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周列國志
- 馮夢龍 蔡元放編 黃鈞校注
- 7830字
- 2020-05-25 16:46:30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詞曰:
道德三皇五帝[1],功名夏后商周[2];英雄五霸[3]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4]幾行名姓,北邙[5]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
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6]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7]、召公[8]、畢公[9]、史佚[10]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傳至于夷王[11],覲禮不明[12],諸侯漸漸強大。到九傳厲王[13],暴虐無道,為國人所殺。此乃千百年民變之始。又虧周、召二公[14]同心協力,立太子靖為王,是為宣王[15]。那一朝天子,卻又英明有道,任用賢臣方叔[16]、召虎[17]、尹吉甫[18]、申伯[19]、仲山甫[20]等,復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興。有詩為證:
夷厲相仍政不綱[21],任賢圖治賴宣王。
共和若沒中興主,周歷安能八百長!
卻說宣王雖說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書受戒[22],戶牖置銘[23];雖說中興,也到不得成、康時教化大行,重譯獻雉[24]。至三十九年[25],姜戎[26]抗命,宣王御駕親征,敗績于千畝[27],車徒[28]大損。思為再舉之計,又恐軍數不充,親自料民于太原。那太原,即今固原州[29],正是鄰近戎狄之地。料民者,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備,征調出征。太宰仲山甫進諫不聽。后人有詩云:
皇威褻[32]盡無能報,枉自將民料一場。
再說宣王在太原料民回來,離鎬京[33]不遠,催趲車輦,連夜進城。忽見市上小兒數十為群,拍手作歌,其聲如一。宣王乃停輦而聽之。歌曰:
月將升,日將沒;檿弧箕箙[34],幾亡周國。
宣王甚惡其語。使御者傳令,盡拘眾小兒來問。群兒當時驚散,止拿得長幼二人,跪于輦下。宣王問曰:“此語何人所造?”幼兒戰懼不言;那年長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紅衣小兒,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時傳遍,滿京城小兒不約而同,不止一處為然也。”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毙鹾偃涣季?,叱去兩兒。即召司市官[35]吩咐傳諭禁止:“若有小兒再歌此詞者,連父兄同罪?!碑斠够貙m無話。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36],齊集殿下,拜舞起居[37]畢。宣王將夜來所聞小兒之歌,述于眾臣:“此語如何解說?”大宗伯[38]召虎對曰:“檿,是山桑木名,可以為弓,故曰檿弧。箕,草名,可結之以為箭袋,故曰箕箙。據臣愚見:國家恐有弓矢之變。”太宰仲山甫奏曰:“弓矢,乃國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報犬戎[39]之仇,若兵連不解,必有亡國之患矣!”宣王口雖不言,點頭道是。又問:“此語傳自紅衣小兒。那紅衣小兒,還是何人?”太史[40]伯陽父奏曰:“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儆戒[41]人君,命熒星[42]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
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毙踉唬骸半?a id="w43">[43]今赦姜戎之罪,罷太原之兵,將武庫內所藏弧矢,盡行焚棄,再令國中不許造賣。其禍可息乎?”伯陽父答曰:“臣觀天象,其兆[44]已成。似在王宮之內,非關外間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主亂國之禍。況謠言曰:‘月將升,日將沒。’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陰類。日沒月升,陰進陽衰,其為女主干政明矣。”宣王又曰:“朕賴姜后主六宮之政,甚有賢德。其進御宮嬪[45],皆出選擇,女禍從何而來耶?”伯陽父答曰:“謠言‘將升’、‘將沒’,原非目前之事。況‘將’之為言,且然而未必之詞。王今修德以禳之,自然化兇為吉,弧矢不須焚棄。”宣王聞奏,且信且疑,不樂而罷。起駕回宮,姜后迎入。
坐定,宣王遂將群臣之語,備細述于姜后。姜后曰:“宮中有一異事,正欲啟奏?!蓖鯁枺骸坝泻萎愂??”姜后奏曰:“今有先王手內老宮人,年五十馀,自先朝懷孕,到今四十馀年,昨夜方生一女?!毙醮篌@,問曰:“此女何在?”姜后曰:“妾思此乃不祥之物,已令人將草席包裹,拋棄于二十里外清水河中矣?!毙跫葱蠈m人到宮,問其得孕之故。老宮人跪而答曰:“婢子聞夏桀王[46]末年,褒城[47]有神人化為二龍,降于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謂桀王曰:‘吾乃褒城之二君也?!钔蹩謶?,欲殺二龍。命太史占之,不吉。欲逐去之,再占,又不吉。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禎祥,王何不請其漦[48]而藏之?漦乃龍之精氣,藏之必主獲福?!钔趺吩僬?,得大吉之兆。乃布幣設祭于龍前,取金盤收其涎沫,置于朱櫝之中。忽然風雨大作,二龍飛去,桀王命收藏于內庫。自殷世歷六百四十四年,傳二十八主,至于我周,又將三百年,未嘗開觀。到先王[49]末年,櫝內放出毫光,有掌庫官奏知先王。先王問:‘櫝中何物?’掌庫官取簿籍獻上,具載藏漦之因。先王命發而觀之。侍臣打開金櫝,手捧金盤呈上。先王將手接盤,一時失手墮地,所藏涎沫,橫流庭下。忽化成小小元黿[50]一個,盤旋于庭中,內侍逐之,直入王宮,忽然不見。那時婢子年才一十二歲,偶踐黿跡,心中如有所感,從此肚腹漸大,如懷孕一般。先王怪婢子不夫而孕,囚于幽室,到今四十年矣。夜來腹中作痛,忽生一女。守宮侍者,不敢隱瞞,只得奏知娘娘。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隨命侍者領去,棄之溝瀆。婢子罪該萬死!”宣王曰:“此乃先朝之事,與你無干?!彼鞂⒗蠈m人喝退。隨喚守宮侍者,往清水河看視女嬰下落。不一時,侍者回報:“已被流水漂去矣?!毙醪灰?。
次日早朝,召太史伯陽父告以龍漦之事,因曰:“此女嬰已死于溝瀆,卿試占之,以觀妖氣消滅何如?”伯陽父布卦已畢,獻上繇[51]詞。詞曰:
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馬逢犬逐。慎之慎之,檿弧箕箙!
宣王不解其說。伯陽父奏曰:“以十二支所屬推之:羊為未,馬為午??扌φ?,悲喜之象。其應當在午未之年。據臣推詳,妖氣雖然出宮,未曾除也?!毙趼勛?,怏怏不悅。遂出令:“城內城外,挨戶查問女嬰。不拘死活,有人撈取來獻者,賞布、帛各三百匹。有收養不報者,鄰里舉首[52],首人給賞如數,本犯全家斬首?!泵洗蠓蚨挪畬6狡涫?。因繇詞又有“檿弧箕箙”之語,再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53],不許造賣山桑木弓,箕草箭袋,違者處死。司市官不敢怠慢,引著一班胥役,一面曉諭,一面巡綽[54]。那時城中百姓,無不遵依,止有鄉民,尚未通曉。巡至次日,有一婦人,抱著幾個箭袋,正是箕草織成的。一男子背著山桑木弓十來把,跟隨于后。他夫妻兩口,住在遠鄉,趕著日中做市,上城買賣。尚未進城門,被司市官劈面撞見,喝聲:“拿下!”手下胥役,先將婦人擒住。那男子見不是頭,拋下桑弓在地,飛步走脫。司市官將婦人鎖押,連桑弓箕袋,一齊解到大夫左儒處。左儒想:“所獲二物,正應在謠言。況太史言女人為禍,今已拿到婦人,也可回復王旨?!彼祀[下男子不題,單奏婦人違禁造賣,法宜處死。宣王命將此女斬訖。其桑弓箕袋,焚棄于市,以為造賣者之戒。不在話下。后人有詩云:
不將美政消天變,卻泥[55]謠言害婦人!
漫道中興多補闕[56],此番直諫是何臣?
話分兩頭。再說那賣桑木弓的男子,急忙逃走,正不知:“官司拿我夫婦,是甚緣故?”還要打聽妻子消息。是夜宿于十里之外。次早有人傳說:“昨日北門有個婦人,違禁造賣桑弓箕袋,拿到即時決[57]了?!狈街拮右阉?。走到曠野無人之處,落了幾點痛淚。且喜自己脫禍,放步而行。約十里許,來到清水河邊。遠遠望見百鳥飛鳴,近前觀看,乃是一個草席包兒,浮于水面。眾鳥以喙[58]銜之,且銜且叫,將次拖近岸來。那男子叫聲:“奇怪!”趕開眾鳥,帶水取起席包,到草坡中解看。但聞一聲啼哭,原來是一個女嬰。想道:“此女不知何人拋棄,有眾鳥銜出水來,定是大貴之人。我今取回養育,倘得成人,亦有所望?!彼旖庀虏忌?,將此女嬰包裹,抱于懷中。思想避難之處,乃望褒城投奔相識而去。髯翁[59]有詩,單道此女得生之異:
懷孕遲遲四十年,水中三日尚安然。
生成妖物殃家國,王法如何勝得天!
宣王自誅了賣桑弓箕袋的婦人,以為童謠之言已應,心中坦然,也不復議太原發兵之事。自此連年無話。到四十三年[60],時當大祭,宣王宿于齋宮。夜漏二鼓,人聲寂然。忽見一美貌女子,自西方冉冉而來,直至宮庭。宣王怪他干犯齋禁,大聲呵喝,急喚左右擒拿,并無一人答應。那女子全無懼色,走入太廟[61]之中。大笑三聲,又大哭三聲,不慌不忙,將七廟神主[62],做一束兒捆著,望東而去。王起身自行追趕,忽然驚醒,乃是一夢。自覺心神恍惚,勉強入廟行禮。九獻[63]已畢,回至齋宮更衣,遣左右密召太史伯陽父,告以夢中所見。伯陽父奏曰:“三年前童謠之語,王豈忘之耶?臣固言:‘主有女禍,妖氣未除。’繇詞有哭笑之語,王今復有此夢,正相符合矣。”宣王曰:“前所誅婦人,不足消‘檿弧箕箙’之讖耶?”伯陽父又奏曰:“天道玄遠,候至方驗。一村婦何關氣數哉!”宣王沉吟不語。忽然想起三年前,曾命上大夫杜伯督率司市,查訪妖女,全無下落。頒胙[64]之后,宣王還朝,百官謝胙。宣王問杜伯:“妖女消息,如何久不回話?”杜伯奏曰:“臣體訪此女,并無影響。以為妖婦正罪,童謠已驗。誠恐搜索不休,必然驚動國人,故此中止。”宣王大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明白奏聞?分明是怠棄朕命,行止自由。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喝教武士:“押出朝門,斬首示眾!”嚇得百官面如土色。忽然文班中走出一位官員,忙將杜伯扯住,連聲:“不可,不可!”宣王視之,乃下大夫左儒,是杜伯的好友,舉薦同朝的。左儒叩頭奏曰:“臣聞堯有九年之水,不失為帝;湯有七年之旱,不害為王。天變尚然不妨,人妖寧可盡信?吾王若殺了杜伯,臣恐國人將妖言傳播,外夷聞之,亦起輕慢之心。望乞恕之!”宣王曰:“汝為朋友而逆朕命,是重友而輕君也?!弊笕逶唬骸熬怯逊?,則當逆友而順君;友是君非,則當違君而順友。杜伯無可殺之罪,吾王若殺之,天下必以王為不明。臣若不能諫止,天下必以臣為不忠。吾王若必殺杜伯,臣請與杜伯俱死?!毙跖q未息,曰:“朕殺杜伯,如去藁草[65],何須多費唇舌?”喝教:“快斬!”武士將杜伯推出朝門斬了。左儒回到家中,自刎而死。髯翁有贊云:
賢哉左儒,直諫批鱗。是則順友,非則違君。彈冠[66]誼重,刎頸交真。名高千古,用式彝倫[67]。
杜伯之子隰叔奔晉,后仕晉為士師[68]之官。子孫遂為士氏[69]。食邑于范[70],又為范氏。后人哀杜伯之忠,立祠于杜陵[71],號為杜主,又曰右將軍廟,至今尚存。此是后話。
再說宣王次日,聞說左儒自刎,亦有悔殺杜伯之意,悶悶還宮。其夜寢不能寐。遂得一恍惚之疾,語言無次,事多遺忘,每每輟朝。姜后知其有疾,不復講諫。至四十六年秋七月,玉體稍豫,意欲出郊游獵,以快心神。左右傳命:司空[72]整備法駕[73],司馬[74]戒飭車徒,太史卜個吉日。至期,王乘玉輅[75],駕六騶[76],右有尹吉甫,左有召虎,旌旗對對,甲仗森森,一齊往東郊進發。那東郊一帶,平原曠野,原是從來游獵之地。宣王久不行幸,到此自覺精神開爽,傳命扎住營寨。吩咐軍士:“一不許踐踏禾稼;二不許焚毀樹木;三不許侵擾民居。獲禽多少,盡數獻納,照次給賞;如有私匿,追出重罪!”號令一出,人人賈勇,個個爭先。進退周旋,御車者出盡馳驅之巧;左右前后,彎弧者[77]夸盡縱送之能。鷹犬借勢而猖狂,狐兔畏威而亂竄。弓響處血肉狼藉,箭到處毛羽紛飛。這一場打圍,好不熱鬧!宣王心中大喜。日已矬西,傳令散圍。眾軍士各將所獲走獸飛禽之類,束縛齊備,奏凱而回。行不上三四里,宣王在玉輦之上,打個眼瞇,忽見遠遠一輛小車,當面沖突而來。車上站著兩個人,臂掛朱弓,手持赤矢,向著宣王聲喏曰:“吾王別來無恙?”宣王定睛看時,乃上大夫杜伯,下大夫左儒。宣王吃這一驚不小,抹眼之間,人車俱不見。問左右人等,都說:“并不曾見。”宣王正在驚疑。那杜伯、左儒又駕著小車子,往來不離玉輦之前。宣王大怒,喝道:“罪鬼,敢來犯駕!”拔出太阿[78]寶劍,望空揮之。只見杜伯、左儒齊聲罵曰:“無道昏君!你不修德政,妄戮無辜,今日大數已盡,吾等專來報冤。還我命來!”話未絕聲,挽起朱弓,搭上赤矢,望宣王心窩內射來。宣王大叫一聲,昏倒于玉輦之上,慌得尹公腳麻,召公眼跳,同一班左右將姜湯救醒,兀自叫心痛不已。當下飛駕入城,扶著宣王進宮。各軍士未及領賞,草草而散。正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髯翁有詩云:
赤矢朱弓貌似神,千軍隊里騁飛輪。
君王枉殺還須報,何況區區平等人。
不知宣王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 三皇五帝: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各家說法不一。《史記》以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2] 夏后商周:即三代。夏后,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簡稱為夏。為禹所建。商,又稱為殷、殷商。開國君王為商湯。時間約公元前十七世紀到十一世紀。周,即周王朝,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滅商后建立。至周宣王即位時已經歷二百馀年。
[3] 五霸:春秋時的五位霸主。五霸的說法不一,據本書敘述,似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及越王勾踐為五霸。
[4] 青史:即歷史。古以竹簡記事,故稱史籍為青史。
[5] 北邙(mánɡ忙):即邙山,在今河南洛陽市北。東漢及北魏王侯公卿多葬于此。這里泛指歷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墓地。
[6] 成、康:即周成王姬誦和周康王姬釗。乃周朝第二及第三個君王。
[7] 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陜西鳳翔),故稱周公。曾輔佐武王滅商。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他代攝朝政。周朝禮樂制度相傳由他制訂。
[8] 召公:即姬奭,周的支族(《白虎通》中謂為文王之子),因封地在召(今陜西岐山縣),故稱召公或召伯。
[9] 畢公:即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滅商,封于畢(今陜西咸陽縣西北),因以為氏,故又稱畢公高。
[10] 史佚:一作史逸。周初著名史官。佚乃其名,以官為氏,故稱史佚。
[11] 八傳至于夷王:八傳,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共八位周王,一脈相傳。夷王,名姬燮,在位三十年(前887-前858)。
[12] 覲(jìn近)禮: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春見曰朝,秋見曰覲。”不明,指失禮。《禮記·郊特性》:“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p>
[13] 厲王:名姬胡,在位十六年(前857-前842)。因專制殘暴而引發國都人民起義。他逃亡到彘(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后死亡。
[14] 周、召二公:實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的后代。周公封于魯,召公封于燕,其嫡長子世襲君位,而次子則世守王畿內采地,在朝中為官,輔佐周王。故下面各回朝中常有周、召二公。此召公名召虎,周公名不詳。厲王逃亡期間,周、召二公代攝國政,稱共和,歷時十四年(前841-前828)。
[15] 宣王:名姬靖,一作姬靜。在位四十六年(前827-前782)。
[16] 方叔:宣王時大臣。曾率兵進攻楚及嚴允,得勝。一說他名寰,字方。
[17] 召虎:厲王、宣王時大臣。厲王殘暴,他曾進諫。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在家中,并讓自己的兒子替死。厲王死后,他擁立宣王繼位。
[18] 尹吉甫:亦稱兮伯吉父。兮為氏,名甲,字伯吉父。古代父、甫通用。尹乃官名。
[19] 申伯:申國之君,姜姓。相傳為伯夷之后,封地在今河南南陽一帶。伯爵。
[20] 仲山甫:或作仲山父。宣王封他于樊(今河南濟源縣),亦稱樊仲。
[21] 不綱:不合綱紀,紊亂。
[22] 丹書受戒:即接受上天的訓戒。古代帝王假托天命用紅漆寫下的文字,其中包括對帝王行為的勸告和約束。
[23] 戶牖(yǒu有)置銘:即將自警之詞書寫于門戶之上,以便每天開門時都能看見,類似后代將銘文置于座右。
[24] 重譯獻雉(zhì治):指地處荒遠之地的少數民族輾轉翻譯以獻上禮品。雉即野雞。周代有獻禽之禮,后世多獻雉?!稘h書·平帝紀》:“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
[25] 三十九年:宣王三十九年為公元前七八九年。
[26] 姜戎:一稱羌戎。戎乃古代居住在我國西方各民族的通稱。姜戎原住瓜州(今甘肅安西縣)逐漸東遷至渭水流域。
[27] 敗績于千畝:敗績,大敗。千畝,古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一說應在離鎬京不遠之處。
[28] 車徒:指戰車和步卒。周代實行車戰,每一戰車上有甲士三人,車下隨行步卒約十人,后來逐漸增至七十二人。步卒亦稱徒兵。
[29] 固原州:明代州名,弘治十一年(公元1502)置。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
[30] “犬彘(zhì至)”句:犬彘,豬狗,暗指犬戎。辱劍铓(mánɡ忙),玷污寶劍的光輝。意指犬戎不須王師征討。
[31] “隋珠”句:古代隋侯為蛇療傷,蛇乃回報以明月珠,后稱隋珠。意指以天下至寶去彈麻雀,實屬可悲。
[32] 褻(xiè泄):輕慢,引申為糟踏。此句意指周王權威被糟踏殆盡而毫無成效。
[33] 鎬(hào號)京:又稱鎬、宗周。因周為諸侯所宗仰,故王都稱宗周。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
[34] 檿弧箕箙(yǎn hú jī fú厭胡基服):用山桑木做的弓箭和用箕草做的箭袋。
[35] 司市官:古代官名,見《周禮·地官》。主管市場治教政刑、量度禁令。
[36] 三公六卿:周時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以冢宰(一名太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六卿。這里泛指百官。
[37] 起居:指問候平安及有關儀式的套話。
[38] 大宗伯:即六卿中的宗伯。周朝掌管禮樂制度的官員,相當于后代的禮部尚書。
[39] 犬戎:又稱畎戎、昆夷。商朝初年進入涇、渭流域,是周代西部主要邊患。此指姜戎。
[40] 太史:周代官名。負責起草文告,策命諸侯,記錄史事,編寫史書,兼管朝廷典籍、天文歷法等事務。乃朝廷大臣。秦漢以后,職位漸低。
[41] 儆(jǐnɡ警)戒:警告。
[42] 熒(yínɡ營)星:即行星中火星,因光芒閃爍、故名。
[43] 朕(zhèn鎮):我,我的。古人自稱,本無貴賤之分。自秦始皇起始為皇帝所專用。本書依秦后習慣,周天子稱朕,諸侯稱孤。
[44] 兆:預兆。這里指預兆之事。
[45] 進御:進獻以侍奉周王。宮嬪,宮中妃子。
[46] 夏桀王:夏朝最后一位君王,約公元前十六世紀時在位。
[47] 褒城:古縣名,在今陜西勉縣境內。西周時為褒國,秦置褒縣,唐以后始改稱褒城。本書中地名常把周代與明清時的混用。
[48] 漦(lí厘):涎沫,即唾液之類。
[49] 先王:即周厲王姬胡。
[50] 元黿(yuán圓):黿即大鱉,頭有疙瘩,俗稱癩頭鱉。元黿,即初生之幼黿。
[51] 繇(zhòu宙)辭:卦兆的占辭。繇,通籀。
[52] 舉首:舉即檢舉,首指告發罪行。接下“首人”,指出首之人,即檢舉人。
[53] 廛(chán纏)肆:即集市。
[54] 巡綽(chāo超):巡查警戒。
[55] 泥(nì膩):拘泥,固執。
[56] 補闕:補救錯失。
[57] 決:處決,處死。
[58] 喙(huì會):嘴。
[59] 髯翁:即明中葉隱士徐霖,字子仁,吳縣人。美須髯,故以自號。有《麗藻堂詩文集》傳世。
[60] 四十三年:指周宣王四十三年,即前785年。
[61] 太廟:天子或諸侯的祖廟。
[62] 七廟:歷代帝王供奉七代祖先的廟宇。《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鄙裰?,即祖先牌位。
[63] 九獻:帝王宴請三公的禮節,獻酒共九次。此指祭典中各種儀式。
[64] 頒胙(zuò坐):胙即祭肉。祭祀之后將祭肉分賜群臣叫頒胙。群臣得肉后表示感謝叫謝胙。
[65] 藁(ɡǎo稿)草:一種野草,比喻低賤。
[66] 彈冠:彈掉帽子上的塵土。本指出仕,此指同僚。
[67] 用式彝(yí移)倫:可用作人倫的榜樣。式,標準;彝作常解,彝倫,倫理規范。
[68] 士師:周代官名,掌管刑法。
[69] 氏:表示某一宗族的稱號。秦以前,男人有姓有氏,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區別子孫之所出。故常以居住或分封之邑名、任職官名、從事職業名或祖先字號為氏。
[70] 食邑于范:卿大夫封地,收其賦稅而食,故稱食邑,亦稱采邑。范,古地名,在今山東范縣。
[71] 杜陵:古地名,本名杜原。西漢宣帝在此筑有陵墓,始名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
[72] 司空:周代六卿之一,亦稱司工。掌管工程營建諸事。
[73] 法駕:帝王的車駕,也稱法車。為金根車,駕六馬。
[74] 司馬:周代六卿之一。掌管軍政軍賦。
[75] 玉輅(lù路):帝王專用之車,以玉為飾,亦稱玉路?!端螘ざY制五》:“周則玉輅為尊?!?/p>
[76] 六騶(zōu鄒):疾行之馬曰騶。亦指駿馬、快馬。帝王駕車用六匹馬,稱六騶,亦稱六龍。
[77] 彎弧者:射箭的武士。
[78] 太阿:古寶劍名,亦稱泰阿。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所鑄造。此代指著名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