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抱怨有因:與其抱怨,不如改變(8)
- 不抱怨的活法(大全集)
- 水中魚
- 5370字
- 2014-01-15 19:35:37
而且這種狀況也會造成上司在領導上的難題——他要買你的賬,又要安撫其他人的不平,多累!因此雖然你的能力創造了你個人的榮耀,實際上已為你自己埋下了一顆又一顆的不定時炸彈。
能力強不是罪過,但卻常遭到排擠,反而容易不得志,這不能說是別人心胸狹窄,而是人類自衛本能所造成的,因此在一個團體里與人共事,即使你能力很強,必須注意:
(1)懂得謙卑。通常能力強的人容易在榮耀中自滿、驕傲。目中無人,這是大忌,因此必須懂得謙卑、尊重別人,這樣別人就比較不會感受到你的威脅,至少不會處處與你為敵。
(2)適度收斂。有時表現十分的能力,有時則只表現八分,好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就好比一位超級球員,盡管個人得分能力超強,可有時也應給隊友傳傳球,讓大家也有機會表現。
許多人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這是一種與人共事的藝術。
★貪念旺盛的人:不知滿足,就不會幸福
我們常常在報刊上閱讀到一些荒唐的鬧劇,比如下面這一則:某公司宣稱,凡到他們公司購物,每花100元,2個月后就可以返獎100元。比如200元錢的衣服,公司定價1000元。雖然價高了點,但兩個月后就返給你1000元,你白得一件衣服……不少人聞知此等好事,紛紛上門,一時公司生意好不興隆。開始大家還得了些甜頭,但半年之后,公司老板卷款私逃,錢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這樣的事情,稍有頭腦者都會看穿,這不過是騙子拙劣的騙術。但可悲的是,卻有那么一些人,偏偏深信不疑。最后當然是中了騙術,落得個破財懊悔的凄涼結果。一些人之所以上當受騙,究其原因,就是“貪”字作祟。“貪”使他們“塞智為昏”,對騙子設下的陷阱視而不見,結果賠了錢又丟了臉。這個教訓不可不吸取,貪心不足蛇吞象啊。
在商業社會,人都有基本的物質需求,也有對金錢的需求,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人不能放任自己的欲望,不能“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有了貪念,不但會“塞智為昏”,還會“銷剛為柔”,使自己喪失骨氣,變得軟弱低賤。貪也會使自己對親人、對朋友“變恩為慘”,全不念親情、友情,變得狠毒刻薄。例如兄弟爭家產,打得死去活來;曾一起創業的朋友,為爭股權,打起沒完沒了的官司……原本純潔的一個人,變得人品污濁。所以,“貪”是“第一可賤可恥”的東西,就像蒼蠅逐臭、蜣螂逐糞,有了貪念的人就會和丑惡攪在一起。
據研究,科學家曾通過實驗發現,豬的記憶力極差,有的豬兩天之中挨幾次打還不忘吃。貪食和沒記性是豬只記吃不記打的原因。報紙上時常見到有人用“撿錢包”、“翻撲克牌”的把戲騙人錢財,本以為通過媒體傳播會使許多人引以為戒,但事實上這樣的事卻是經常反復地發生。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被騙者往往也都聽說過這種騙人的把戲,而落在自己身上卻還是不能自己。究其根底,無非是一個“貪”字,使之“塞智為昏”。
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能超越一世,留其美名。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獻給孔子。孔子不受。獻玉的人說,玉匠看過了,說這是寶物,我才敢獻給您。孔子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要把它給了我,我們兩個人就都喪失了自己的寶,不如你我都留著各自的寶吧。
■歷史上有許多如孔子一樣的“以不貪為寶”的人。宋朝年間,有一位有名的清官叫寇準,他曾推舉過一位叫張虞的人做官。一次,寇準路經張虞任縣令的江菱縣,張虞殷勤款待,報謝恩師。深夜,張虞來拜見寇準,他見室內無人,迅即從懷中捧出十斤黃金,說是為報栽培之恩。寇準連忙辭絕,說:“以前我舉薦你,是因為你有才學。可今日你這樣做,太不應該了。”張虞說:“反正是黑天,無外人知道,你就收下吧。”寇準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是無人知道?”張虞只好收起黃金,謝罪而去。■
“貪”與“不貪”并不是一個人對一個問題的是非判斷,而與-個人的為人修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般的人都看重利益,而品行廉潔高尚的人都看重自己的名聲。“進不失廉,退不失行”是《春秋·內篇向上》中的一句名言。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另外,人活一生,應該有比求富更高的追求。一位世界巨富說過,你不可能一天同時穿兩件襯衣。過度的物質享受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追求人格的完美,而不是貪婪,因為貪婪所帶來的只是自私、刻毒、吝嗇、欺詐、背信棄義等等人的劣根性。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其結果卻像熊瞎子掰包米,把現在所擁有的東西都通通失掉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
■某人到一個城鎮辦事,聽這里的人說起一個小孩,大家都叫他“傻子”,因為他永遠選擇五角錢,而不選一元錢。很多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張,一個五角,一個一元,分別放在兩只手里,叫那小孩任選一個,結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五角的。圍觀的人看得哈哈大笑,非常開心。這個人覺得非常奇怪,便問那孩子:
“難道你不會分辨錢的價值嗎?”
“不是的!”孩子小聲地說,“如果我選擇一元,下次他們就不會讓我玩這種游戲了!”■
讀到這個故事后有什么感受?你會發覺,那個“傻子”其實才是最聰明的人。的確,如果他選擇了一元錢,這件事就變得“不好玩”而沒有人愿意繼續跟他“玩”下去,而他得到的,也只有一元錢!但他拿五角錢,把自己裝成“傻子”,于是當傻子越久,他拿得越多,他得到的,比當“聰明的人”拿的還多!
任何人都懂得權衡利弊,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道理很簡單,用不著多說,問題是,你的權衡標準是否正確?你所取的“大利”真的大嗎?如果你只是以“錢多錢少”為惟一標準,可能卻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
某職業經理人受聘就任新職,職位雖然很高,但那卻是個他不甚了解的行業。對方開的月薪是幾萬,他卻主動減為九千。有人說他笨,他回答說:“我如果拿幾萬的月薪,就要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一沒做好,上面不說,我自己也要走人;我自動減價,正是向上面反映我的謙虛與客氣,如果沒做好,情況還沒那么嚴重,如果做得好,月薪當然會回到那個水準,所以長期來看,我自動減薪是劃得來的。”
另外一個人得了工作獎金,一位同事要買禮物,這種事當然是不便拒絕的,于是他要對方挑選,結果對方挑的是非常貴的禮物,讓他差點付不了賬。這件事,讓他對那同事有了心結,他暗暗發誓:再也不和他相處了!
從這兩個故事和那個“只拿五角錢”的故事來看,關鍵就在于“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貪”!殊不知,你所要的利益的背后還有個人在,你的“貪”不止是損害了他的利益,也會使他對你的“貪”起反感。如果你只要“五分錢”,他卻會對你有更好的印象與評價,并因此而延續你和對方的關系。而“貪”呢?這種機會很可能只有一次!而你一旦給人這種印象,雖還不至于影響你的事業,但對你的形象卻是不利的。人在社會上行走,口碑是很重要的。
其實,所謂“傻瓜”,不過是一種“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比起那些目光短淺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可嘆的是,現代社會充斥著下列的現象:人際關系一次用完,做生意一次賺足!以為自己這樣做是聰明,這都是殺雞取卵,是在斷自己的路!
十個五角錢多?還是一個一元錢多?你自己算算看吧!
看問題一定要把眼光放長、眼界放寬些,不要為了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就爭搶拼奪,到頭來只會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被人欺負的人:加強自己的保護網
人們常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馬善”是說馬溫馴,而“人善”指的是除了人溫馴、沒有反抗的性格之外,還包括熱忱、善良、厚道、心軟、服從、軟弱、畏縮及缺乏主見等。
不過,畏縮及缺乏主見的人可能有硬脾氣,雖然是個小人物,但不合他脾氣的話,他一樣是聽不進出,也指揮不動他,這種人反而不一定會被人欺。最易被人欺的,都是有善良及溫厚特質的人,也就是“好人”。“好人”因為一切與人為善,不爭不搶,不使手段,不會拒絕別人,因此反而常被利用。像作戰時,冒死犯難打前鋒,不顧生死救同胞的,大部分會在“天堂”見面。而怕死奸邪狡詐的,反而躲在后面。
好人要做,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因為一味地容忍只會換來別人對你更大的傷害。“好人”是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的,但是在弱肉強食的生物鏈里,“好人”反而會成為受害者,這實在很悲哀。這樣說,相信很多“好人”心有戚戚焉。“好人”應該保持好的特質,沒有必要使自己變壞。偶爾吃些小虧也不必過于在乎,權且把它當作做好人的“代價”好了。況且,要好人不“好”也不太容易,但是面對險惡的社會,“好人”還是要有保護自己的方法。
“好人”應該怎么保護自己呢?
首先是確立自己待人處世的原則。人有了原則,自然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寧可送人錢,但不借人錢;我不犯人,但不容許人犯我;寧可舍身救人,也不幫助邪佞小人……這都是原則。有了原則,對別人的要求就不會照單全收。但如何堅守原則卻也是“好人”的困擾所在,因此還要有拒絕的勇氣,如果能拒絕別人幾次,別人自然就不敢隨便向你提出無理或有害于你的要求。
讓人了解你的處世原則,可以采用事前打“預防針”的方式,這樣就會在事先封住別人的所求。這種方法是在日常行為當中,適時地“透露”一些自己做事的原則,這樣不經意地會給別人一些禁忌,以免一有什么事就找到你的身上。“預防”為主,會讓你省卻許多麻煩,畢竟開口說“不”,對一個好人來說更難一些。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待人處世的原則要以明辨是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后盾,否則就會拒絕不應拒絕的事,接受不該接受的要求。
其次是適度的抗議和生氣。有些人以欺負“好人”作為生存的手段,因此當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要有勇氣抗議,但這種抗議必須有氣勢,不必得理不饒人,但要充分表達你的立場。至于生氣,也不必鬧翻天,但要讓對方了解你的立場。一般喜歡捏軟柿子,欺負好人?雪的人,心都是虛的,因為他不敢去欺負“壞人”?雪,因此你的抗議和生氣會產生相當的效果。人性有令人悲哀的一面,那就是欺軟怕硬。所以,你做好人沒有錯,但一定注意不要把善良和軟弱混為一談。
但是,應該怎樣去表現你的抗議與生氣?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你自己的感覺和看法。譬如,有人想左右你對某件事情的反應,請記住你也一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反應。你也可以要求別人暫時停止做某些行為。不要為你的要求覺得抱歉,如果這些要求沒有馬上受到重視,你至少要設法讓他知道這種行為讓你有多不舒服。
將這些原則變成習慣,你可以避免許多混雜的事情。總之,要不被人欺,就要武裝自己;不必去攻擊別人,但必須能保護自己。
★錯過機遇的人:強者創造機會,弱者等待機會
我們都知道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是至關重要的,主動方可以決定在何時、何地開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被動方就只好處處設防,處于“挨打”的局面。那么,怎樣掌握主動權呢?最基本的方法是:比對方快一步。作戰的方法在于制人,而不是在受制于人。
機會好比市場上的交易,稍一耽擱,價格就變。善于在做一件事的開端識別時機,這實在是一種極難得的智慧。如果你希望生活變得更好,就必須冒一點風險,因為除非冒險,生命沒有成長的機會。俗話說:“命好不如運好,運好不如流年好。”偶然的一個機會,就足以改變你的一生。問題是,你有沒有好好捕獲這個機會。擦亮你的眼睛,留意形勢變化,爭取做第一個捕獲并善用機會的人。
對待機會,有兩種態度:一是等待機會,二是創造機會。等待機會又分消極等待和積極等待兩種。不過,不管哪種等待,始終是被動的。你應該主動去制造有利條件,讓機會更快降臨在你身上,這是創造機會。
古人云:“形勢的維系處為機,事情的轉變處為機,事物的緊切處為機,時節的結合處為機。有目前是機,一瞬間過去不是機;有隙可乘就是機,失去它就沒有機。謀劃要深遠,保密要嚴格。辨別機在于見識,利用機在于決斷。”
也許你會問:既然機會如此重要,而由于某種原因,機會被別人所取,那么,我豈不是敗局已定?那倒未必,機會固然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如果在競爭中,機會掌握在對方之手,也不必沮喪,這時要做的,就是料在機先,從容應對,準確判斷對方的行動,先站穩腳跟,不給其以可乘之機。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先為不可勝,而后待敵之可勝。”一旦對手出現錯誤,就是你的機會到了。要知道,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成功者。因此,見機而動是最為重要的。
要想做到見機而動,必須善擇良機。良機不可能赤裸裸地放在我們的面前,它常常被復雜變幻的迷霧所掩蓋。為此,必須養成審時度勢的習慣,隨時把握客觀形勢及其各種力量對比的變化,透過現象,發現本質,這樣,方能及時抓住時機。
做到見機而動,還應注意培養果斷的意志品質,杜絕猶豫不決的弱點。行動需要決策。任何決策都有風險。具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的決策,算不上決策,在一般情況下,有七分把握,三分冒險,就應當機立斷。人們常犯的錯誤是,在機會到來的時候,患得患失,猶豫不決。
中國有句老話:“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立志于社會競爭的人們,一定要徹底杜絕猶豫不決的弱點。不要總盯著可能有的一點點風險,裹足不前。不肯冒風險,必將一事無成。
★天生有缺陷的人:勤能補拙是真理
勤能補拙。要成功,勤奮是關鍵。只有無止境的追尋,才能到達成功的理想境界,領略無限風光。即使天生愚鈍的人,只要真誠地投入到事業中去,只要笨鳥先飛,也能創造出人間奇跡。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小學讀書時,因為成績不好,沒能獲得畢業證書。在初中一年級時,數學也是經過補考才及格的。
由于他認識到自己天資較差,就加倍努力學習,初中二年級時,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能夠攀登數學高峰,主要是依靠勤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