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俄蘇文學批評理論史
- 張杰等
- 1779字
- 2020-05-13 18:39:02
第一節
思考與探索:生活化與文學化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羅贊諾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озанов 1856—1919)生于俄羅斯科斯特羅馬省維特盧加城一個林務官家庭,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在伏爾加河沿岸的科斯特羅馬、西姆比爾斯克和下諾夫戈羅德度過青少年時代。在中學時代,瓦·瓦·羅贊諾夫熱衷于科學實證主義、社會主義和無神論。1878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學歷史—語文系學習,很快便放棄了中學時代的無神論思想。1882年,大學畢業后在布良斯克、葉列茨等地的外省中學任教。羅贊諾夫從自己的早期活動起,就注重對現實生活問題的探討。1893年,經文學批評家、哲學家尼·尼·斯特拉霍夫(1828—1896)介紹,瓦·瓦·羅贊諾夫遷居圣彼得堡,在國家監察機關任職員。1899年,他辭職后,成為《新時代報》的經常撰稿人,還在幾乎當時的所有報刊上發表文章,并開始廣泛接觸首都思想界、文化界人士。1901年,他與朋友們創立了圣彼得堡宗教哲學聚會,后來該聚會成為圣彼得堡宗教哲學協會。
20世紀頭10年間,每周日,尼·亞·別爾嘉耶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婦、加吉列夫(1872—1929)、維·伊凡諾夫、索洛古勃、別雷、列米佐夫及藝術家、宗教界名流,都集中在瓦·瓦·羅贊諾夫家,探討宗教哲學、文化和文學藝術方面的問題,后被稱之為“羅贊諾夫家的星期天”。羅贊諾夫對哲學、宗教問題的思考,往往是從與文學藝術的聯系中展開的。也就在這同一時期,瓦·瓦·羅贊諾夫開始接觸《藝術世界》雜志,并在《新路》中開設專欄。《新路》停刊后,他又在由謝·尼·布爾加科夫和尼·亞·別爾嘉耶夫主持的《生活問題》雜志工作,并曾加入宗教哲學協會。由于對教會禁欲主義的抨擊并就“貝利斯案件”發表的反猶文章,1914年初他被開除出宗教哲學協會。
1917年8月,瓦·瓦·羅贊諾夫一家在巴·亞·弗洛連斯基的幫助下,遷往莫斯科市郊著名的謝爾蓋鎮圣三一修道院,1919年2月5日,瓦·瓦·羅贊諾夫在未完成自己出版計劃的情況下,帶著深深的遺憾,在饑寒交迫中去世。
從1886年出版《論理解》一書到1918年完成《當代啟示錄》(1917—1918),瓦·瓦·羅贊諾夫發表過大量著作和難以計數的文章,其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社會政治和婚姻家庭等各個領域。去世之前,他曾將自己的著作整理為哲學、宗教、文學與藝術、社會與國家等9大系列共50卷的文集,準備計劃出版,這里專門論述宗教問題的就有15卷,其中涉及多神教的3卷,猶太教的3卷,最多的是涉及基督教的9卷,只是一直由于種種原因可惜未能出版。也許是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也許還有其他因素,此后,他的名字不僅不為廣大讀者所熟悉,而且就是研究界也較少涉及,直至1989年,他的著作才在被塵封半個多世紀以后重新問世。
《孤獨》《落葉》是使瓦·瓦·羅贊諾夫名聲大噪的兩部著作,它們的續篇是沒來得及出版的《轉瞬即逝》。就文學批評而言,瓦·瓦·羅贊諾夫的《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的傳說》是最早引起學界普遍關注的一部專著。這部書與他的文學批評論集《文學隨筆》及其藝術評論集《在藝術家中間》,再加上他從1892年至1918年發表的各種批評文章,構成了一本700多頁的批評文集《創作與作家論》,直到1995年,在他去世76年之后,才在俄羅斯得以出版。
瓦·瓦·羅贊諾夫的文學與文化批評著述的特點是非常鮮明的。一方面,他特別注重接近現實生活本身,反對純理論和邏輯地思維,盡量去“日常生活地”思考,包括把實際生活與神秘的宗教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在他的著述中,他還盡可能從俄羅斯文學與哲學相融合的特點來論述問題。早在《論理解》一書中,瓦·瓦·羅贊諾夫作為一個哲學家在論述時,就曾經明確指出:在德國,哲學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的;在俄羅斯,情況卻迥然不同,俄羅斯文學在其自身體現了本民族哲學思想的發展。在他看來,斯拉夫派和西歐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爾斯泰、列昂季耶娜和巴·亞·弗洛連斯基,都既是哲學家和思想家,又是藝術家和作家。他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中的最重要作品,“歸根結底可以被視為是俄羅斯哲學起始的根本基礎,在他們的作品中,俄羅斯哲學的框架,或許,連同它在許多世紀中的格局,都已經被描繪出來了。”[1]
顯而易見,瓦·瓦·羅贊諾夫的思考是生活化的,其對哲學等問題的探索是文學化的。
[1] Розанов В. В. Умственные течения в России за 25 лет. // Новое время. 1900, 21 мар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