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周列國志
- 馮夢龍 蔡元放編 黃鈞校注
- 8268字
- 2020-05-25 16:46:30
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話說宣王自東郊游獵,遇了杜伯、左儒陰魂索命,得疾回宮,合眼便見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藥。三日之后,病勢愈甚。其時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1]。二臣直至榻前,稽首[2]問安。宣王命內侍扶起。靠于繡褥之上,謂二臣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寧,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宮涅,年雖已長,性頗暗昧[3]。卿等竭力輔佐,勿替[4]世業!”二臣稽首受命。方出宮門,遇太史伯陽父。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今王親見厲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篤[5]。其兆已應,王必不起。”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6],妖星隱伏于紫微之垣[7],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罷各散。
不隔一時,各官復集宮門候問,聞御體沉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8]。姜后懿旨[9],召顧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領百官,扶太子宮涅行舉哀禮,即位于柩前。是為幽王[10]。詔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后,子宜臼為太子,進后父申伯為申侯[11]。史臣有詩贊宣王中興之美云:
於赫[12]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窮荒,變消鼎雉[13]。外仲內姜[14],克襄隆治[15]。干父之蠱[16],中興立幟。
卻說姜后因悲慟太過,未幾亦薨。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方諒陰[17]之時,狎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無忌憚,耽于聲色,不理朝政。申侯屢諫不聽,退歸申國去了。也是西周氣數將盡,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幽王另用虢公[18]、祭公[19]與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讒諂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時只有司徒鄭伯友[20],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一日幽王視朝,岐山[21]守臣申奏:“涇、河、洛三川[22],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還宮。太史伯陽父執大夫趙叔帶手嘆曰:“三川發原于岐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23]。今三川皆震,川源將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岐山乃太王發跡之地[24],此山一崩,西周能無恙乎?”趙叔帶曰:“若國家有變,當在何時?”伯陽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內。”叔帶曰:“何以知之?”伯陽父曰:“善盈而后福,惡盈而后禍。十者,數之盈也。”叔帶曰:“天子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我職居言路,必盡臣節以諫之。”伯陽父曰:“但恐言而無益。”二人私語多時,早有人報知虢公石父。石父恐叔帶進諫,說破他奸佞,直入深宮,都將伯陽父與趙叔帶私相議論之語,述與幽王,說他謗毀朝廷,妖言惑眾。幽王曰:“愚人妄說國政,如野田泄氣[25],何足聽哉!”
卻說趙叔帶懷著一股忠義之心,屢欲進諫,未得其便。過了數日,岐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說:“三川俱竭,岐山復崩,壓壞民居無數。”幽王全不畏懼;方命左右訪求美色,以充后宮。趙叔帶乃上表諫曰:“山崩川竭,其象為脂血俱枯,高危下墜[26],乃國家不祥之兆。況岐山王業所基,一旦崩頹,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賢輔政,尚可望消弭天變。奈何不訪賢才而訪美女乎?”虢石父奏曰:“國朝定都豐、鎬[27],千秋萬歲!那岐山如已棄之屣,有何關系?叔帶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謗訕,望吾王詳察。”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將叔帶免官,逐歸田野。叔帶嘆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28]。吾不忍坐見西周有‘麥秀’之歌[29]!”于是攜家竟往晉國。——是為晉國大夫趙氏之祖,趙衰、趙盾即其后裔也。后來趙氏與韓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此是后話。后人有詩嘆曰:
忠臣避亂先歸北,世運凌夷漸欲東[30]。
自古老臣當愛惜,仁賢一去國虛空。
卻說大夫褒珦,自褒城來,聞趙叔帶被逐,急忙入朝進諫:“吾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31]不保。”幽王大怒,命囚珦于獄中。自此諫諍路絕,賢豪解體。
話分兩頭。卻說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懷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撫養,因乏乳食,恰好有個姒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類,轉乞此女過門。撫養成人,取名褒姒。論年紀雖則一十四歲,身材長成,倒像十六七歲及笄[32]的模樣。更兼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挽烏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一來姒大住居鄉僻,二來褒姒年紀幼小,所以雖有絕色,無人聘定。
卻說褒珦之子洪德,偶因收斂,來到鄉間。湊巧褒姒門外汲水,雖然村妝野束,不掩國色天姿。洪德大驚:“如此窮鄉,乃有此等麗色!”因私計:“父親囚于鎬京獄中,三年尚未釋放。若得此女貢獻天子,可以贖父罪矣。”遂于鄰舍訪問姓名的實,歸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諫忤主,非犯不赦之辟[33]。今天子荒淫無道,購四方美色,以充后宮。有姒大之女,非常絕色。若多將金帛買來獻上,求寬父獄,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獄之計[34]也。”其母曰:“此計如果可行,何惜財帛。汝當速往。”
洪德遂親至姒家,與姒大講就布帛三百匹,買得褒姒回家。香湯沐浴,食以膏粱[35]之味,飾以文繡之衣,教以禮數,攜至鎬京。先用金銀打通虢公關節,求其轉奏。言:“臣珦自知罪當萬死。珦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復生,特訪求美人,名曰褒姒,進上以贖父罪。萬望吾王赦宥!”幽王聞奏,即宣褒姒上殿,拜舞已畢。幽王抬頭觀看,姿容態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艷照人,龍顏大喜。四方雖貢獻有人,不及褒姒萬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姒于別宮,降旨赦褒珦出獄,復其官爵。是夜幽王與褒姒同寢,魚水之樂,所不必言。自此坐則疊股,立則并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一連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門者,皆不得望見顏色,莫不嘆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36]之事。有詩為證:
折得名花字國香,布荊一旦薦匡床。
風流天子渾閑事,不道龍漦已伏殃。
幽王自從得了褒姒,迷戀其色,居之瓊臺[37]。約有三月,更不進申后之宮。早有人報知申后,如此如此。申后不勝其憤,忽一日引著宮娥,徑到瓊臺。正遇幽王與褒姒聯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申后忍氣不過,便罵:“何方賤婢,到此濁亂宮闈!”幽王恐申后動手,將身蔽于褒姒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見。不必發怒。”申后罵了一場,恨恨而去。褒姒問曰:“適來者何人?”幽王曰:“此王后也。汝明日可往謁之。”褒姒嘿然無言。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宮。
再說申后在宮中憂悶不已。太子宜臼跪而問曰:“吾母貴為六宮[38]之主,有何不樂?”申后曰:“汝父寵幸褒姒,全不顧嫡妾[39]之分。將來此婢得志,我母子無置足之處矣!”遂將褒姒不來朝見,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備細訴與太子,不覺淚下。太子曰:“此事不難。明日乃朔日[40],父王必然視朝。吾母可著宮人往瓊臺采摘花朵,引那賤婢出臺觀看。待孩兒將他毒打一頓,以出吾母之氣。便父王嗔怪,罪責在我,與母無干也。”申后曰:“吾兒不可造次[41],還須從容再商。”太子懷忿出宮,又過了一晚。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賀朔。太子故意遣數十宮人,往瓊臺之下,不問情由,將花朵亂摘。臺中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此花乃萬歲[42]栽種與褒娘娘不時賞玩,休得毀壞,得罪不小!”這邊宮人道:“吾等奉東宮[43]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宮娘娘,誰敢攔阻!”彼此兩下爭嚷起來。驚動褒妃,親自出外觀看,怒從心起,正要發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提防。那太子仇人相見,分外眼睜,趕上一步,掀住烏云寶髻,大罵:“賤婢!你是何等之人?無名無位,也要妄稱娘娘,眼底無人!今日也教你認得我!”捻著拳便打。才打得幾拳,眾宮娥懼幽王見罪,一齊跪下叩首,高叫:“千歲,求饒!萬事須看王爺面上!”太子亦恐傷命,即時住手。
褒妃含羞忍痛,回入臺中,已知是太子替母親出氣,雙行流淚。宮娥勸解曰:“娘娘不須悲泣,自有王爺做主。”說聲未畢,幽王退朝,直入瓊臺。看見褒姒兩鬢蓬松,眼流珠淚,問道:“愛卿何故今日還不梳妝?”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聲大哭,訴稱:“太子引著宮人在臺下摘花,賤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見賤妾,便加打罵,若非宮娥苦勸,性命難存。望乞我王做主!”說罷,嗚嗚咽咽,痛哭不已。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謂褒姒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錯怪了人。”褒姒曰:“太子為母報怨,其意不殺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愛幸,身懷六甲[44],已兩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宮,保全母子二命。”幽王曰:“愛卿請將息,朕自有處分。”即日傳旨道:“太子宜臼,好勇無禮,不能將順[45],權發去申國,聽申侯教訓。東宮太傅、少傅等官,輔導無狀,并行削職!”太子欲入宮訴明,幽王吩咐宮門,不許通報,只得駕車自往申國去訖。申后久不見太子進宮,著宮人詢問,方知已貶去申國,孤掌難鳴,終日怨夫思子,含淚過日。
卻說褒姒懷孕十月滿足,生下一子。幽王愛如珍寶,名曰伯服,遂有廢嫡立庶[46]之意。奈事無其因,難于啟齒。虢石父揣知王意,遂與尹球商議,暗通褒姒說:“太子既逐去外家,合當伯服為嗣。內有娘娘枕邊之言,外有我二人協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維持。若得伯服嗣位,天下當與二卿共之。”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宮門內外,俱置耳目,風吹草動,無不悉知。
再說申后獨居無侶,終日流淚。有一年長宮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47],何不修書一封,密寄申國,使殿下上表謝罪?若得感動萬歲,召還東宮,母子相聚,豈不美哉!”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無人傳寄。”宮人曰:“妾母溫媼,頗知醫術。娘娘詐稱有病,召媼入宮看脈,令帶出此信,使妾兄送去,萬無一失。”申后依允,遂修起書信一通,內中大略言:“天子無道,寵信妖婢,使我母子分離。今妖婢生子,其寵愈固。汝可上表佯認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寬赦!’若天賜還朝,母子重逢,別作計較。”修書已畢,假稱有病臥床,召溫媼看脈。早有人報知褒妃。褒妃曰:“此必有傳遞消息之事。俟溫媼出宮,搜檢其身,便知端的。”
卻說溫媼來到正宮,宮人先已說知如此如此。申后佯為診脈,遂于枕邊,取出書信,囑咐:“星夜送至申國,不可遲誤!”當下賜彩繒[48]二端。溫媼將那書信懷揣,手捧彩繒,洋洋出宮。被守門宮監盤住,問:“此繒從何而得?”媼曰:“老妾診視后脈,此乃王后所賜也。”內監曰:“別有夾帶否?”曰:“沒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檢,何以知其有無乎?”遂牽媼手轉來。媼東遮西閃,似有慌張之色。宮監心疑,越要搜檢。一齊上前,扯裂衣襟,那書角便露將出來。早被宮監搜出申后這封書,即時連人押至瓊臺,來見褒妃。褒妃拆書觀看,心中大怒,命將溫媼鎖禁空房,不許走漏消息;卻將彩繒二匹,手自剪扯,裂為寸寸。幽王進宮,見破繒滿案,問其來歷。褒姒含淚而對曰:“妾不幸身入深宮,謬蒙寵愛,以致正宮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宮寄書太子,書尾云:‘別作計較。’必有謀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為妾做主!”說罷,將書呈與幽王觀看。幽王認得申后筆跡,問其通書之人。褒妃曰:“現有溫媼在此。”幽王即命牽出,不由分說,拔劍揮為兩段。髯翁有詩曰:
未寄深宮信一封,先將冤血濺霜鋒。
他年若問安儲[49]事,溫媼應居第一功。
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撒嬌撒癡說:“賤妾母子性命,懸于太子之手。”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為也?”褒姒曰:“吾王千秋萬歲之后,少不得太子為君。今王后日夜在宮怨望咒詛,萬一他母子當權,妾與伯服,死無葬身之地矣!”言罷,嗚嗚咽咽,又啼哭起來。幽王曰:“吾欲廢王后太子,立汝為正宮,伯服為東宮。只恐群臣不從,如之奈何?”褒妃曰:“臣聽君,順也。君聽臣,逆也。吾王將此意曉諭大臣,只看公議如何?”幽王曰:“卿言是也。”是夜,褒妃先遣心腹,傳言與虢、尹二人,來朝預辦登答。
次日,早朝禮畢,幽王宣公卿上殿,開言問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詛朕躬,難為天下之母,可以拘來問罪?”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宮之主,雖然有罪,不可拘問。如果德不稱位,但當傳旨廢之;另擇賢德,母儀天下,實為萬世之福。”尹球奏曰:“臣聞褒妃德性貞靜,堪主中宮。”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廢申后,如太子何?”虢石父奏曰:“臣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今太子避罪居申,溫凊之禮[50]久廢。況既廢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為東宮。社稷有幸!”幽王大喜,傳旨將申后退入冷宮,廢太子宜臼為庶人,立褒妃為后,伯服為太子。如有進諫者,即系宜臼之黨,治以重辟。此乃幽王九年[51]之事。兩班文武,心懷不平,知幽王主意已決,徒取殺身之禍,無益于事,盡皆緘口[52]。太史伯陽父嘆曰:“三綱[53]已絕,周亡可立而待矣!”即日告老去位。群臣棄職歸田者甚眾。朝中惟尹球、虢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側。幽王朝夕與褒妃在宮作樂。
褒妃雖篡位正宮,有專席之寵,從未開顏一笑。幽王欲取其歡,召樂工鳴鐘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觴,褒妃全無悅色。幽王問曰:“愛卿惡聞音樂,所好何事?”褒妃曰:“妾無好也。曾記昔日手裂彩繒,其聲爽然可聽。”幽王曰:“既喜聞裂繒之聲,何不早言?”即命司庫日進彩繒百匹,使宮娥有力者裂之,以悅褒妃。可怪褒妃雖好裂繒,依舊不見笑臉。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賞賜千金。”虢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于驪山[54]之下,置煙墩[55]二十馀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56],直沖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鳴起大鼓,催趲[57]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后游玩驪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幽王曰:“此計甚善!”乃同褒后并駕往驪山游玩,至晚設宴驪宮,傳令舉烽。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驪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于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與王后出游驪宮,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于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光燭天。畿內[58]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驪山,但聞樓閣管龠[59]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并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于此。髯翁有詩,單詠烽火戲諸侯之事。詩曰:
良夜驪宮奏管簧,無端烽火燭穹蒼[60]。
可憐列國奔馳苦,止博褒妃笑一場!
卻說申侯聞知幽王廢申后立褒妃,上疏諫曰:“昔桀寵妺喜[61]以亡夏,紂寵妲己[62]以亡商。王今寵信褒妃,廢嫡立庶,既乖夫婦之義,又傷父子之情。桀紂之事,復見于今;夏商之禍,不在異日。望吾王收回亂命,庶可免亡國之殃也。”幽王覽奏,拍案大怒曰:“此賊何敢亂言!”虢石父奏曰:“申侯見太子被逐,久懷怨望。今聞后與太子俱廢,意在謀叛,故敢暴王之過。”幽王曰:“如此何以處之?”石父奏曰:“申侯本無他功,因后進爵。今后與太子俱廢,申侯亦宜貶爵,仍舊為伯。發兵討罪,庶無后患。”幽王準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命石父為將,簡兵蒐乘[63],欲舉伐申之師。畢竟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 托孤:將孤兒托付給人。一般用于帝王臨終前委托大臣輔佐幼主。
[2] 稽(qǐ起)首:古代行跪拜禮時,叩頭至地。
[3] 暗昧:不明事理。
[4] 替:衰敗。
[5] 病篤:病重。
[6] 乾(qián前)象:即天象。乾卦象天,故稱天象為乾象。
[7] 紫微之垣:星座名,或稱紫微宮、紫宮垣。位于北斗東北,有星十五,東西排列,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之狀,故常以象征天子。《晉書·天文志》:“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
[8] 崩:天子死亡曰崩,諸侯死亡曰薨,大夫以下死亡曰卒。下文姜后死同于諸侯,亦曰薨。
[9] 懿旨:世多稱女德曰懿,故舊稱皇太后、皇后之詔令曰懿旨。
[10] 幽王:即姬宮涅,在位十一年(前781-前771)。
[11] 申侯:周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由申伯到申侯,是為晉升。
[12] 於(wū烏)赫:贊美詞。
[13] 變消鼎雉:《尚書·高宗肜日》記武丁(殷高宗)設鼎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鳴。問其臣祖已,祖已以為災異,勸王修德,國家果然中興。這里借指災異消弭,宣王才得中興。
[14] 外仲內姜:指朝中有仲山甫等賢臣,宮內有姜后等賢內助。
[15] 克襄:克,能也。襄,相助,輔佐。
[16] 干父之蠱(ɡǔ古):出《易經·蠱》。指能糾正父母的過失,表現出處事才能。
[17] 諒陰(ān安):亦作亮陰、涼陰、諒暗。天子或諸侯守喪之稱。陰指沉默不言。
[18] 虢公:周諸侯國中稱虢者有三:即西虢、東虢及北虢。此指西虢,地在今陜西寶雞市附近虢國城,乃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此虢公名石父,系虢仲后代。
[19] 祭(zhài債)公:周公姬旦子祭伯之后,世稱祭公。此祭公名易。
[20] 司徒:周代官名,主管教化。鄭伯友,姬姓,名友,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宣王二十二年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爵為伯,故稱鄭伯友。謚號桓,亦稱鄭桓公或鄭桓,系鄭國開國之君。幽王時在朝任司徒。
[21] 岐山:周代邑名,亦山名。地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山形如柱,亦稱天柱山。
[22] 涇、河、洛三川:即今之涇水、黃河及洛水,均流貫于關中平原。戰國時韓國于此置三川郡。
[23] “伊、洛竭而夏亡”二句:伊河與洛河在今河南中部。夏都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在伊、洛附近。傳說夏末二河曾干涸。下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古黃河邊。
[24] 太王發跡之地:太王,即古公亶父。周文王之祖父。初居豳(今陜西旬邑西),為戎狄所侵擾,乃遷居于岐山之下,豳人皆從之,乃筑城郭,定國號曰周。故周人以岐山為發跡地。
[25] 野田泄氣:指田野在陽光下水氣散發。
[26] “其象為”二句:凡形于外叫象,此指象征著。脂血俱枯,指國家經濟枯竭。高危下墜,指國君有難。高危,代指居于高位的人。
[27] 豐、鎬:即豐京與鎬京。均為西周國都。豐在今西安市西南灃河以西,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遷此。武王滅商后雖遷于鎬,而豐之宮廷不改,仍為國都。
[28] “危邦不入”二句:出《論語·泰伯》。《論語》乃戰國以后之書。本書在引用古之成言時,并不顧及時代。
[29] 麥秀之歌:殷商舊臣箕子朝周,經過殷商舊墟,見宮室敗壞,已生禾黍,內心悲傷,因作《麥秀》之歌。麥秀,指麥吐穗。其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見《史記·宋微子世家》。后來文人多以‘麥秀’指亡國之痛。
[30] 凌夷:衰敗。漸欲東:意指西周即將覆亡,平王東遷。
[31] 社稷:代指國家。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古代以之為國家的象征。
[32] 及笄(jī基):笄即簪子。女子以簪束發,意指已長大成人,相當于男子的冠禮。古代婦女已許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許婚者,至遲二十則笄。
[33] 辟(bì畢):罪過。
[34] “散宜生”句:散宜生乃周初人,輔佐周文王。文王被商紂王囚于羑里,散宜生求得有莘氏之美女及珍寶,獻與紂王。文王才得釋放。
[35] 膏粱:精美的食物。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
[36] 幽王四年:即公元前778年。
[37] 瓊臺:本為夏朝帝癸的玉臺,這里泛指華美樓臺。
[38] 六宮:相傳古代天子有六宮,此泛指后宮妃嬪。
[39] 嫡(dí敵)妾:正妻與小妾,古代視為主奴之別。
[40] 朔日:舊歷每月初一叫朔。逢朔日國君必朝見大臣。
[41] 造次:匆忙、急躁。
[42] 萬歲:代指天子。古代稱天子為萬歲,太子、親王為千歲。
[43] 東宮:指太子。舊時太子均居東宮,故借居處代稱其人。
[44] 六甲:舊時指婦女懷孕。
[45] 將順:奉養順從。
[46] 廢嫡立庶:指廢掉嫡子繼承權,立庶子為太子。嫡子,正妻所生之子。庶子,妃或妾所生之子。
[47] 殿下:此指太子。古時皇帝稱陛下,親王、太子稱殿下。
[48] 彩繒(zēnɡ增):彩色綢緞。繒,古代絲織品的總稱。端,相當于匹。
[49] 安儲:安定太子之位。儲,指儲君,即太子。
[50] 溫凊(qìnɡ慶)之禮:指兒女對父母的侍奉。《禮記·曲禮》:“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指冬日給父母保暖,以御其寒。夏天給父母清涼,以避其暑。
[51] 幽王九年:即公元前773年。
[52] 緘(jiān尖)口:閉口不言。
[53] 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幽王放諫臣,廢皇后,逐太子,故曰三綱已絕。
[54] 驪(lí離)山:亦稱酈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因山形似驪馬而得名。
[55] 煙墩(dūn敦):即烽火臺。
[56] 狼煙:烽火臺報警,晚上舉火,白天燒狼糞成煙。因其煙直而聚,風吹不散。
[57] 催趲(zǎn攢):催促快走。
[58] 畿內:古稱天子所領之地叫畿內,一般為千里左右。
[59] 管籥(yuè月):泛指各種樂器。籥,一種管樂器,似笛而小,三孔。下文“管簧”略同。
[60] 穹蒼:即天空。穹指天之形,蒼指天之色。
[61] 妺(mò)喜:夏桀王之寵妃。夏桀因與之酒色荒淫而亡國。
[62] 妲(dá達)己:商紂王之寵妃,有蘇氏之女,姓己名妲。
[63] 簡兵蒐乘(shènɡ勝):調動兵將,集中戰車。簡即書札,這里借指調兵將令。蒐,聚集。乘即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