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兒童發展研究

研究人員如何發現兒童發展的模式?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不同年齡兒童的典型行為特征?我們如何搜集信息,驗證理論,并解決兒童與家庭面臨的問題?兒童發展領域采取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科學方法要求研究人員系統觀察兒童及其行為,搜集并利用相關數據驗證研究假設。如果假設得到數據支持,研究人員就可以斷定其理論是正確的。反之,研究人員則必須修改理論,甚至提出新的理論假設。本節將介紹兒童發展研究領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試圖對行為的特征進行描述,例如,行為發生的頻次和條件。觀察是描述行為的一種方法。自然觀察中,研究人員觀察自然環境(如家庭、學校、游戲場地等)中的兒童,記錄兒童什么時間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以及這一過程中的其他細節。假如你想了解學齡前兒童看書和學前準備的情況,可以去日托中心觀察兒童。如果兒童完全沒有這類行為怎么辦?觀察期間的活動不利于培養閱讀能力(如午休或游戲時間)又怎么辦?自然觀察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收集到真實行為的相關信息,但問題也很大,因為情況不可控,研究人員無法保證所要觀察的行為一定發生。

另一種描述性方法為結構式觀察,要求研究人員制造合適的情境,安排兒童入內(通常是實驗室,或家里、學校里的特定地點),觀察兒童的行為。例如,觀察兒童的閱讀興趣與學前準備的情況,你可以在某個房間里放入各式玩具和趣味讀本。你可以觀察兒童是否選擇閱讀,閱讀時間多長,如何閱讀。因此,結構式觀察的研究環境比自然觀察更加可控。但是,以這種方式觀察的不是生活中的真實情況與行為方式。不管使用哪種觀察方式,信息收集者不能帶著預期結果進行觀察。否則,個人想法會影響觀察過程和研究結果,即出現觀察者偏差。

研究人員除了觀察兒童的行為,還可以搜集兒童的自我報告,或兒童對于某個話題相關問題的直接回答。例如,你可以詢問兒童是否喜歡閱讀,閱讀頻率如何等等問題。調查既可以是面對面的訪問,也可以是書面的調查問卷。自我報告法要求實驗對象記憶準確、回答清楚。有些兒童這方面能力較強,有些較弱,實驗對象能力的差別可能導致研究結論發生偏差,這也是自我報告法的最大缺陷。另外,兒童有時可能覺得真實的答案不太好,于是推測研究人員的喜好來回答問題。采訪者還要避免引導兒童做出某種反應。采訪者的問題類型、提問方式,或無意識的非語言信號,例如身體動作或面部表情,都有可能在無意間誤導兒童。

此外,研究人員還可以進行個案研究,即對單個或少數兒童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個案研究意在對個人進行詳細的描述,通常針對個人某些具體行為進行研究。個案研究通常關注特殊兒童,如發展遲緩或異常優秀的兒童。這類研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包括細致的重復觀察(自然觀察與結構式觀察結合)、標準測試與非正式評估、自我報告、生理測試(測量如大腦活動、心率等),以及具體活動期間的呼吸方式。例如,你可以通過研究閱讀能力較強的兒童,了解閱讀能力發展的原因與方式,或通過研究閱讀障礙兒童,找出閱讀障礙的原因。

描述性研究方法能夠提供某一行為的相關信息,因此常常為發展研究提供基礎支撐。但這些方法并非萬能,我們還需要其他方法來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

相關性研究方法

假設我們要回答下面這個問題: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父母為學齡前兒童閱讀的時間有關系嗎?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樣的觀察呢?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要求學齡前兒童的父母詳細記錄下每次為孩子閱讀的時間,即寫閱讀日志。六周之后,收集閱讀日志,并計算父母為兒童閱讀的平均時間。等到兒童上了二年級,將兒童在標準閱讀測試中的分數與學齡前閱讀平均時間進行比較。假設我們做了這個研究,圖1.4為可能搜集到的相關數據。表格數據表明,學齡前閱讀時間越長,兒童在二年級閱讀測試中越可能得高分,相反則越可能得低分。使用相關性方法,研究者需衡量兩個或多個變量的相關性。

相關系數用來表明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相關的方向和程度。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計算出一個相關系數,表示學齡前閱讀平均時間與二年級閱讀分數之間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用r表示)的取值范圍為-1.0≤r≤+1.0。正系數(0.0≤r≤+1.0)表明兩個變量的關系為正相關。換言之,一變量數值變高,另一變量數值也隨之變高,反之亦然。圖1.4顯示的是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1。系數的大小表示相關的程度。圖1.4顯示強正相關(+0.81),即學齡前閱讀時間越長,二年級閱讀分數就越高,且二者相關性強。

接下來是負相關的例子。如果要求剛剛生產的媽媽估測懷孕期間平均每周所喝的含酒精飲品量,結果會如何呢?酒精消耗量與嬰兒出生體重之間有關系嗎?圖1.5為假想數據,相關系數為-0.84。負系數(-1.0≤r≤0.0)表明兩個變量之間呈負相關:一變量值越大,另一變量值越小,反之亦然。圖表中清楚顯示,酒精攝入量越多,嬰兒出生的體重就越輕,且二者相關性強。

以上例子充分顯示了相關性研究的重要作用。如果以上研究確實存在,我們就可以了解,父母為學齡前兒童閱讀時間越長,兒童二年級的閱讀分數就會越高;酒精攝入量越多,嬰兒出生時體重就越輕。兩個結論都為父母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但我們也必須清楚相關性研究的一大缺點: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相關性研究可以證明兩個變量彼此相關,但我們不能據此斷定何為因、何為果。例如,飲酒較多的女性比不飲酒女性更容易抽煙、缺乏營養。到底是酒精導致出生體重下降,還是抽煙情況、營養不足等未統計的其他因素呢?閱讀研究中,學齡前閱讀時間長,導致兒童閱讀能力更強,似乎聽起來很合理,但真正的因果順序可能剛好相反。例如,兒童有可能繼承了“閱讀能力”,導致有些兒童天生就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有些則閱讀能力較差。為“閱讀能力”較高的兒童閱讀更加有趣,因為他們更加專心,提出的問題也比較有趣,而且其行為方式也鼓勵父母花更多時間為他們閱讀。這樣一來,結論就成了兒童因“閱讀能力”較高(以二年級標準測試結果為參照)而促使父母花更多時間為他們閱讀,而非相反。

圖1.4 正相關

假設二年級閱讀分數與父母為學齡前兒童閱讀時間相關,相關系數為+0.81。藍線為擬合線。

圖1.5 負相關

假設嬰兒出生時體重與母親妊娠期攝入酒精量相關,相關系數為-0.84。藍線為擬合線。

研究人員認識到,兩個變量可能形成十分復雜的相互聯系,影響著兒童的行為和發展。在系統理論的討論中,我們提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試圖通過衡量多個變量來描述這種復雜關系。有時研究人員會計算路徑分析系數——顯示不同變量相互關系的多組相關性。在發展研究中,研究人員往往利用路徑分析,預測兒童發展的結果。例如,薩拉·佩德森與同事有意研究兒童的孤獨感,因其可能與抑郁、行為問題、整體健康有重要聯系。研究人員針對12~13歲的兒童進行了孤獨感調查,提出了多個變量。兒童在6~7歲時,由母親與老師對其破壞性、焦慮和孤僻程度做出評價。研究人員還調查兒童有沒有被同伴拒絕或討厭,如果有,則進一步調查這一狀態持續了多長時間、其間兒童有多少朋友等問題。這些調查分別在兒童8~9歲和10~11歲時各進行一次。圖1.6顯示了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例如,6~7歲兒童的破壞性與8~9歲的同伴拒斥呈正相關(r=0.36),與8~9歲的朋友數量呈負相關(r=-0.16)。相關性最強的是8~9歲的同伴拒斥與10~11歲的同伴拒斥(r=0.40)。圖表右側顯示同伴拒斥嚴重、朋友少的兒童,更加感到孤獨。圖表還表明,孤獨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兒童更早時期的破壞性、焦慮、孤僻。像這樣的路徑分析可以顯示多個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

圖1.6 路徑分析舉例

該圖表顯示的是12~13歲兒童孤獨感的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即使是研究一組復雜關系,我們仍無法確定何為因、何為果。兒童是因為遭受同伴拒斥而感到孤獨,還是因為孤獨傷心而獨處,進而招致同伴拒斥呢?同一組相關性,可以有多種解讀方法。因此,相關性不等同于因果性。最終研究人員采用實驗方法,以期可以判斷因果。

實驗研究方法

我們如何才能證明某種閱讀指導有助于兒童閱讀能力的提升呢?思考一下圖1.7所示的假設實驗。研究人員隨意挑選50名閱讀能力低于年級平均水平兩年的二年級學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25人。實驗組25人接受閱讀指導,注重語言基本發音(音素),通過發音學習新詞。控制組25人則接受全校統一的閱讀指導。除了閱讀指導不同以外,研究人員盡可能保證其他因素相同,如等量的閱讀指導、同樣的指導老師、相同的指導時間等。目的在于確保兩個組別之間只有一個變量——閱讀指導的類型。這一變量稱為自變量,即研究人員在實驗中所操控的變量。研究人員操控自變量,必須保證可能影響閱讀能力提升的其他因素不變,包括閱讀能力落后程度、老師、時間等。閱讀指導結束后,我們可以評估每個兒童的水平,比較兩組兒童正確發音的單詞數量與閱讀指定文章的速度。正確發音的單詞數量與閱讀速度是因變量,即測試結果,它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

通過實驗,研究人員可以系統控制自變量,考察其變化是否引起因變量的變化。如果實驗操作得當,兩組之間的唯一區別是閱讀指導類型不同:實驗組接受以音素為基礎的閱讀指導,而控制組接受全校統一的閱讀指導。如果觀察得出兩組兒童閱讀準確度與速度存在差距,例如,實驗組準確度與速度遠高于控制組,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認定以音素為基礎的閱讀指導是導致兩組差距的原因。原因還可能是什么呢?兩組兒童在相同的時間,接受同樣老師的等量閱讀指導,只有閱讀指導類型不同。

當然,研究人員也無法完全控制實驗中的每個因素。每個孩子在閱讀指導期間注意力集中程度、練習的閱讀量等都有差異。孩子的家庭環境也大不相同,家庭閱讀環境和具體的閱讀指導或多或少也有不同。這些因素對閱讀準確度與速度有所影響,因此我們分組時會采取隨機分配的方式,避免以上因素產生明顯影響。在隨機分配的情況下,每名參與者分配到各個組別的概率相同。這樣就不太可能出現某些極端情況,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全部分到控制組,或家庭閱讀環境好的兒童全部分到實驗組。

圖1.7 假設實驗

該假設實驗旨在研究以音素為基礎的閱讀指導對閱讀準確度與速度有何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系統控制自變量(IV),考察其對于因變量(DV)的影響。如果確保閱讀指導類型是唯一自變量,那么一旦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閱讀準確度與速度出現差異,原因就只能是閱讀指導類型不同。只有實驗才能判定因果關系。這次實驗中,你能想到哪些與閱讀能力相關但操控比較困難的因素?

如果實驗結果顯示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就可以確定二者為因果關系。上例中,我們可以證明以音素為基礎的閱讀指導可以幫助閱讀能力較差的兒童提升閱讀準確度與速度。但是要研究閱讀障礙背后的因果規律,如產前酒精攝入量與閱讀障礙的關系,怎么實驗呢?顯而易見,為了觀察婦女產前酒精攝入量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而要求婦女妊娠期飲酒是不道德的行為。

由此可見,實驗方法的一大缺點是:研究人員必須時刻考慮對自變量的操控是否符合道德。還是回到關于學齡前閱讀與二年級閱讀成績的討論上,二者存在相關性,但并非因果關系。這種情況下進行實驗符合道德嗎?我們能否要求某些父母多為學齡前子女閱讀,某些父母少讀,甚至不讀呢?能否將父母與子女隨機分配到兩個組別?一旦實驗過程的任何條件對兒童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那么實驗就很難符合道德。

在人類實驗不道德的情況下,我們有時需要借助動物研究。例如,我們在研究飲酒量對懷孕的影響時,就利用了老鼠和其他動物(動物權利保護者認為這種實驗也不道德,現在動物研究也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但是,動物研究有時也不適用,例如,我們不可能利用猴子或老鼠進行學齡前閱讀實驗。如果人類實驗涉及道德問題或者可行性問題而無法開展,我們就只能選擇相關性研究方法。

總而言之,相關性方法的優點是不必對變量進行實驗操作,就可以證明不同變量之間的聯系。其主要缺點在于只能得出變量相關性,而非因果性。實驗方法的一大優點是,如實驗操作得當,就可以證明因果關系,缺點是兒童發展理論的研究領域有些實驗不符道德,無法開展。

發展評價方法

兒童發展理論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如何發展變化。不管是利用描述性方法、相關性方法,還是實驗方法,研究人員都需要比較不同時間或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觀察結果。這就需要用到橫向研究方法或縱向研究方法。

橫向研究方法要求研究人員在同一時間點對不同年齡組別的兒童進行比較。例如,利用橫向研究方法研究個位數字短時記憶的發展變化。受試者分為一年級組、四年級組和青少年組。每人會聽到一組個位數字錄音(例如,3、7、5、9),隨后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準確復述所聽到的數字。受試者聽錄音的同時,還要在電腦上玩游戲,這一設置是為了分散受試者的注意力,阻止他們復述或練習。該實驗旨在研究受試者在無法練習的情況下對數字的記憶情況。實驗結果顯示,一年級學生平均復述3.6個數字,四年級學生平均復述4.5個數字,而青少年平均復述5.4個數字。研究人員通過橫向研究的方法證明:年齡越大,短時記憶越強。

另一種方法是縱向研究方法,即在不同時間對同一組受試者做相同測試,從而比較受試者在不同年齡的表現。研究人員可以比較觀察結果,得出受試者成長過程中的變化。以南?!ぐ窦捌渫碌目v向研究為例,研究人員利用多項指標評估兒童進行親社會行為或助人行為的頻率。研究人員對一組32名兒童進行跟蹤調查,從4歲到24歲,每兩年調查一次。結果表明,兒童發展過程中親社會行為方面的個人差異相對來說較為穩定一致。學齡前(4歲)最愿意幫助別人的兒童,到了童年中期、青春期,甚至青年時期,都表現出比別人更強的親社會傾向與行為。

橫向和縱向研究方法各有千秋??v向研究方法對發展的研究更為直觀。通過跟蹤調查,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同一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行為、態度、性格等是否改變、如何改變??v向研究方法的缺點在于,研究歷時過長,難以保證受試者的持續參與。例如,艾森伯格與同事進行實驗之初,實驗對象共有37名兒童。實驗過程中,有些兒童搬家,失去聯系;一名受試者前期配合研究,成年之后卻拒絕參與調查??梢韵胍?,受試者退出研究,其原因五花八門:單純覺得無聊、失去興趣、時間不夠、罹患疾病,甚至死亡。

縱向研究方法的一大嚴重問題在于差異退出。如果受試者由于研究本身的性質而退出,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將受到影響。例如,親社會傾向最弱的受試者退出以上研究,研究結果將會高估大多數人的親社會傾向。而且,有些受試者研究之初(兒童時期)樂于配合,但后來卻越來越不配合,甚至退出研究。如果發生類似情況,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往往會過高估計親社會行為的穩定性,因為親社會行為最不穩定的受試者已經退出研究。顯而易見,縱向研究方法時間跨度越長,越有可能出現受試者退出的情況。另外,此類研究的時間跨度過大,顯得不切實際。大多數研究人員真的愿意花20年時間完成一個研究嗎?20年之后,他們及其所在的研究領域真的還有興趣研究同樣的問題嗎?

橫向研究方法的主要優點在于耗時相對較短。研究人員不必苦苦等待受試者發育成長,而是利用橫向研究方法截取某一個時間點不同年齡的相關數據。這種方法的缺點則是不同組別的受試者年齡、智力、體力等都不一樣,而這些區別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上文提及的短時記憶研究中,一年級、四年級學生與成人分別是三組不同的人。這樣一來,當我們比較三組的記憶能力時,如何能保證造成記憶能力差別的原因是年齡差距,而非個人之間的區別呢?

正如短時記憶研究中的情況一樣,假使不同年齡組別之間差距過大,可能會產生世代效應。世代效應是指不同成長時期的獨特經驗導致人們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或其他特性。由于幾十年間教育、技術、醫藥、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巨大變化,這個時代的兒童與幾十年之前的兒童有著迥異的成長經歷。例如,現在一年級學生的成長經歷,必然不同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或越戰時期的孩子。

為了充分利用兩種研究方法的長處,研究人員采用了橫向、縱向研究方法混合的設計。圖1.8即為一例。研究之初(2002年)采用橫向研究方法,研究人員同時研究4歲、8歲、12歲、16歲四組兒童。然后,研究人員利用縱向研究方法對兒童的發展進行跟蹤調查,每四年對同一批兒童進行調查研究。注意,2002年4歲的孩子到2006年時變成8歲,以此類推。這種研究方法有時也稱交叉滯后設計或序貫設計。

圖1.8 混合設計

利用混合設計方法研究發展問題,研究人員同時研究不同年齡的兒童(橫向研究方法),然后重復調查同一批兒童,跟蹤調查兒童的發展情況(縱向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操作復雜,耗時長,較少見于發展研究領域。

不管使用相關性方法、實驗方法,還是橫向研究方法、縱向研究方法、混合設計方法,研究人員都必須認真保護每位研究受試者的個人權利。下面就介紹一下兒童研究的倫理討論。

兒童研究倫理

兒童領域的研究人員必須遵循美國心理協會(APA)和兒童發展研究協會(SRCD)規定的倫理準則。以下為倫理準則的重點概括:

● 風險與益處。只有當潛在益處大于任何已知風險時,研究人員才能開展研究,并完善研究設計與流程,保證研究結果價值超過研究過程中受試者可能遭受的損失、壓力與不便。

● 安全操作流程。研究人員須確保研究流程不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傷害,將壓力減到最低。一旦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研究人員必須與相關負責人或共事人員商討對策。

● 知情同意。研究人員須向受試者詳細解釋研究目的、流程、研究相關的已知風險與益處。實驗對象為未成年人時,須獲其本人父母或監護人的知情同意。

● 不可預見的后果。一旦研究流程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人員須盡力補救。另外,如研究過程中所需收集的信息可能影響兒童健康,研究人員須與兒童父母、監護人,或相關專家進行商討,盡力幫助兒童。

● 保密性。研究人員須保證對受試者個人信息進行保密,絕不向任何人泄露受試者姓名及其他身份信息。除非征得受試者事先同意,研究人員不得將此類信息錄入任何書面研究報告。大多數研究報告只需多名受試者的平均或累計數值。如須給出受試者的個人數據,必須匿名。

為保證研究人員遵循以上倫理準則,所有研究項目須首先獲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批準。大多數大學都設有專業人士組成的倫理審查委員會,主要審查研究提案。委員會主要審查研究的潛在益處是否超過潛在風險,研究人員是否獲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保護受試者隱私,并符合所有其他倫理準則。動物研究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倫理準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棱县| 井陉县| 枣阳市| 沂源县| 疏附县| 理塘县| 蕉岭县| 城步| 读书| 蒙自县| 剑阁县| 新宾| 江口县| 丹棱县| 西安市| 泸水县| 宝丰县| 张家港市| 嘉定区| 本溪市| 张北县| 扬州市| 邯郸市| 丰宁| 河南省| 泰来县| 临洮县| 大邑县| 夏津县| 彰化市| 偃师市| 易门县| 将乐县| 肃北| 桐柏县| 嵩明县| 吉木萨尔县| 山东| 青州市| 黑水县|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