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些人物為代表產生的思想派別,古人稱之為“百家”。其實,“百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實際上并沒有所謂的100個思想派別。按照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的劃分,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這六家。后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加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所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沿襲劉歆的說法,并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后來,人們去掉了“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又將“兵”“醫(yī)”兩家納入了“百家”,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yī)十二家也。”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yè)名稱劃分的等級。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在漢朝時,漢儒將“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成為三教,也有將儒家的施教內容稱為三教的。在佛教傳入中國后,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釋、道。
九流,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都有誰?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他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
申不害,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zhàn)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申不害認為,自然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guī)律是“常”。他要求對待一切事情應以“靜”為原則,以“因”為方法。“因”指“因循”,“隨順”。“貴因”指“隨事而定之”,“貴靜”的表現就是“無為”。申不害把這些原則用于人事,構成他的社會哲學思想。“無為”主張的淵源即《老子》的“絕圣棄智”,申不害的“無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個人作為的“無為”,以便聽取臣下的意見。但是,申不害僅僅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于“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fā)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表明“無為”決不是指君主無所作為,只是君主決策前的一種姿態(tài)。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申不害的哲學思想,是君主哲學,是政治哲學。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fā)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
慎到,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huán)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對于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著有《慎子》一書。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后來的梁啟超,就曾把商鞅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大政治家之一。其余五位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時期的李德裕、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明朝時期的張居正。
商鞅,復姓公孫,衛(wèi)國人,所以也被稱作衛(wèi)鞅、公孫鞅。之所以叫做商鞅,是因為他后來在秦國執(zhí)政十年,功勞很大,被孝公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衛(wèi)鞅年輕的時候供職于魏國,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lián)巍爸惺印保笠虿坏弥径鬟M入秦,很受秦孝公賞識。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年,秦執(zhí)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至此,秦國兵眾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無敵于天下,立威于諸侯。最終,秦消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
可是,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認為商君積怨太深,勸說他“歸十五都,灌園于鄙”,“不貪商、于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趙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fā)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商君之族皆滅。
●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生于戰(zhàn)國時代,為韓國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歸本于黃老”,繼承并發(fā)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zhàn)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fā)了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后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后,大加贊賞,發(fā)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于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信任和重用他。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提倡“貴己”之人是誰?
楊朱,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在當時的文獻中也被稱作楊子、陽子、陽生、陽子居。他是老子的弟子,其學術思想的宗旨和特征是“貴己”,即極端珍惜個體生命和精神自由。《淮南子》中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行,楊子之所立也。”
楊朱的思想未得作品這一載體傳承而已基本趨于湮滅。只有一個命題因怪誕別致而流傳至今,也就是所謂的“一毛不拔”的理論。它的基本含義有兩個:其一,拔一根汗毛而讓全世界得到利益,楊朱不干;“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二,拔小腿上一根毫毛,就能為自己謀得天下最大的利益,楊朱也不交換。“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可見,楊朱是以極端利己、極端珍惜肉體生命的形象,駐留在歷史的記憶中的。
●誰為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墨子名翟,又稱墨翟,魯國人(滕州)。墨子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的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并列“顯學”。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余力地反對兼并戰(zhàn)爭。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后退。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wèi),南到楚、越。
●誰是名家的先驅?
鄧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和革新家。子產在鄭國執(zhí)政時,鄧析任鄭國大夫,既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名家的先驅。從現有史料看,他是堅決反對“禮治”的先行者,主張“不法先王,不事禮義”。他不滿子產所鑄刑書,竟自己編了一部《竹刑》。晉人杜預在注《左傳》時說,鄧析“欲改鄭所鑄舊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于竹簡,故言竹刑”。鄧析提出“事斷于法”的主張,意即必須以法作為判斷人們言行是非的標準,這正是后來法家反對“禮治”、主張“法治”的要求。目前流傳的《鄧析子》據傳是后人偽托,但其中有些觀點當源于鄧析。
據說,鄧析還曾私家招收門徒,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當時向他“學訟者不可勝數”。這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的創(chuàng)舉。鄧析又以擅長辯論著稱:“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他的倡導和鼓動下,當時鄭國曾興起一股革新浪潮,給新、老貴族的統(tǒng)治造成嚴重威脅,以至“鄭國大亂,民口歡嘩”,最后終于出現了“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的結局。駟歂是繼子產、子大叔之后的鄭國執(zhí)政,他殺了鄧析,卻不得不用《竹刑》。
●提出“白馬非馬”的是誰?
公孫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趙國人。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據說,公孫龍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去見燕昭王以“偃兵”。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龍卻當面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后來終于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龍善于辯論。《公孫龍子·跡府》中說,公孫龍與孔穿在平原君家相會,談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由是遂詘,后不知所終。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后人匯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余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主要辯論宇宙萬物的學說的名家是誰?
惠施,宋國(今河南商丘市)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他曾經做過魏國的宰相,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尊齊為王。
惠施和鄧析、公孫龍一樣,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fā)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被后世尊稱為東方兵學鼻祖之人是誰?
孫武,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并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據說,孫子經伍子胥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后,贊不絕口。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孫子的統(tǒng)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80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zhàn)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后,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fā)展軍力。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采取“迂回奔襲、出奇制勝”的戰(zhàn)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chuàng)楚軍。接著五戰(zhàn)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zhàn)”后,楚國元氣大傷,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對于孫子的歷史功績,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道:“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著有《淮南子》的雜家劉安是何許人也?
雜家劉安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后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該書包羅萬象,兼具史學和文學價值。《漢書·藝文志》把《淮南子》列入雜家,大概是因為《淮南子》和《呂氏春秋》一樣,成于眾人之手。
雜家劉安,乃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公元前174年,劉長圖謀造反,事情敗露被拘。文帝廢其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途中不食而死。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十六歲的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
劉安聰穎好學,善于文辭,樂于鼓琴。后來,奉漢武帝之命著有《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劉安素有政治野心。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有人告發(fā)劉安圖謀叛亂。漢武帝交丞相公孫弘和廷尉審理。劉安恐陰謀敗露,決定先發(fā)制人,但被謀士告發(fā)。劉安自殺,淮南王國被廢,改置九江郡。
●縱橫術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據說,鬼谷子長于持身養(yǎng)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史上一代顯赫人物,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鬼谷子本人并沒有在歷史舞臺上出現過,有的學者考證,歷史上根本沒有此人。但這些好像都不重要,就好比《黃帝內經》是不是黃帝本人寫的無關緊要一樣。鬼谷先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寫了一本研究談判游說技巧的《鬼谷子》,還有他那兩個叱咤風云的學生——縱橫家蘇秦和張儀。
●誰提倡“外連衡而斗諸侯”?
張儀,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