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測量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測量學
(一)心理測量學的定義
心理測量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以心理學、統計學和測量學為基礎,專門研究心理測量的理論和方法的科學。心理測量學對心理測量理論的研究主要包括心理測量史的研究、經典測量理論、現代測量理論等。心理測量的具體方法包括智力測驗方法、人格測驗方法、教育測驗方法、職業測驗方法和心理健康測量方法等。
(二)幾個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1.心理測量與心理測量學
心理測量作為一種方法與心理測量學是不同的,因為心理測量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它不僅介紹心理測量的具體方法,而且還研究心理測量的理論問題。
但值得指出的是,心理測量學有時簡稱心理測量,所以我們看到“心理測量”時,需要辨別這里講的“心理測量”是指心理測量學還是指心理測量方法。
2.心理測量與心理測驗
心理測量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測量范圍廣泛,除包括心理測驗外,還包括實驗心理學中的一些方法,如反應時測量、感覺閾限測量等;狹義的心理測量就是指心理測驗。本書所講的心理測量都是狹義的心理測量,因此它與心理測驗同義,兩者可交替使用。
二、心理測量的意義
心理測量作為一種方法,在許多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一)心理測量與心理學
心理測量是繼心理實驗以后發展起來的一種客觀研究方法。它對心理科學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學的許多研究,常常需要用心理測量方法收集資料。測驗法以現代統計學為基礎,有一套標準化措施,能較好地控制測量誤差,因而比舊式考試更科學、客觀,它是心理學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進步。心理測量還能研究較為復雜和高級的心理現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實驗法的某些不足。心理測量的結果常作為提出某種理論的依據。心理測量的方法也常作為檢驗某種理論的手段。在智力理論方面,不管是斯皮爾曼(E.Spearman)的二因素論、桑代克(E.L.Thorndike)的多因素論,還是塞斯頓(L.L.Thusetone)的群因素論,都是以測驗結果間的相關為依據。在人格理論方面,著名的特質理論與心理測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心理測量有緊密聯系的因素分析方法,常作為提出理論和驗證理論的有力工具。如今,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應運而生,這種新方法稱為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分析。SEM是對各潛伏變量(如心理特質)關系的一種檢驗方法。潛伏變量不能直接測量,必須通過一些指標,運用測量手段加以反映,由此可見,SEM是建立在測量基礎上的一種驗證性的分析方法,它的優點是強調整體性、系統性,分析更深入、精確,結論更具確定性。因此,它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于各種理論模型的檢驗。
(二)心理測量與人才選拔
心理測量方法可應用于人才的選拔,尤其是一些特殊人才的選拔。例如飛行學員的選拔,運用心理測量方法可大大提高被選拔人員的質量。據有關研究資料分析,光依靠體檢選拔的飛行學員,進入航校學習后,其淘汰率高達60%以上,也就是說這些進入航校學習飛行的學員,最后成為飛行員的僅占1/3左右。這么高的淘汰率,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學員本人都是巨大的浪費。20世紀80年代后,空軍招飛局在招收飛行學員時,除體格檢查外,又運用心理測量方法進行選拔,結果其淘汰率降低到34%,這無疑將為國家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進入21世紀后,他們又研制了專門用于招收飛行學員的測評系統,使淘汰率降低到10%以下。
除特殊人才的選拔可運用心理測量方法外,一般人才的選拔中,心理測量同樣大有可為。比如美國一家公司在選擇錄用人員時使用一種能力傾向測驗,由此使該公司的產品質量提高,從而使公司在10年內得益6800萬美元。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美國一家鋼廠,原先他們通過一組認知能力測驗來錄用學徒,后來他們轉為更多地注意年齡和經驗,結果從學徒培訓中心獲得的資料顯示,不注重認知能力測驗分數而錄用的學徒,培訓期間能力測驗分數明顯下降,完成訓練計劃的時間和費用明顯增加,能上崗操作的平均比率下降。
在我國,應用心理測量方法選拔人才越來越普遍,無論是企事業單位招聘人才,還是國家選拔干部,都會運用心理測驗。現在隨著人們對心理測量功能的進一步了解以及心理測量工具本身的進一步完善,心理測量在人才選拔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心理測量與職業指導
人才選拔和職業指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前者是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出發,其目的是擇優錄用;后者是從求職人員的角度出發,其目的是人盡其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能力結構和人格結構,每一職業往往對就業人員的這些心理結構有一定要求。當一個人的心理結構與職業要求相匹配時,就比較容易做好工作,做出成績。因此,開展職業指導,必須掌握被指導者的心理結構和各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心理要求,而要掌握被指導者的心理結構,心理測驗便是一種簡捷、可靠的方法。除了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和人格測驗可供職業指導者使用外,還有各種職業測驗可供選擇。只有充分把握被指導者的心理結構,才能使他揚長避短,選擇與他的心理結構最匹配的職業,從而發揮其最大潛能。
(四)心理測量與臨床診斷
臨床診斷是指醫生在檢查就醫者的癥狀之后對其做出有無疾病、何種疾病以及嚴重程度等的判斷。臨床診斷有多種方法,心理測量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當前,隨著整個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方向轉變,心理測量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精神醫學上,由于測量方法具有一般生理的、物理的和醫學的診斷方法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更廣泛地被采用。采用心理測量方法診斷心理疾病,其符合率較高。例如,張理義等人運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對102例抑郁癥患者與72名正常人進行比較研究,抑郁癥病人的MMPI診斷與臨床診斷的符合率為88.2%。[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重視,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解決人們生活中各種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首先必須弄清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也就是先要進行心理診斷。心理診斷有別于醫學診斷之處在于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獨特方法和技術,對個體的心理特質(認知、情緒、氣質、個性、能力、行為方式等)及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性質、程度等)進行檢查和判定,為心理咨詢提供有效的診斷參考資料,為心理治療提供客觀依據。心理診斷有許多方法,如訪談法、觀察法、個案法和心理測驗法。其中心理測驗法是一種迅速有效的方法。心理測驗可在短期內獲得個體的心理特質和心理障礙的豐富資料,并能與大樣本的常模資料作對照,因此,這些資料在系統性、客觀性和可比性等方面都是用其他方法獲取的資料所無法比擬的。
(五)心理測量與教育評價
現代教育越來越強調人的素質的培養。人的素質除生理素質外,其余的都可納入心理范疇。所以,人的素質的提高主要是心理素質的提高。因此,現代教育的評價就不再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著眼于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教育評價離不開教育測量,而傳統的教育測量目標與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因為現在要求測量的對象大多屬于心理測量的范疇,必須借助心理測量的手段。雖然,由于心理測量技術水平的限制,至今仍有許多素質尚不能客觀、精確地進行測量,但是,我們相信,隨著心理測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總有一天會解決的,到那時,心理測量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將會進一步擴大。
(六)心理測量和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開展教育科研,首先要提出問題,形成假設;然后設計研究方案,執行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資料;最后分析研究資料,驗證研究假設,得出研究結論。在研究過程中,收集研究資料常常要借助于心理測量手段。
在教育實驗研究中,等組實驗設計常需要對被試進行各種測量,以達到等組化的目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許多理論,是在測驗資料基礎上提出來的,并且用測驗來檢驗。例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智力理論,就是將測驗資料用因素分析的技術提出的。隨著統計分析技術和計算機軟件的不斷發展,運用測驗提出理論假設和驗證理論假設將變得更簡便。例如結構方程模型(SEM)和相應的軟件Lisrel或Amos等可方便地對各種理論假設在測量基礎上加以驗證。
三、學習心理測量學的預備知識
學習心理測量學必須具備以下兩方面知識:心理學知識和統計學知識。
(一)心理學知識
心理測量的對象是人的心理屬性,因此在學習心理測量學之前,必須了解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心理學將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與個性兩類,心理過程又分為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認知過程又細分為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個性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特征兩部分。個性傾向性分為需要、興趣、動機、信念和價值觀,個性特征包括智力、能力傾向、氣質和人格特征。我們對上述心理學的概念應該有較好的理解,特別對智力和人格這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更應該充分掌握。
(二)統計學知識
心理測量是對人的心理屬性的計量學分析,無論是在測驗分數的轉換、常模制作、測驗結果的解釋,還是在測驗的項目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中,都離不開統計學知識。在經典測量理論、概化理論或項目反應理論的推導中,統計學的原理與方法更是不可或缺的。在心理測量學中,用得最多的統計學基本概念和方法是正態分布理論、平均分、標準差、標準分、相關系數等。
[1] 張理義,等.MMPI對抑郁癥的診斷價值探討[C].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論文摘選集: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