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帶頭大哥曾國藩與左宗棠
近代以來,中國盛傳一句話:“中興將相,什九湖湘。”
在中國廣袤的版圖上,湖南省的地圖是一顆人頭形象。這個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生存在丘陵之上的中部省份,雖然歷史悠久,但一直被國人所忽視。處古、近之交的曾國藩、左宗棠出現之前,在有信史以來的三千多年里,湖南一省的人才,事實上已經歷數十代抑郁,有志不展,在中國歷史上始終無足輕重。
唐朝是自由開放的朝代,人才多如過江之鯽。但整個唐朝,湖南籍進士區區二十五人,不及外省一個零頭。唐大中四年(850年),長沙士子劉蛻考取進士,被士林稱作“天荒解”,后世還專門為他發明了一則成語——“破天荒”。
“湖南”一詞,最早見于唐朝。湖南人才首次出現全盛勢頭,已到清朝中后期。清前三千余年,湖南始終是個陪襯。
清朝沿襲明朝舊制,在兩湖地區設立湖廣行省,包括湖北、湖南兩省,省會設在湖北武昌。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兩湖首次分闈,湖南作為獨立一省,在中國的版圖上才首次亮相。
清朝中后期,以湖南安化籍進士陶澍擔任兩江總督為發端,該省人才開始醞釀全面崛起。
自大清道光、咸豐兩朝起,曾、左聯袂并肩,卓然成功,此后百余年里,湖南人才風云而起,沛然而出,前后接力,一度主導中國時局。
本書主角曾國藩、左宗棠,是聯手開創晚清人才首次全面崛起的主推手、領路人,兩人又同是身后六七代湖南人才崛起的淵藪。半個世紀后,青年毛澤東總結本省歷史,對兩人的開創之功,仍滿懷感佩之情:“曾左,吾之先民。”
曾國藩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左宗棠生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曾國藩比左宗棠只大一歲,屬同齡人。曾國藩老家在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左宗棠老家在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兩地相距僅百余公里,屬地道的湖南同鄉。
出人意料的是,這對同齡、同鄉好友,雖然對晚清中興、湖南人才崛起同有開創首功,但四十歲前依然英雄陌路,稀有交集。
因大清國咸豐朝時勢風云驟變,曾、左同時抓準時機,一時聯手帶出文臣如云,武將如雨。其個人的軌跡與國家的命運,從此都完全改觀了。二人不避時勢艱難,肩負國家重責,在洋務開放中帶頭開荒拓路,不但刷新了晚清大變局時代萎靡頹敗的舊氣象,更兼培植、提攜了身后數代改變中國命運的人才。
曾、左生前拜相封侯,同列為“清朝二十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居同時代中國名人之冠。兩人在生時功名之盛,聲威之烈,身后影響之大,傳播之廣,在湖南歷史上前所未有。
今人對于曾、左各自生平事業,了解已經較多,但對于曾、左生平交往故事,卻大多只見一鱗半爪,流于片段,囿于軼史。尤其對他們如何成就首功的軌跡,往往聞道于途,捕風捉影。
因為正史評述嚴重缺席,曾、左交往中的真事實跡一直深埋于故紙堆中,軼史見縫插針,填漏補缺,自由生長。經夸張、想象、移接的各式“民間臉譜”形象,如今已經蔓延進一些學者的作品,謬悠流傳,真相漸遠。曾、左身后,“曾左失和”“兇終隙末”的聲音,百余年來不絕于耳。
正耶誤耶?是耶非耶?
因“曾國藩熱”近四十年來持久不衰,站在曾國藩的角度片段式研究曾、左關系的短篇已不乏其多。但站在左宗棠角度去還原歷史本來面貌,全面比較兩人一生合作、分歧,剖判其間的是非得失,百余年來,仍多處留下空白。
本書憑借典籍文物,對遺跡實地作田野考查,以故紙考證為依托,從左宗棠的角度切入,以曾、左生平的交往為主線,圍繞兩人相識、相交、合作、斷交、共事、絕交的六段經歷,逐一深入剖析,點滴還原兩人關系全部的真相。
俗話說,蓋棺論定。歷史人物的評價,身后基本都可以確定下來。對歷史人物相對穩定的歷史評價發生改變,一般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一是伴隨新的史料出現;二是時代已經出現重大變化。以當代眼光評價曾、左,歷史評價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后者。
以左宗棠的角度去看曾、左一生交往情形,會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新發現?
我們現在即回到曾、左第一次交往的歷史現場中去,逐一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