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功法則——左右成敗的潛規則(3)
- 金科玉律(全集)
- 牧之
- 4368字
- 2014-01-14 09:52:17
不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甚至從早期的資料中,他都發現這種微妙關系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系。于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時,人們還發現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平衡的現象。
因此,二八法則成了這種不平等關系的簡稱,不管結果是不是恰好為80%和20%(從統計學上來說,精確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現)。習慣上,二八法則討論的是頂端的20%,而非底部的20%。
從此以后,人們對于帕累托的這項發現給予了不同的命名,例如,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
二八法則可引申為: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國的普兒斯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于這一經營理念。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則。比如:通用電器公司永遠把獎勵放在第一,它的獎金和獎勵制度使員工們工作效率更高,也更出色,但只是獎勵那些完成了高難度工作指標的員工。摩托羅拉公司認為:在100名員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應該做好兩頭人的工作。對于后25人,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的機會;對于表現好的,要設法保持他們的激情。
“二八定律”之所以得到業界的推崇,就在于其提倡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方略,能夠幫助企業以最少的投入收獲最大的效益。如果管理者能夠弄清楚企業或團隊中的20%到底是哪些,從而將自己經營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這20%的重點經營要務上來,采取有效的傾斜性措施,會更有可能將企業做大做強.
在商界和生活中普遍存在這種想象:
——20%的產品或20%的客戶,為企業賺得約80%的銷售額。
——20%的罪犯的罪行占所有犯罪行為的80%。
——20%的“汽車狂人”制造80%的交通事故。
——80%的能源浪費在燃燒上,只有20%可以應用到車輛中,而這80%的投入,卻回報以100%的產出。
……
傳統的智慧教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可是二八定律卻要你小心選定一個籃子,將你所有的雞蛋都放進去,然后像老鷹那樣死死盯緊它。
■
人一生要做很多的事情,但我們的生命是短暫而有限的,因此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最關鍵的。我們應該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做那些對實現自己使命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會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我們的人生就不會那么庸俗,那么碌碌無為,難以選擇。否則,有一天我們終將發現我們所得的遠遠大于所放棄的東西。
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學教授在上他的最后一節課。在課程行將結束時,他拿出了一個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兩個布袋,打開一看,一個裝著核桃,另一個裝著蓮子。然后他對同學們說:“我今天給你們做一個實驗,我還是在年輕時看到過這個實驗的。實驗的結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并常用這個結果激勵自己,我希望你們每個人也能像我一樣記住這個實驗,記住這一實驗結果。”老教授把核桃倒進玻璃瓶里,直到一個也塞不進去為止。這時候他問:現在瓶子滿了嗎?”學過哲學的同學已經有了幾分辯證的思維。“如果說裝核桃的話,它已經裝滿了。”教授又拿出蓮子,用蓮子填充裝了核桃后還留下的空間。然后,老教授笑問道:“你們能從這個實驗里概括出什么哲理嗎?”同學們開始踴躍發言,并展開爭論,有人說這說明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滿。有人說這說明了時間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想擠,總可以擠出來的。還有人說這說明了空間可以無限細分。
最后,老教授評論說:“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真理成分,不過還沒有說出我想讓你們領會的道理來。你們是否可以反過來或逆向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先裝的是蓮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蓮子裝滿后還能再裝下核桃嗎?你們想想看,人生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被許多無謂的小事所困擾,看著人生沉埋于這些瑣碎的事情之中,到頭來,卻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結果,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永遠記住今天的實驗,記住這個實驗的結果,如果蓮子先塞滿了,就裝不下核桃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個弱點:避重就輕。雖然知道哪個更重要,但總會找到各種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當然結果是:味淡的蓮子嘗了不少,卻難得有機會去品嘗那香甜的核桃了。“二八定律”能幫助你抓住最重要的,把時間分配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你得到的效果就會是最大。
■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居朝廷,孫權擁兵東吳。
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在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對人才的任用,對于當今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來說,誰抓住了人才,誰含義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二八法則告訴我們關鍵少數造就成功,企業最好的資產是人,企業領導者要挑選好的合作伙伴。充當伯樂,選擇一個適合企業發展的“千里馬”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可見,重視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
■
溫水煮青蛙效應
——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而懂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的人,往往能發現隱藏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中的一切機會,在變化中樹立競爭和危機意識,迎接新生活中不確定因素的挑戰。
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
后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任其自由游動。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后來熱度難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被煮熟。科學家經過分析認為,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由于沒有明顯感覺到刺激,因此,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它覺得這一溫度正適合,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沒有能力從水里逃出來了。
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用”或“溫水煮青蛙效應”。
工作總是在無限制地增加,我們總是默默地接受。如果一次性要求完成太多的工作,大多數人會選擇立刻離開。但是,只要每次要求多做一點,反而大部分人都會接受、甚至習慣。
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愿意安于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于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等的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像那只青蛙一樣只能坐以待斃。“青蛙效應”成為了我們意識中的警鐘。
一個人沒有危機意識,就不會有進取心,遲早會被社會淘汰。未來不可預測,人不可能天天走好運。就是因為這樣,才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上及行動上有所準備,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敏銳感覺,最后就會像這只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善于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的警惕性,使危機管理能夠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
■
風靡全球的斯賓塞·約翰遜博士的著作《誰動了我的奶酪?》,描繪了四個住在“迷宮”里的人物,他們竭盡所能地在尋找能滋養他們身心、使他們快樂的“奶酪”。這四個小人物中,有兩只是名叫嗅嗅和匆匆的老鼠;其他兩位則是身體大小和老鼠差不多的小人,名叫唧唧和哼哼,而且這兩個小人的外形與行為和現今的人類差不多。
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遺: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唧唧終于沖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并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郁郁寡歡……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認識到,變化是一種必然,我們要做的是在最大變化發生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包括行動準備和心理準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人都有這種意識,我們更要牢記,所以“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一定要保持,時刻保持靈敏的嗅覺和行動的激情,并學會不斷進行心理調節,獲得最好的心境去奮斗,擁有更多的奶酪,不做“溫水”里的青蛙。
■
伊索寓言里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只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被一只狐貍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么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
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
狐貍奇怪地問道:“森林這么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么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并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我們懂得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
剃刀定律
——把復雜事情簡單化
我們總是在抱怨時間不夠,卻很少努力去找利用時間的方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不要把時間耗費在照顧那些跳到你背上的“猴子”身上。在處理事情上,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做到公平對待。有些事你得多花費一些時間,有些事你稍微處理就行,有些事你根本就不用操心。簡單就是力量,花一定的時間化繁為簡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