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抱怨有因:與其抱怨,不如改變(6)
- 不抱怨的活法(大全集)
- 水中魚
- 5457字
- 2014-01-15 19:35:37
這種主意不堅和優柔寡斷,對于一個人品格上的訓練,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犯有此種弱點的人,從來不會是有毅力的人。這種性格上的弱點,可以敗壞一個人的自信心,也可以破壞他的判斷力,并大大有害于他的全部精神能力。果斷決策的力量,與一個人的才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果斷決策的能力,那么你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一葉孤舟,永遠漂流在狂風暴雨的汪洋大海里,永遠達不到成功的目的地。因為猶豫不決,很多人使他們自己美好的想法陷于破滅。
所以,對你的成功來說,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是一個陰險的仇敵,在它還沒有傷害到你、破壞你的力量、限制你一生的機會之前,你就要即刻把這一敵人置于死地。不要再等待、再猶豫,決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就應該開始。
★杞人憂天的人:別為無意義的事情費心思
小的時候,你是否曾經被這樣的無聊想法日日夜夜地折磨著,心里總是充滿了憂慮。暴風雨來的時候,擔心被閃電打死;日子不好過的時候,擔心東西不夠吃;另外,還怕死了之后會進地獄;怕任何一個比你大的男孩會威脅你,割下你的兩只大耳朵或無緣無故地揍你一頓;怕女孩子在你向她們問好的時候取笑他;怕將來沒一個女孩子肯嫁給他;還為結婚之后該對自己的太太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而操心;想象自己會在一間鄉下的教堂里結婚,會坐著一輛上面垂著流蘇的馬車回到農莊……常常花幾個小時想這些驚天動地的,卻又不得不承認是杞人憂天的問題。
日子一年年過去了,你漸漸發現,你所擔心的事情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根本就不會發生。比方說,你以前很怕閃電。可是現在你肯定知道,你有幸被閃電擊中的概率大約只有35萬分之一。
事實上,我們在嘲笑這些在童年和少年時所憂慮的事時,是否想過很多成年人的憂慮,也幾乎一樣的荒謬。如果根據平均法則考慮一下人們的憂慮究竟值不值得,并真正做到好長時間內不再憂慮,人們憂慮中有百分之九十可以消除。
羅溫娜太太是一位平靜、沉著的女人,她好像從來沒有憂慮過。有一天夜晚,她和友人坐在熊熊的爐火前,當友人問她是不是曾經因憂慮而煩惱過。她就給友人講述了下面的故事:
■以前,我覺得我的生活差點被憂慮毀掉了。在我學會征服憂慮之前,我在自作自受的苦難中生活了11個年頭。那時候我脾氣很壞,很急躁,總是生活在非常緊張的情緒之下。每個禮拜,我要從在圣馬特奧的家乘公共汽車到舊金山去買東西。可是就算在買東西的時候,我也愁得要命——也許他又把電熨斗放在熨衣板上了;也許房子燒起來了;也許我的女傭人跑了,丟下了孩子們;也許孩子們騎著他們的自行車出去,被汽車撞了。我買東西的時候,常常會因發愁而弄得冷汗直冒,然后沖出店去,搭上公共汽車回家,看看是不是一切都很好。難怪我的第十次婚姻沒好結果,我的第二任丈夫是個律師——一個很平靜、事事能夠加以分折的人,從來沒有為任何事情憂慮過。每次我神情緊張或焦慮的時候,他就會對我說:“不要慌,讓我們好好地想一想……”你真正擔心的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看一看事情發生的概率,看看這種事情是不是有可能會發生。“如果檢查一下所謂的概率法則,就常常會因所發現的事實而驚訝。比方說,如果你知道在五年內就得打一場蓋茨堡戰役那樣慘烈的仗,你一定會嚇壞了。你一定會想盡辦法去加保你的人壽保險;你會寫下遺囑,把你所有的財物變賣一空。你會說:“我大概沒辦法活著撐過這場戰役,所以我最好痛痛快快地過剩下的這些年.”但事實上,根據概率計算,50歲到55歲之間,每1000個人里死去的人數,和蓋茨堡戰役里16.3萬名士兵中每1000人中陣亡的人數相同。當你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時,你發現,大部分的憂慮也都是因此而來的。■
全世界最有名的保險公司——大英帝國保險公司——就是靠人們對一些根本很難得發生的事情擔憂而賺進了大量的收入。大英帝國保險公司是在跟一般人打賭,說他們所擔心的災禍幾乎永遠不可能發生。不過,他們不叫這是賭博,他們稱之為保險,實際上這是以平均法則為根據的一種賭博。這家大保險公司已經有200年的優良歷史了,除非人的本性會改變,否則他至少還可以繼續維持五千年。而它只是替你保鞋子的險,保船的險,利用估算概率的法則向你保證那些災禍發生的情況,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常見。
當我們都在對杞人憂天嗤之以鼻的時候,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在不自覺地成為一個“杞人”。
★經常憂慮的人:往上看,不要往下看
“往上看,不要往下看。往外面看,不要往自己里面看。”這是古代印度的一句被刻在泰姬陵上的警世名言。
在古巴比倫的法典上還有這么一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可是在古西伯萊語的譯文中,這一句被譯成為:“不要去想明日的事。”其實這是一種誤譯。因為如果這樣的話,豈不就是不必為自己、為旁人的未來訂立什么計劃,達成什么目標了。這句話的本義是不要急躁,要避開無用的焦慮,不要對預先看不到的事情杞人憂天。我們都知道,焦慮耗蝕精力,如果我們凡事都能做到深謀遠慮,則可以有所成就。我們不該焦慮,而應該關注才對。經常性的焦慮,不信任一切,被恐懼控制,久而久之,我們會養成習慣,變成一種惡勢力。這樣不僅僅會打擊我們的士氣,使我們焦慮過度,還會把我們變成一個無用之人,甚至奪去我們的生命。持續不斷地焦慮、煩躁、毫無信心、一事無成,會把身體拖垮,使我們不能好好工作,好好思想。人在焦慮中往往不用頭腦去想,總是會鬧情緒,讓消極的情緒,特別是恐懼任意調侃我們,虐待我們。因此我們一定要盡量掙脫焦慮的束縛,如同掙脫病魔的束縛一樣。
可是有些人總是不可避免的擺脫不了經常性的憂慮,所以都早已經成了這方面的專家了。他們就是眼前沒有什么事情可供憂慮,也會找些事來憂慮。有些人從本性上就具有憂慮的氣質。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自傳中說,他從小開始,就時刻沉浸于焦慮之中,因為不知道下一步會變成怎么樣。實際上,氣質是可以改變的,我可以用自己的經歷作為見證。假使我仍抱著原來的脾氣,那一定仍生活在暗淡的境地。
有時候想像力會裝上輪子任意奔馳。當晚上醒來時,往往周身冒汗,我們心里恐懼的東西會一幕一幕出現在眼前,讓我們翻來覆去,看了又看。這樣下去,自然使我們筋疲力盡,白天便不能好好工作了。一個人如果不能控制情緒,就會一敗涂地。記得有一位朋友說過,在叢林中,我們擔憂碰到蛇。可是如果真有哪一個人竟翻開地毯,找找看有沒有蛇,那這個人就一定是有神經病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位很善良的朋友對我說:“我很為戰爭擔憂,幾乎已失去理智了。”假使他在自由、正義與慈悲三者保持均衡的狀態下仍不能免于焦慮,則自然會失去理智,甚至會變成癡呆狀態。假使不制止這種焦慮,那么我們的性靈就會漸漸被侵蝕。美國著名小說家庫侖在美國內戰時期也曾被戰爭的消息以及他自己的想像所嚇壞,以至傷心而死。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我們控制住情緒,還是讓情緒控制我們。假使我們不能主宰情緒,就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而且也會有人來幫助你。研究精神狀態的科學家們,已能運用新的技巧給予我們幫助。對人生的信心,對自己的性靈可以主宰人生而不為人生所奴役的信心,都是最有力的武器,它幫助我們對付折磨人的憂慮。盡管現在生活愈來愈艱難,但是它還不至于把我們弄得四分五裂。
人生不該常常受恐懼侵襲,被憂慮蠶食。假使我們覺得自己內向,應該停滯下來,陷入沉思,應該打開窗戶,去看看四周的人們,給旁人一點鼓勵。此外,晚上的思潮往往是最荒唐的,它常常會超越理性。如果我們不注意,就會使自己陷入病態。一個人如果顯得疲憊不堪,大半是因為其內心有什么煩惱的緣故。碰到困難或危險,給予很自然的關切,那是一種健全的處置態度。人生很艱苦,甚至非常艱苦,到處都有可能遭逢險境,但這也仿佛是安排好了的。否則,如果一切都太順利,我們就變成軟體動物了。一個人經過多少顛沛,也就經歷了多少磨煉。羅斯福總統也有心境灰暗的時候,有些壞心情甚至永遠都無法根除。可是盡管他也有這樣的心情,但他的成就卻遠遠超過了許多心情愉快的人士。其秘訣就在于羅斯福能利用和控制自己的壞心情,而不致蒙受其害。羅斯福的傳記作家古特·桑德勒堡說過,這種憂郁是羅斯福家族的傳統,可是羅斯福卻不像一般人那樣,以此作為借口而因循偷懶。
生在這樣奇妙的世界上已夠幸運的了,為什么為了追悔以往、擔憂將來而把時光虛耗!有生之年,我們要珍惜光陰,莫辜負!莫磋跎!
★過于暴躁的人:從自控從情緒開始
你或許已對大街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們的憤怒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司機也許正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公共汽車上也許兩人正在為搶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種情形,舉不勝舉。那么你呢?是否動輒勃然大怒?是否讓發怒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這種情緒根本無濟于事,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大加辯護:“人嘛,總都有生氣發火的時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發出來,非得憋死不可”。在這種借口之下,你不時地自我生氣,也沖著他人生氣,你似乎成了一個憤怒之人。
你不得不承認,人人都會不時地表露出自己的憤怒情緒,憤怒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不用問他人感覺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對它留戀不舍,它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任何一個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讓它跟隨自己。憤怒情緒是一個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毒一樣,可以使你重病纏身,一蹶不振。
那么,讓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看待“憤怒”的。這里所提的憤怒是指當某人在事與愿違時做出的一種惰性反應。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敵意情緒、亂摔東西甚至怒目而視、沉默不語。它不僅僅是厭煩或生氣,它的核心是惰性。憤怒使人陷人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大千世界要與自己的意愿相吻合。當事與愿違時,便會怒不可遏。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樣,憤怒是大腦思維后產生的一種結果。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當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事情不應該這樣或那樣,于是你感到沮喪、灰心;然后,你便會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憤怒的反應,因為你認為這樣會解決問題。只要你認為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總有理由接受憤怒情緒而不去改正。憤怒既是你做出的選擇,又是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歷挫折的一種后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現實。事實上,極端憤怒是一種精神錯亂——每當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時,你便有些精神錯亂。因此,每當你氣得失去自制時,你便暫時處于精神錯亂狀態。
惹人生氣的人有時會后怕,但他同時也知道他可隨意叫對方動怒,從而在感情上控制對方。可悲的是,發怒的人往往認為可以通過憤怒來控制對方。也許你認為自己屬于其中一類人,即對某人某事有許多憤憤不平之處,但從不敢有所表示。你積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憂心忡忡,最后積怨成疾。但是,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樣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你和我一樣就好了。”你以為,別人要是和你一樣,你就不會動怒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只有消除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每當你以憤怒來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反饋時,你會在心里說,“你為什么不跟我一樣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而且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你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你不可能期望別人永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你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你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經受感情的折磨,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情性。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了。
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怒;只要你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于別人的言行,你或許不喜歡,但決不應動怒。動怒只會使別人繼續氣你,并會導致上述種種生理與心理病癥。雖然有怒便發比積怨在胸好得多,但你會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動怒,這才是最為可取的。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選擇——要么動怒,要么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這一誤區。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搗亂,就隨他去。我可不會為此自尋煩惱。對她這種愚蠢行為負責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這樣想:“我盡管真不喜歡這件事,卻不會因此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這樣,才是最聰明的方法。
許多人對于自己思想上的種種苦悶和煩惱,沒有方法來消除,因為他不知道心靈上的化學原理。任何人都會面臨心靈上的苦悶,不過到了一個時期,人應該以理性的力量來指導自己,用適當的消毒藥來解除心靈上的各種苦悶。真正偉大的人往往能主宰自己的性情,統治自己的心靈。富有化學性心靈的人——也就是善于管理自己情緒的人,能消滅憂慮,解除煩悶,正如同化學家以堿性來中和酸性一樣。
不懂化學的人就不知道中和的道理,錯溶在別的酸性液體里,非但不能獲得中和,反使藥性更劇。化學家們都知道各種酸性的作用,以及與其他化合物溶解后的效用。因此,一個具有化學性心靈的人,他知道用快樂的解毒藥來消除沮喪的神志、憂郁的思想。他知道用樂觀的思想可以消滅悲觀的思想。用和諧的思想可以解除偏激的思想;用友愛的思想可以淘汰仇恨的思想。由于他懂得種種管理自己情緒的方法,他心靈上便不會受種種痛苦。人應該像能調節水溫一樣調整自己的思想,在水太熱的時候就要把冷水管的龍頭打開。心中充滿了悲觀、偏激、仇恨的思想時,只要立刻轉到相反的思想上,便會產生樂觀、和諧、友愛的思想,這就好像把冷水管的龍頭一開,沸水便會立刻降低溫度一樣。如果在怒氣填膺的時候,要立刻轉到友愛和平的思想上,這樣怒氣自然就消除了。有了友愛的思想,仇恨便不會存在。有了愛人如己的思想,便會消除妒忌和報復的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