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稻田大學日本史(卷三):奈良時代
- (日)久米邦武
- 3646字
- 2020-06-24 13:16:36
第2章 朝廷貴族的經濟情況
第1節 班田、位田、職田和功田
一、田地
朝廷根據官位給貴族男女制定華貴的制服,讓貴族男女在公共場合有面子。此外,朝廷還分配給他們足以維持這一品位的財富。我們需要從根本上弄清楚其內容實質。歷史記錄變化而不記錄習以為常的現象,日本國史只在《田令》中記載了貴族的位田、職田等,而位田、職田的起源不得而知。朝廷授予貴族冠位,任命貴族官職,分給貴族相應的田地。在日本,這一慣例很早就有。我們以這一慣例為據,首先要知道班田和田租的概略。為此,我們需要了解下列內容:(一)內國、外國之別;(二)百姓的名稱;(三)分辨公田、私田。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在日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與事實不符。就(一)而言,史學界將畿內稱作內國,其余稱作外國。朝廷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這一點筆者在前面已經講過。就(二)而言,顧名思義,百姓是有姓的士族,稱為公民。這和江戶時期將農夫稱作百姓有很大不同。這一點不能忘記。就(三)而言,在《田令》的《義解》中對公田私田作的解釋是:“位田、賜田及口分田、墾田等類是私田,其他都是公田。”這是應該注意的基本的歷史概念。其中最混淆的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個概念。這本來是周朝詩人的詩句。在日本,這個概念屬于理想,并非事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是國土一定要在統一的政治之下,接受帝王及國家的管轄。國無二王。按照這個道理來推理,普天之下都是王臣。詩中歌頌的就是這個理想。這是讓國人鼓吹唯我獨尊的倨傲心理的理想。全國的土地受國家的支配是理所當然的。但被統治者的土地的所有權應該被公認,以此作為私田、私財。這才是歷史的實際情況。沒有規定所有者的熟田都是公田。下面筆者就這一歷史事實進行詳述。
二、班田和公田
在大化之初,孝德天皇數次詢問臣下如何“以悅使民”。之后,孝德天皇向東國國司發詔:“國家的所有公民,大小領地的民眾,皆作戶籍及校正田畝,其園池、水陸之利,與百姓共享。”第二年,孝德天皇下改新之詔,稱:“朝廷首先在畿內制定戶籍、記賬辦法和班田收授之法。”這項措施逐漸普及東國。到了白雉二年,班田措施完畢。
班田始于大化二年,主要內容是朝廷改革卿大夫、臣、連、伴造、氏人等的舊職,新設百官。百官分位階,以官位排序,田地均分給公民。分田按公民的居住地進行,必由近及遠。班田要改造成能耕種的田。朝廷將登記在官方籍賬上的田按人口分配給居住在該地的公民,以此作為該家的基本田產。這是班田的主要內容。因此,史書上將這些田稱作口分田。口分田猶如后世士族的知行所。班田屬于薄租田,和其他公田一樣,種田者要繳納租子才允許耕作。接受班田的人年年先支付的田的價值稱“直”,每年收獲后繳納的糧食稱“地子”,也就是租子。班田的地價根據地點和時期并不相同。即便如此,官田還屬于薄賦田。就班田的租子而言,朝廷在大化之詔中稱:“田租在京畿地區每町二十二束,在諸道為十五束。”慶云三年,朝廷遣使到七道,規定田租的數目。但一町十五束這一田租與大化時期相同,而一束之稻約合米五升。地租到底有多少呢?根據《弘仁式》舉例來說,上等田一段的地租十束,即五斗,中等田八束,下等田六束,下下等田三束。這相當于稻子收獲量的四分之一或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因為是官授田,所以地租很低。這樣做是為了讓租田者多獲利。當時的一段是三百六十步,而今天一段則是六十步不到。然而,一段的地租僅支付四五斗米的情況在今天是沒有的。畿內的租子一般來講是七把,即三升五合。租子較多。但比較一下物物交換時期的運輸費,就會發現租令還算寬松。
《明令》中寫道:“分配到口分田者,男二段,女減三分之一。公田皆由國司根據鄉土的具體情況,估價賃租。”《義解》中寫道:“限一年時間,春天時取值者為賃。租給佃戶,至秋天繳納稻者為租,即今天所謂的地子。”因此,根據地的估價,地租是不定的。大致來講,地租和《弘仁式》中規定的大致相同。表面上,班田時,朝廷按照實際家口而授田,但實際上這只是賬面上的算法,通過將土地進行平方積等差計算轉換為町、段、步。在賬面上,與土地面積對不上號。此外,旱田很難按照口分田來計算,更何況是水田。三分之一數等更難計算,實際上是沒有適合這個數字的田。在日本古代,國郡的財政由國司、郡司根據原籍來做賬,讓朝集使報告官府,然后根據這一數字收取稅賦。這是當時常用的辦法。實際上,這種做法就是承包。即便在今天,一個人要是遠離居住地而擁有田地的話,也要將收租一事承包給村民,然后跟這個村民結算。這是通常的做法。
三、朝廷給予口分田的實際案例
朝廷根據戶籍六年班授一次口分田。六年期間賬面上保持不動。正倉院中保留了大寶二年的殘缺戶籍。筆者將這一案例抄錄如下:
筑前國島郡戶籍川邊里——大寶二年:
戶主:卜部乃母會,年四十九歲——正丁、課戶;
母:葛野部伊志賣,年七十四歲——耆女;
妻:卜部甫西豆賣,年四十七歲——丁妻;
男:卜部久漏麻呂,年十九歲——少丁、嫡子;
男:卜部和哥志,年六歲——小子、嫡弟;
女:卜部哥吾良賣,年十六歲——小女;
女:卜部乎哥吾良賣,年十三歲——小女;
上面二人是嫡女。
叔父弟:卜部方名,年四十六歲——正丁;
妻:中臣部比多米賣,年三十七歲——丁妻;
男:卜部黑,年十七歲——少丁、嫡子;
男:卜部赤豬,年十六歲——小子;
男:卜部乎許自,年二歲——緣兒;
上面二人是嫡弟。
女:卜部比佐豆賣,年十八歲——次女;
女:卜部赤賣,年九歲——小女;
女:卜部麻呂賣,年一歲——緣女;
上面四口嫡女。
凡戶口一十六口,一十二口不課稅,四口課稅,即口二正丁,口二少丁。
這大概是大東寺封戶的原籍戶口本。筑前國屬于太宰管轄范圍內,授田的總數要比《田令》規定的多。其中的原因無從考證。但這只是將班田計算在戶籍上的例子。此外,看一下戶主“追正八位上動十等肥君豬手”的戶籍就可以看出一戶有六十多口。其中有殘缺部分。此外,在豐前國上三毛郡塔里的戶籍上,戶主“動十一等塔勝岐彌”家里有五十一口,統計數據殘缺,相關信息看不到。因此,有位勛的大戶的授田數是無從知道的。這樣的家族佃戶很多,或有奴婢,而奴婢或許會有百口以上,接受的班田數應該有數十町。假如十町的收獲量為二百石,根據收獲量應該納租七石五斗乃至十一石,其余的自己吃。朝廷稱此為公民的知行地。授產制以此為基礎而發展起來。
四、位田制
朝廷向品位在五位以上的官分給位田。《田令》中記載道:“位田一品八十町,二品六十町,三品五十町,四品四十町。以上為親王。從一位七十四町,正二位六十町,從二位五十四町,正三位四十町,從三位三十四町。以上為公卿。正四位二十四町,從四位二十町,正五位十二町,從五位八町。以上是諸大夫。女性減三分之一。”位田這一術語在《養老令》中才開始出現。大寶年間,位田稱為位封,用來賞賜封戶。位田與位封道理大同小異。位封起源于冠位制定以前,而位封之名記錄在《令》中則是在大寶元年停止賜冠、改為位記之后的事情。當時朝廷給予五位以上的人位封。慶云二年十一月,四位以下的位封被替換為位祿。慶云三年二月,朝廷下詔:“準令三位以上已有食封之例,四位以下有位祿之物。而四位是飛蓋之貴,五位無冠蓋之重,有蓋、無蓋不應放在相同位祿之列。”朝廷將四位及以上納入食封之內。當時位封的等級從正一位的三百戶到從三位的百戶。冠位高食封薄,因此倍增至正一位的六百戶到從四位的八十戶。最后,朝廷規定五位以上的官員都要給食封。由此算來,一町相當于封戶八戶左右。
五、職田及官田
班田、位田是終身財產,又稱分限。如果擔任官職的話朝廷給予職田。《田令》中記載道:“就職田而言,太政大臣四十町,左右大臣三十町,大納言二十町。”此外,對于在京師以外供職的地方官,太宰帥十町,大貳六町,少二四町,監二町,典一町六段,國守為二町六段到二町,介為二町二段到二町。下等國無介。掾是一町六段到一丁二段,目為一町二段到一町,其他太宰的大、少判事、博士、諸司根據級別相應進行分配。令史分給一町,史生分給六段,郡司大領六町,少領六町,主政二町。在日本,這一規定很早就有了。諸國的職田后來是世襲的。在轄區稱職者領有職田。就此而言,少貳氏掌管少貳一職,職田由大內氏、足利氏給予。因此,少貳即便當上大貳也要和少貳爭權。諸省以下有官田、諸司田,長官及以下分配其收入。這是事實上的職田,不會另外再給職田。
六、功田和封戶
朝廷對功田時時予以裁定,本來沒有定數。《田令》記載道:“大功世世不絕,上等功延續三世,中等功延續二世,下等功傳于子。”朝廷對賜功田非常謹慎,避免濫賞。天武天皇對壬申之亂中的功臣賜予食封。歷史上沒有賜予功田的記錄,而有可能食封和功田一并賜予。在《大寶律令》制定后,大寶三年二月,朝廷對制定律令的四人論功行賞,賜予毛野古麻呂、伊岐博德二人田十町封五十戶。鑒于調老人、伊豫部馬養二人已經死亡,其子各賜予十町百戶。封戶是終身制,田只傳一世。死亡者百戶減四分之三為二十五戶,等同于五十戶減半。賜田和封戶同例。授田需要和封戶一起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