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稻田大學日本史(卷三):奈良時代
- (日)久米邦武
- 3125字
- 2020-06-24 13:16:37
第2節 封戶及各寺的權封
一、田戶相依
《田令》中規定了田的事項。《祿令》中規定了封祿。二者性質不同。祿主要是賜予絹、布、綿、鍬等實用的物品。封戶與田地相依存。直到藤原朝時期,史書上只有食封的記載,賜田是罕見的。到了《養老令》時期才出現《田令》。田和戶雖然與土地、人民意思截然不同,但不伴有戶口的田和不帶有田地的戶口很少。因此,領地稱作版籍。人們領有田地和居民戶籍。在這種情況下所說的田、戶實質上都是指同一個東西。
二、封戶的由來
封戶源于日本上古以部曲之法拓殖土地的習俗。從中期開始,有名代子代的部民,一直相沿至大化二年的改新時。之后,朝廷廢除部曲之民和田莊,賜予大夫以上田莊,官員百姓賜布帛,開始實施戶籍、記賬、班田收授之法。在中國,班田及封戶早就開始實施。從漢初開始,萬戶侯、千戶侯之稱呼經常見諸史書。一戶的田籍根據戶口的人數來決定。田籍的疏密、廣狹因地而異。在這一點上,日本和中國是相同的。
大化時期朝廷賜封戶概數不得而知。不過,在白雉五年,當西海史吉士長丹謁見唐朝皇帝時,唐朝皇帝賞給他文書寶物。在吉士長丹回國后,孝德天皇授給吉士長丹“小華下”,賜封二百戶。白雉五年正月,朝廷授予中臣鐮足紫冠,增封八千戶。孝德天皇駕崩。之后,中臣鐮足進大紫冠。朝廷又增封中臣鐮足五千戶。前后共計一萬五千戶,而起初僅為二千戶。但據《日本書紀》記載,直到去世時,中臣鐮足才被授予大織冠和大臣位。這應該是事實。這是因為一萬三千戶的增封似乎過多。天武天皇五年,朝廷賜予親王以下、小錦以上的大夫及皇女、姬王、內命婦食封,根據級別數目不等。由此可見,直到此時還沒有位田,只有食封。在持統朝,高市皇子在立儲位前,起初為千戶,五六年后增封為五千戶。這一等應該是親王獲得的食封的極限。
三、封戶的收入
就封戶的收入而言,朝廷規定每戶授田納租折半。也就是說,一半租子給官府,一半租和庸調給封主。以此法概算,每戶的授田平均二町,段租二束二把,此米以一斗一升計算,二町的半租為一石一斗,封百戶就是一百一十石,千戶就是一千一百石,此外還得到全部庸調。每年封戶的收入由國司記賬,報告官府,根據封主的命令支付現物,通過稅賦進行收支結算,得到官府的承認。因為是委任官員折半歲入,所以封主省去征收稅賦的麻煩。這種辦法極其便利。正倉院收藏的大寶二年的戶籍中記錄了封五十戶的總賬。筆者就此說明如下:
大寶二年十一月,御野國山方郡戶籍:三井田里戶數五十戶——上政戶十一,中政戶二十,下政戶十九。人口數為八百九十九人。其中男性為四百二十二人,都有爵位。在正丁一百五十三人之中,兵丁有三十二人,剩下的一百二十一人屬于平民;次丁有十人;少丁有四十一人,少丁中兵士有三人,剩下的三十八人是平民;孩子有一百四十四人。因各種關系暫住府上的有五十二人。殘疾人五人,篤疾二人,耆老七人。女性有四百六十三人,有爵位的一人。正女二百二十二人,次女十五人,小女四十人,少女一百二十八人。因各種關系暫住府上的有四十五人,耆女二十二人,奴七人,少奴二人,婢七人,正婢四人,小婢三人。
朝廷根據上述戶籍班授口分田。每戶戶籍如下:
上政戶穗積部牛麻呂戶口三十九:正丁三、兵士二、少丁二、少子玉、緣女二、廢疾一、篤疾、耆老共十七、正女八、少女三、小女七、緣女三、耆女二。下下戶主:牛麻呂年三十七,正丁。收留人口:五百木部國麻呂,年二十五,兵士。收留人口:五百木部黑麻呂,年五十二,二目盲篤疾。五保中政戶五百木部身戶口十:正丁二、兵士一、小子三、緣兒共七人,正女二、少女一共三人。下下戶主:身,年五十九,正丁。嫡子廣西,年二十五,兵士。次小廣,年二十三。次尼麻呂,年十五,小子。次麻呂,年十二,小子。庚西子大人,四歲,小子。嫡子多麻呂,年十,小子。戶主母:阿斗部古都女,年六十八,耆女。戶主妻:五百木部古賣,年三十二,正女。兒,刀自賣,年十,小女。次小刀自賣,年三,妹女。戶主妹:五百木部多麻志女,年三十,正女。兒:五百木部黑賣,年十三,小女。戶主侄女:伊福部泉賣,年九,小女。收留人口:秦人部伊波比賣,年六十八,耆女。以下略。起初合計共有五十戶的戶籍,但由于殘缺只抄錄了上述幾個。將上、中、下的政戶三等每等分為九級,總共為二十七級,以示貧富差別。收留人口就是今天的附籍。朝廷將此戶籍和田籍合起來確定封戶的收入,扣除不收租的田,輸租折半交付。這并非賬簿的計算比率。封戶作為封主的領民,將版籍存在領主家。管理封戶是國司、郡司的職責。下面筆者抄錄了時代稍晚一些的天平七年相模國封戶租子情況,以示其例。
檜前女王的食封收入和高田王的食封收入之比與各自的封戶數成比例。這是因為封地的肥瘠、面積及戶口的疏密造成的。法律上雖然規定租的比率為百分之二十一至百分之二十八,但有的人可以不納。而有時候因為歉收還要免租。大寶二年,持統太上皇讓伊賀、伊勢、三河、尾張、美濃等地造行宮而行幸,于是就免了當年的租子。慶云元年,由于歉收,朝廷免了課役及田租。大寶三年,朝廷免了跟隨文武天皇行幸難波的騎兵的庸調及戶內田租。就這些臨時免除的稅負而言,食封如何處理不甚明了,或許可以作為“不必繳納”的案例來對待。
四、食封制
文武天皇繼位后,賜予親王及五位以上食封,實行大寶元年新令的官位,以此為準賜予親王以下、皇太妃、內親王、女王、嬪等食封。此外,文武天皇還通過敕令討論前朝之功,進行封賞,賜給村國男依一百二十戶、當麻國見等十人各百戶、若槻部五百瀨等四十人各八十戶。十五名與若槻部五百瀨同功者居于中等。依據《令》的規定,食封四分之一傳于其子,再有封功的話可以傳子,如果無子則不得傳,但以兄弟之子為養子者可傳,傳其食封的人無子立養子之時也可轉授,計算時也與正子相同,不過以嫡孫為繼承者的不可傳。這就是功封。慶云元年,朝廷賜予二品的四親王二百戶,三品的新田部、四品志紀二親王各百戶,賜予右大臣石上麻呂二千一百七十戶,大納言藤原不比等八百戶,給其余的三位以下五位以上的官員增封,又向御名管轄內的親王、石川夫人各增封一百戶。這就是職封。《祿令》中記載道:“就食封而言,一品八百戶,二品六百戶,三品四百戶,四品三百戶,內親王減半,太政大臣三千戶,左右大臣二千戶,大納言八百戶,辭官致仕者減半,正一位三百戶,從一位二百六十戶,正二位二百戶,從二位一百七十戶,正三位一百三十戶,從三位一百戶。”以下賜給祿物。嬪以上根據品位賜封祿。功封大功死后減半傳三世、上等功減三分之二、中等功減四分之三傳于子。下等功不傳。寺院的食封不在普通食封之列。
五、諸寺院的領地、權封
寺院的領地、食封比照神社的神地、神戶來進行。神的位階開始于天平勝寶年間。這也是為了附帶位田的階層而設的,并非給神本身賜予爵位。起初,在持統天皇四年,朝廷班幣畿內神衹,增加神戶、田地,僅此而已。圣德太子三寶興隆之初,朝廷將物部守的宅子和家奴的一半作為奴田莊,修建四天王寺,捐獻勝鬘說經的布施地,開始修建法隆寺。寺院里附帶著田產。田產得到官方允許可以被免除課租,以此為興隆之本意。大化三年,巨勢德太古宣命賜法隆寺食封三百戶。舒明天皇在百濟大宮旁建大安寺時,賜紀勢的田一百六十多町、食封三百戶。天武天皇遷到高市建大宮、大寺時,增賜墾田地九百三十二町、食封七百戶。大化元年改新之際,伴造所建的寺不能經營下去的,朝廷予以補助。拜寺司負責巡行諸寺,查驗僧尼奴婢田畝的實際情況,以此來確定寺籍。其后所建寺院增加。天武天皇七年,除了兩三個大寺外,都不再實行官營。食封以三十年為限。朝廷停止了法隆寺的食封。大寶元年,近江志賀山寺的食封滿三十年,筑紫觀世音尼寺的食封滿五年,都被停止食封。慶云二年,大概是為了為持統天皇追福,京師的諸寺權且實施食封。這就是所謂的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