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世界史:牛津英國史
- (英)肯尼思·O.摩根
- 3270字
- 2020-06-12 10:52:29
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
一得知魯弗斯的死訊,亨利便迅速行動起來。他騎馬前往溫徹斯特并占有了國庫。接著他直奔威斯敏斯特,并于8月5日加冕。這種行動速度促使人們猜測亨利知道他的哥哥將要死去,是他“安排了事故”。但是他同時代的人并沒有提出這樣的指控,假如亨利要策劃如此冷血的陰謀,那么他會選擇別的時機。因為魯弗斯和柯索斯之間即將發生的戰爭可能會以一方戰敗或被消滅告終。換句話說,延遲暗殺將有可能使暗殺者同時擁有英格蘭和諾曼底。事實上,魯弗斯在1100年8月去世,意味著亨利以驚人的速度行動,得到的也僅僅是盎格魯-諾曼王國兩塊領土中的一塊。一個能夠在他出擊之前等待很久的人,肯定也有耐性再等待一兩年。
幾周后,羅伯特回到了諾曼底。亨利不得不準備迎接不可避免的入侵。亨利的政策是通過給予恩惠和范圍廣泛的讓步來獲得支持。他加冕當天就宣布了這項政策,當時他頒布了一份《自由憲章》,譴責他兄弟的壓迫行為,并承諾建立善政。另一方面,他要組織防御的迫切需要意味著不能引起太多混亂。眼下是一個表達姿態和政治宣言的時刻,而不是推翻整個政權的時機。實際情況是,他的哥哥給他留下了現成的法庭和行政部門,亨利別無選擇,只能接管它們。
當羅伯特公爵于1101年7月在樸次茅斯(Portsmouth)登陸時,英格蘭許多大貴族,在貝萊姆的羅伯特(Robert of Belleme)及其兄弟們的領導下,紛紛投靠公爵。在魯弗斯的宮廷圈子里,以默朗的羅伯特(Robert of Meulan)為首的貴族仍然忠于亨利,英格蘭教會也是如此。雙方各退一步,并展開了談判。結果是,亨利留住英格蘭,但要向他的兄長支付每年2000英鎊的年金。
在經歷了1101年的危機之后,亨利開始采取措施以確保危機不再發生。重要的第一步是推翻蒙哥馬利(貝萊姆)家族。1102年,他在威爾士邊境奪取了貝萊姆的首要據點,活捉了羅伯特公爵,然后將他驅逐出境。兩年后,他沒收了莫爾坦伯爵威廉的土地。但羅伯特和威廉伯爵,像其他同等地位的人一樣,在他們的諾曼地產中擁有基地,在這里他們可以組織力量試圖收復英格蘭的土地。1101年的條約使英格蘭與諾曼底永久分離,并延續了政治的不穩定。因此,通過回顧前一個政權的歷史,我們發現英格蘭國王首先是采取防守,然后轉為攻擊。在1106年的坦什布賴戰役(Battle of Tinchebray)中,問題得到了解決。羅伯特公爵本人被捕,并在他弟弟的監獄里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后28年。
雖然在他統治的最初幾年,亨利全神貫注于諾曼事務,但他并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可以自由地專注于它們。由王室掌管教會的傳統受到格列高利改革運動所引發的新思想的威脅。改革者不僅希望凈化神職人員的道德和精神生活,他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讓教會擺脫世俗控制。這種控制中最令人痛恨的象征是神權俗授(lay investiture),這是一個新的修道院院長或主教從任命他的世俗國王手中接受教會權戒和權杖的儀式。雖然早在1059年就已經發布了第一部反對神權俗授的教皇法令,并且自那以后又發布了更多的禁令,但直到安瑟倫在1100年秋天返回之前,在英格蘭似乎沒有人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在流亡期間,安瑟倫了解到了教皇對神權俗授的態度。因此,雖然他自己在1093年由魯弗斯授權,但他現在拒絕向亨利表示效忠或者為亨利任命的那些主教祝圣。這讓國王很為難。一方面,主教和修道院院長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土地所有者和關鍵人物,亨利需要他們的幫助,并且必須確保他們忠誠。另一方面,與魯弗斯不同,他不愿引發爭吵,所以多年來他的策略是延遲問題,而不是試圖解決問題,直到1107年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
亨利放棄了神權俗授,但是主教們因為從國王那里獲得封地而繼續效忠他。實際上,國王的愿望仍然是任命主教的決定性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亨利放棄了形式,但保留了實際的控制權。當安瑟倫于1109年去世后,亨利讓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位置空缺了五年。然而他還是失去了一些東西,他自己也明白。在伴隨著“授權爭奪”的激烈的宣傳戰中,格列高利宗教改革派堅持認為國王只是一個凡人,僅此而已,他不如所有牧師,因為牧師關懷靈魂而國王關懷身體。教會再也不能容忍受膏的君王是上帝的神圣代表的舊觀念。在放棄神權俗授時,亨利承認了他的職位的世俗性。這是王權歷史中一個重要的時刻。
一旦征服了諾曼底,同時找到了關于授權之爭的折中解決方案,亨利最關切的就是守住他擁有的東西。他認識到威脅可能來自被疏遠的貴族,于是他開始小心翼翼地縮小魯弗斯曾放任其發展的宮廷和權貴之間的鴻溝。用奧德里克的話來說,“他以榮譽和慷慨對待權貴,增加他們的財富和財產,并以這種方式安撫他們,他贏得了他們的忠誠”。對于亨利的地位的直接威脅來自于柯索斯的小兒子威廉·克里托(William Clito,生于1102年),他聲稱自己(而非亨利)才是諾曼底的合法公爵。這位競爭對手對權力的要求,加上諾曼底漫長的陸地邊界,意味著公國仍然是亨利的帝國中最脆弱的部分。1106年之后,亨利把一半以上的統治時間花在諾曼底,以對抗諾曼公爵的傳統敵人,特別是法國的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和安茹的富爾克五世(伯爵,1109—1128年在位)。通過把至少八個私生女嫁給鄰近的王子,從北部的蘇格蘭亞歷山大到南部的佩爾什伯爵羅特魯(Rotrou count of Perche),亨利建立起一個保衛聯盟。這種外交模式為史學家馬姆斯伯里的威廉(William of Malmesbury)的斷言提供了一些可信度,即對亨利來說,性不是出于樂趣,而是出于政治需要。所有這些活動的最終結果是亨利保住了諾曼底。由于事實證明這些努力只是為了維持現狀,史學家們并沒有非常認真地對待它。但對于亨利而言,這確實是一項非常嚴肅的事業,在1118至1119年間爆發了至少一次生死攸關的戰斗,且他險些失敗。
保衛諾曼底不僅僅對那些在歐洲大陸擁有地產的大地主很重要,對英格蘭來說也是一項嚴肅的事業。建城堡、駐軍、外交和戰爭都需要花費很多錢。兩地間的聯系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1118年的條目中有所闡述。“由于與法國國王、安茹伯爵和弗蘭德斯伯爵的戰爭,亨利國王今年全年都在諾曼底度過……英格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人們必須承擔名目繁多的稅賦,而且全年都沒有減稅。”國王的長期缺席和他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是政府機構日益精細化和復雜化的動力。雖然國王不在,但英格蘭由一個代表王權委員會(vice-regal committee)管理。這個委員會“在財政部”每年召開兩次會議,在著名的方格桌布上審計郡督的賬目。大多數日常行政工作,特別是征稅,都由索爾茲伯里的羅杰(Roger of Salisbury)監督,與浮華的弗蘭巴德(Flambard)相比,羅杰稱得上是模范官僚,既能干又謹慎。
亨利唯一合法的兒子威廉,死于1120年的“白船”海難,使他精心設計的整個大廈轟然倒塌。從那時起,繼承問題主導了王朝的政治。在威廉去世不到三個月后,亨利娶了一位新的妻子,但她沒有為亨利生下他所渴望的繼承人。因此,雖然據說亨利承認了二十多個私生子女,但只有一個合法的孩子存活下來,就是他的女兒瑪蒂爾達(Matilda)。當瑪蒂爾達的丈夫,德意志皇帝亨利五世于1125年去世時,亨利把她召回到他的宮廷,并讓貴族們宣誓接受她作為英格蘭-諾曼王國的繼承人。然后在1127年,亨利受到了新的打擊。威廉·克里托被封為弗蘭德斯伯爵。如果克里托利用弗蘭德斯的財富奪回諾曼底,那么他叔叔(亨利一世)的前景確實將一片灰暗。在這個關鍵時刻,亨利向安茹的富爾克五世提出聯姻的建議,把瑪蒂爾達嫁給富爾克的兒子兼繼承人,金雀花家族的杰弗里(Geoffrey Plantagenet)。1128年6月,瑪蒂爾達不情愿地嫁給了這位14歲的少年。毫無疑問,富爾克伯爵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這是安茹帝國接管盎格魯-諾曼王國的第一個重要步驟。
到了1135年,亨利與杰弗里和瑪蒂爾達展開了公開而激烈的爭吵。這使得那些忠于亨利的權貴開始反對安茹帝國的人。當老國王去世時,這些權貴不可避免地會發現很難與他指定的繼承人和諧共處。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亨利本人引發了他去世后的繼承糾紛。即使在他生命的盡頭,他仍然希望他的女兒和女婿能夠繼位,但他無法親自采取措施確保他們繼位。亨利一世是一位十分能干而又成功的國王,雖然他未能應對圍繞繼承問題的緊張局勢,但他仍是那個時代的杰出政治家。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歷史學家亨廷頓的亨利將亨利描繪成一個處于永久焦慮狀態的國王。“他的每一次勝利都讓他擔心,擔心得而復失,因此,雖然他似乎是最幸運的國王,但實際上他是最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