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世界史:牛津英國史
- (英)肯尼思·O.摩根
- 2698字
- 2020-06-12 10:52:29
威廉二世(1087—1100年在位)
無論威廉一世最后的愿望是什么,人們強烈地認為長子應該得到父親的遺產,即父親自己繼承的那些土地。因此,盡管羅伯特曾發動過叛亂,但他仍然繼承了諾曼底。但是,一個人的獲得物,即他自己通過購買、婚姻或征服獲得的土地,可以更容易地被分配給家族其他成員。因此,作為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最大獲得物,英格蘭被賜給了他的小兒子威廉·魯弗斯(William Rufus)。當然,羅伯特對此表示反對。也許,如果他沒有造反,他也會成功地繼承英格蘭。
顯然,影響繼承王位的習俗仍然是靈活的,為了適應政治現實,例如競爭對手候選人的特性,這些習俗可以、或者應該變通。因此,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蘭弗朗克(Lanfranc),可能判斷出威廉·魯弗斯會成為比他哥哥更好的統治者,于是決定接受威廉為英格蘭國王。從魯弗斯1087年之前和之后的政績來看,這也許是一個合理的判斷,但在即位后的幾個月內,魯弗斯遭到了強大的大男爵(權貴們)聯盟的反對。根據盎格魯-諾曼編年史學家奧德里克·維塔利(Orderic Vitalis)的記載,反叛分子的目標是統一英格蘭和諾曼底,但不是為了憲法的某些原則,而是為了緩解他們自己的政治問題。奧德里克把他們的兩難困境總結下來,并通過他們中最偉大的巴約的厄德(Odo of Bayeux)之口說出來:“我們怎樣才能很好地效忠兩位相距遙遠且相互敵對的領主呢?如果我們效忠羅伯特公爵,將冒犯他的兄弟威廉,他將剝奪我們在英格蘭的收入和榮譽。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服從威廉國王,羅伯特公爵將剝奪我們在諾曼底的世襲財產。”這一觀點對既得利益集團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們很容易選擇讓魯弗斯退位。如果只能有一位盎格魯-諾曼聯合王國的統治者,那么毋庸置疑,哥哥才是國王。對魯弗斯來說,幸運的是,他的哥哥對此不聞不問:羅伯特留在諾曼底,這讓他的支持者很為難。然而1088年爆發了叛亂,雖然叛亂很快被平息,但這確實揭示出一個問題,即一位不能兼任諾曼底公爵的英格蘭國王的地位將多么不穩固。
如果把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統治的48年(1087—1135)看作一個整體,那么可以看出叛亂(爆發于1088年、1095年、1101年和1102年)集中在兩個時期(共約15年),即1087—1096年和1100—1106年。在這兩個時期,英格蘭國王都沒有兼任諾曼底公爵。如果英格蘭和諾曼底分屬不同的統治者,那顯然不符合國王的利益,同時也不符合貴族的利益,正如巴約的厄德所說的那樣,不穩定給他們帶來太大的風險。一旦這個跨海峽王國一分為二,必將迎來一段沖突時期,直到其中一位統治者被另一位驅逐。因此,英格蘭國王最關切的是贏得并占領諾曼底。
1089年,魯弗斯自封為諾曼底公爵。憑借英格蘭的白銀,他能夠收買貴族而獲得他們的支持,此舉在諾曼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他對英格蘭的控制仍然不穩固,他在1095年遭遇了一場陰謀叛亂。次年,緊張局勢以一種完全不可預見的方式被暫時平息了。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十分成功的巡回講道創造了一種輿論氛圍,鼓動了成千上萬的人參加遠征軍,其目的是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對兄長羅伯特·柯索斯來說,這為他擺脫日益艱難的國內政治局勢提供了一種光榮且令人興奮的方式。為了裝備他自己和他的隨行人員以進行這次遠征,他將諾曼底以一萬馬克典當給了威廉。
新公爵的下一個任務是收復羅伯特懶政期間失去的曼恩和維克桑。到1099年,這項使命已成功完成。魯弗斯將他父親的王國恢復到了以前的疆域。事實上在蘇格蘭,通過在1097年將埃德加推上寶座,他可以比父親更有效地干預蘇格蘭。
然而,作為一位寬宏大量的軍事領袖,盡管威廉二世取得了成功,但他的聲望一直不高。對他來說不幸的是,當時的歷史幾乎完全是由修士寫的,而他們并不喜歡他。一本正經的教會人士習慣于他父親宮廷里傳統的虔誠和清醒謹慎的作風,而對魯弗斯宮廷里的鋪張奢靡、尋歡作樂以及新的時尚(如蓄長發,對修士來說既陰柔又淫蕩)感到驚愕。魯弗斯始終沒有結婚。根據威爾士《王子編年史》:“他寵幸妾室,也因此至死都沒有繼承人。”他可能對宗教主張持懷疑態度,無論如何他的同時代人是這么描繪他的。毫無疑問,他將教會視為一個需要對其征收重稅的富裕集團。他很少急于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長,因為在這些職位空缺期間,他自己可以截取教會的收入。在執行這些有利可圖的政策時,魯弗斯依靠一位機智的世俗文書雷納夫·弗蘭巴德(Ranulf Flambard)的巧妙幫助,魯弗斯最終把他任命為達勒姆的主教。
最重要的是,魯弗斯的聲譽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因為在1093年,當他認為自己要死的時候,他任命了一位圣人學者安瑟倫(Anselm of Bec)作為坎特伯雷大主教——這個職位當時已空缺了四年。從魯弗斯的角度來看,這一任命如此具有災難性是因為當時正值歐洲教會改革運動(格列高利改革),這場運動創造了一種有爭議的氣氛——神職人員很可能成為政治激進分子。1095年,威廉二世在羅金厄姆(Rockingham)召集會議來處理他和安瑟倫之間的爭議。令所有人驚愕的是,安瑟倫大主教向羅馬提出上訴,認為作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無法在世俗法庭上受到審判。11世紀下半葉,教皇的地位得到提升,教皇要求教會成員首先忠誠于大主教,這給政治舞臺帶來了一個新的不安定因素。如果教會成員認為他們對圣彼得教區牧師所定義的對上帝的義務要超越他們對國王的責任,那么世界的慣常結構就會被顛倒過來。
安瑟倫支持靈性階層自治的辯詞是言之成理的,在這方面,他的論點可以說在辯論中占據上風。但魯弗斯也有一套辯詞,不僅如此,他還有權力。與物質資源雄厚的專橫國王相比,學者氣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確實處于非常劣勢的地位。魯弗斯繼續騷擾大主教,從未對主教改革教會的嘗試表示任何同情。最終安瑟倫受不了了。1097年,安瑟倫從多佛乘帆船離開,坎特伯雷的地產落入國王的手中。從短期來看,國王從這輪爭斗中獲益了。1100年,他接收了三個主教區和十二個修道院的收入。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爭論破壞了人們對受膏國王的強大權力的信仰。即使是撰寫了《安瑟倫的一生》的坎特伯雷修士愛德瑪(Eadmer)也這樣評價魯弗斯:“風和海似乎都聽命于他。”事實上,愛德瑪接著說:“在戰爭和奪取領土中,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以至于你會認為整個世界都在向他微笑。”實際上,威廉二世在1100年的地位是否如此強大是另一回事:將他描繪成一個自信、自夸的國王,而當他接近成功的巔峰時被擊倒,這很符合熱衷于道德說教的編年史家的偏好。在1100年的夏天,人人都知道羅伯特公爵離開之后的和平時期即將結束。率領十字軍東征的國王即將帶著他富有的妻子和滿載著攻入圣城的榮耀凱旋歸來。當羅伯特重新索要他的遺產時,誰能預測將發生什么?盎格魯-諾曼的權貴們將如何站隊?事情發生在1100年8月2日,在新森林(New Forest)的一次狩獵事故中,這位具有戰斗力且備受詬病的國王的生命突然終結。此外,很蹊蹺,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在國王去世那天也在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