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族文化的構成及家訓的地位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
- 林乾
- 6248字
- 2020-04-10 12:51:13
家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六尺巷”這個有名的故事吧,說的就是清朝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信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禮讓鄰里,他的回信只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這個故事所講的就是清朝父子雙宰相的張英和張廷玉家。
桐城的“六尺巷”現在已成為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基地,我去過兩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六尺巷”這個地方也是曾國藩(1811—1872)跟他的弟弟曾國潢(1820—1886)一再提到的。曾家是一個大家族,曾國潢沒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務。曾國藩囑咐這個弟弟,要好好讀《父子宰相家訓》,說這是修身齊家的典范。這部書就是張英和張廷玉父子撰寫的。張家之所以能夠父子兩代相繼在朝擔任一品大員,參與國家大政,不出問題,這和張家良好的家風分不開。曾國藩至少五次推薦《父子宰相家訓》,說“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可見,他對家風和家訓非常重視。
“家”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與“家”有關的詞語有“家庭”“家族”“家風”“家訓”等。中國人為什么如此重視家訓?傳統文化中,中國人“家”的概念跟西方人“家”的概念不一樣,可能也跟我們今天理解的“家”的概念也不一樣。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家”指的是狹義的“家庭”,是指有血緣關系的兩代人,現在更多的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五口之家都很少了。三代以上的血緣關系都不是一個狹義的“家”了,而是“大家”了。也就是說,在我們今天不少家庭中,有血緣關系的祖父輩,可以說已經不包括在這個小小的“家”中了。但是,在舊時的中國不是這個樣子的,中國古代的“家”更多的是指“家族”。今天我們國內有很多地方仍存在著古村落,大多數以姓氏來命名,如張家莊、李家莊。村莊是一種基層社會的組織結構,北方的村落一般以“屯”和“莊”來稱呼,有時候村莊的名稱就以居住的人的大姓命名,像我的老家,以林姓居多,所以叫“林家屯”,村一級也稱林家村。
這些地名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遺存,反映了一種非常典型的聚族而居的村落文化。福建的土樓也是聚族而居,甚至是聚村而居。在北京也有,北京門頭溝有一個叫“爨底下村”的地方,這個村子只有一個姓氏,就是韓姓,他們是明朝時從山西洪洞遷到此處,后來聚族而居,一代一代地繁衍。像這種家族從什么時期起源的呢?從漢朝開始的。西漢末年出現了好多豪門大族,這些家族除了擁有大量的土地財富外,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形成了很大的莊園地主勢力,成為顯赫一時的大家族,特別是到了東漢后期更盛。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劉表、袁紹等都是豪強地主出身。這種家族文化到什么時候發展到極致呢?宋朝。宋代可以說中國的家族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家族文化完成了一個大的建構。凡是一姓的族人,推認一個祖先,為祖先建立家廟、祠堂,還要修自己的族譜。小說《白鹿原》中,白、鹿兩家是白鹿原上的大姓,白家一直沿襲村子里的族長位置,其他的小姓在此地就沒有多大的話語權。族長作為官府承認的代理人,就可以制定鄉約,鄉約的權力來源于皇權,皇權支配宗族勢力,族長就是執行鄉約的。就白鹿村鄉約的內容而言,大多不外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哲學范疇,如在家族關系中要做到“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長上,能睦親鄰”等。這就是家族文化。我們在小說里會看得很清楚。明清以來都是這種文化設置,推舉一個族長,建立一個祠堂,修一個家譜,同時還有祠田、族田。族田在南方非常廣泛,特別是福建、江西的傳統家族中,其凝聚財富和人心的力量非常強。族田說白了,就是現在的公共事業。一個家族,出錢時不是每個人均攤,而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然后推舉富裕的人或者告老還鄉的致仕官員和有聲望的賢達做族長,管理族田,建立一套完善的秩序制度,以維持大家族的發展和繁榮。由此可見,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族,而一個家族的維系離不開家風和家訓。
要管理一個家族,匡正家風,就得有家法族規或者家訓。關于家法族規,有的學者曾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像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費成康先生,就專門寫了一本《中國的家法族規》。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有一個觀點特別普遍,即“家國同構,移孝作忠”,也就是說,家國是一體的,在家要盡人子之孝道,在朝要忠君報國。
這個觀念和儒家的理念很相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仁”的概念,“仁”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一段時間我們國家領導人提出構筑全球命運共同體時就引用了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大家耳熟能詳,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在家族文化當中也有這一層意思,盡管家法族規強調一個“嚴”字,但是不會強迫族人按照一個模式成長。
“仁”的第二個境界就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人要成長,就要自強不息,就好像每天都要見到尊貴的客人一樣,不能懈怠,不能拖沓,這就是“出門如見大賓”;還有“使民如承大祭”,從國君延至官員,不要輕易役使百姓,做上司的也不要輕易役使下屬,這里講的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仁”的第三個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即“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是國家,“在邦無怨”就是你擔任公職,要做到無怨無悔,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別人無可挑剔,既要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你這一份拿百姓錢糧作為薪水的工作,這是公職人員應有的擔當。除了“在邦無怨”,還有“在家無怨”,這就很自然地把在國家和在家庭當中扮演的角色統一起來。一個人做好他的本職工作,像大禹治水一樣,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感動了天子,天子傳賢不傳子,把天子之位給了大禹。但是儒家要求家庭角色也要扮演好,要“在家無怨”,當父母的要把家庭管理好,子女要教育好,如果為人父母的自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很成功,子女的管教卻一塌糊涂,這樣發展下去,再好的家族也會像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家族積累的榮光就到你為止了,這個家族文化會中斷。為什么儒家如此推崇“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把這兩者并列起來呢?因為儒家重視家國同構。儒家經典《大學》一書中,就講到了有名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的“修、齊、治、平”就是一個邏輯順序:“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樣一個順序,后面還有一個結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從天子到黎民百姓,就只有一條道路,就是要以修身為本,才可以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
家族文化發展至今,跟傳統文化所規范的很不一樣了。今天甚至有丁克家庭,也就是不要孩子,只有夫妻二人的家庭。這已經完全脫離了古代家族文化的范疇。從魏晉時期開始,國家的法律將親族的“五服”關系納入,有“準五服治罪”的說法。北京門頭溝的爨底下村,“爨”字就是一個很難寫的漢字,上面是一個“興(興)”字頭,“林”字站中間,“大”字下面架火燒。實際上,“爨”是中國古代的家族用語,就是共用一個灶臺燒火做飯,而分爨就是分家。爨底下村這種大家族的聚落在中國古代非常多。據我看到的一份材料所言,在古代江州德安這個地方,有一陳姓家族,從唐末開始到北宋時期,兩百多年共歷十三世,延續人口有三千七百多,一直是一個大家族,沒有分過家。宋朝的時候,朝廷和官府非常推崇這種大家族,算是達到了一種巔峰的狀態。這種大家族的維系,靠的是什么,就是家法族規,也就是傳承的家風和秉承的家訓,這就是為什么家風、家訓在中國古代如此重要的原因。今天雖然已經很少有過去那種大聚落的家族形式,基本上是小家小戶,但是家庭環境和家庭的熏陶依然重要。由此,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使子女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等方面健康成長,我們可以從古人的家訓中尋找一些有益的啟示。古人的家訓涵蓋面非常廣,是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家族文化濃縮而成的規范,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
曾國藩家訓由來
中國古代的家訓很多,現存的第一部最完整的家訓是《顏氏家訓》,作者是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這部家訓可以說是古今家訓之祖。該書大約成書于隋朝年間,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要知道,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并無赫赫之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
還有一部是宋朝的司馬光所著的《溫公家范》,“家范”是家訓的典范,名字不一樣,但也是家訓。司馬光的事跡很多,有名的“司馬光砸缸”大家都清楚。司馬光曾官至宰相,而且跟當時的王安石私交甚好,但是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兩個人朝堂之上爭得面紅耳赤,朝堂之下卻是好朋友。司馬光一生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主持編撰《資治通鑒》,在中國史學體裁系統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即創造“通鑒體”,與一般的編年史不一樣。顧名思義,這部史書就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溫公家范》采集了《周易》《大學》《孝經》《禮經》等所述道德準則與相關事跡,又輔以司馬光本人的論述。司馬光稱該書“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可為人法者”,強調治家以禮為先。
清朝時最有名的家訓,是一開始我們講的也是曾國藩一直推崇的《父子宰相家訓》,以及雍正帝后來回憶他的父親康熙帝教育子女的《庭訓格言》,還有就是我們所要講的曾國藩家訓。曾國藩家訓現今流傳的版本不多,也沒有成書,只是散記于曾國藩的書信和日記中。曾國藩早年的時候,就立志要做一部家訓,這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時候在日記中提到過,而且還跟他的九弟曾國荃(1824—1890)詳細地講過。那時他在京城做官,帶著曾國荃讀書。曾國荃非常有名,早年就協助曾國藩籌建湘軍,攻打太平軍,是湘軍有名的猛將。這兩兄弟年齡相差十三歲,曾國藩考了進士后,留在了翰林院,在京城做官,希望弟弟將來能夠有出息,就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讀書,但是曾國荃受不了兄長的嚴厲課讀,待了一段時候就嚷著要回家,對此作為兄長的曾國藩很痛心,訓斥無效后,便把這件事情告訴給老父親。從這以后,曾國藩深深認識到作家訓的重要性。
但是,作家訓不易,因為家訓是家族文化的傳承和集大成,每一句話要有出處,要言之有據,引經據典,具有說教的權威性。一般百姓的家庭沒有具體的家訓,世家貴族或者家族文化有傳承的家族才會立家訓。家訓要符合經義,在義理的層面中,要有理論基礎。曾國藩說,作家訓要采集經史,經史沒有在心中爛熟,那是寫不好家訓的;除此之外,還要采集諸子之言。作家訓不能東抄一句西抄一句,意義不貫通,跟家族沒有什么聯系,抄書有什么用呢?所以,曾國藩寫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很難完成,只好作罷,等將來時機成熟時,再來總結家訓。
那時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國藩入翰林院才四年,沒有什么大名聲,誰也不會想到他后來能夠成為攻滅太平天國的頭號人物、拯救清朝傾危大廈第一人、中興名臣第一。但是曾國藩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因為曾氏家族到曾國藩這里,是經過了五百來年的寒籍,才出了第一個進士。曾國藩以前,除他的父親外,沒有讀書人考過功名,就連普通的秀才也沒有,更不用說舉人和進士了。他的父親考中秀才也比他晚一年。自從曾國藩中了進士入了翰林院為官后,便有一個志向,就是把家族發揚光大,雖然覺得很難,但他還是試圖編寫家訓。
根據黎庶昌(1837—1896)編撰的《曾文正公年譜》所說:“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采輯古今名臣大儒言論,分條編錄為《曾氏家訓長編》,分修身、齊家、治國為三門,其目三十有二。”也就是說曾國藩為家訓編了三十二類,共計分為三大篇,分別為修身、齊家、治國。根據這個記載,應該說曾國藩是寫了家訓這部書的,但是現存的曾國藩的資料我基本都涉獵了,沒有找到《曾氏家訓長編》。黎庶昌是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也是諸弟子中被曾國藩非常重視的一位,他講的應該是有依據的,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原書。至于后來所出現的上、下兩卷本《曾國藩家訓》(或稱《曾公家訓》《曾文正公家訓》),屬于坊刻的,湖南傳忠書局光緒年間印行;還有在曾國藩的弟子王定安所編的《求闕齋弟子記》(曾國藩在京城時把書齋命名為“求闕齋”)中看到的卷二十五、二十六的《曾國藩家訓》。這兩者內容大同小異。盡管曾國藩生前沒有編一部完整的家訓,但是曾國藩經常說自己是把家書中的一部分代替了家訓,有時也把日記作為家訓。我們今天所講的曾國藩家訓的內容主要就是依據這些資料。
《求闕齋弟子記》所錄《曾國藩家訓》二卷和光緒年間坊間所刻的《曾文正公家訓》,流傳較廣的應屬后者。錢穆先生是鼎鼎有名的大學問家,他在《人生十論》的前言中說:
有一天,那是四月初夏之傍晚,獨自拿著一本東漢書,在北廊閑誦,忽然想起曾文正公的家書家訓來,那是十年來時時指導我讀書和做人的一部書。我想,曾文正教人要有恒,他教人讀書須從頭到尾讀,不要隨意翻閱,也不要半途中止。我自問,除卻讀小說,從沒有一部書從頭通體讀的。我一時自慚,想依照曾文正訓誡,痛改我舊習。
他讀到的那個版本,據我推測,應該就是坊間所傳的那個版本。連錢穆這樣的大學者,也把他的一生成就都歸之于讀曾國藩的家訓,可見曾國藩的家訓在民國時期影響非常大。
還有一本鐘叔河先生編輯的《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可能是今天搜集最全的關于曾國藩的家書集子。古代通訊不發達,可以說是“家書抵萬金”,這套《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把曾國藩和父輩及兄弟子侄輩之間往來的書信都收進去了。這要比岳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家書》及《曾國藩全集》里面的家書要多出許多的內容,這部書還把收藏在臺灣的《湘鄉曾氏文獻》當中的家書也列入了。《湘鄉曾氏文獻》底稿目前存于臺灣,這是因為在1949年的時候,曾家后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去了臺灣,保存在曾國藩故居富厚堂藏書樓里最主要的書籍都隨遷臺灣。《湘鄉曾氏文獻》主要是曾國藩的手稿,著名的歷史學家吳相湘把這一部曾國藩手稿文獻在臺灣學生書局全部影印出版。目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湘鄉曾氏文獻》手稿中就有一部分叫《曾文正公家訓》,這是我們研究曾國藩家訓主要的依據。《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這部書中還作了一些注解,畢竟有不少湖南話是不易理解的,從這部書可以得知,曾國藩早年的家書可以說不少是記流水賬,如告訴父親錢怎么花、給舅舅幾兩銀子等。曾國藩一生所寫的一千五百二十封家書全部收在這部書里,再加上家人的回信五百九十九封,共計兩千多封書信,算是目前最全的。
曾國藩的家書,多數來自十幾年行軍打仗、為人修身的閱歷。蔣介石經常對其子蔣經國講,曾國藩家書“皆閱歷之語”,就是自己閱歷得來的東西;而且讀的時候朗朗上口,有無窮意蘊在其中。我每次上課時,大家要我推薦關于曾國藩的書籍,我一般都推薦《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其他方面像奏折之類,一般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但家書人人都看,因為講的都是家庭日常之事,如曾國藩從京城給家里寄了一百兩銀子,這筆錢應該怎么分、給誰家多少,還有多少債務、什么時候該還,等等。曾國藩的家書中說的都是家庭的事情,但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從這些書信中可以看到曾國藩如何確立家訓家規。
以上對中國的家族文化、家訓在家族文化當中的地位,以及曾國藩家訓的由來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我們開始進入曾國藩家訓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