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旨在強調儒家“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更是身居高位者必須具備的為政品質。
孔子提倡推行仁政,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百姓,推崇堯、舜、禹以及文王、武王、周公等先賢的統治思想。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鞔,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美好的道德是為人處世的基礎,也是為官從政的關鍵。德行高尚的人才會無愧于天地,無愧于國家和百姓。時至今日,德行的修持仍然是我們人生不可缺少的功課。要成為一個被人稱頌的仁人君子或者清廉好官,就要重視自身人格品德的培養。按照孔子提倡的那樣,樹立起“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就能使自己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官場上,都做到堂堂正正而受人敬仰。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眾星共之。”
注釋
①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應該用道德進行統治,即“德治”。②北辰:北極星。③所:處所,位置。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政,就會像北斗星一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為政以德,然后無為。”
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共,向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為政以德,別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
張居正注:“政,是法令,所以正人之不正者。德,是躬行心得的道理。”又注:“古之帝王所以篤恭而天下平者,用此道也。圖治者可不務修德以端,出治之本哉!”
解讀軏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有以德治國的理想,雖然他們追求德政是有私心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讓其子孫世世代代繼承皇位。但不論怎樣,建立德政在一定程度上對百姓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的繁榮發展是有益的。因為完全依賴法律去治理國家,難免有所疏漏。法律不見得事事周全,有很多犯罪分子可能鉆法律的空子。所、以,從事政治的人應該用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用道德去教化普通大眾,以此來彌補法律的不足之處。
從政關鍵在于德行,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我們該怎樣獲得成功是我們最關心的話題。而道德品行正是人生美好幸福的基本要素。無論我們地位如何,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修養自己的道德品質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做的事。以良好的德行來感化周圍的人,靠攏我們的人便會慢慢多起來。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的你生活怎會不美好?人生再輝煌也總有終結的時刻,然而良好的德行卻能夠永垂不朽。“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證明自己,即便駕鶴西去也會被人銘記于心。
22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日‘思無邪,。”
注釋
①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詩經》共有詩歌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②蔽:作概括講。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所蘊涵的思想大義,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t思想純正’。”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思無邪’者,誠也。”
張居正注:“蓋詩人之言有美有刺,善者美之,所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刺之,所以懲創人之惡念。只是要人為善去惡,得其性情之正而已。人之心若能念念皆正,而無邪曲之私,則其所為,自然有善而無惡,有可美而無可刺,而詩人之所為以勸以懲者,包括而無遺矣。然則思無邪之一言,豈不可以盡蓋三百篇之義乎。
此可見學者必務知要,而其功莫切于慎思也。”
解讀
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可供學生學習閱讀的書籍沒有多少,所以孔子一邊周游列國去講學,一邊刪訂整理古代文獻,以作教材使用。《詩經》是孔子深入研究的一部作品,其中無論是抒寫忠孝之人的遠大志向,還是抒寫憂男怨女的相思情懷,都是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決沒有虛托偽飾,扭捏作態。所以孔子用“思無邪”來概括它,并且發出由衷的感嘆:這些詩都是發自真情而創作的呀,思想典雅且端正。
詩歌是人類感情最好的宣泄方式。詩有高下之分,其判斷標準就在于思想是否純正。只有思想純正的詩歌才能感動人打動人,才能深入人心真正影響人的行為使人向善。詩的語言短小凝練,但是其蘊含的意義卻深遠悠長。同樣的道理,良好的品德能夠立于世,關鍵也在于思想的純正。
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歸于純正。讀書時不能讀歪書邪書,這樣實在是害人又害己。書讀對了,我們的內心才會沒有雜質,才能去除邪惡的欲望,這樣我們的思想也就歸于純正了。
2.3子曰:“道之以政,齊①之以刑,民免②而無恥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注釋
①齊:整齊、約束。②免:避免、躲避。③恥:羞恥之心。④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雖然免受刑法,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整頓百姓,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會使人心歸正。”
名家注釋
朱熹注:“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張居正注:“日用云為,都有個儀則。使賢者不得以太過,不肖者不得以不及,而皆協于一焉。這等樣治民,將見那百姓每良心自然感發,不但知惡之可恥,而絕不肯為。又且知善之當為,而皆力行以至于善矣。豈特求免刑罰而已乎!所以說,有恥且格,蓋德禮政刑,固皆所以適于治之路,而出之有本末,獲效有淺深,故孔子第而言之,欲為人君者,審其本末輕重之辨也。”
解讀
德治與法治是自古就有爭議的一個話題。道德是一種自省活動,是人的主觀意識;法律是國家強制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孔子認為德治比法治優越,但是實施過程卻比法治困難得多。所以在德治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還是應該運用法治來統治國家。
法治是德治的基礎,德治是法治的補充,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法律作保障,德治是無法實現的;沒有道德做補充,法治也難保萬無一失。單純地依法治國,百姓可能懼怕受刑罰而不去犯罪,但是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犯罪可恥。并且凡事以法為定論,有些情況下難免缺少人情味。最合理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法德兼行,用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時又用法律威懾他們,讓他們從內心里明白犯罪是可恥的,從而具備廉恥之心。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解讀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于社會;四十歲能掌握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則無所疑矣。知天命,窮理盡性也。耳順,所聞皆通也。從心所欲,不瑜矩,則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進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為學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進,成章而后達耳。”
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又注:“圣人生知安行,固無積累之漸,然其心未嘗自謂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間,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學者以是為則而自勉,非心實自圣而姑為是退托也。后凡言謙辭之屬,意皆放此。”
張居正注:“夫圣人生知安行,本無積累之漸,猶自言其進德之序如此,然則希圣希天者,豈可少懈于日新之功哉!”
解讀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作了一個簡單的概括,不論周游四方去講學還是出仕為官,他都以學為重,并且做到了善始善終。三十而立后,每十年訂一個奮斗目標,激勵自己十年上一個臺階,時時刻刻不忘進取。事實上圣人也同樣給我們規劃了人生目標,給我們提出了言行準則,成為我們不斷規范自身提升自己的德行標準。
人生在世數十載,能夠持續不斷地進步實在是難能可貴。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經歷的事情也各有差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努力目標,只有適時調整才能得以突破。這就需要我們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需要改善。
“世事洞明真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人情世故可是一門大學問。學習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養性,而德義的養成在于勤奮苦學。歲月向前推移,我們所需要的學問也不斷地更新。而學問的真諦就是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深切體悟。學貴在持久,人生的大學問也是在循序漸進中求得的。偉大出自平凡,把對生活的體悟積累起來,從而透徹了人情世故所產生的哲學思想,總有一天你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2.5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④問孝于我,我對日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田園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求他向孔子學禮。②無違:不要違背。③御:駕馭馬車。④孟孫:指孟懿子。
田臼魯國的大夫孟懿子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的準則。”
后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的準則,。”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團圓衄朱熹注:“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禮,即理之節文也。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于禮而不茍,其尊親也至矣。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所以為圣人之言也。”
張居正注:“人子事親,心雖無窮,而分則有限,隨其尊卑上下,各有一定的禮節。如父母在生之時,凡朝夕定省,左右奉養,都依著這禮。”
解讀
孔子很重視“孝道”,在他看來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從政的根本:孝道包含孝順和孝敬兩層意思,而孝順就是說要順從父母。作為孝子,首先就不該違背父母合理的意愿。不違逆父母,才能使他們心情舒適,盡情享受天倫之樂。
“無違”這里指不要違背禮節。教育我們對待父母要真誠恭敬以禮相待,不能敷衍塞責。人的命運天注定,而從生到死考驗酌卻是我們的為人。父母賜予我們生命,孝順父母義不容辭。但是孝順父母要做到誠心誠意,不應該只是為了名聲裝模作樣給別人看。不論我們是身處困境還是富裕豐足,只要父母健在,都應該發自肺腑地為父母盡孝,按禮儀制度來敬奉他們。
當我們的父母有一天駕鶴西去,作為孝順的子女應該按照正常的禮節來埋葬他們,但是,按照禮節并不是鋪張浪費。、如今社會,很多人父母健在的時候沒有盡心盡力去盡孝道,父母去世的時候就大辦喪事以此顯示自己的孝順。這并不是真正的孝順,也違背了喪葬的禮節。孔子所謂的“禮”是既要恭敬虔誠,又不鋪張浪費。
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⑦。”
注釋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謚號為“武”。②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這里指代父母。疾,病。
譯文
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最擔心子女生病。”
名家注釋
朱熹注:“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
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
張居正注:“孔子之意,蓋以武伯生于富貴之家,長于逸樂之地,易以致痰而憂其親,故因問而警之如此。至若天予以一身而為天地神人之主,其所以培養壽命,而昌延國祚者,又當萬倍于此矣。孔子之言,豈特為孟武伯告哉!”
解讀
父母養育我們,時時刻刻為我們操勞,對我們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吃飯了嗎?睡得好嗎?身體有沒有不舒服?工作還順利嗎?……捫心自問,對待父母我們是否也做到了這些?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可能體會不到父母對我們那份厚重熾烈的愛,有朝一日我們也為人父母了,才能對這種心情徹底理解。當我們恨不得代替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時,我們才會想到父母曾經的付出。對待父母,我們能付出跟對子女一樣的愛和擔憂,這樣才算是行孝道。
“養不教,父之過”,我們處世為人應時刻謹慎,提醒自己做到自尊自重,這樣父母便能少些擔憂。身處何地,遭遇何事,都不能做出讓人不齒的齷齪行為,更不可因為自己的不義之行讓父母背負不教的惡名。也許我們一生都沒有什么大成就,但是只要我們堂堂正正去做人,父母就會覺得很欣慰。
天底下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但是子女對父母的孝行卻很少能做到這樣的。孝敬父母,一定要體悟父母的心情,用這種心情反過來對待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讓他們安心才可以稱得上是孝子。
2.7子游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2.7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就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也能夠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的話,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名家注釋
朱熹注:“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張居正注:“夫子游圣門高弟,何至以犬馬待其親,而孔子猶告戒之如此者,蓋凡父母之于子,憐憫姑息之情常勝,故子之于父母狎恩恃愛之意常多,其始雖無輕慢之心,其后漸成驕傲之習,遂至于無所忌憚,不顧父母者有之。孔子之言,所以深究人情之偏,而預防其漸也。若推其極,則必如帝舜之以天下養而夔夔齋栗,文王之問安視膳,而翼翼小心,然后謂之能養能敬,而為天下之大孝也與。”
解讀
只是做到了以物質來贍養父母還不能說是盡到了孝道,因為孝道的根本在于有沒有孝心、對父母是否恭敬。對父母不尊敬,只是無可奈何地盡贍養義務,這跟飼養家禽牲畜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孝敬父母關鍵就在于敬,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敬,實際上就是侍奉父母內心要有誠意,誠心誠意的孝不是形式上的孝順。對待父母沒有一定的標準,任何父母也不會對子女作如何孝敬他們的規定,所以凡事只要有誠意就好。
當今這個經濟發達的社會,吃穿方面的贍養問題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很多父母想要的已經不再是子女每月寄來的那點生活費,他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兒女的那份心意。可是有些人寧可豢養寵物來展現愛心,也不愿意常回家看看,對父母多一些敬愛。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愛的心情。我們應該謹記圣人的教導,孝敬父母,除了物質上滿足他們之外,更要重視精神上的孝敬,這是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