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邏輯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of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在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知識淵博,能言善辯,被人稱為“駁不倒的博士”。他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但都影響不大,但他卻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其含義是:只承認一個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凡干擾這一具體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和廢話,應當一律取消。
他使用這個原理證明了許多結論,包括“通過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結論”。這使他不受羅馬教皇的歡迎。不久,他被教皇作為異教徒關進了監獄,為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在獄中過了四五年,他找到機會逃了出來,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敵——巴伐利亞的王爺。他對王爺說:“你用劍來保衛我,我用筆來保衛你?!闭沁@次成功的越獄,成就了威廉的威名。他的格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由于威廉出生在英格蘭薩里郡的奧卡姆鎮,這一似乎偏激獨斷的思維方式,后來被人們稱為“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剃刀的出發點就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你有兩個原理,它們都能解釋觀測到的事實,那么你應該使用簡單的那個,直到發現更多的證據。對于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比復雜的解釋更正確。如果你有兩個類似的解決方案,選擇最簡單的、需要最少假設的解釋是最有可能正確的。
簡言之,把煩瑣累贅一刀砍掉,讓事情保持簡單!
很多成功而偉大的科學家,如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都是先使用這把鋒利的“奧卡姆剃刀”,把最復雜的事情化為最簡單的定論,然后才踏上通往天才的輝煌之道的。
“奧卡姆剃刀”是最公平的刀,無論科學家還是普通人,誰能有勇氣拿起它。經過數百年的歲月之后,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它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真理。
簡單是一種適當而必要的生活狀態,簡單出英雄,簡單出實效,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不要總是人為地給它添累贅,簡單才是最高境界。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見復雜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復雜問題簡單化,運用“剃刀”才能提高辦事效率。
對于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來說,什么叫管理?管理就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問題流程化,制度標準化。運用“剃刀”剔除一切影響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要求做事簡而快,這樣才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企業才能更有生機與活力。
■
一次,愛迪生讓助手幫助自己測量一下一個梨形燈泡的容積。事情看上去很簡單,但由于燈泡不是規范的圓形,而是梨形,因此計算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助手接過后,立即開始了工作,他一會兒拿標尺測量,一會兒計算,又運用一些復雜的數學公式??蓭讉€小時過去了,他忙得滿頭大汗,還是沒有計算出來。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學里學過的幾何知識,準備再一次計算燈泡的容積時,愛迪生進來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沓稿紙和工具書,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愛迪生拿起燈泡,朝里面倒滿水,遞給助手說:“你去把燈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會得出我們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這才恍然大悟:簡單就是高效!
這個故事給人們一個重要啟示:學會把問題簡單化,才是一種大智慧。
■
每個人都想成功,而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何讓成功變得容易而簡單?那就是必須得為自己確立一個目標。有這樣一個看似有趣的故事:
臨近畢業時,社會經驗最為豐富的教授準備給同學們上最后一堂課。他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時候看到兩棵樹,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細,你會砍哪一棵呢?”
問題一出,大家都有些失望,太簡單了吧?于是有同學懶散地答道:“當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如果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細的則是名貴的紅松,你們會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再粗也不值錢!”
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又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看著教授莫測的微笑,我們疑惑起來,也搞不懂教授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就順著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就砍楊樹吧,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緊接著問:“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候你們會砍哪一棵呢?”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導致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松,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測試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當許多事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往往只顧著去做那些事,而在各種變數中淡忘了初衷。一個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標,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所迷惑,才不會偏離正軌,東一錘子西一棒頭的瞎忙活。才不會做了一大堆事情卻毫無收獲,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沒把事情做好,還把簡單的事情越弄越復雜。目標明確方向才能清晰,做事才會成功,成功才能變得如此簡單。
■
卡瑞爾公式
——向最壞處著想,往最好處努力
許多絕路逢生的故事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老人家教導我們:“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勇敢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言失敗,不打退堂鼓。
工程師卡瑞爾提出:憂慮的最大壞處,就是會毀了我們集中精神的能力。在我們憂慮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會難以集中,從而喪失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是著名的卡瑞爾公式。它告誡我們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要向最壞處著想,往最好處努力。
威利·卡瑞爾年輕時曾是紐約水牛鋼鐵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卡瑞爾到密蘇里州去安裝一架瓦斯清潔機。經過一番努力,機器勉強可以使用了,然而,遠遠沒有達到公司保證的質量。他對自己的失敗感到十分懊惱,簡直無法入睡。后來,他意識到煩惱不能解決問題。
于是,他想出了一個不用煩惱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找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么——充其量不過是丟掉差事,也可能老板會把整個機器拆掉,使投下的20000塊錢泡湯。其次,讓自己能夠接受這個最壞情況。他對自己說,我也許會因此丟掉差事,那我可以另找一份,至于我的老板,他們也知道這是一種新方法的試驗,可以把20000塊錢算在研究費用上。最后,有了能夠接受最壞的情況的思想準備后,就平靜地把時間和精力用來試著改善那種最壞的情況。他做了幾次試驗,終于發現,如果再多花5000塊錢,加裝一些設備,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結果公司不但沒有損失20000塊錢,反而很快就達到了目標。
當我們對人生最壞的情況有了思想準備之后,才能應付和改善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或者說,當人們冷靜地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后,反倒有利于用積極的態度,促使最壞的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從最壞處著想,就能想清所有的不利條件和困難,直接面對,做好充足的準備,遇到再大的挫折都在意料之中,自己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遇亂不驚,想出應對之策;向最好處努力,清楚奮斗方向和目標,激發前進的動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才能不至于“范進中舉”。
明白了最好和最壞,就可以權衡利弊,評估風險,分析成功的收益和失敗的損失。少做無用功,有所為有所不為。腳踏實地,不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既不想路上撿鈔票,也不盼天上掉餡餅。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消除憂慮。當不得不面對痛苦的時候,要告誡自己不要逃避,要直面它、解決它,然后最痛苦的時刻總會過去,前方總有美好的東西在等待我們。
■
一位女作家在紐約街頭遇到一位賣花的老太太。她穿著破舊,身體看上去也很虛弱,但臉上滿是喜悅。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說:“你看上去很高興?!薄盀槭裁床荒?一切都這么美好?!薄澳愫苣艹袚鸁?。”女作家又說。老太太的回答令她吃驚:“耶穌在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復活節了。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就會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復正常了?!?
一個多么平凡的賣花老人,一顆多么不平凡地看待生活的心。她用一雙樂觀的眼睛看待生活,生活就將快樂回報給她。每個人的心都像一個水晶球,晶瑩閃爍,一旦遭受不測,忠于生命的人,總是將五顏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
人生在世,不可能萬事如意,倒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困難挫折常常與我們不期而遇。如果沒有精神準備,就會被搞得暈頭轉向,意志消沉,甚至悲觀絕望。
當你遭遇到挫折,當你陷入痛苦無法自拔時,不要灰心,不要絕望,無論你此刻已經失去了什么,你仍然擁有著你最寶貴的東西——生命。請試著對著鏡子露出微笑,因為當你笑迎生活的時候,生活必定將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你,快樂就會重新出現。時間終究會沖淡一切傷痛,唯有快樂,才會使生命成為永恒。
■
有個商人因為經營不善而欠下一大筆債務,由于無力償還,在債權人頻頻催討下,精神幾近崩潰,他因此萌生了結束生命的念頭。
苦悶至極的他,有一天獨自來到親戚的農莊拜訪,心里打算在僅有的時間里,享受最后的恬靜生活。
當時,正值八月瓜熟時節,田里飄出的陣陣瓜香吸引了他。守著瓜田的老人看見他到來,便熱情地摘了幾個瓜果,請他品嘗。不過,心情仍然低落的他,一點享用的心情也沒有,但是又無法拒絕老人家的好意,便禮貌地吃了半個,并隨口贊美了幾句。
然而,老人家聽到贊揚,卻非常喜悅,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種植瓜果所付出的心血與辛苦:
“四月播種,五月鋤草,六月除蟲,七月守護……”
原來,他大半生都與瓜秧相伴,流了不少汗水,也流過許多淚水。在瓜苗出土時,遭遇旱災,但是為了讓瓜苗得以成長,老人家即使每天來回挑水也不覺得辛苦。
又有一年,就在收獲前,一場冰雹來襲,打碎了他的豐收夢;還有一年,金黃花朵開得相當茂盛時,一場洪水讓這一切都泡湯了……
老人說:“人和老天爺打交道,少不了要吃些苦頭或受些氣,但是,只要你能低下頭,咬緊牙,挺一挺也就過去了。因為,最后瓜果收獲時仍然全部都是我們的。”
老人指著纏繞樹身的藤蔓,對著心事重重的商人說:“你看,這藤蔓雖然活得輕松,但是它卻一輩子都無法抬頭!只要風一吹,它就彎了,因為它不愿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這番話讓商人醒悟了過來,他吃完手中剩下的半個瓜,在瓜棚下的椅子上放了100元錢,以示感激,翌日便踏著堅毅的步履離開了農莊。
五年后,他在城市里重新崛起,并且成為一個現代化企業的老板。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挫折,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标P鍵的問題是應該如何面對挫折。
當挫折站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開始了選擇。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人與人的選擇也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挫折,繞道而行,不必為了遇到挫折而難過,也不用去付出什么努力;我們也可以選擇正面地迎接挫折,毫無畏懼,雖然我們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可是我們卻可以收獲戰勝困難的喜悅與興奮,也有了今后戰勝困難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