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底力
- 徐靜波
- 3796字
- 2020-06-05 18:21:26
15.為什么日本農民比城里人還有錢
我去日本東北地區演講,順便走訪了農村。
日本東北地區給人們的印象就是“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中國人知道的“越光”“秋田小町”等日本頂級的大米,都產自東北地區。同時,東京首都圈每天要吃的大部分蔬菜也來自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的一個地形特點就是山區,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一提到農村,我們的腦海里馬上會浮現出“貧窮落后”四個字。但是在日本恰恰相反,真正的貧民不在農村,而在城市。也就是說,日本的農村比城市還富裕。
日本內閣府在2018年3月公布了一個統計報告《全國都道府縣町平均收入比較》。報告顯示,日本收入最高的城市是東京。因為東京不僅是日本的首都——最大的政治中心,更是日本的經濟文化中心。
那么東京哪個區的居民收入最高?是港區。港區瀕臨東京灣,雖然它不是日本的中央機關所在地,也不是中央商務區的所在地,卻匯聚了日本各大跨國公司的總部,比如索尼、佳能、軟銀、優衣庫等著名企業。順便告訴大家,我們亞洲通訊社總部也在港區。
2017年,東京都港區的人均年收入是多少呢?是1115萬日元,相當于65萬元人民幣。而日本全國公司職員的年平均收入是420萬日元,這就意味著東京都港區人的年收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自然也是全國最富裕的一個地區。
日本排名第二富裕的地區是哪個呢?是日本中央機關和皇宮、各大國際商社、各大銀行與金融機構以及中央商務區匯聚的地方,叫東京都千代田區。這個區的居民的年平均收入為940萬日元(約55萬元人民幣),要比隔壁的港區居民少10萬元人民幣。
日本第三大富裕的地區是哪里呢?大家一定會想到大阪或者京都,其實都不是。這是一個連日本人都想不到的地方,是在北海道的猿払村。這個村是位于北海道最北端的一個漁村,隔著宗谷海峽,對面就是俄羅斯的庫頁島。全村人口只有2700人,但是人均年收入居然達到了813萬日元(約48萬元人民幣),比銀座所在的東京都中央區的居民收入還高。
當你走進這個日本最寒冷的村,你會發現,這里的中小學的校舍、設備比東京的中小學的校舍、設備還好,村里還有免費的巴士巡回行駛,村民享受免費醫療,孩子享受免費教育,村里還有標準的足球場和棒球場、醫院,等等。家家戶戶都是別墅,村民們的日子過得比大城市人還富裕。
這個村為什么這么有錢?因為它是北海道扇貝和毛蟹的主要產地。漁民捕魚和養殖的收入超過了日本大公司職員的收入。
北海道這個漁村的例子并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同樣是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最新數據,日本東北地區的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秋田縣的縣民的年平均收入都超過了日本最大的旅游城市——京都,與日本第二大城市的大阪只差1000~2000元人民幣。
為什么日本的農村比許多大城市還富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政府實施了對農村的特殊優惠政策,對于農副產品生產給予了高額補貼,鼓勵農民留在家里種田,而不是到城市里當農民工。日本政府認為,日本大部分地區是農村,如果農村富裕不起來,全國也就富裕不起來。如果農村亂了,那么全國也會亂。
因此,日本在20世紀70~9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中,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基本消除了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消除了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也遇到過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問題。但是,日本的農村城鎮化,并不是把一些小村落進行人為拆并,把農家集中起來建高樓,而是在不改變他們原有的居住地、不實行村落拆并的前提下,由政府出資進行現代化的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做到家家通電、通煤氣、通自來水、通無線網絡、通道路。為什么需要政府來投資農村的基礎設施呢?因為農村的每個人都納稅,政府收了老百姓的錢,就要承擔起為老百姓生活提供服務的義務和責任。
因此,日本的農村在過去幾十年中,家沒有搬,村還是那個村,地還是那塊地,但是生活的環境改變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實現了現代化。農民的居住與生活條件,不僅與東京大阪的城市居民相差無幾,而且許多家庭都超過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
因為土地價格便宜,日本農村家家戶戶都是一戶建的別墅。而且許多家庭新建的房子充分利用政府對太陽能利用的補助政策,將自己的房子建成太陽能智能化住宅。照明、做飯、空調、洗浴等,都使用太陽能,而且富余的電力還可以賣給電力公司,每個月都能有2000元人民幣左右的賣電收入。
與中國的農村相比,日本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由于日本所有的公立中小學校的建設費用和教育費用都是由政府專項撥款,按照全國統一的規格標準建設,即使是一所只有10名學生的小學,室內體育館、游泳池、圖書館、科學實驗室等也是一應俱全,與城市里的小學沒有什么差別。而且日本農村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也大多是中學甚至大學畢業,因此,即使是在十分偏僻的農村,我們也都能看到她們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庭院里種上各種花花草草。
日本的農村之所以能夠做到比城市還富裕,還有兩個基本的因素。一是日本農村有一個全國性的農業合作組織——農業協同組合,一般用英文字母“JA”來表示。這個農業合作組織不僅擁有自己的銀行、自己的物流中心,還擁有自己的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可以給農民貸款,同時也把農民種的蔬菜水果匯集到各地的交易中心,提供給全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或者直接提供給各地超市。也就是說,農民種的蔬菜水果,根本不用擔心因為賣不出去而爛在地里,只要開車送到各地的JA交易中心,JA交易中心就會負責收購,然后分銷到全國各地去,這樣就能夠保證農民有足夠的種田收入。
二是農村勞動力除了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之外,更多的時候還是充當一名產業工人。也就是說,農忙的時候,他是農民;農閑的時候,他在家附近的工廠里工作,是工人。
日語中有一個專門的詞語,叫“兼業”。“兼業”與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做農民工不同,他們的農田就在家門口,而他們上班的工廠也在家附近。所以日本農民除了種田種地的收入之外,每個月還正兒八經地可以從工廠企業里領到固定的工資,所以這些農民的收入自然要比一般的城里人多。
正因為日本農民有“兼業”的傳統,因此,日本許多制造企業都把工廠搬到農村去,利用當地富余的勞動力,將一批不會跳槽的農民訓練成為技術工人,可以讓他們長久地在工廠里工作。
雖然日本東北地區農村的年收入比京都高,比大阪稍微少幾千元人民幣,但是,農村地區的地價與物價均比大城市便宜許多。在京都、大阪租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每個月需要10萬日元。在日本農村,租用一棟一戶建的房子,一個月才3萬日元。加上蔬菜瓜果大多數是自給自足,因此,農村的生活成本一般只有大城市的一半,甚至更低。也就是說,農民和城里人即使拿同樣的收入,但是收入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樣的,農村的收入更加“值錢”。
日本農民富裕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享受和城里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制度。城里居民享受什么樣的醫療保險待遇,農民也享受什么樣的醫療保險待遇。城里的老太太們領取多少養老金,農村的老太太們也能夠領取多少養老金。這是因為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政府為了消除城鄉差別,尤其是消除城鄉居民不平等的社會保障待遇,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樣一來,農村老人們的后顧之憂就消除了,農民的養老負擔也減輕了。
日本人常說一句話,叫“鄉下人買車,城里人不買車”。這句話聽起來奇怪,但是很有道理。因為像東京、大阪、京都這樣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發達,而停車場的停車費又很貴,因此城市里的人大多數不買車,而是搭乘地鐵、輕軌上下班和出行。但是在農村,因為公共交通不發達,人們只好買車,比如一家四口,如果都是成年人的話,一般要買五輛車,也就是說,每個人一輛車,另外還需要一輛全家人可以一起出行的商務車。
而農村地區除了上下班需要開車之外,去購物中心和超市等,也需要開車,沒有車寸步難行。所以,日本農村老太太也普遍會開車。
雖然日本的農村生活很富裕,但畢竟不是大城市,也沒有大城市的熱鬧與繁華,因此,農村的許多年輕人還是想離開農村去大城市生活和工作。所以,日本農村現在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年輕人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是老年人。人口的減少,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財稅收入。因為日本有一個特別的稅,叫“縣民稅”(有的地方叫“市民稅”),每個人都要交,也就是“人頭稅”。人口減少的話,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會減少。
因此,為了能夠留住年輕人,同時吸引外地人來農村落戶,日本各地方政府動足了腦筋。
日本不少農村地方政府通過補貼安家費、建造一戶建房子廉價出租給外地人安家,甚至免收幾年的房租,以此來增加居住人口,尤其是增加年輕人和孩子,活躍地方的生活與經濟。
不少地方還采取各種優惠措施和提供經費補助,吸引大學生們到農村來租用農田創建農業公司。有的農村還將一些空置的房子或者工廠開發成年輕人的創業創新基地,免費提供給創業者們使用。因此,日本許多大公司的商品服務熱線、消費者電話對應中心等,大多建在鄉下農村。一方面,運營管理成本低;另一方面,更容易募集到當地人來當職員,還能享受地方政府的各種補助與優惠政策。
日本農村的一些做法和經驗,我覺得很值得中國農村參考。尤其是如何應對農村的“少子老齡化”,如何通過就地“兼業”避免背井離鄉式的外出打工,以便在掙錢養家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如何建設規模性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讓農民種的果蔬不會爛在地里,更不用自個兒趕著馬車進城賣菜,與城管“打游擊”。如何建立全國統一標準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民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公平紅利。日本農村的現實,可以成為中國未來追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