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兒童發展心理學作者名: (美)瓊·利特菲爾德·庫克 格雷格·庫克本章字數: 8254字更新時間: 2020-04-03 11:16:17
兒童發展理論
我們已經概述了兒童發展領域常見的研究問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用于解釋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這些年來,研究人員從各個方面收集了大量關于兒童發展的觀察發現和資料。這些數據涵蓋面廣泛,包括兒童的平均身高、體重、智商、交友情況、活動模式,以及懲罰和離婚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等。這一系列的數據相當龐大,如果不合理組織,將會變得難以理解。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解釋研究人員為什么要通過創建理論來組織這些資料。我們也將討論對兒童發展領域影響最深遠的理論。
理論的作用
理論用于解釋事實的關聯性。理論提供組織和關聯事實的框架,這些框架可以起到多種作用。
理論可用于總結已知事實。通過了解當代理論,你可以知曉研究人員對兒童發展已有的認知。通過追溯重要理論的歷史發展,你可以了解專家之前的想法,了解知識和觀念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的。
理論可用于預測未來的行為和事件。理論會告訴我們,在一般情況下,一組事實或事件會有什么樣的聯系。當我們得知其中一個事件已經發生時,就可以預測相關事件也會隨即發生。例如,通過正確的懲罰理論,我們會了解到兒童對嚴厲懲罰和輕度懲罰的反應,如果某個孩子正在接受嚴厲懲罰,我們就能預測出這個孩子可能的反應(隨后或近期內的反應)。
理論有預測作用。它可用于指導父母、老師、咨詢師、治療專家、社會工作者,以及其他與兒童打交道的人。
理論也可以激發新的研究和發現。根據定義,理論是無法直接證實的,所以研究人員通過從一般理論中抽取具體的推論或假設,然后收集觀察數據以證明假設是否合理,從而檢驗理論。在檢驗假設的過程中,研究人員進行觀察,收集資料,然后可能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程通常會導致研究人員修改起初的理論,有時會發展出新的理論。
最后,理論可以充當過濾器,用于相關信息、觀察發現和相互關系的識別。理論影響我們對兒童及其發展的看法,也會影響研究人員的研究問題。因此,理論可充當過濾器,過濾掉與該理論不相關的問題和觀察發現,留下可進一步考慮的相關信息。以孩子幫助父親這一簡單舉動為例,從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或者生態學理論角度進行觀察的研究人員會有不同的看法。
表1.1概述了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精神分析理論是兒童發展理論領域最早的理論之一,它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對兒童發展的早期認知。然而,由于新理論更加準確實用,兒童發展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拋棄了精神分析論。行為主義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在20世紀中期占主導地位。雖然此后又出現了新理論,但和孩子打交道的專業人士仍然以上述兩種理論為依據設計項目,從而改善兒童的行為。認知理論在20世紀后期崛起。環境理論和系統理論(如動態理論)相對較新,其潛力仍在探索中。
在閱讀這些理論時,我們要記住,每一個理論都總結了當時研究人員對兒童發展的認知和猜想。理論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化。此外,不要期望同一個理論能夠解釋兒童發展的所有問題。大部分理論只針對兒童發展的某些方面——例如,兒童怎樣學習,怎樣思考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或者他們怎樣和周圍的人交流溝通。沒有一個理論可以獨自解釋兒童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過程和改變。如今,許多心理學家和研究人員都會采取一種折中的態度,將多個理論的主要概念結合起來。了解這些之后,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些發展理論。我們按照理論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開始,先探索最早的理論,最后探索最新的理論。
表1.1

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主要關注人格構建以及自我意識和無意識對行為和發展的影響。最著名的兩個精神分析理論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一位奧地利醫生,專攻神經學,治療多種疾病。在他治療的病人中,有些人的癥狀(例如,癱瘓)似乎是由神經系統異常引起的,但是當弗洛伊德仔細檢查這些病人時,他沒有查出任何實際問題。困惑了一段時間之后,弗洛伊德得出結論:這些癥狀是由病人無意識的心理沖突引起。它們與我們今天說的心身類疾病類似。
弗洛伊德認為,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 本我完全停留在潛意識層面,包括長期進化遺傳下來的原始性沖動和侵略本能。
● 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試圖通過現實方法滿足本我的沖動。
● 超我則代表人格中的道德層面,包括道德原則、道德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認為這三種組成部分永遠處于相互沖突的狀態。例如,當你與人吵架時,你會產生推倒對方的沖動(來自本我)。同時,(由于超我的制約)你又想到攻擊別人是不禮貌的。這樣一來,你只能采取折中的辦法(自我的協調),辱罵對方并對他避而不見。只有實現超我道德原則與本我原始本能的平衡,我們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同時,自我必須足夠強大,綜合考慮現實因素,并能迅速有效地協調本我、超我、現實要求之間的關系。
少兒時期這三大部分是如何發展的呢?弗洛伊德認為,自我與生俱來,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接著,他提出性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并解釋了自我和超我如何馴服本我。圖1.1分別介紹了五個階段。口唇期和肛門期的嬰幼兒通過父母的反饋,學會控制口欲與排泄欲。兒童的性欲發生區(敏感區)需要適度刺激,刺激過多或過少都將導致兒童發展受阻,心理能量郁積。少兒學會延遲滿足后,如正確使用廁所、規定時間進餐等,自我逐漸開始形成,并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關于性器期的觀點爭議最大。他提出了一種現象,名為“俄狄浦斯情結”,取自古希臘戲劇人物——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根據該理論,性器期兒童對異性家長產生了無意識性欲。最終他們會意識到他們不可能與異性家長結合,部分原因在于同性家長過于強大。為消解俄狄浦斯情結,兒童只能妥協——認同同性家長。男孩開始模仿父親,女孩則模仿母親。這樣,他們避免與同性家長對抗(一旦對抗注定失敗),而選擇“加入同性家長的行列”(同性家長與異性家長可發生關系——此為兒童的真實欲望)。通過對同性家長的認同,兒童發展出同性家長的超我。換言之,兒童模仿家長的道德觀、理想和價值觀,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隨著道德觀的形成,兒童開始對曾經的亂倫情感產生羞恥和內疚。因此性器期之后就是潛伏期,或稱休眠期。這一階段,性欲遭到壓抑,兒童傾向于與同性伙伴玩耍,熱衷于與性無關的活動。到了生殖期,兒童成長為青少年,性欲復蘇,開始探索性別身份。
弗洛伊德的理論旨在解決病人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關于性焦慮或兒童時期的性陰影。批評家指責弗洛伊德過分強調無意識和性沖動,很多專家也認為弗氏理論不足以解釋兒童的正常發展。然而,弗洛伊德畢竟是最早一批提出完整的兒童發展理論體系的思想家。許多弗氏概念成為大眾文化的常用詞——本我、自我、超我和俄狄浦斯情結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弗氏理論無疑對當今兒童發展理論和心理學都有巨大的影響。

圖1.1 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的五個階段
愛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繼承并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埃里克森更加關注兒童健康發展,特別是自我同一性的發展。他認為,人類在經歷一系列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同一性。他提出,心理社會發展分為8個階段,分別代表八大沖突(見表1.2)。當兒童在與自身社會環境中重要的他人發生互動時,他會通過認同危機積極或消極的一面,解決當前階段所面臨的沖突。例如,在第一階段,嬰兒必須面對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沖突。如果與父母或看護進行積極互動,嬰兒會覺得世界可以依靠,人們基本可以信任。而如果遭到父母忽視或虐待,嬰兒則會產生不信任感,幾乎對所有人失去信任。埃里克森還認為,較早階段的經歷會影響后期階段的選擇。例如,兒童如果在第一階段建立了信任感,到第二階段,則更有可能發展自主或獨立意識,在后續階段也是如此。與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過后,人格發展仍在繼續,并按照成年的三個時期劃分成不同的發展階段。
行為主義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相關概念很難用科學方法測試。例如,我們如何才能觀察、衡量本我,甚至證明其存在呢?行為主義心理學起源于美國,旨在建立一種更加客觀、科學的心理學。約翰·華生(1878—1958)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華生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環境中可觀察的條件及其與外顯行為之間的關系。
華生首先從伊萬·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研究著手。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以狗的消化系統為對象進行了心理實驗。當狗聞到或嘗到肉粉的味道時,會自動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將前者稱為非條件刺激,后者稱為非條件反應。如果研究人員重復將音叉聲(一種中性刺激)與肉粉聯系起來,那么即使沒有肉粉,音叉聲仍會刺激狗分泌唾液。這時,音叉聲變成了條件刺激,唾液分泌變成了條件反應。
表1.2

華生研究兒童如何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學習刺激與反應的關系。華生做過最著名的實驗,是讓11個月大的阿爾伯特對一只白鼠產生恐懼。一開始,阿爾伯特完全不害怕,反而準備伸手觸摸白鼠。然而,當阿爾伯特伸出手準備摸白鼠時,華生在他腦后用錘子大聲敲打鋼條嚇他。這樣重復多次,阿爾伯特不僅不摸白鼠了,反而見到白鼠就哭。阿爾伯特的恐懼是刺激反應。后來,阿爾伯特的恐懼對象延伸到兔子、皮大衣、狗,甚至圣誕老人面具!華生總結出兒童會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形成多種恐懼。他認為父母和其他人都應該利用這一方法引導兒童積極發展。如果環境得到合理的控制,兒童就會產生無限的潛力。正如前文所述,華生認為嬰兒可以被訓練成任何一種人,其思想可見一斑。
華生關注兒童面對刺激的反應,而B.F.斯金納(1904—1990)則指出,兒童也可以通過自身行為的后果進行學習。他將這一過程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假設一個小女孩剛好在打掃自己房間,被她的父親看到,父親大力擁抱她并說:“你太棒了,謝謝你幫忙做家務!”受到這樣的表揚后,這個小孩很有可能以后還會打掃自己的房間。如果是這樣,按斯金納的話說,兒童的行為被擁抱和表揚“強化”了。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框架下,強化可以是任何因素,只要這一因素可以提高行為重復的可能性。相對地,懲罰則會降低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假設一個17歲男孩回家太晚,過了宵禁時間,他的父母可能會罰他關禁閉,或者暫停他的駕駛特權。如果懲罰有效,這個男孩以后不太可能再犯類似錯誤。斯金納認為,兒童會對形勢進行“操作”(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術語名稱從這里而來),調整自身行為,以期獲得更多強化,避免懲罰。
社會學習理論 除了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之外,阿爾伯特·班杜拉(1925—)證明兒童也會進行社會學習——觀察模仿其他人的行為來學習。例如:塔米卡的父親向來客微笑,塔米卡也會隨之微笑;杰米看到電視上超級英雄大戰邪惡反派,第二天也用暴力解決學校里的問題;薩拉看見一個女孩往募捐箱投硬幣,便向母親索要一枚硬幣募捐。班杜拉指出,兒童常常不需要強化或懲罰來規范行為,有時他們會模仿身邊觀察到的行為。
近些年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認知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強調兒童如何看待所觀察到的行為和互動。從這一角度來看,強化與懲罰幫助兒童分辨哪些行為應該模仿、哪些不應該模仿——如果兒童目睹他人因某種行為得到強化反饋,以后就更可能模仿這一行為。對于兒童看法的強調,反映了兒童發展領域從行為主義理論轉向認知理論的大趨勢。
認知理論、生物學理論、環境理論和系統理論
認知理論 讓·皮亞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創立了認知發展理論。該理論關注兒童如何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積極地調整自身的認知。皮亞杰提出,兒童通過一種他稱之為“心理圖式”的認知結構來呈現自身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例如,圖1.2中的嬰兒知道如何握球——他有一種握物圖式。但是,隨著嬰兒經歷的增多,他的握物圖式可能遭遇挑戰。假如他想握住大一點兒的球,結果會怎么樣呢?很有可能他還是像以前握小球一樣,單手握大球。這時單手握物的圖式就失效了。要想成功握住大球,嬰兒必須不斷實踐試錯,才能學會雙手握球。

圖1.2 同化和順應
這個嬰兒似乎很高興,因為他可以握住小球了。那他怎么調整握物圖式才能握住大球呢?
皮亞杰利用這個故事說明嬰兒試圖通過同化和順應,將大球納入他的握物圖式。
● 同化是將新事物或新信息納入現有心理圖式的過程。如果同化失敗(如上述案例中,嬰兒沒能握住大球),就必須調整圖式。
● 順應是調整或改變圖式使其更好地容納新經歷的過程。通過順應,嬰兒可以了解到,握這個動作有時需要雙手完成。這樣一來,嬰兒的握物圖式變得更加有效、靈活。他學會單手握較小物體,雙手握較大物體。
隨著兒童繼續積累經歷,他們可以通過不斷同化和順應來調整認知結構或圖式。皮亞杰還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發展會經歷四個主要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我們會在第5章更加詳細地了解這四大階段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在第8章中,我們還會討論另一種認知理論,即列夫·維果茨基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維果茨基(1896—1934),蘇聯心理學家,與皮亞杰同時代。維果茨基的理論強調兒童如何學習周圍語言文化呈現出來的思想結構。文化創造出心理工具,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處理信息,而這些工具也通過文化語言反映出來。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在學習其中的心理工具。例如,美國兒童常常聽到“自由”和“民主”這兩個詞,經過學習內化之后,他們可能變得十分樂觀,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并為社會做出貢獻。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對兒童發展理論影響深遠,特別是皮亞杰,他在兒童認知發展領域撰寫了數百篇文章和多部書籍,深深啟發了其他研究人員。自皮亞杰起,研究人員沿用信息加工方法來研究認知發展。信息加工方法利用計算機來了解人類思想,得益于計算機的出現與普及。這種研究方法關注兒童如何理解世界上的各種信息,如何存儲檢索記憶系統里的信息,以及如何學習使用策略解決復雜問題。信息加工心理學家常常強調基本加工效率(或兒童認知過程中的速度與準確度)和知識庫變化(兒童知識的變化)的重要性。研究人員還研究過兒童如何處理學習信息,包括拼寫、科學、數學等。雖然近期研究成果與皮亞杰的理論有所出入(見第5章中《對皮亞杰理論的評價》),但皮亞杰作為認知發展理論之父,對該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生物學理論 前文提到的神經科學,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理論,而是研究大腦和神經系統成長發育的研究領域。它為兒童發展領域提供了一種生物學的角度。
動物行為學是一種經典的生物學理論,主要研究動物行為的適應性或生存值。動物行為學來源于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的進化論和自然選擇學說(“適者生存”)。動物行為學家研究自然生存環境中的動物,仔細觀察動物的行為模式和本能,以及動物如何競爭、如何生存。康拉德·洛倫茨(1903—1989),歐洲動物學家,奠定了動物行為學的理論基礎。洛倫茨關于印刻的研究成果最負盛名。他證明了雛鵝會對孵化出來之后見到的第一個人或動物產生情感。洛倫茨在實驗中監護剛出生的雛鵝,雛鵝對他產生印刻,追在他身后到處跑。動物行為學家認為,印刻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得子女更可能追隨父母、得到保護。研究人員將這一動物行為學理論擴展至對人類嬰兒與母親之間的聯系的研究。有人推測,嬰兒出生后數小時是建立健康聯系的關鍵時機。其他研究人員則認為人類的親密聯系建立得更加緩慢,可能一直延續到嬰兒一歲左右。第6章還會有更多關于親密聯系的內容。
動物行為學家試圖厘清除了聯系和情感之外,人類其他行為模式是否也會形成適應性。他們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侵略行為、戀愛行為、情緒反應等。生物社會學是動物行為學的一個分支領域,主要研究人類及動物社會互動的演化與發展。行為遺傳學也是動物行為學相關的研究領域,研究特殊行為到底是天生(遺傳)的還是后天習得的。以上各個研究領域都有助于我們理解重要性狀和行為的生物學根源與歷史,豐富知識。
環境理論和系統理論 兒童慢慢長大,其行為也變得非常復雜。最新理論關注兒童內部及周圍的復雜系統網絡,試圖對兒童發展進行解碼。這類理論強調兒童所在的家庭、社會和文化環境,認為必須先了解這些環境的運作方式才能理解兒童發展。
尤里·布朗芬布倫納(1917—2005)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就是這類理論的杰出代表。布朗芬布倫納強調兒童周圍的系統及其相互關系對兒童發展各個方面產生的影響。
圖1.3顯示的是布朗芬布倫納理論中的嵌套結構與系統。
● 微系統,即最里層,指的是兒童與直接環境中的人之間的關系與互動,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師等。父母是溫暖呵護,還是冷漠疏遠,會對兒童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關系都是相互的,因為兒童的自身性狀也會影響他人對他的反應。例如,一個溫順的小孩可能會讓父母更加溫情憐愛。

圖1.3 生態系統理論
尤里·布朗芬布倫納提出影響兒童發展的嵌套結構系統。
● 中系統是指家庭、鄰里、學校、日托機構和較大社會環境中其他因素之間的聯系。父母參與學校事務,家庭與學校加強溝通,都有利于兒童在學校有更好的表現。
● 外系統指的是更大的社會環境和網絡。大家庭網絡、社交圈、政策規章、社會服務項目,甚至父母工作單位關于休假與彈性工時的規定,都是可能影響兒童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
● 宏系統范圍最大,包括整個文化的價值觀、習俗、規則、資源。個體主義文化(如美國文化)更加看重個人的目標而非集體目標,強調兒童要盡早獨立,鼓勵同伴競爭。而集體主義文化(如中國和日本文化)則強調群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重視集體和合作。在貧窮國家,營養不良、落后的醫療衛生條件等問題會影響兒童的發展。
歷時系統呈現的是上述四種系統產生的影響和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隨時間的變化。新生命的降生可以極大地改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如果搬家,孩子就必須面對新學校、陌生的鄰里和伙伴。經濟形勢起起落落,就業率時升時降……所有這些變化都會影響兒童發展。布朗芬布倫納的理論提醒我們,各種不同因素都會對兒童發展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動態系統理論同樣關注嵌套系統如何相互作用及其隨著時間發展而產生的變化。這類理論基于數學和物理學中用來解釋復雜動態系統的模型。動態系統理論近年來備受關注,而且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員整合其他理論與研究成果,因此留到最后介紹。
眾所周知,人類行為類型豐富,十分復雜。我們幾乎不可能預測每個兒童會如何應對某個具體情境,也很難用單一原因解釋某一特定行為。例如,關于兒童對父母離異的反應,我們可以總結出大多數兒童感到悲傷或抑郁,其中不少學習成績下降,但是這些結論終究無法涵蓋所有兒童。有些兒童絲毫不為所動,甚至在父母離異之后更加開心,并且取得更大成就。(關于父母離異的后果,詳見第12章。)
結果出現之后,我們能找到具體原因嗎?一般不能。假如一個男孩在父母離異之后攻擊性增強(在學校打架或與朋友爭吵),其原因可能在于他失去父親的教導、母親抑郁、家庭收入縮減、鄰里關系緊張、轉學等一連串改變。實際上,男孩攻擊性增強可能是多種變量與情況的共同作用,而非由單一因素造成。
動態系統理論認為,男孩內部及周圍多層因素之間十分復雜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男孩如何應對父母離異。兒童內部因素包括自尊、處理復雜情緒的能力、與同伴互動的能力。兒童周圍的因素可能包括大家庭網絡、同伴的侵略性、在學校與人交流的情況、與父母的交流方式。另外,所處文化與社會對于離婚的普遍態度也很重要。生物學方面則需要考察侵略性基因傾向以及兒童情緒與大腦神經系統中生物化學變化的聯系。以上各因素初看顯得十分瑣碎混亂,令我們無法得出結論。但最終我們會從混亂中找到秩序。例如,父母離異之后,兒童可能變得十分迷茫、行為古怪。然后,在不同層次各變量的綜合作用下,兒童可能慢慢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如用侵略性行為消解沮喪。如果改變變量組合,那么兒童可能會形成不同模式,如逃避或抑郁。
動態系統理論在解決復雜兒童發展問題中的應用日益增多。近年來,研究人員應用該理論研究了嬰兒如何學會行走、伸手拿物體、感知形式,以及兒童如何學習新詞、理解情緒、與同伴互動、度過(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們可以把天性與教養放在一邊,研究所有因素如何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影響兒童發展。
正如前文所述,心理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用于解釋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問題。我們希望讀者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能對兒童研究領域的不同理論有所了解。不同理論或多或少都對兒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同時,提出值得研究的新變量、新因素,有助于未來的理論研究。學生在學習這些理論時,不要期望某種理論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每種理論都對兒童和青少年研究有所貢獻,但沒有哪一種理論可以完全解釋復雜的人類發展問題。我們在研究進程中得到的新成果可能驗證(或推翻)之前某些理論,同時新理論也會不斷涌現。下節,我們會介紹研究兒童發展最重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