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為政篇第二(2)
- 論語(大全集)
- 雅瑟主編
- 5782字
- 2014-01-15 17:28:14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饌③,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①色難:色,指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②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就是服侍的意思。③饌:音zhua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向孔子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對父母總是和顏悅色是很難的。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來享用,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朱熹注:“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yǎng)未足為孝也。舊說:承順父母之色為難,亦通。”
張居正注:“蓋子游、子夏都是圣門高弟,其于服勞供奉之禮,不患其不盡,但恐其敬愛之心未能真切懇至耳,故皆言此以警之。使知事親之道不在于文,而在于實,不當求之于外,而當求之于心也。凡為人子者,宜深思焉。”
解讀
孔子提倡的孝,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孝心和態(tài)度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心意在內(nèi),態(tài)度在外。無論你是否替父母分擔了事情,也無論你是否拿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只要你內(nèi)心不恭敬,態(tài)度不好,臉色難看,就沒做到孝道的根本。孝敬應該是表里如一的,對父母要由內(nèi)而外地愛與尊敬。愛是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的,我們應做到內(nèi)心孝順,態(tài)度恭敬,對父母要有耐心。
古人有云“發(fā)乎內(nèi)心,見之于辭色”,言辭溫婉,面色和順,父母才能身心愉快。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心存敬意勝過美酒佳肴。父母吃的即使是粗茶淡飯,能看到兒女發(fā)自肺腑的笑容也會備感幸福。真正孝順的兒女,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句話里都有愛意,每個動作都帶敬意,讓父母在愛的氛圍里頤養(yǎng)天年。
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①,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注釋
①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②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里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和顏回討論學問,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不同見解,像個愚鈍的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卻常常對我所講授的內(nèi)容有所發(fā)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愚鈍。”
名家注釋
朱熹注:“顏子深潛純粹,其于圣人體段已具。其聞夫子之言,默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故終日言,但見其不違如愚人而已。
及退省其私,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皆足以發(fā)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無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張居正注:“顏子既是上智,又能好學,故其悟道之妙,至于如此。若未及顏子者,必須能疑而知問;然后可以講明義理,開發(fā)聰明,而進于圣賢之域也。”
解讀
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愚笨,其實卻很聰明,正如蘇東坡所說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我修養(yǎng)貴在學習前人的知識理論,在獨處的時候能深入思考,默默去理解并能從中舉一反三,這樣的人便是聰明人。但是這還達不到大智若愚的境界。求知就必然會遇到難題,遇到不懂的問題就難免要向他人請教。在請教別人的時候能心存敬意,態(tài)度謙虛,不過度表現(xiàn)自己的意見以免令人難堪,這樣的人便是大智若愚之人了。
尊敬師長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在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言行。提問時要找好時機,切不能自以為是。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小聰明,不認真思考就開始發(fā)問;有的人心存不敬,故意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想難倒老師;這樣的人看起來很聰明,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大智慧。
學習知識貴在創(chuàng)新,但是提出新觀點新思想并不是要以反對的極端姿態(tài)出現(xiàn)。
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揮,既尊重前人的創(chuàng)造,又能有新的創(chuàng)意,這才是科學的態(tài)度。用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甚至粗俗地對別人進行攻擊,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聰慧。這樣的人不但不是君子,還會遭人恥笑。
2.10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度④哉?人焉度哉?”
注釋
①所以:所做的事情。②所由:所經(jīng)過的道路。③所安:所安的心境。④度:
音s。u,隱藏、藏匿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時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這樣一來,這個人還能隱藏什么呢?又怎么隱藏得了呢?”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朱熹注:“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或曰:
‘由,行也。謂所以行其所為者也。”’
張居正注:“雖是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然能飾所以而逃吾之視,必不能飾所由而逃吾之觀,能飾所由而逃吾之觀,必不能飾所安而逃吾之察。人何得而藏匿之哉?人何得而藏匿之哉?重言之者,以見其必不能隱也。”
解讀
人心難測,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論是交朋友,還是選拔人才,都要先對這個人考察一番。關(guān)于“察人”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方法,孟子認為觀察一個人要看他的眼睛,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地純正,眼睛就明亮;心術(shù)不正,眼睛就渾濁。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觀察這個人的眼睛,他所有的善惡都會從眼睛里流露出來。
了解別人方法有很多,觀察一個人是善是惡,既要看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又要查看他以前的履歷檔案。從檔案里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人以前有沒有做過什么不光彩或者值得學習的事情。同時,還要觀察他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是安于平淡還是熱衷于追名逐利?這些方面都了解了,他還能隱瞞什么呢?
這三點“察人”的方法,對今天人才的選拔十分受用。選撥人才的關(guān)鍵在于知人善任,任用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丝梢源龠M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任用一個無德無能的人,不僅耽誤事業(yè)發(fā)展還會影響他人情緒。而知人的關(guān)鍵就是深入觀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觀察這個人安心于什么。一個人若能安于平淡,他就不會為了物質(zhì)動搖,不會被紛雜的外界干擾,這樣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2.11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
注釋
①溫故而知新:故,已經(jīng)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體會和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名家注釋
朱熹注:“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若夫記問之學,則無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為人師’,正與此意互相發(fā)也。”
張居正注:“君子之學,不以記誦為工,而在于能明乎理,不以聞見為博,而在于善反諸心,學者不可以不勉也。”
解讀
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個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社會擁有極大的價值,在今天看來也有著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仍然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學習最重要的是能從已經(jīng)學習到的知識里獲取新的感悟,逐慚達到無師自通的程度,這樣就可以給別人當老師了。所以,高明的老師總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溫故”是學習的方法,要求我們在學習了新知識后要不斷地復習鞏固;“知新”
是學習的目的,這要求我們要善于在舊知識里舉。反三從中發(fā)現(xiàn)新思想。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就無法達到學習的目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就會失去理想和目標。學習要做到博聞強識和融會貫通。只有能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的人才有資格為人師表。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溫故知新也在明示我們要及時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歷史是一種智慧,研究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新學問。這樣我們就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對于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應對。
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才能師法歷史,以此來判斷未來新事物的發(fā)展方向。
2.12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釋
①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應該博學多識。”
名家注釋
朱熹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解讀
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不是凡夫俗子,他應該能擔負起治國安邦的重任。
對內(nèi)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這樣他才能夠通觀全局、領(lǐng)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lǐng)導者。直到今天,這種思想仍然有可取之處。
器具通常只有一種用途,打油的不能用來打醋,裝醋的不能用來盛酒。但是君子修德養(yǎng)性,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事政治活動,都不能像器具一樣用途單一,而應該博學多識,能博古通今。要想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就必須做一個通才,樣樣精通,事事明白。
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是以幾何級數(shù)更新增長。要想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通才幾乎不可能,但是我們可以在特定的某一領(lǐng)域內(nèi)做一個專才。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做到觸類旁通,那么我們也可以算作是通才了。換句話說,我們要努力使自己全面發(fā)展,做一個開拓型的全才。
2.7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①其言而后從之。”
注釋
①行:做,實踐。②言:這里指所說的話。
譯文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你要說的話先做后說,事情做了以后再說。”
名家注釋
張居正注:“孔子因子貢多言,故警之以此,其實躬行君子常少,言不顧行者常多。學者之省身固當敏于行而慎于言,人君之用人,亦當聽其言觀其行也。”
解讀
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yǎng)且博學多識的君子,是孔門弟子孜孜以求的目標理想。
“行”與“言”的關(guān)系有多種,但是孔子歷來主張先行后言,也就是常說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圣人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會嘴上說而不去行動,應該先做后說。
只有先去做了再說出來,才能夠取信于人。
德才兼?zhèn)涞娜耍芰Τ海瑓s從來不去大肆張揚或一味地標榜、炫耀,而是兢兢業(yè)業(yè)埋頭苦干。以身作則去做事,用不著還沒開始行動就逢人便說,“先行其勞,再論其功”才是君子的行為。而那些未行先言,說的多卻做的少的人,一定會被別人厭惡。
“先行后言”同樣適用于當今社會,喜歡吹牛、夸夸其談的人大有人在,這樣的人往往說的比做的多,很少將自己說過的話付諸行動。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人處世,重視行動,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別人帶動別人向積極的方向前進。說話的時候慎重思考,勇于實踐,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這是我們成功的必備要素。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注釋
①周:合群。②比:音b,勾結(jié)的意思。③小人:指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jié)人而不與人相互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能普遍地團結(jié)人。”
名家注釋
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
張居正注:“周與比其跡相似,而其實不同,只在此心公私之間而已,欲辨君子、小人者,可不慎察于此哉。”
解讀
小人善于結(jié)黨營私,與人相勾結(jié),不能與大多數(shù)人融洽相處;而君子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jié)。交友要有原則,不能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能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不能與損公利私的人交朋友。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從一個人身邊的朋友來推知他的為人,他的朋友什么樣他也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樣。這也是從“周”派生出來的一種了解人的方法,只有與人為善團結(jié)別人的人,才能被稱作君子。不合群的人大部分是小人,因為他們往往因為某個利害關(guān)系而暫時勾結(jié)在一起,圖謀私利。這些人往往排除異己,阿黨同謀,危害社會風氣。
君子應該以天下為己任,以普通大眾的共同利益為利益,沒有專門利己的私心,胸懷天下而不依附于任何集團,不去做結(jié)黨營私的勾當。現(xiàn)實生活中,爾虞我詐的行為是君子們所深惡痛絕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我們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就心胸狹窄,背信棄義;而要以道義為重,為人忠信,辦事講原則。這也正是小入與君子的區(qū)別所在。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注釋
①罔:意為迷惑、糊涂。②殆:是疑惑、危險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chǎn)生疑惑。”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朱熹注:“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張居正注:“罔,是昏而無得。殆,是危而不安。”又注:“可見學必要思,學了又能思,則所學的方才透徹;思必要學,思了又能學,則所思的方才著實。二者偏廢,則各有其弊矣。求道者可不知所務哉。”
解讀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不能偏廢其一。孔子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表明了思而不學的弊端。所以,圣人一向主張學與思相結(jié)合,甚至把學思結(jié)合看作是實現(xiàn)“仁”的重要途徑。可見,只有將學與思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君子。
學習貴在獨立思考,萬萬不可人云亦云。只懂得讀書而不去深入思考的是讀死書的書呆子,只知道空想而不讀書的則是陷入玄虛的空想家。書呆子呆滯迂腐、無所作為:空想家浮躁不安、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既要讀書又要思考。學與思不結(jié)合,就會不辨真?zhèn)危瑢W非所學,以至于心存疑惑,心如茅塞。學習是思考的源泉,思考是學習的深化。思考的過程就是融會貫通的過程,也是舉一反三、推陳出新的過程;但是沒有知識的日積月累,思考便只是毫無根據(jù)的空想。簡言之,學是人書,思是出書,出入有道,學業(yè)可成。所以,學習知識貴在學與思相結(jié)合。‘同樣的道理,我們做人處事也是既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更要開放思想學會思考。
我們步人社會就要認識社會、學習人生經(jīng)驗,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社會、思考人生。
每個人遇到的情況都不同于他人,只會照搬別人的經(jīng)驗而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是毫無意義的。當然,只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去學習別人的思想成果,就會重蹈覆轍,浪費自己的寶貴年華。
276子曰:“攻乎異端①,斯②害也已。”
注釋
①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②斯:代詞,這。
譯文
孔子說:“強烈抨擊那些異端邪說,這些禍害就可以停止了。”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甚。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駁駁然入于其中矣。”
張居正注:“當時楊墨之道,猶未盛行,然孔子深惡而預絕之如此。至于后世道家之說,全似楊朱;佛家之說,全似墨翟。尤足以眩惑人心,而傷害世道。深信而篤好,如宋徽宗、梁武帝者,不免喪身亡國,為后世之所非笑。則異端之為害,豈非萬世之所當深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