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懂人心,你怎么帶團隊:新時代績效倍增的82個法則
- (日)河野英太郎
- 769字
- 2020-06-12 16:15:46
充分理解并接受成員之間的個性差異
英國學者彼得·哈尼和阿蘭·瑪姆福德根據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以及產生的聯想,將人的學習模式分為4種類型。
比如,面對新款iPad上市這則消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行動派(activist):“哎呀,新iPad上市啦!我必須趕快買一臺,不能落后于人。”(這類人富有創意,會立刻將想法付諸行動,但缺點是容易厭倦,喜新厭舊。)
反射派(reflector):“周圍人都開始用新iPad啦,我也買一臺吧。”(這類人會慎重地觀察周圍的狀況再做決定,不過,他們有時候難以下定決心。)
理論派(theorist):“iPad?新技術?價格是多少元?”(這類人會觀察情況并用理論加以分析。他們非常理性,但想象力不是很豐富。)
實用派(pragmatist):“iPad?用它有什么好處?”(這類人經常分析某事物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如果有好的結果,他們會果斷行動,但他們不善于進行開放式討論,也不善于深思熟慮。)
如果你能留心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人,就會發現,“啊!他是行動派。”“她原來是理論派。”
我曾和團隊成員相互分析各自所屬的類型,結果表明,每個人對人或事的態度,充分體現了他本人的個性。我們能從這些個性特征中看出彼此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組建團隊的時候,團隊領導者不僅要充分理解并接受成員之間的個性差異,還要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成員個性能夠達成平衡、對實現目標最為有利的團隊。
我是個行動派、實用派傾向比較強的人,所以,當我作為領導者組建團隊的時候,一定會找一些具備反射派、理論派特點的成員加入團隊,以此來彌補我個性中的不足之處。
當我帶著行動派的率性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的時候,希望有成員能夠提醒我一句:“稍微慢一點兒,一步一步踏實地走。”因為我有不善于深思熟慮的缺點,所以我希望有成員能夠幫我做縝密的思考。
相互彌補彼此的缺點,這也是團隊工作的好處之一。
“帶團隊小貼士
隊員的個性差異有利于平衡團隊思維,讓團隊更好地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