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老狐貍處世智愚經(11)
- 老狐貍處世心經(大全集)
- 雅瑟 米豆
- 5566字
- 2014-01-15 19:48:24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背后有人非議你,你首先要想到,在背后說壞話的人比比皆是。但人們說的都是真的嗎?你想想你自己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為了更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動效果,往往會把事情夸張很多,這是人們說話的一種習慣。別人也許只是在閑談,偶爾談及了你,而說的人自然是以自己為中心,很有可能出言不遜,說了傷害你的話。而聽的人得到這樣的話后,會更加添油加醋地告訴你,他們會讓事情更加夸張。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就當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嘴巴是長在別人身上的,別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自己也管不了。
自己也不要過分非議別人,非議別人并不是件好事。今天也許你的一幫朋友會和你一起共同數落那個人,明天或許你就成了他們非議的對象。為了避免這種擔心和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非議任何人,多用點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仇恨太多也是人們必須遠離的危險。
從前有一個畫家在集市上賣畫,有一個孩子帶著一群仆從走過集市,在畫家的一幅作品前停了下來。他要買這幅作品,但是畫家堅決不賣。孩子很是無奈地走了。為什么畫家不賣這幅畫呢?原來這個孩子的父親是當朝的大臣,而這個大臣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侮得悲憤死去。
然而孩子特別喜歡那幅畫,沒有得到那幅畫,他的心中始終悶悶不樂,最后他的父親來找畫家,希望畫家能夠將畫賣給他。但是畫家始終不肯,他寧愿讓那幅畫整天掛在自家的墻壁上,也不愿賣給這個大臣的孩子,這就是他對大臣的報復。
自從發生這件事情后,畫家畫的畫跟往常大不一樣起來。這件事讓他特別苦惱,但是始終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答。終于有一天,他發現他的畫中人的眼睛就是大臣的眼睛,嘴唇就是大臣的嘴唇。他突然醒悟自己的報復也報到自己的頭上來了。
仇恨使人失去理智,更讓人內心飽受折磨。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太多,生活就會過于緊張,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有人傷害了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忘記,永遠忘記。這是對他最好的報復。
在社會中,要相信所有仇恨的造成都是因為事情本身,而不是對方的為人。雖然一個人的為人決定了他的做事態度,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這個事情將兩個人系在一起,就沒有那么多仇恨存在了。
仇恨往往讓人失去理智,很多不該說的話,不該做的事都在失去理智的時候說出來和做出來。人處于這種狀態是最危險的。如果一個同事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在憤怒之下將他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諸于眾,你們以后還有修復感情的可能嗎?如果一個長期和你不和的人在同一個組織中,就好像自己穿的鞋子中有一粒沙子。對你來說,最讓你難受的將不是離目標還有很遠的路程,而是這粒讓你時刻感覺難受和別扭的沙子。
呆子處世,無往不利
老狐貍認為,“呆子”處世,往往無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業,那么就必須保持一種基本的處世態度。性情急噪不行,刻薄寡恩不行,頭腦頑固也不行。“呆子”處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人們不會跟“呆子”過多計較。人們對“呆子”的感情是很復雜的,一方面他們覺得“呆子”和社會并不融合,因此他們往往會同情他;另一方面,又覺得“呆子”完全癡迷于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們很是羨慕他。正是在這種復雜的心情下,他們不會跟“呆子”有過多的計較。因為他們知道過多計較的話,也并不能帶來什么。孔子率領弟子去周游列國的時候,他的一匹馬闖到了一個野人的地里,把野人的莊稼給踩壞了。野人把馬給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請求野人把馬還給他們,用盡了禮數,但是始終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說,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馬也不會跑到你的地里來。聽到這樣的話,野人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把馬還給了他們。對野人就要說“野”話,這是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和“呆子”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所以他們知道自己跟“呆子”計較一些東西,根本就計較不了。所以他們就不會去計較。
“呆子”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作為“呆子”往往癡迷于自己的世界,有一種癡心。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人們也無從勸說“呆子”放棄自己的原則。“呆子”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諸實施,而不用過多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為別人不會跟他們太多地計較。
“呆子”往往受到別人的尊重。人們對“呆子”會處于一種本能的尊重,他們不會對呆子有任何懷疑。他們相信“呆子”是個好人。因為“呆子”很是癡迷。在“呆子”的眼中,他們是沒有出現過的。因此“呆子”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威脅。正是那種緊緊盯著自己的人才會對自己有企圖。“呆子”對于他們來說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那么要么是朋友,要么是陌生人,而絕對不可能成為敵人。
人確實很是奇怪,“呆子”并不能給人們帶來什么,人們卻總是寬容他們。其實“呆子”的確有一種大智慧。他們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從來不用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相反別人還要來考慮“呆子”的感受,這也很明顯。不但如此,“呆子”還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并不是一個很開朗的人,但是注意力很集中的人,并且能夠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幫助,難怪他們能夠無往而不利。
其實很多堅持原則的人,往往表現得過于聰明。所以他們堅持的原則會遭到別人的抵制。倒不如學“呆子”一樣,對一些東西表現得十分癡迷。這樣的話就很少有人來抵制,因為大家缺少溝通的共同語言。
在西漢的時候,強項令董宣是個“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據,因此他敢拒絕皇帝的命令,堅決不向公主認錯。其實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東西。歷史上還有個呆子叫方孝孺,他過于呆,所以不肯給朱棣寫即位詔書,不但自己身死,而且還遭到了滅門,同時也因為他過于呆,他還連累了他的門生和朋友。可見,“呆子”還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賞“呆子”的處世風格,但是總有些人并不是欣賞。因此,歸根到底,“呆子”呆的時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種看起來有點無知幼稚的方式來堅持自己的原則,要看對方是誰。
一諾千金,有諾必踐
老狐貍認為,人應該做到一諾千金,有諾必踐。千萬不要失信于人。
周幽王得了一個難得的美人褒姒,十分高興。但是褒姒不愛笑,幽王想盡辦法想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但始終不行。有一天,幽王陪著褒姒登城樓觀望,幽王突然之間想起了一個絕妙的高招,讓大臣點燃了烽火。周朝的規矩是只有在外敵入侵時,才能舉烽火報警。結果各路諸侯領兵都紛紛趕到,看著諸侯們忙亂的樣子,褒姒大笑不已。一時幽王十分高興,于是隔三差五就點燃烽火,最后導致各路諸侯不信烽火,放松警惕,再也不來了。后來犬戎攻打過來,周幽王派人去點烽火求救,就再也沒有救兵趕到。
失信于人是最忌諱的事情。古時候有些人為了強大國家的目的,首先會建立人們的普遍信任。商鞅是秦國由弱到強的關鍵人物。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之前,首先就解決了信任問題和忠誠問題。當年,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相信他,于是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很高的木頭,并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誰十兩金子。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開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金子。人們在木頭旁議論紛紛,終于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一直扛到了北門。結果商鞅真的賞給那人五十金。這件事在秦國引起了轟動,商鞅說到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商鞅有令必行,言而有信的作風是贏得信任的關鍵,同時也為秦國國君贏得了百姓的忠誠。
濟陰有一個商人在過河時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枯枝亂草拼命掙扎。一個打魚的人聽到呼救,立即把船劃過去救他。商人為了抓緊時間死里逃生,便對著漁夫大聲喊道:“我是濟陰的名門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送給你100金!”于是漁夫使出渾身的力氣,搶在商人沉沒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給了漁夫10金。漁夫對商人說:“你不是答應給我100金的嗎?現在你得救了怎么只給我10金?”商人一聽臉色就變了。他說:“像你這樣的一個漁夫,往常一天能掙幾個錢?剛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難道還不滿足?”漁夫也不好跟他爭辯,于是走了。
過了些日子,那個商人從呂梁坐船而下。結果他的船又在半路上觸礁翻沉了。而剛好那個漁夫正在附近。有人問漁夫:“你為什么不把岸邊的小船劃過去救他呢?”漁夫回答說:“他是個答應給酬金,過后卻翻臉不認人的吝嗇鬼!”于是漁夫站在岸上袖手旁觀。不一會兒,那個商人就被河水吞沒了。
一個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后面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于是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就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回來我就殺豬給你吃。”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望著媽媽一個人到集市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豬的叫聲。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大,說道:“我那是哄孩子的,你怎么能當真呢?”曾子說:“在孩子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齡還小,經常從父母那里學習東西,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謊話騙他,等于是教他今后去騙別人。”很快曾子就把豬殺好了。
一個人答應別人的事情就必須言而有信,否則就不要答應。有的人喜歡空口許諾,最后導致別人的不信任。在答應別人之前,也要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如果確實做不到,也不要輕易答應。
老狐貍認為,在社會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信任的利器,不要隨便地破壞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感。說話一是一,二是二,言出必行。
少作承諾,多做事情
老狐貍認為,為人處世,要學會少作承諾,多做事情。
這是一種與人交往的基本道理。但是生活中卻仍然有很多人違背這一道理。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為了表現自己的義氣,不惜一切向對方做出承諾,但是到最后什么事情也沒有做成。不但自己形象受損,而且還破壞了雙方的感情。
其實,在生活中,承諾太多,容易被人認為輕狂。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人,當別人處于困境的時候,自己挺身而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時間讓別人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而自己確實也十分盡心盡力地為別人做事情。但是到最后始終沒有做成,別人不但沒有感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反而是覺得這個人過于輕狂,誤了自己的事情。
在與人交往中,固然應該注重承諾,注重對別人的信用。但是在做出承諾之前,一定要學會量力而行。這種量力而行,是需要有九分甚至是十分把握的。很多時候,即使自己很有把握能做成這個事情,但是往往因為陰差陽錯而沒有做成,讓自己下不來臺。
其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的人在沒有深思熟慮,自己沒有十分把握的時候,還是對別人作出了承諾呢?原因很可能在于他們沉不住氣。他們有熱心腸,但是現實中有很多東西是自己沒有辦法逾越的,光有熱心腸遠遠不行。
少作承諾,多做事情,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把得住嘴巴,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而將自己說成無所不能。一旦你給自己這樣定位的時候,必然有很多人會來請你幫忙。這個時候,你不幫忙的話,有傷別人的感情;但是如果幫忙的話,你確實也幫不上。如果勉強去幫忙,把事情弄砸了,很可能會招來別人的怨恨。因此,少作承諾首先就要求不能自我吹噓。其實自我吹噓往往得到的不過是一種自我滿足罷了,在別人眼中也不過是一種自我輕狂。
少作承諾,多做事情,就要求從自己能做的事情開始做。我們如果真的想幫助別人,但是確實沒有能力幫別人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可以不承諾他們做成什么事情,而是幫他們解決一點問題。這樣的話,往往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感激。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真想和對方成為朋友,一定要給別人一種踏實穩重的印象。這種踏實穩重,首先就在于對承諾的履行程度。如果你做的永遠比承諾的多,人家自然會更加信任你。而如果你承諾的永遠做的多,別人自然會逐漸輕視你。對比一下,如果一個人承諾了一分,做到了十分;而另一個人承諾了一百分,做到了二十分。雖然第二個人比第一個人做的要多一倍,但是第一個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原因在于這個人做得比承諾的要多。
有的人相信,承諾是鼓勵自己前進的動力。確實很多時候,自己做出了承諾,就會鉚足了勁朝目標努力。但是很多時候,承諾何嘗不是一個緊箍咒?當你承諾越多的時候,自己被限制得也越多,肩上的擔子也越重。而當你什么都不能實現的時候,你的信用也就隨之而破產。
一個注重承諾的人,一定很珍惜承諾,就像珍惜自己的名譽一樣。他不會把承諾當成玩笑來說,這不是因為他害怕不能實現承諾,而是他看重自己的承諾,認為它不是隨便說出來就能實現的,他的承諾是有分量的,不輕易做出來,只要做出來,就一定要實現。
現實中,老是跟別人做承諾的人,很少實現自己的承諾,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承諾沒有實現,就一定要找另一個承諾來彌補,這樣將自己反復折騰,到最后什么都沒有做成。我們對待承諾,應該像對待自己的理想一樣。如果理想是整天掛在嘴邊的,要么就是這個理想過于簡單,根本沒有挑戰性,不成為理想;要么就是這個理想根本沒有辦法實現,只不過每天通過念叨來自我玩味罷了。我們一定不能將承諾整天掛在嘴邊,而應該將它放在心里,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動來實現它。
其實,如果我們在沒有給別人任何承諾的時候,幫別人做成了很多的事情,未嘗不是一個驚喜,這種驚喜往往帶來一種感動,而這一感動往往給你帶來一生的朋友。為此,當別人請求自己幫忙的時候,自己不要滿口包票說“這個沒問題,就包在我身上”,這種承諾往往給別人很大的依賴。當時別人的壓力減輕了,但是后來承諾沒有實現,反而會誤了別人的事情。倒不妨告訴別人:“我試試吧,估計很難成。”不要讓別人對你形成很大的期望和依賴,最后你做成了,自然他會覺得你很是了不得。
老狐貍認為,人一定要學會少作承諾,多做事情。就像理想一樣,小的時候可以經常談理想,那時候年幼。等長大以后,還天天將理想掛在嘴邊,而從來不愿意付諸行動,只能被別人認為是淺薄。
人要有務實的態度
老狐貍認為,人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畢竟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