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7章 悲觀——自我衰竭的個人信仰
- 第26章 焦慮——照見深藏的不安和恐懼
- 第25章 倦怠——無處找尋的生命活水之源
- 第24章 抱怨——損耗自己和別人的消極能量
- 第23章 完美——虛幻的代名詞OR烏托邦式的假想
- 第22章 依賴——“安逸愉快”狀態的自我迷失
第1章 前言
2013年九月下旬,我興沖沖地回到老家準備和父母共度十一假期,但是沒想到父親卻在醫院查出了晚期癌癥!多年研究心理學的我知道,父親的肝癌和心理以及情緒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父親的腫瘤已經漫及肝部,手術也是無能為力了,因此我決定把父母帶到北京,利用心理治療來幫助父親獲取最后的一絲生機。
為了更好的陪伴父親,我放棄了所有的工作,整天與他的“癌癥”在一起,傾聽他童年的遭遇,傾聽使他受傷害的一件件事,這些信息,如水一樣滲進我的大腦里,我的思維中……剛開始,我還能開導父親,后來,我無法再傾聽了,因為這些晦暗的信息漸漸使我的思維變異。直到有一天,我和父親參加一個心理機構的父親節活動,引導師讓大家回憶自己和父親之間的記憶深刻的事情,我發現自己的頭腦里浮現的是和爺爺的互動,我自己成了父親!那個時候,我覺察到自己的頭腦已經被父親的思維全部占據!
那時候,感覺自己在和時間賽跑,因為醫生說父親的生命只有3-6個月!我多想從命運的手中奪回父親,但是,長期的失眠,焦慮,抑郁使我自己的身體卻全線崩潰了,參與父親治療過程中的家庭治療又引發了我自己的很多激烈情緒,這些情緒激蕩著我,治療著我和父親的同時,也在尖銳的刺激著我們……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年多,父親沒有倒下,我卻感覺到能量枯竭了……有一次,我的一個心理督導老師來給父親做心理咨詢,我在送他的時候和他心力交瘁地嘀咕了一句:“我覺得我已經沒有能力付出了,無論是金錢,精力還是體能上……”
“你為什么不想想收獲呢?”老師一句話點醒了我!轉化了我!
是啊,經歷這些我得到了什么呢?
為了治療這么一個“極端”的案例,我經歷了各種療法,各種老師的幫助,與其說大家治療父親,不如說也順便治療我,因為我的思維也被父親的“感染”了,某些我走不出來的部分,也正是父親走不出來的,我和他已經混同了。但是,每個老師都給了我們不同的能量,我的生命也前所未有的陪伴父親經歷了一場場的洗禮;
化解父親童年的陰影,緩和他與家族之間的沖突,令他能夠用更寬闊的眼光去換位思考,在他臨終之前,釋懷那些仇恨、抱怨,能安然離去,這是我陪伴父親的使命,也是我多年學習心理學的根本動力之一。隨著學習成長,父親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特意回到老家在祖墳前懺悔,與昔日有嫌隙的繼母和兄弟姐妹們團聚并且表達了自己的心意。那時,我感覺到自己多年的心愿得以實現,是我圓滿了父親,還是父親圓滿了我?我已經無法分辨;
當我把目光從父親身上投注到自己這里,我又發現自己身上活著父親的影子,他的很多思維方式又何嘗不是我自己的思維方式?他的很多能力上的不足何嘗又不是我自己的不足?如果我自己不改變,那他——就是一個我自己未來的電影正在我眼前放映啊!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老師的這句提示,讓我走向了新的自我成長之路。因此,發生的事情從來不是根本左右我們情緒的原因,而是你選擇什么態度和認知去面對。
同樣,那些令我們感覺不良的情緒,也不是左右我們心態的根本原因,它們只是幫助我們照見自己,發現自己的提示器,如果你愿意去接受這些情緒,去發現它們所帶給你的深層的意義,那么我們就能借由此而得到成長和圓滿。
因此,去好好善用自己的情緒,就是善用自己的生命。
這是我自身的切實經歷,也是本書的寫作緣起,我相信如我一般的個人及家庭,同樣經歷著這樣那樣的挫折與困難,如果沒有學會如何調節情緒,不能轉化我們情緒上的負能量,就會為其所累,為其所傷。
因此,我把自己近年的工作經歷、生活體驗也包括親友、來訪者們的諸多對話、故事轉化為本身的寫作案例,也就是說,本書大量案例中的主人公來自心理咨詢工作中的直接當事人;部分案例中的主人公與作者直接或間接有著學習上、工作上或其他空間領域的密切聯系;個別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在心理咨詢的學習、行業討論中多次提及到的人物個案,我愿把這些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我們都能更好地與這些能量共處,達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度,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是為序!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