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分析憂慮的方法
- 人性的優點(大全集)
- 卡耐基
- 4769字
- 2014-01-17 09:14:56
解開憂慮之謎
如果我們把憂慮的時間用來分析和看清事實。那么憂慮就會在我們智慧的光芒下消失。
前面提到的威利·卡瑞爾的萬能公式,能否解決所有令你憂慮的問題呢?當然不可能。
那么應該怎么辦呢,答案是:我們一定要掌握以下三個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困難。這三個步驟是:
(1)看清事實。
(2)分析事實。
(3)作出決定——然后照辦。
太簡單了吧?不錯,這是亞里士多德教的。他也使用過。我們如果想解決那些逼迫我們,使我們像日夜生活在地獄一般的憂慮問題,我們就必須運用它。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看清事實。看清事實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為除非我們能把事實看清楚,否則就不能很聰明地解決問題。看不清事實,我們就只能在混亂中摸索。這是已故的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院長郝伯特·赫基斯所說的,他曾協助過20萬個學生消除憂慮。他告訴我說:“混亂是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他說,世界上的憂慮,大多數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作出決定而產生的。“比如說,我有一個問題必須在下星期二以前解決,那么在下星期二之前,我根本不會試圖作出什么決定。在這段時間里。我只是集中精力去尋找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事實,因此我不會憂慮,不會失眠。等到星期二,如果我已經看清了所有的事實,一般說來,問題本身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問赫基斯院長,這是否表明他已完全擺脫憂慮?他說:“是的,我想我現在生活里完全沒有憂慮。我發覺。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以一種很超然、很客觀的態度去看清事實。那他的憂慮就會在他知識的光芒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會怎樣做呢?如果我們一直假定2+2=5。那不是連做一道二年級的算術題也有困難了嗎?可是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硬是堅持說2+2=5——或者是等于500——害得自己和別人的日子都很不好過。
對此。我們能怎么辦呢?我們得把感情成分擯棄于思想之外,就像郝基斯院長所說的。我們必須以“超然、客觀”的態度去認清事實。人們憂慮的時候,往往情緒激動。不過,我找到兩個辦法有助于我們以清晰客觀的態度看清所有的事實:
(1)在收集事實時,我假裝不是在為自己,而是在為別人。這樣就可以保持冷靜而超然的態度,也可以幫助自己控制情緒。
(2)在收集造成憂慮的各種事實時,我也收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那些有損我的希望,和我不愿意面對的事實。
然后我把這一邊和另外一邊的所有事實都寫出來——而真理就在這兩極的中間。
這就是我要說明的要點。如果不先看清事實的話,你、我、愛因斯坦,甚至美國最高法院,也無法對任何問題做出很聰明的決定。愛迪生很清楚這一點。他死后留下了2 500本筆記本,里面記滿了他面臨各種問題的事實。
所以,解決我們問題的第一個辦法是:看清事實。在沒有以客觀態度收集全部事實之前,不要先考慮如何解決問題。
不過,即使把全世界所有的事實都收集起來,如果不加以分析,對我們也沒有絲毫好處。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先把所有的事實寫下來。再做分析,事情就會容易得多。實際上,單是在紙上把問題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就可能有助于我們做出一個合理的決定。正如查爾斯·吉特林所說的:“只要能把問題講清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就拿格蘭·里區菲來說——他是一個在遠東地區非常成功的美國商人。1942年,日軍侵入上海,里區菲先生正在中國。他告訴我說:
“日軍轟炸珍珠港后不久就占領了上海。我當時是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日軍派來一個所謂‘軍方的清算員’——實際上他是個海軍上將——命令我協助他清算我們的財產。我一點辦法也沒有,要么就和他們合作,要么就是死路一條。
“我開始遵命行事,因為我別無他法。不過有一筆大約75萬美元的保險費,我沒有填在那張要交出去的清單上,因為這筆錢用于我們的香港公司,跟上海公司的資產無關,不過,我還是怕萬一被日本人發現此事,對我的處境會非常不利。他們果然很快就發現了。
“他們發現時我不在辦公室,我的會計主任在場,他告訴我說。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大發脾氣,拍桌子罵人,說我是個強盜,是個叛徒,說我侮辱了日本皇軍。我知道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會被他們抓進憲兵隊去。
“憲兵隊,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行刑室。我有幾個朋友就是寧愿自殺也不愿意被送到那個地方去。有些朋友在那里被審訊了十天,受盡酷刑,慘死在那個地方。現在我自己也要進憲兵隊了。
“星期天下午聽到這個消息后,我非常緊張。多年來,每當我擔心的時候,總坐在打字機前,打下兩個問題及其答案。兩個問題是:
(1)我擔心的是什么?
(2)我該怎么辦?
“過去我都不把答案寫下來,只在心里琢磨。后來我發現同時把問題和答案都寫下來,能使思路更加清晰。所以,在那個星期天下午,我直接回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住處,取出我的打字機,打下:
(1)我擔心的是什么?我怕明天早上會被關進憲兵隊里。
(2)我該怎么辦呢?我花了幾個小時想著這個問題,寫下了四種可能采取的行動以及后果。
①我可以去向日本海軍上將解釋。可是他‘不懂英文’,如果找個翻譯來跟他解釋,會使他更加惱火,我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②我可以逃走。這點是不可能的,他們一直在監視我,如果打算逃走的話,很可能被他們抓住而槍斃掉。
③我可以留在我的房間里不再去上班。但如果我這樣做,那個海軍上將很可能會起疑心,也許會派兵來抓我,根本不給我說話的機會就把我關進憲兵隊了。
④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那個海軍上將可能正在忙著,忘掉了那件事。即使他還記得,也可能已經冷靜下來,不再找麻煩。即使他來吵,我仍然還有個機會解釋。
“我前思后想,決定采取第四個辦法——像平常一樣星期一早上去上班,然后,我松了口氣。
“第二天早上我走進辦公室時。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就坐在那兒,叼根香煙,像平常一樣地看了我一眼,什么話也沒說。六個星期后他被調回東京,我的憂慮就此告終。
“這完全歸功于那個星期天下午我坐下來寫出各種不同的情況及其后果,然后鎮定地做出決定。如果我當時遲疑不決、心亂如麻,就會在緊要關頭走錯一步。僅是滿面驚慌和愁容就可能引起那個日本海軍上將的疑心,促使他采取行動。
“采取以下四個步驟,就能消除我90%的憂慮:
(1)清楚地寫下我所擔心的是什么?
(2)寫下我可以怎么辦。
(3)決定該怎么辦。
(4)馬上就照決定去做。”
里蘭·里區菲誠懇地告訴我:他的成功應歸功于這種分析憂慮、正視憂慮的方法。
他的方法為什么這么好呢?因為它有效而又直攻問題的核心。而最重要的是第三步。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步。決定該怎么做,除非我們能夠立即采取行動,否則我們收集事實和加強分析都失去了作用——變得純粹是一種精力的浪費。
威廉·詹姆斯說:“一旦作出決定,當天就要付諸實施,同時要完全不理會責任問題,也不必關心后果。”(在這種情況下,他無疑把“關心”當做是“焦慮”的同義詞。)他的意思是,一旦你以事實為基礎,作出一個很謹慎的決定,就該立即付諸行動,不要停下來再重新考慮,不要遲疑、擔憂和猶豫;不要懷疑自己;不要回頭看。
我問一位俄克拉荷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懷特·菲利浦,如何把決心付諸行動。他回答說:“我發現,如果超過某種限度之后,還一直不停地思考問題的話,一定會造成混亂和憂慮。當調查和多加思考對我們無益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該下決心、付諸行動、不再回頭的時候。
“你何不馬上利用格蘭·里區菲的方法來解除你的憂慮呢?
“第“一個問題——我擔憂的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我能怎么辦?
“第三個問題——我決定怎么做?
“第四個問題——我什么時候開始做?”
如何減少工作上的憂慮
我們常花一兩個小時開會討論問題,卻沒有人明白真正的問題是什么。
如果你是個生意人,也許會認為:這個標題真荒謬。我干這行已經十幾年了,居然有人想要告訴我怎么消除生意上50%的麻煩——簡直是荒謬絕倫。
這話一點也不錯。如果我在幾年前看到這樣的標題,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標題好像能幫助你,實則不值一文。
讓我們開誠布公吧。也許我的確不能幫你解決生意上50%的憂慮,從我剛才分析的結果來看,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可是,我所能做到的是,讓你看看別人是怎樣做的,剩下的就要看你了。
前面曾經提過世界著名的亞力西斯·柯瑞爾博士的這句話,“不知道怎樣克服憂慮的人,都會短命。”
既然憂慮的后果如此嚴重,那么,如果我能幫助你消除——即使是其中的10%,你也許會滿意。我下面就要告訴你一位企業家,如何不只消除了他50%的憂慮,還節省了70%過去用于開會、用于解決生意問題的時間。
當然,我不會告訴你那些根本無法證實的事情,這件事情的主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里昂·胥孟津。多年來,他一直是西蒙出版社幾個高層的主管之一,現任紐約州紐約市袖珍圖書公司的董事長。
下面就是他的經驗。
“15年來,我幾乎每天都要花一半的時間開會和討論問題。會上大家很緊張,坐立不安、走來走去,彼此辯論、繞圈子。一天下來我感到筋疲力盡。如果有人對我說我可以減去開會時間的3/4,可以消除3/4的神經緊張,我一定會認為他是癡人說夢。可是我卻制定出一個恰好能做到這一點的方案。這個辦法我已經用了8年。對我的辦事效率、我的健康和我的快樂,都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下面就是我的秘訣:第一,我立即停止15年來我們會議中所使用的程序——我那些很惱火的同事先把問題的細節報告一遍,然后再問:‘我們該怎么辦?’第二,我訂下一個新的規矩——任何一個想要把問題給我的人必須先準備好一份書面報告,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以前我們常常花上一、兩個小時,還沒人弄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里。)
2.問題的起因是什么?
(我吃驚地發現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卻沒能清楚地找出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這些問題可能有哪些解決辦法?
(過去會上一個人建議采用一種方法,另一個人會跟他辯論。辯論常常跑題,開完會也拿不出幾種辦法。)
4.你建議用哪種辦法?
(過去開會總是花幾個小時為一種情況擔心,不斷地繞圈子,從未想這所有可行的方法,然后寫下來:這是我建議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的部下很少把問題拿上來了。因為他們發現,在認真地回答了上述四個問題之后,最妥當的方案就會像面包從烤箱中自動跳出來一樣。即使非討論不可,所花時間也不過是過去的1/3,因為討論的過程有條理而且合乎邏輯,最后都能得到很明智的結論。”
“法蘭克·畢吉爾,這位美國保險業的巨子,運用類似方法,不僅消除了煩惱,而且增加了收入。他說:“我剛開始推銷保險的時候,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熱情。后來發生了一點事,使我非常氣餒。我開始看不起我的職業、幾乎都要辭職了——可是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坐下來,想找出我憂慮的根源。
(1)我首先問自己:‘問題到底是什么?’我的問題:我拜訪過那么多人,成績卻不理想。我和顧客談得好好的,可最后快要成交時,他們就對我說:‘我再考慮考慮,下次來再說吧。’我又得花時間去找他,使我覺得很頹喪。
(2)我問自己:‘有什么可行的解決辦法?’回答之前,我當然得先研究一下過去的情況。我拿出過去12個月的記錄本,仔細看看上面的數字。我吃驚地發現,我所賣的保險,有70%是在第一次見面成交的;另外有23%是在第二次見面成交的;只有7%,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才成交。實際上,我的工作時間,幾乎有一半都浪費在那7%的業務上了。
(3)那么答案是什么呢?很明顯:我應該立刻停止第二次以后的拜訪,空出的時間用于尋找新的顧客。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就把平均每次賺2.70元錢的成績提高到了4.27元。”
“法蘭克·畢吉爾現在每年接進的保險業務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可是他曾經想放棄他那份工作,幾乎就要承認失敗。結果呢,分析問題使他走上成功之路。
“下面再列一下這幾個問題,看看你是否也能應用它們:
(1)問題是什么?
(2)問題的成因是什么?
(3)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4)你建議用哪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