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抱怨有因:與其抱怨,不如改變(7)
- 不抱怨的活法(大全集)
- 水中魚
- 5535字
- 2014-01-15 19:35:37
人的身體由12種不同的細胞織成,如腦細胞、骨細胞、肌肉細胞等。而一個人的健康,全賴于各種細胞的健全。身體上的無數(shù)細胞,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害于一個細胞的,就有害于全身的細胞,有益于一個細胞的,也就有益于全身的細胞。每個細胞健康還是不健康,有生命還是遭死亡,都與人的思想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許多人以為思想只是影響著腦神經(jīng),其實不全是這樣。生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盲人的手指頭上,有著熟練的神經(jīng)質(zhì)。不少盲人有一種驚人的技藝,如能辨別織品精細,甚至顏色的濃淡深淺,這可證明思想并不全限于腦神經(jīng)。生理學家的實驗表明,一切邪惡的思想皆有損于人身的細胞。由于激怒而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的損傷,有時要費上數(shù)星期才能恢復原狀。無數(shù)的實驗證明,一切健全、愉悅、和諧、友愛的思想,都有益于全身的細胞,都有益于增進細胞的活力。至于那相反的思想,如偏激、絕望、悲傷等,都有損于細胞的活力。派司教授說:“不良的情感,對于人體的肌肉,有著相當?shù)幕瘜W作用。良好的情感對人生有著全面的有益影響。腦神經(jīng)中的每一個思想,都因細胞的組織而更改,而這更改是屬于永久的。”他教授做了一個實驗,證明憤怒和憂郁的情感有損于身體的和諧;而快樂的情感具有滋養(yǎng)細胞和再生細胞的力量。
人們無法驅(qū)逐屋里的黑暗,然而,只要讓光亮進來,黑暗便自然消失了。正如大部分人不知道以善美的思想來替代惡念,他們認為只要把惡念驅(qū)逐了就可以了,他們不知道,用善美的思想來驅(qū)逐惡念將更有效。對于水來說,沒有一種污染不能經(jīng)由化學的方法來提凈。同樣,沒有一種污濁、鄙陋的思想不能由健康的思想、正確的思想來肅清。偏激、悲觀、不和諧都是思想的病癥,而只有真實、美滿、樂觀的思想,才會提高人生的價值。一旦一個人有了健康的思想,那不健康的思想,便無存在的余地,因為健康的思想和不健康的思想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
控制情緒雖說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可是,我們有什么理由控制不了自己呢?只是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就可以讓自己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就是如此的簡單。
★自私自利的人:仁慈與善良能贏得一切
有些機械決定論者大嚷大叫,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任何力量在他面前都會被擊得粉碎,這只是一種狂妄的叫囂。自私自利貌似很頑固、執(zhí)拗,有時甚至好像堅不可摧,其實并不是這樣,自私自利并非不可制止。赤裸裸的自私自利之心只會使一個人朝錯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因為自私自利一直在內(nèi)心驅(qū)使著他,已經(jīng)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動。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意志自由和行動自由。人的這種意識和在意識支配下的行動有時給自己帶來榮耀,有時則帶來恥辱,這都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如果我們心情豁達開朗、樂觀,我們就能看到事物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有星星在閃爍。一個心境健康的人就會思想高尚,行為正派,就能自覺地擯棄各種骯臟的想法,不與邪惡為伍。我們既可能堅持錯誤、執(zhí)迷不悟,也可能相反,這取決于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因此它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那些擁有快樂的人才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自私自利是人生的天敵。人一旦變得自私自利以后,就會變得厚顏無恥。自私自利的人心胸狹小,對眼前的利益看得很重,無論怎樣,即使是為了崇高的目的,也絲毫不愿意放棄自己已經(jīng)到手或即將到手的一點小利益,可謂寸利必爭寸利必得,斤斤計較。自私自利會促使一個人的壞心情。他們整天都生活在一種莫名其妙的緊張之中,廠總在盤算著在哪里再撈一點便宜,怎樣去損別人而肥自己一下,很少有時間去享受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所以,他們的人生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幸福和快樂,更不懂得一個人給予別人的幸福和快樂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快樂和幸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如果他待別人友善,別人也必定以友善相回報。一個仁慈的人總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幸福和快樂。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法學家邊沁說:“善言必然導致善行,不僅聽到這句話的人會做好事,而且那些受雇于你的人們都會擇善而行,積德行善。這并非偶然的個別現(xiàn)象,而是一種普遍行為,因為人與人之間這種友誼伙伴關(guān)系總在起作用。自私自利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可恥。自私自利者只關(guān)心自己而無視他人的利益,個人的小我吞沒了大我,上帝也就變成了他自己。這種私欲惡性膨脹的人,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就是這種極端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終究會被自己惡性膨脹的私欲所吞噬,所以說自私自利是人生的天敵。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女孩,人見人愛,凡認識她的人沒有不喜歡她的。這真奇怪,難道一個小女孩有那么大的魅力?有人問她:“為什么大家都喜歡你呀?”小女孩眨了眨眼,笑著回答說:“我想是因為我愛每一個人的原因吧。”■
答案是多么的簡單,但卻有多么深的啟發(fā)意義呀。我們?nèi)祟惖降讚碛卸嗌傩腋:涂鞓罚@要取決于我們?nèi)祟愖约旱降赘冻隽硕嗌賽邸P腋:涂鞓放c愛是呈正比的關(guān)系。
仁慈善良的行為有時并不能使對方從中得到教益和啟發(fā),但只要方法適當,你的仁慈善良一定會使對方感動。友好的行為也許會換不來好的回報,一腔熱血可能會換來一盆冷水,但別人的冷水無法使你的熱心消減,樂善行德并不在于一時一地的回報。你心向善良,當以至誠,盡心竭力把友誼和文明的種子播向人間,這些種子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并在他人的心目中生根、發(fā)芽、結(jié)果。看到幸福之花在人們心中開放,仁愛之心像星星一樣遍布人間,你會感到多么的幸福!這是人們對你最高的回報。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我們?nèi)サ糇约耗穷w自私自利的心,多播一些愛的種子吧。“任何力量都不如善良的力量大。”培根如此斷然說。善良是一種無比巨大的情感力量,她能使冰川融化成碧波蕩漾的春池。人類總是貪圖安逸享樂,貪圖安逸享樂就會產(chǎn)生邪惡。心地善良仁慈的人都是積極工作、吃苦耐勞的人,那些只知道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徒和懷疑論者都是一些無所事事、缺乏熱情的懶漢。法國博物學家韋豐常說,對于那些缺乏熱情的年輕人,他什么東西都不愿給他們。這表明韋豐至少相信某些高尚、美好的東西,盡管有時這些高尚美好的東西難以獲得。
有人誤認為,仁慈和善良體現(xiàn)在物質(zhì)上,給人以仁慈和善良就是給人以物質(zhì)與財富。其實,仁慈和善良真正的體現(xiàn)是那顆誠摯的心。用錢財表現(xiàn)出來的心不僅不可靠,而且往往還帶來災禍。有人從錢包里拿出錢來拋給你,但他的心卻是冰涼冰涼的。有人雖不能給你什么,但他那一顆火熱的心給予你無窮的力量,勝過那冰涼物質(zhì)禮品的千倍萬倍。而善良的幫助,真實的關(guān)心絕對會產(chǎn)生好的結(jié)果。懦弱、愚昧與善意之中的溫良絕對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碼事。謙恭并不等于膽怯,心平氣和絕不是怯弱。真正的善良和仁慈并不表示消極、被動,而是表示積極和主動。一個善良仁慈的人必定是一個極富同情心的人,那種心冷如鐵,麻木不仁的人絕不可能與人為善,友愛他人。一個彼此友愛、互相關(guān)心的社會并不是胡亂堆在一起的糨糊,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至真至善的仁愛必定會最大限度地促進人們運用各種合情合理的手段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積善行德。
所謂日行一善,其實就是為了破除人生的大敵——自私自利,只有如此,未來的道路才能更平坦。
★喜歡懊悔的人: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令人后悔的事情,在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許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許多人遇到要后悔,錯過了更后悔;許多話說出來后悔,說不出來也后悔……人的遺憾與后悔情緒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正像苦難伴隨生命的始終一樣,遺憾與悔恨也與生命同在。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想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遠正確。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可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后,有后悔情緒是很正常的,這是一種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與拋棄的前奏曲,正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后悔”,我們才會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穩(wěn)。
但是,如果你糾纏住后悔不放,或羞愧萬分,一蹶不振;或自慚形穢,自暴自棄,那么你的這種做法就真正是蠢人之舉了。
古希臘詩人荷馬曾說過:“過去的事已經(jīng)過去,過去的事無法挽回。”的確,昨日的陽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畫冊。我們又為什么不好好把握現(xiàn)在,珍惜此時此刻的擁有呢?為什么要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對過去的悔恨之中呢?
覆水難收,往事難追,后悔無益。
據(jù)說一位很有名氣的心理學老師,一天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贊美這只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fā)出了惋惜聲。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復原形。今后在你們生活中如果發(fā)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破碎的咖啡杯。
破碎的咖啡杯,恰恰使我們懂得了: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生活不可能重復過去的歲月,光陰如箭,來不及后悔。生活的一份養(yǎng)料,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轍,要知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錯過了就別后悔。后悔不以改變現(xiàn)實,只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最后,讓我們牢記卡耐基的話吧: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
盡管忘記過去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事實上,過去的畢竟已經(jīng)過去,過去的不會再發(fā)生,你不能讓時間倒轉(zhuǎn)。無論何時,只要你因為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而損害了目前存在的意義,你就是在無意義地損害你自己。超越過去的第一步是不要留戀過去,不要讓過去損害現(xiàn)在,包括改變對現(xiàn)在所持的態(tài)度。
如果你決定把現(xiàn)在全部用于回憶過去、懊悔過去的機會或留戀往日的美好時光,不顧時不再來的事實,希望重溫舊夢,你就會不斷地扼殺現(xiàn)在。因此,我們強調(diào)要學會適當?shù)胤艞夁^去。
當然,放棄過去并不意味著放棄你的記憶,或要你忘掉你曾學過的有益事情,這些事情會使你更幸福、更有效地生活在現(xiàn)在。
面對一個親人的逝去,你痛苦難言,感到巨大的損失,但是生死乃是自然法則,任何人也不能超越這一法則。你應當克制自己的痛苦,不要想不開,但也不要壓抑悲痛,壓抑對心理健康不利。雖然有時這并不容易做到,如果你一味沉浸于過去的輝煌或是陰影之中,不把自己解脫出來,不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你就有永遠生活在過去的危險,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自我挫敗的反應。
★鋒芒畢露的人:自以為是什么都不是
《孟子》有兩句話:將軍不敢騎白馬,亡人不敢夜揭燭。它的主旨是:不要過于引人注目,否則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越是鋒利的寶刀,越不可輕易出鞘,如果自恃削鐵如泥而不善加保護,不但鋒芒會被磨損,更容易惹出禍患。所以越是有才華的人,如果不會自我保護就會使才華過早地埋沒。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自以為是,他們?yōu)槿颂幨溃灾t虛好學為榮。常以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以期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別人求教,豐富和完善自我是他們的目的。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會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
在一般情況下,忍住顯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獲得更多的才能,保持不自滿的心態(tài)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對自己的妒忌、詆毀、攻擊、陷害。過于夸耀和顯示自己的才智是不智之舉。曹充有才,他的才智至少比曹植要多出“三十里地”,但他不知道保護自己,耐不住性子,總是在曹植面前顯露出來,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就一般中國人而言,總是愿意大家彼此差不多,他好我也好,否則就會是“槍打出頭鳥”。而這句話也是說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因為有特殊才能,或有特別貢獻而冒了尖的人,往往容易成為受打擊的對象。古人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所以要是誰在哪一方面出人頭地,便往往會受到人們的攻擊、嘲諷、指責。更有甚者,由于妒忌心重還可能給你使絆子,讓你生活在一種無形的壓力之下,時時處處都有障礙,讓你人做不好,事干不成。可以說妒忌是人世間一種非常有害的心理,它可以使妒忌者自己形成一種非常低下的、丑陋的心態(tài),使妒忌者走向一條狹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受妒者受到極大的傷害。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這種妒忌卻又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妒忌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甚而兄弟姐妹之間,也都會出現(xiàn)妒忌現(xiàn)象。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不同,所獲得社會和他人對你的認同也就相應不同。人在一起工作生活,自然要相互攀比,而妒忌也就是通過比較,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看到他人的成功之處,而使自己產(chǎn)生了羨慕、煩惱和痛苦,于是對別人的才能、地位、名譽優(yōu)越于自己而產(chǎn)生了怨恨。受人妒忌絕非好事,所以即便你能力很強,也不要掩蓋其他人的光芒,不要對別人的生存造成威脅。
有些人是自私的,你呼風喚雨,一定惹來這些人的妒忌。表面上,他們或許阿諛奉承,甚至扮作你的知己和傾慕者,必然有人會錦上添花地向你說:“看來,老板就只信任你一個!”“唔,經(jīng)理這個位置,非你莫屬了!”“嘿,他日一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千萬別忘記我啊!”“你的聰明才智,公司里沒人可及啊!”切莫被美麗的謊言沖昏了頭腦,聰明的人必須是理智的。你應該明白,這些人只是表面熱情,私底下卻恨你入骨。為了避免遭人放暗箭,請收斂你的得意之態(tài),謙虛一點。你可以告訴他們:“不要亂開玩笑,公司有太多人才呢。”“我的意見只是一時靈感,沒啥特別的!”“我還有更多的東西要學。”
人當然應該盡其所能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但行走社會,如果太強調(diào)個人,而忽略了別人的存在,遲早是要吃苦頭的。在一個團體里,個人能力太強,會掩蓋其他人的光芒,使他們在相較之下黯然失色,于是會產(chǎn)生幾種心理狀態(tài):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隨之而起的便是自衛(wèi),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抗拒和攻擊。抗拒是抵制你,拒絕和你合作;攻擊則是找你的弱點和小辮子,加以渲染、擴大,中傷你、打擊你,欲將你除之而后快。由于他們有這種心理,你當然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