫不動搖,經過連續作戰,終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逸周書·作錐解》),取得了東征之戰第二階段的勝利。
第三階段是征討“踐奄”,將周王室統治推進到東方地區。在征服了淮夷諸小國后,周公再接再厲,揮師北上“踐奄”,討伐東方最后一個叛亂據點。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東曲阜一帶,商朝時曾是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周滅商后,奄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亂的爆發,奄也積極參與,成為周在東方的一個勁敵,所以自然是周公東征中的重要打擊對象。此時周師已經占領了奄國西、南兩面的鄰國,對其構成戰略包圍,奄已處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當周師挾戰勝之余威,進迫奄城時,奄君束手無策,只好被迫繳械投降了。奄國滅亡后,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方國也相繼投降,周王朝的統治勢力一下子擴大到了渤海黃海邊上。至此,歷時三年的周公東征,終于以勝利而宣告結束。
周公東征戰爭是武王伐紂戰爭的繼續,對于周王朝的鞏固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東征勝利后,周公認為發生這次叛亂的主要原因是鎬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遠離商殷那里得來的土地太遠,不利于對那里進行管理,所以決定在東邊建立一個新的都城。經過占卜,周公認為洛邑(今河南洛陽)是個好地方,于是決定在洛邑建造一個新的都城——“東都”。
周公嚴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遺訓,節儉辦事,不搞鋪張。東都的規模很宏偉,它的內城是九里見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見方,一共花了九年多時間才建成,但是其中絕沒有為追求享樂而建造的場所。周朝從此有了東西兩個都城,原來的都城鎬京稱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東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舊在鎬京居住,做為控制東方的政治、軍事重鎮的東都由周公坐鎮。從此,周朝長期穩定的局面開始形成。
周公為了周朝的事業,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還制定了許多法令,禮法是維系統治者內部等級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來鎮壓人民和奴隸的。周朝實行了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穩定了。
●周公制禮規言行
西周初年,實際掌握周朝大權的攝政周公姬旦制定了完整的周禮系統,成為西周及東周數百年間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周禮的思想基礎和核心是天命觀。天命觀的本質是德。德是人的行為,“以德配天”是天人交合的方式,與殷商民族求天、祭天、問天的一元決定論有了區別。周公把周人取代殷商成為統治民族歸因于德,文王“明德慎罰”,德行敦厚,勤勞謹慎,具備了“德”,才得到上天和小民的認可,被賜予王權,這不但是周人王統的理論論證,也是周公對周王朝統治構成的規定。“以德配天”肯定了人的主觀努力,把它作為天和上帝對人們的作用方式,從而形成了周禮中主動的倫理學。周禮之下的統治者同人民一樣不能再像殷商民族那樣依靠上天、列祖列宗的恩惠和啟示生活,而要主動地靠有德的生活方式來取得上天的監督和賞罰。
由這種天、德二元基礎出發,周禮形成了一系列倫理道德觀念,它們成為周禮的精神和核心。在統治上,周公從“敬德”出發,闡發了“保民”和“慎罰”的主張,以之作為“德”。這一點不但是周統治的中心思想,經戰國儒家張大后,也成為全部中國封建政權的根本規范。從“德”的各種涵義引申出“君子”,這個合德的人的概念,把“有孝有德”作為“君子”的規范,以君子為“四方之則”。“孝”與“德”并行,“孝”是傳統宗族宗法觀念的倫理化,“追孝”是周人用禮器追念、祭祀先人的活動的總稱,以祖先為核心的宗族觀念發展為“孝”的倫理范疇。
●中西交流第一人
周成王的曾孫周穆王姓姬名滿,他一生中多次同四方作戰,每戰必勝,武功卓著,堪稱一代盛世帝王。周穆王不僅勤于政務,而且十分喜好出游。
古人出游,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帝王身份雖然尊貴,享用的不過也是馬車而已。只是帝王的馬匹多為良種,周穆王就有神馬八匹。說起這八匹駿馬,可真是周穆王的心肝寶貝。因為這八匹神駿絕非尋常良馬可比,它們皆有不凡的來歷。這還得從造父講起。
造父是周穆王主政時期最著名的養馬、御馬高手。他姓贏,相傳是顓頊帝的后裔。造父的祖上世代以牧馬、御馬為生,由于技術精良,而被推薦去為周天子養馬,封在秦地(今西安一帶)。造父為培育良駒,專門從夸父山上尋覓野馬,捕獲之后精心馴養。因為這些野馬原是穆王的祖父平定天下之后散放在夸父山上的戰馬的后代子孫,它們既有野性之美,又保留著其祖先作為戰馬的英武氣概,因此是血統極佳的良馬。
經過一番辛勞培育,造父一共馴養了四匹千里馬,分別為乘匹、盜驪、驊騮、綠耳,加上其他四匹良駒,一并獻給了周穆王。穆王見過之后大喜過望,于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的車馬,并經常讓造父駕著快馬香車載著他四處兜風。
這八匹駿馬奔跑起來,有的足不踐土,有的快比飛鳥,有的晝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翅……神奇非凡,令人艷羨不已。平日里,穆王把這些馬放養在東海島的龍川附近。據說那里有一種草,名叫“龍芻”,傳說“一株龍芻,化為龍駒”。這樣,那些駿馬在吃過龍芻之后,更是如虎添翼,神奇無比。
英俊的穆王想周游天下,就命造父駕著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帶著一隊人馬,從今西安的宗周(鎬京)沿渭水向東進發;從黃河渡口盟津渡過黃河,沿太行山西麓向北挺進,直達陰山腳下;轉而長途西行,繞河套,溯河源,登上了巍峨的昆侖山;再西行數千里,到達了西王母之邦。
在歷史上,周穆王十七年,穆天子乘八駿之輿西巡昆侖,會見西王母之邦的部落聯盟首領西王母。這是繼千余年前西王母之邦向舜帝獻地圖表示歸附中華一統之后,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一次極盛大的出訪活動。
西王母在風景最美的瑤池設盛宴款待穆王一行,舉觴奏樂,熱情洋溢。穆王贈送給西王母大批中原特產和錦綢美絹,西王母酬以當地名貴的瑰寶奇珍。西王母請穆王游歷其國中的山川名勝,穆王書“西王母之山”,并種植槐樹留念。臨別時,穆王流連忘返,西王母勸飲再三,并作歌曰:“祝君長壽,愿君再來!”穆王此行往返三萬五千里,帶回了中亞和西域廣大地區人民的深情厚誼。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穆天子西行之旅可能已經在歐洲中部的華沙平原地區留下了足跡。
這個記敘西周盛世同西方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故事,發生于公元297年在河南汲縣發現的戰國《汲冢書》中得知的。其中有一冊記述穆王的故事(后稱《穆天子傳》)。因為這個故事,周穆王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著名游歷家和開拓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國人暴動厲王逃
公元前878年,周厲王(周朝第十個王)即位后,旱澇無常,農業生產遭受了很大的損失,饑民到處都有,但官府卻無人出來賑濟。周厲王為了聚斂財富,以備享用,他命虢公長父和榮夷公遍告天下:將山林川澤統歸王室所有,不準百姓樵采和漁獵。周厲王的做法不僅給平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連一些中下層的貴族也都蒙受了損失,一時間人們各執己見、議論紛紛。
王命遍諭全國后,厲王便命榮夷公和貌公長父到處查看施行情況,發現拒不執行的輕者杖責,重者殺頭。于是,平民之間的議論就變成了怨言和咒罵。為了能堵住眾人的嘴,厲王派人從衛國請來了巫師,讓他用巫術去人群里尋找曾私議朝政和咒罵自己的人。衛巫倚仗厲王的權勢,開始隨意栽贓,很多無辜的人死于非命。迫于衛巫和厲王的淫威,人們在公開的場合不敢說話,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示意。一時間,人們都行色匆匆,不敢在有人的地方駐足。
厲王滿以為用這個方法已經壓制住了人們心中的怒氣,便更加悠然自得。大臣召穆公勸諫厲王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醒厲王應該廣開言路,擇良言用于政事,棄穢語于溝渠,厲王卻根本就聽不進去,一意孤行。三年后,又逢災害,百姓借此舉行大規模暴動,周厲王無法抵御,被迫出逃。史稱這次暴動為“國人暴動”。
●烽火戲諸侯亡國
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兒子,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聵的末代天子。周幽王十分寵愛美妃褒姒,在其生下兒子伯服以后,他廢了原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但褒姒生性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開心,不惜上演一場又一場大鬧劇,直到把國家給賠上,才結束這些鬧劇。
周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修建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不遠就有一座,這就是今天長城的雛形。如果犬戎打過來,最先得到消息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周圍關卡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白天燃俎,晚上升火。這樣就能迅速傳遞緊急信息,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能及時發兵救護。大臣虢石父為取悅幽王和王后,建議幽王和王后到驪山去,晚上的時候把烽火點起來,附近的諸侯見了一定會快馬加鞭地趕來。王后褒姒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就有可能會笑起來。
于是,幽王帶著褒姒,前往驪山舉行盛大宴會。到了深夜時分,幽王真的下令燃起烽火。報警信息迅速傳往附近的屬國。王畿附近的屬國國君都以為鎬京有緊急軍事行動,立即集合軍隊,火速馳援。早上的時候,諸侯之師果然來到驪山。幽王毫不在意地派人通知諸侯:這是自己在用烽火解悶。屬國國君勞累奔馳,氣急敗壞,只好偃旗息鼓,恨恨而歸。王后褒姒終于不禁嫣然一笑,幽王為此大賞虢石父。大臣和諸侯見到這種情形,都對國君大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