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診斷抑郁癥
每5~6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的某個階段會患抑郁癥,這意味著抑郁癥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精神疾病。
無論在富有的國家還是貧窮的國家,抑郁癥的發病率都差不多,這說明抑郁癥并不是一個由貧窮或者現代生活模式引發的疾病。雖然社會和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抑郁癥的發病率,但總的來說,基因對抑郁癥發病的影響才是最大的。
抑郁癥第一次發病的時間通常在青少年的中期到40多歲。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在20歲之前就經歷了第一次抑郁癥發病。抑郁癥在不同的性別當中發病率不一樣,女性的抑郁癥發病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第一次發病高峰通常在20歲左右,下一次高峰是在四五十歲的時候。
抑郁癥是由很多癥狀組成的,其中沒有一個癥狀是抑郁癥獨有的。我們不能說有了某個癥狀,這個人就患有抑郁癥,抑郁癥的各種癥狀也會出現在其他精神疾病當中,比如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強迫癥等。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是,一系列的癥狀構成了抑郁癥,抑郁癥與其說是一種疾病,不如說是一種綜合征。抑郁癥的癥狀主要包括:持續兩周以上的消極情緒,興趣缺失,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內疚,有自殺的想法、計劃,甚至有自殺的嘗試,感到疲乏、缺乏能量,睡眠變多或者變少,體重和胃口發生明顯變化,難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難以做決策,因心理因素導致的行動遲緩、焦躁不安,等等。
抑郁癥和一般的情緒低落、傷心或者不開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一個人要符合抑郁癥的標準,至少要滿足前面說到的癥狀當中的5項,并且持續兩周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是抑郁癥。
焦慮可能會引發抑郁。抑郁癥病人當中有很多人都有焦慮的問題,幾乎有2/3的抑郁癥病人有符合臨床標準的焦慮癥。焦慮癥狀通常在抑郁癥發病前的一到兩年就出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焦慮癥狀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因為抑郁癥會導致一些人負責記憶的海馬神經元凋亡20%,所以抑郁癥病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會出現認知損失,比如記憶力、注意力下降,難以做決策,等等。很多抑郁癥患者明顯感覺思維變得比較模糊,不像之前那么清楚了。差不多一半的抑郁癥或者雙相情感障礙病人在痊愈后認知能力仍然得不到改善。科學家發現,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可以明顯增強抑郁癥病人的認知能力,并且效果在6個星期后仍能維持。促紅細胞生成素通常用于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后被發現在重性抑郁癥病人中也有效果。不過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這種激素,因為它會增加血液中的紅細胞密度,所以吸煙的人或者有血栓記錄的人都不適合服用它。
抑郁癥的另一個典型體驗是內疚和自責。抑郁癥患者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一無是處,“充滿負能量”。他們想要向人傾吐內心的痛苦和無助,卻又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對不起別人。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做好工作、好好生活,但抑郁期間因為缺乏心理能量,他們常常力有未逮,于是感到無助和后悔,甚至痛恨自己。我的微信公眾號“酷炫腦”后臺收到過一個留言:“其實,如果能說出來,抑郁癥也不會到自殺的地步。有時候對于抑郁癥病人來說,說出來會顯得矯情。我們會一直不斷地承受著別人不以為然的痛苦,但每次在要說出口時就又不想說了。”
抑郁癥還會體現在行為的各個方面,比如呼吸的時候會有深深的“嘆氣樣呼吸”,表情減少,肩膀下垂,步伐沉重,等等。
有時,抑郁癥患者還會出現一些明顯不真實的消極念頭,或是出現幻覺。若干年前我有一個遠渡重洋去大洋洲留學的朋友,我們好幾年沒聯系,有一天她突然在網上和我聊起來,告訴我她得了抑郁癥。她說:“最近不知道為什么,洗澡的時候常會聽到有人說話,關了水之后又什么聲音都沒有了。”她一個人住,很害怕是不是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我告訴她,幻覺也是抑郁癥患者可能出現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