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日本激蕩三十年(套裝共3冊)
最新章節:
后記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政治1989-2019》:日本平成時代政治從多黨重組、兩黨競爭到一黨獨大,最終確立了“安倍一強”的體制,后安倍時代,日本政治經濟如何走向?《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經濟1989-2019》:本書回顧了持續約三十年的平成經濟。回顧過往,平成時代的經濟與先前的昭和時代(1926—1988年)的經濟態勢大相徑庭。《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日本企業從頂峰走向深淵,在低增長中徘徊長達30年。平成時代泡沫經濟破滅后的衰退,令和時代能否重生?這是一個令很多人都在深思的問題,也是日本令和時代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對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有著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力。
- 后記 更新時間:2022-06-09 15:01:54
- 將會出現“生命差別”時代的重大課題
- 重要的是政府與官僚之間的微妙平衡
- 聽取年輕人的不滿,使之成為“爭論點”
- 老年民主能否修正
- 平成的政治中參議院發揮了妙用
- “為了首相”——危險的旗號
- 官邸工作人員任期過長
- 如何向國民闡述“痛苦”
- 政治譜系已經消失
- 將有才干的人吸引到政界
- 難以批評下屬的社會弊病
- 從“培養政治家”的角度思考選舉制度
- 終章 從平成時代思考今后的日本
- 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應有的姿態
- 在政府機關,“心”比組織更重要
- 能夠“轉禍為福”的領導力
- 關鍵詞是“創造性復興”
- 累積了災后經驗的平成時代
- “沒有熊本城的恢復,就沒有熊本地震后的復興”
- 呼吁“負擔最小化”
- 熊本地震后的復興計劃
- 復興旗手——熊本熊
- 規避人口減少問題的國政
- 地方議員擁有超越國會議員的力量
- 掌握地方政治的四個要點
- 網絡的出現使媒體變得多元
- 選民根據有限的線索決定投票給哪個候選人
- 安倍政權雖保守卻左傾
- 鳩山先生這個人值得分析
- 民主黨政權把巨大的期望變成了巨大的失望
- 沒有著手解決難題的小泉政權
- 竹下的參議院派系化目標
- 舍棄了“民主黨”這個名字的民主黨的罪過
- 無法預測誰會成為首相的時代
- 小泉政權憑借“黨魁評價”贏得選舉
- 自民黨單獨執政的終結
- 在“消費稅選舉”(1)中拉開帷幕的平成政治
- 第三章 從政治學和地方的視角出發
- 年青一代應該制定“新規范”
- “行業法規”無法應對的時代
- 重新評估政策決定流程
- 打包解決政策問題
- 改革熱情減弱了嗎
- 年青一代要主張“青年民主”
- 經濟有變化,制度卻沒有改變
- 伴著痛苦的改革是因為選舉太多
- 安倍經濟學無法制定長期政策
- 喜歡維持政策現狀的經濟產業省官僚
- 政府官員扭曲的自尊心
- 人才遠離政府機關的原因
- 官僚進行“忖度”是理所當然的
- 圍繞稅制的地盤之爭
- “族議員”對改革到底有多認真
- 無法做出職業規劃的政治家
- 福田首相別具一格的詼諧沒有被理解
- 第一屆安倍政權的“抑郁”
- 執政黨和在野黨達成一致,才能進行社會保障改革
- “后小泉時代”的巨大反彈
- 擺脫政府依賴型經濟
- 官邸掌握所有官僚的信息——內閣人事局的功與罪
- 是官僚的抵制推翻了第一屆安倍政權嗎
- 寫著“在此基礎上”的文件是不會實施的
- 自民黨的智慧
- 對“首相主導”的強烈抵制
- 更改決策過程會改變決策本身
- 收獲了橋本改革成果的小泉政權
- 第二章 從黨主導到官邸主導
- 在野黨、選民和媒體都需要改變意識
- 選舉制度如何改善監管與制衡
- 21世紀20年代日本政治應有的姿態
- 從外部看平成時代的日本政治
- 小澤一郎的破壞欲
- 渾然一體的自民黨和公明黨
- 公明黨與其支持者之間存在意識上的細微差別
- 在野黨應該進行培訓和政策學習
- 民主黨的“班會式民主主義”
- 使社會黨輝煌一時的獨特面孔
- 鳩山政府被美國政府誤認為“反美”
- 民主黨政權因排斥官僚而出現混亂
- 為什么社會黨會無路可走
- 宮澤首相的歷史性作用
- 徹底的和平主義幕后操盤手
- 重新評估橋本首相
- 年輕政治家應該發揮他們的“說服力”
- 不敢讓國民吃苦藥的民粹主義
- “都民第一之會”的違和感
- 議員的公開招聘制度是錯誤的
- 扮作“政策通”的政治家的失誤
- 年輕議員的培養體系已經消失
- 支持安倍是因為對政治冷漠
- 小選區制不適合日本
- 飽受“政府更迭”之苦的日本國民
- 政治學者見證了內閣誕生的幕后
- 金丸和田中的派錢法
- 金錢決定一切派系政治
- 因過度龐大而破裂的派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民主主義的人們
- 與舊制高中畢業的一代人同時消失的默契
- “自社先”(5)聯合政府失去政策上的對立關系
- 昭和政治權力游戲中最精彩的地方
- 未能充分“燃燒”的竹下政府
- 解開自民黨分裂之謎——三個要點
- 平成之初,誰是幕后操盤手
- 第一章 政治改革的功與過
- 序章 對談緣起
- 插圖
- 譯者序
- 序言三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 序言二 如何告別一個遠去的時代
- 序言一 構建中日經貿合作新格局 開創融合創新發展新局面
- 版權信息
-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政治1989-2019
- 后記
- 平成三十年的這一年
- 美國次貸危機是預料之外的嗎
- 超負荷發展和“無形之手”
- 成長的動力
- 日本式經營原理中的人本主義
- 終章 日本的原理以及相信“無形之手”的存在
- 戈恩背負的艱難使命
- “大政奉還”的豐田,戈恩二十年獨角戲的日產
- 市場資金配置在不同區域的差異
- 丟掉國內將失去海外,丟掉海外也將失去國內
- “U與V”,美國次貸危機后經營恢復的不同之處
- “戈恩革命”的僵局
- 加速發展的豐田國際業務
- 豐田是“日本式經營最后的城寨”
- 達到駭人程度的“斬斷一切羈絆”
- 日產的“戈恩革命”
- 銷售額與利潤的變遷
- 豐田和日產的這三十年
- 第八章 豐田和日產:平成時代兩個企業的經營史
- 在這里依然是不變的基礎
- 凈資產收益率和勞動分配率的逆聯動
- 股票市場約束經營者的功能
- 股票市場到底是籌集資金的地方還是返還資金的地方
- 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
- 海外并購的考驗
- 沒有增加的投資
- 增加紅利
- 不斷積累的自有資本
- 第七章 不斷積累的自有資本
- 經營的制度、實施慣例=原理×環境
- 重視從屬關系的國家——日本
- 非正規雇傭和待遇差別
- 為何成果主義以及市場型薪酬制度難以發揮作用
- 成果主義:市場型薪酬制的呼聲
- 勞動分配率和失業率的有趣關系
- 危機到來時勞動分配率飛漲
- 不同產業間的雇傭構成
- 回到原點的失業率和離職率
- 第六章 變化的表象,不變的基礎:日本企業的雇傭和人事
- 廣泛的技術基礎及強有力的模擬集成和IT的強化
- “日用品式”的生產和復雜性產業段的組合
- 模擬集成式的化工和食品產業也很有趣
- 互聯網IT人才供給的稀缺
- 敗在IT和互聯網上的日本
- 支撐復雜性產業的技術
- “復雜性產業化”是平成時代的關鍵詞
- 日本產業構造的變化
- 第五章 復雜性產業變為核心——產業構造的變化和技術
- 處在美國和中國的夾縫中
- 引起了多大程度的“空洞化”
- “比薩型”國際化國家——日本
- 汽車產業壓倒性的地位
- 東盟地區,不可舍棄的重要存在
- 從單一依賴美國轉向美中均等
- 海外生產是國內出口規模的1.8倍
- 為匯率變動所累的日本企業
- 國際秩序激烈變化的平成時代
- 第四章 在美國和中國的夾縫中生存
- 第二部分 世界、技術、人和錢的三十年
- 日本企業在內憂外患的夾縫中積極前行
- 重振精神:提高了自身實力的日本企業
- 穩定的雇傭與人工成本
- 經營者們無言的“違和感”
- 官方主導的企業經營者監督管理改革
- 汽車產業牽引下的國際化
- 電氣機械產業的“戰敗”
- 日元匯率異常上升到歷史最高值
- 東日本大地震
- “倒栽蔥式”跌入懸崖
- 第三章 從深淵中恢復(2009—2018年)
- 曇花一現的增長和走向次貸危機的扭曲步伐
- 看到了“妖怪”的真面目?
- 產業形態發生改變
- 公司是誰的
- 政府向銀行注資
- IT泡沫破裂后日本電氣產業被迫轉移海外
- 銀企關系大變局
- 銀行大重組
- 第二章 產業的彷徨、曇花一現的成長、美國次貸危機(1999—2008年)
- 日本的金融崩潰還是來了
- 日本人看到了“妖怪”
- 匯率的劇烈震蕩令日本企業陷入困境
- 日本的自我懷疑和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勝利
- 抑制設備投資使整個產業陷入困境
- 泡沫經濟內需曲線呈“腫包狀”,泡沫經濟慣性帶來人工成本上升
- 泡沫經濟的破滅和蘇聯的解體發生在同一年
- 泡沫經濟的盛宴
- 第一章 泡沫經濟破滅及金融危機(1989—1998年)
- 第一部分 平成時代的日本企業
- 平成年間,日本兩次被“疾風”席卷
- 概觀平成這三十年
- 被稱作平成元年的這一年
- 序章 疾風知勁草
- 譯者序
- 序言三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 序言二 如何告別一個遠去的時代
- 序言一 構建中日經貿合作新格局 開創融合創新發展新局面
- 版權信息
-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后記
- 終章 從平成經濟中能學到什么
- 今后安倍經濟學的課題
- TPP和通商政策
- 推遲的財政重建
- 第十五章 日本今后的一些經濟問題
- 政策軌道修正的開始
- 異次元貨幣寬松政策的界限
- 逐漸明朗的異次元寬松政策界限
- 異次元量化寬松的開始
- 第十四章 異次元量化寬松的展開及其邊界
- 1億人口目標和地方創生
- “新三支箭”和擴大的安倍經濟學
- “三支箭”和長期景氣擴大的實現
- 第十三章 安倍政權的誕生和“三支箭”
- 第五部分 安倍經濟學的開展(2012年末以后)
- 雷曼沖擊后的金融政策
- 日本大地震與政策性應對
- 經濟政策的變遷
- 第十二章 雷曼后遺癥和“3·11”日本大地震下的經濟政策運營
- 缺乏問題意識的宏觀經濟運營
- 天真的財源預測
- 從官僚統治到政治主導的嘗試及其挫折
- 第十一章 政權交替和開始行動的民主黨政權
- 雷曼沖擊的經濟影響和政策應對
- 次貸危機
- 雷曼沖擊的發生
- 自民黨政權逆風高漲
- 第十章 政權交替前夜
- 第四部分 民主黨政權的誕生和雷曼沖擊(21世紀初后半期到21世紀10年代初)
- 圍繞金融政策的討論
- 量化寬松政策的解除與爭論
- 量化寬松政策的引入與擴大
- 第九章 通縮的持續和量化寬松政策
- 各領域中的改革動向
- 財政改革的進展和界限
- 著手不良債權的根治處理
- 第八章 不良債權處理與結構改革
- 行動中的新生統治力量
- 小泉結構改革的基本方向
- 雇用形勢的改善與非正式雇用的增加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擴大
- 第七章 什么是小泉結構改革
- 第三部分 小泉結構改革與不良債權處理(21世紀初前半期)
- 向積極財政轉向
- 上調消費稅率與財政結構改革
- 省廳再編與金融大爆炸
- 第六章 向受挫的結構改革發起挑戰
- 貨幣寬松的進展
- 金融政策框架的再構筑
- 通貨緊縮爭論的前史
- 第五章 通貨緊縮的發生與金融政策
- 亞洲金融危機與日本的金融危機
- 不良債權對經濟的影響與銀行破產的現實化
- 日趨嚴重的不良債權問題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 第四章 亞洲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
- 第二部分 金融危機與通貨緊縮的發生(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
- 泡沫經濟產生與破滅的總結
- 反復地動用國家財政與金融政策的轉向
- 政府對景氣的混亂判斷
- 第三章 反復的財政刺激與金融政策的轉向
- 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問題與“三項過剩”的開始
- 擊潰泡沫經濟的政策
- 泡沫經濟的破滅
- 第二章 泡沫經濟的破滅與資產負債表調整問題的發生
- 關于《日美結構性障礙協議》
- 泡沫經濟的發生與經濟政策
- 泡沫經濟時期的經濟態勢
- 嘆為觀止的泡沫經濟規模
- 第一章 泡沫經濟的形成及其背景
- 第一部分 泡沫經濟破滅與『失去的二十年』伊始(1989年至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
- 本書的構成
- 本書的特色
- 背景回顧
- 序章 進入平成時代
- 序言三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 序言二 如何告別一個遠去的時代
- 序言一 構建中日經貿合作新格局 開創融合創新發展新局面
- 版權信息
-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經濟1989-2019
- 封面
- 封面
-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經濟1989-2019
- 版權信息
- 序言一 構建中日經貿合作新格局 開創融合創新發展新局面
- 序言二 如何告別一個遠去的時代
- 序言三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 序章 進入平成時代
- 背景回顧
- 本書的特色
- 本書的構成
- 第一部分 泡沫經濟破滅與『失去的二十年』伊始(1989年至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
- 第一章 泡沫經濟的形成及其背景
- 嘆為觀止的泡沫經濟規模
- 泡沫經濟時期的經濟態勢
- 泡沫經濟的發生與經濟政策
- 關于《日美結構性障礙協議》
- 第二章 泡沫經濟的破滅與資產負債表調整問題的發生
- 泡沫經濟的破滅
- 擊潰泡沫經濟的政策
- 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問題與“三項過剩”的開始
- 第三章 反復的財政刺激與金融政策的轉向
- 政府對景氣的混亂判斷
- 反復地動用國家財政與金融政策的轉向
- 泡沫經濟產生與破滅的總結
- 第二部分 金融危機與通貨緊縮的發生(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
- 第四章 亞洲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
- 日趨嚴重的不良債權問題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 不良債權對經濟的影響與銀行破產的現實化
- 亞洲金融危機與日本的金融危機
- 第五章 通貨緊縮的發生與金融政策
- 通貨緊縮爭論的前史
- 金融政策框架的再構筑
- 貨幣寬松的進展
- 第六章 向受挫的結構改革發起挑戰
- 省廳再編與金融大爆炸
- 上調消費稅率與財政結構改革
- 向積極財政轉向
- 第三部分 小泉結構改革與不良債權處理(21世紀初前半期)
- 第七章 什么是小泉結構改革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擴大
- 雇用形勢的改善與非正式雇用的增加
- 小泉結構改革的基本方向
- 行動中的新生統治力量
- 第八章 不良債權處理與結構改革
- 著手不良債權的根治處理
- 財政改革的進展和界限
- 各領域中的改革動向
- 第九章 通縮的持續和量化寬松政策
- 量化寬松政策的引入與擴大
- 量化寬松政策的解除與爭論
- 圍繞金融政策的討論
- 第四部分 民主黨政權的誕生和雷曼沖擊(21世紀初后半期到21世紀10年代初)
- 第十章 政權交替前夜
- 自民黨政權逆風高漲
- 雷曼沖擊的發生
- 次貸危機
- 雷曼沖擊的經濟影響和政策應對
- 第十一章 政權交替和開始行動的民主黨政權
- 從官僚統治到政治主導的嘗試及其挫折
- 天真的財源預測
- 缺乏問題意識的宏觀經濟運營
- 第十二章 雷曼后遺癥和“3·11”日本大地震下的經濟政策運營
- 經濟政策的變遷
- 日本大地震與政策性應對
- 雷曼沖擊后的金融政策
- 第五部分 安倍經濟學的開展(2012年末以后)
- 第十三章 安倍政權的誕生和“三支箭”
- “三支箭”和長期景氣擴大的實現
- “新三支箭”和擴大的安倍經濟學
- 1億人口目標和地方創生
- 第十四章 異次元量化寬松的展開及其邊界
- 異次元量化寬松的開始
- 逐漸明朗的異次元寬松政策界限
- 異次元貨幣寬松政策的界限
- 政策軌道修正的開始
- 第十五章 日本今后的一些經濟問題
- 推遲的財政重建
- TPP和通商政策
- 今后安倍經濟學的課題
- 終章 從平成經濟中能學到什么
- 后記
-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版權信息
- 序言一 構建中日經貿合作新格局 開創融合創新發展新局面
- 序言二 如何告別一個遠去的時代
- 序言三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 譯者序
- 序章 疾風知勁草
- 被稱作平成元年的這一年
- 概觀平成這三十年
- 平成年間,日本兩次被“疾風”席卷
- 第一部分 平成時代的日本企業
- 第一章 泡沫經濟破滅及金融危機(1989—1998年)
- 泡沫經濟的盛宴
- 泡沫經濟的破滅和蘇聯的解體發生在同一年
- 泡沫經濟內需曲線呈“腫包狀”,泡沫經濟慣性帶來人工成本上升
- 抑制設備投資使整個產業陷入困境
- 日本的自我懷疑和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勝利
- 匯率的劇烈震蕩令日本企業陷入困境
- 日本人看到了“妖怪”
- 日本的金融崩潰還是來了
- 第二章 產業的彷徨、曇花一現的成長、美國次貸危機(1999—2008年)
- 銀行大重組
- 銀企關系大變局
- IT泡沫破裂后日本電氣產業被迫轉移海外
- 政府向銀行注資
- 公司是誰的
- 產業形態發生改變
- 看到了“妖怪”的真面目?
- 曇花一現的增長和走向次貸危機的扭曲步伐
- 第三章 從深淵中恢復(2009—2018年)
- “倒栽蔥式”跌入懸崖
- 東日本大地震
- 日元匯率異常上升到歷史最高值
- 電氣機械產業的“戰敗”
- 汽車產業牽引下的國際化
- 官方主導的企業經營者監督管理改革
- 經營者們無言的“違和感”
- 穩定的雇傭與人工成本
- 重振精神:提高了自身實力的日本企業
- 日本企業在內憂外患的夾縫中積極前行
- 第二部分 世界、技術、人和錢的三十年
- 第四章 在美國和中國的夾縫中生存
- 國際秩序激烈變化的平成時代
- 為匯率變動所累的日本企業
- 海外生產是國內出口規模的1.8倍
- 從單一依賴美國轉向美中均等
- 東盟地區,不可舍棄的重要存在
- 汽車產業壓倒性的地位
- “比薩型”國際化國家——日本
- 引起了多大程度的“空洞化”
- 處在美國和中國的夾縫中
- 第五章 復雜性產業變為核心——產業構造的變化和技術
- 日本產業構造的變化
- “復雜性產業化”是平成時代的關鍵詞
- 支撐復雜性產業的技術
- 敗在IT和互聯網上的日本
- 互聯網IT人才供給的稀缺
- 模擬集成式的化工和食品產業也很有趣
- “日用品式”的生產和復雜性產業段的組合
- 廣泛的技術基礎及強有力的模擬集成和IT的強化
- 第六章 變化的表象,不變的基礎:日本企業的雇傭和人事
- 回到原點的失業率和離職率
- 不同產業間的雇傭構成
- 危機到來時勞動分配率飛漲
- 勞動分配率和失業率的有趣關系
- 成果主義:市場型薪酬制的呼聲
- 為何成果主義以及市場型薪酬制度難以發揮作用
- 非正規雇傭和待遇差別
- 重視從屬關系的國家——日本
- 經營的制度、實施慣例=原理×環境
- 第七章 不斷積累的自有資本
- 不斷積累的自有資本
- 增加紅利
- 沒有增加的投資
- 海外并購的考驗
- 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
- 股票市場到底是籌集資金的地方還是返還資金的地方
- 股票市場約束經營者的功能
- 凈資產收益率和勞動分配率的逆聯動
- 在這里依然是不變的基礎
- 第八章 豐田和日產:平成時代兩個企業的經營史
- 豐田和日產的這三十年
- 銷售額與利潤的變遷
- 日產的“戈恩革命”
- 達到駭人程度的“斬斷一切羈絆”
- 豐田是“日本式經營最后的城寨”
- 加速發展的豐田國際業務
- “戈恩革命”的僵局
- “U與V”,美國次貸危機后經營恢復的不同之處
- 丟掉國內將失去海外,丟掉海外也將失去國內
- 市場資金配置在不同區域的差異
- “大政奉還”的豐田,戈恩二十年獨角戲的日產
- 戈恩背負的艱難使命
- 終章 日本的原理以及相信“無形之手”的存在
- 日本式經營原理中的人本主義
- 成長的動力
- 超負荷發展和“無形之手”
- 美國次貸危機是預料之外的嗎
- 平成三十年的這一年
- 后記
-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政治1989-2019
- 版權信息
- 序言一 構建中日經貿合作新格局 開創融合創新發展新局面
- 序言二 如何告別一個遠去的時代
- 序言三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 譯者序
- 插圖
- 序章 對談緣起
- 第一章 政治改革的功與過
- 平成之初,誰是幕后操盤手
- 解開自民黨分裂之謎——三個要點
- 未能充分“燃燒”的竹下政府
- 昭和政治權力游戲中最精彩的地方
- “自社先”(5)聯合政府失去政策上的對立關系
- 與舊制高中畢業的一代人同時消失的默契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民主主義的人們
- 因過度龐大而破裂的派系
- 金錢決定一切派系政治
- 金丸和田中的派錢法
- 政治學者見證了內閣誕生的幕后
- 飽受“政府更迭”之苦的日本國民
- 小選區制不適合日本
- 支持安倍是因為對政治冷漠
- 年輕議員的培養體系已經消失
- 扮作“政策通”的政治家的失誤
- 議員的公開招聘制度是錯誤的
- “都民第一之會”的違和感
- 不敢讓國民吃苦藥的民粹主義
- 年輕政治家應該發揮他們的“說服力”
- 重新評估橋本首相
- 徹底的和平主義幕后操盤手
- 宮澤首相的歷史性作用
- 為什么社會黨會無路可走
- 民主黨政權因排斥官僚而出現混亂
- 鳩山政府被美國政府誤認為“反美”
- 使社會黨輝煌一時的獨特面孔
- 民主黨的“班會式民主主義”
- 在野黨應該進行培訓和政策學習
- 公明黨與其支持者之間存在意識上的細微差別
- 渾然一體的自民黨和公明黨
- 小澤一郎的破壞欲
- 從外部看平成時代的日本政治
- 21世紀20年代日本政治應有的姿態
- 選舉制度如何改善監管與制衡
- 在野黨、選民和媒體都需要改變意識
- 第二章 從黨主導到官邸主導
- 收獲了橋本改革成果的小泉政權
- 更改決策過程會改變決策本身
- 對“首相主導”的強烈抵制
- 自民黨的智慧
- 寫著“在此基礎上”的文件是不會實施的
- 是官僚的抵制推翻了第一屆安倍政權嗎
- 官邸掌握所有官僚的信息——內閣人事局的功與罪
- 擺脫政府依賴型經濟
- “后小泉時代”的巨大反彈
- 執政黨和在野黨達成一致,才能進行社會保障改革
- 第一屆安倍政權的“抑郁”
- 福田首相別具一格的詼諧沒有被理解
- 無法做出職業規劃的政治家
- “族議員”對改革到底有多認真
- 圍繞稅制的地盤之爭
- 官僚進行“忖度”是理所當然的
- 人才遠離政府機關的原因
- 政府官員扭曲的自尊心
- 喜歡維持政策現狀的經濟產業省官僚
- 安倍經濟學無法制定長期政策
- 伴著痛苦的改革是因為選舉太多
- 經濟有變化,制度卻沒有改變
- 年青一代要主張“青年民主”
- 改革熱情減弱了嗎
- 打包解決政策問題
- 重新評估政策決定流程
- “行業法規”無法應對的時代
- 年青一代應該制定“新規范”
- 第三章 從政治學和地方的視角出發
- 在“消費稅選舉”(1)中拉開帷幕的平成政治
- 自民黨單獨執政的終結
- 小泉政權憑借“黨魁評價”贏得選舉
- 無法預測誰會成為首相的時代
- 舍棄了“民主黨”這個名字的民主黨的罪過
- 竹下的參議院派系化目標
- 沒有著手解決難題的小泉政權
- 民主黨政權把巨大的期望變成了巨大的失望
- 鳩山先生這個人值得分析
- 安倍政權雖保守卻左傾
- 選民根據有限的線索決定投票給哪個候選人
- 網絡的出現使媒體變得多元
- 掌握地方政治的四個要點
- 地方議員擁有超越國會議員的力量
- 規避人口減少問題的國政
- 復興旗手——熊本熊
- 熊本地震后的復興計劃
- 呼吁“負擔最小化”
- “沒有熊本城的恢復,就沒有熊本地震后的復興”
- 累積了災后經驗的平成時代
- 關鍵詞是“創造性復興”
- 能夠“轉禍為福”的領導力
- 在政府機關,“心”比組織更重要
- 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應有的姿態
- 終章 從平成時代思考今后的日本
- 從“培養政治家”的角度思考選舉制度
- 難以批評下屬的社會弊病
- 將有才干的人吸引到政界
- 政治譜系已經消失
- 如何向國民闡述“痛苦”
- 官邸工作人員任期過長
- “為了首相”——危險的旗號
- 平成的政治中參議院發揮了妙用
- 老年民主能否修正
- 聽取年輕人的不滿,使之成為“爭論點”
- 重要的是政府與官僚之間的微妙平衡
- 將會出現“生命差別”時代的重大課題
- 后記 更新時間:2022-06-09 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