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自古以來,對于異端邪說,有的人善以正統自居,把一切不符合自己見解的觀點都視作異端邪說,并且一定要將其置之死地而后快。有的人則喜歡以標新立異為時尚,喜歡鉆牛角尖,這種人往往會走進死胡同,自生自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的科研成果和藝術杰作都是這種標新立異的產物。然而,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喜歡走偏鋒的異端邪說是很少能被接受的。因為圣人認為用心力于俗學,就會耽誤修習圣學,這樣的后果就是禍及自身的修養發展,進而禍及國政的治理。
同樣的道理,在這個知識更新如此迅速的社會,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理的學習和研究中,不要把心思用在那些低俗的異端學說上。對于那些有悖真理的東西要及時抵制,以此凈化我們的學習環境和生存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異端學說的危害不斷擴散。
2.17子曰:“由①,誨女⑦,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是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②女:同汝,你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知或者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最明智的啊!”
名家注釋
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況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張居正注:“可見天下之道理無窮,雖圣人亦有不能盡知者,但圣人之心,至虛至明,固不以不知者自強,亦不以已知者自是,故稽眾從人,好問好察,此堯舜之知所以為大也。”
解讀
智慧的標志是什么?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夠實事求是地對待一切事物。對于一件事,無論你知不知道,知道多少,都應該客觀從容,而不應憑著主觀臆斷裝模作樣。尤其在學習知識方面,真正的聰明人能做到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種裝腔作勢、不懂裝懂的人最可恥。
很多事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沒有誰一眼便能洞穿其中的奧秘。事情的真相往往隱藏在歲月的塵埃中不為人知,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求知才有可能接近真理。所以,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很正常。智者并不擔心自己因為不知道而被人嘲笑,他們往往從容坦蕩勇于承認自己對某事物的無知。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明明不知道卻偏要說自己知道,這種不科學的求知態度小則害己,大則誤國。所以,我們絕不能低估了不懂裝懂的危害,努力完善自己,一切做到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7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①疑②,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①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②疑:懷疑。
注釋
子張向孔子學習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知道的部分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疑問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了解的部分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懊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面了。”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內出者也。”又注:“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若顏閔則無此問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祿者,孔子蓋日耕也餒在其中,惟理可為者為之而已矣。”
朱熹注:“多聞見者學之博,闕疑殆者擇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約。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辭。言此以救子張之失而進之也。”
張居正注:“嘗觀古之學者,修其言行,而祿自從之,是以世多敬事后食之臣,后之學者,言行不修,而庸心干祿,是以世少先勞后祿之士,然則學術之所系,誠非細故矣。做民君師者,可不以正士習為先務乎。”
解讀
孔子認為,身居官位的人,應該做到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一種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多聽少說,多看慎行”,這是一條謀官從政的千古真理。話說多了難免不小心得罪人,事做多了犯錯誤的幾率自然也多。所以身居官場,要多聽別人怎么說,多看別人怎么做,有可懷疑的地方暫時保留,保持沉默,會當官的人多半都練就了這樣一套謹言慎行的本事。難怪人說,做官是一門大學問。
謹言慎行的教誨其實并不局限于求取官職時才用得上,無論我們從事什么活動幾乎都離不開這一法則。要做到說話少犯錯誤,做事少些懊悔,我們就要時刻提醒自己,一時都不能大意。每天做到自我反省,懷著慎上加慎的態度對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慢慢就能養成謹言慎行的好習慣了。
2.19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②,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①哀公:姓姬,名蔣,他的謚號是哀。魯國國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②舉直錯諸枉:舉,是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的意思。
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怎樣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無私的人放在邪惡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信服了。如果提拔邪惡不正的人放在正直無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信服了。”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舉錯得宜,則人心服。”
張居正注:、“夫民之服與不服,只在用舍之公與不公,然則人君于用人之際,可不慎哉。”
解讀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為人處世的一貫主張。引申到選用人才方面,就是薦舉賢才、選賢用能。從政治國就要選拔任用干部,干部選得好,老百姓就擁護;選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對。而好與不好的標準就是被選拔的人是否正直不阿。把正直賢德的人才安置在邪惡不正之人的職位之上,邪惡奸佞的人就無法施展,如此一來正義得以伸張,社會風氣就會祥和端正,老百姓自然也就心悅誠服了。反之,把邪惡不正的人安置在正直賢德之人的職位之上,正義無法伸張,小人就會得志,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百姓自然不能順服。由此可見,能否正確選拔人才對于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
用人當與不當,關乎國家治亂,世運否泰。今天,就企業而言,管理者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因為用人正確與否對企業發展同樣重要。就我們個人而言,我們要問問自己是否是一個正直的人,如果還不夠正直,就要想辦法改變自己使自己趨于正直,因為這同樣關乎我們個人將來的發展問題。
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①勸②,如之何?”子曰:“臨③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①以:連接詞,與“而”同。②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③臨:
對待。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恭敬忠誠又能相互勉勵,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要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恭敬;你孝順父母,撫愛幼小,百姓就會盡忠于你;選用好人而教育弱者,他們就會互相勉勵努力上進了。”
名家注釋
朱熹注:“臨民以莊,則民敬于己。孝于親,慈于眾,則民忠于己。善者舉之而不能者教之,則民有所勸而樂于為善。”
張居正注:“是則季康子之問,專求諸民。孔子之答,專求諸已。蓋人同此理,吾能自盡其理,而人豈有不感化者哉。”
解讀
孔子向來主張“禮治”和“德治”,他認為當政者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這樣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愛戴,既盡忠又努力為社會做貢獻。也就是說,執政者要想獲得百姓的尊敬,首先他就必須尊重百姓;想讓百姓對他盡忠,他就必須能做到愛民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