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俗稱“開門七件事”,無論是對王公貴族,還是對普通百姓而言,飲食都是維持生命的必需手段。在此基礎上,對于美食家而言,飲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而對于心理學家和醫學家而言,飲食還是一種減壓方式。據專家研究,心理壓力是可以“吃進去”的。
心理學家指出,食物與人的情緒有著微妙的關系:巧克力、堅果、香蕉、西紅柿等可以讓人心情變好,當情緒低落時,人們可以吃這些甜點和水果來提升情緒;牛奶、咖啡和蜂蜜,也可以適時地調整人們的精神狀態,幫助人睡眠、驅除疲勞或醒腦。
醫學研究發現,當壓力產生后會導致生理上的變化,如增加分泌升糖激素、腎上腺素以刺激交感神經,使得心跳加快、肌肉緊繃、代謝率提高,同時也可導致能量消耗增加,身體氧化壓力上升。當遇到這些問題時,“吃”能夠幫上人們的大忙。
其實,飲食對壓力的驅逐,不僅僅反映在生理方面,還包括心理層面。撇開生物學上的解釋,一道誘人的美食擺在人們面前,僅通過視覺、嗅覺、味覺似乎就能調動我們的積極性與興奮感。食物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幸福的味道。
沉重的生活負擔、繁忙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當前社會激烈的“快餐式”生活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令人們苦不堪言。如何減壓?在藥物、運動之后,飲食又作為一種新的減壓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科學膳食,合理搭配,用食物調理我們的身體機能,調節我們的情緒,將壓力“吃進去”!
1.補鋅也能補“心”——補鋅減壓
生活中處處是壓力,網絡熱門詞匯“鴨梨山大”也反映了人們對于壓力的無奈。職場壓力、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各式各樣的壓力挑戰著人們身體和心理的承載極限,如何減壓就成了人們當下保證生活、工作質量的必修課,食物減壓也隨之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在眾多減壓食物中,含鋅食物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
鋅是人類自遠古時期就知道的化學元素之一,鋅元素的運用歷史悠久,大約三千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用一種鋅制劑——卡拉明來治療皮膚病。1869年,Raulin于生活機體中發現鋅的存在,1963年,首例人體鋅缺乏病被發現,自此,鋅開始納入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受到愈發廣泛的重視。
鋅被譽為“生命之花”,“智力之源”。作為生命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鋅廣泛分布于人體之中,人的神經、免疫、血液、骨骼和消化系統中均有鋅的存在。大量實驗研究表明,當人體出現鋅缺乏時,會引發各種不良反應,導致負面心理出現,情感穩定性下降,陰郁、多疑、活動意志減低。
在醫學研究中,壓力被認為是身體備戰狀態的反應,是人們面對某種情形、某件事物所具有的潛在威脅性、不確定性所引發出來的緊張狀態,當人們感到壓力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這些荷爾蒙通過血管流淌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各種不適狀態隨之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縮、手心出汗,嚴重時甚至會惡心、嘔吐,此時可以適當吃些富含鋅的食物,鋅能夠平衡血糖,使荷爾蒙運作正常。
對于青少年而言,其壓力來源最主要是學業,尤其升學考試,每年中考、高考來臨之時,醫生往往建議考生們多吃一些含鋅的食物,一方面,鋅能促使味蕾細胞的再生,有效恢復味覺并促進食欲;另一方面,鋅還有助于減輕眼疲勞。此外,鋅也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元素,在提高智力、增強免疫、促進細胞的生長、分裂與再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加拿大等歐美發達國家,補鋅被列為強國戰略的一部分,學校和幼兒園會每年定期組織為孩子補鋅。
鋅也是孕婦們減壓的必備食物元素。鋅與生長發育密切相關,Root于1979年證明缺鋅的大鼠垂體和血液中生長激素含量顯著減少,影響胚胎生長發育。懷孕后的婦女血漿中鋅的含量往往低于普通人,處于正常值的低限或臨界點,而且孕婦由于孕期口味單一、妊娠反應等,鋅的攝入量不足。孕婦在孕期不僅要承擔自身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鋅量,還需提供胎兒的鋅量,攝入足量的鋅,才能既保證孕婦的身心健康、消減孕期反應所帶來的壓力,又能保證胎兒的良好發育與生長。特別對于一些食欲不振、易頭暈乏力、厭惡油膩、晨起嘔吐等妊娠反應比較激烈的孕婦,補鋅尤為重要。
生活中,富含鋅的食物較為普遍,許多食物或多或少均有鋅元素的成分,其中含鋅量較高的為動物的瘦肉、肝臟、蛋類及牡蠣等,據化驗,每100克動物性食品中含鋅3~5毫克,且動物性蛋白質分解后所產生的氨基酸還能進一步促進鋅的吸收。在所有的植物類食物中,堅果類含鋅量較高,如花生、核桃等,水果中以蘋果的鋅含量最高;此外,鋅含量比較高的還有豆類、花生、小米、蘿卜、大白菜等,中藥中的枸杞、熟地、桑葚、人參、杜仲等含鋅量也較高。
營養專家特定了許多有效的補鋅食譜。以含鋅量十分豐富的牡蠣為例,牡蠣粥、牡蠣煮面條、天然牡蠣湯、牡蠣炒青蘿卜絲等均是理想又簡便的補鋅菜單。下面簡單介紹其中的兩個:
(1)天然牡蠣湯:將牡蠣肉60克洗凈,切小片;紫菜洗凈放入大碗中,加清湯、蠣肉片、蔥花、細姜絲,放入蒸鍋蒸30分鐘。最后取出加入精鹽、味精、胡椒粉、紹酒調勻。這個湯操作十分簡便,可作為家庭吃飯時的配湯。(2)牡蠣粥:這個做法非常簡單,普通的白米粥熬得差不多時,放入牡蠣及切細的小芹菜或大白菜,油鹽可按個人口味添加。
補鋅需注意季節性。夏季由于高溫,食欲差,人們進食量少,攝鋅量必然減少,再加上大量出汗所造成的鋅流失,補鋅量應高于其他三季。
補鋅還要謹防藥物干擾。不少藥物會干擾補鋅的效果,如維生素C與鋅結合生成不溶性復合物,四環素會與鋅結合生成絡合物,類似情況還有青霉胺、葉酸等。補鋅時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這些藥物。
雖說此“鋅”非彼“心”,但“鋅”能補“心”,生活中多重視鋅的作用,保證鋅含量的充足攝入,“鴨梨山大”下那顆沉重的“心”也就能越來越輕。
2.累了,就喝一杯咖啡——喝咖啡減壓
金融危機之際,日本民眾減壓有妙招,貓咖啡館就是一個好去處,品一杯咖啡,逗逗貓,借此放松心情。通常,日本大型的貓咖啡館會設置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是專門用來品嘗咖啡的,另一區域則是貓加咖啡。咖啡對于日本民眾而言,是十分流行且普遍的減壓飲品。
“咖啡”(Coffee)一詞源自埃塞俄比亞的一個名叫卡法(kaffa)的小鎮,在希臘語中“Kaweh”被寓意“力量與熱情”,與茶葉、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
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樹是在非洲之角發現的。當地土著部落將咖啡的果實磨碎做成球狀的丸子,是十分珍貴的食物,專供那些即將出征的戰士享用。古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熬煮成汁液飲用,以此助消化提精神。關于咖啡的起源有著種種不同的傳說,最為大眾所熟悉和樂道的是一個源自15世紀的牧羊人的故事,傳說一位也門牧羊人正在放牧,突然發現他的羊群吃下一種色澤微紅的漿果,爾后開始變得焦躁不安、興奮不已。牧羊人把這個神奇的景象告訴了一位修道士,修道士將漿果煮熟后提煉出一種味苦勁足、能驅趕困倦和睡意的液體,這就是咖啡了。古人的發現和傳說均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當人們還并不完全了解咖啡的具體功效時,就已經開始在生活實踐中將其作為提神醒腦的飲料。咖啡對于人情緒的影響毋庸置疑,現代科學實驗也表明,一般人每天吸收300毫克的咖啡因(約3杯煮泡咖啡的量),對一個人的機警和情緒會帶來好的影響,有助于人在壓力狀態下振奮精神和提高注意力。
曾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蔡斌就常喝咖啡減壓,女排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有著特殊感情的體育項目,在國際比賽上往往被寄予厚望,所以中國女排主教練的壓力可想而知。蔡斌的減壓方法就是喝杯咖啡。蔡斌曾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早在當國青隊主教練時,就是靠一杯杯的咖啡給自己減壓的。成為國家隊主教練后,壓力更大的他還是習慣用一杯咖啡來放松自己。喝喝咖啡,靜心思考問題,僅此足矣。
咖啡可以減壓,但飲用咖啡時應注意:(1)剛炒好的咖啡豆不宜馬上研磨泡制咖啡飲用,咖啡的最佳飲用期為炒后一周,此時的咖啡最新鮮,香味口感最佳。(2)咖啡的飲用量以正式咖啡杯的分量為宜,普通咖啡適量一般為80~100毫升,且不要連續喝三四杯,若要連續喝三四杯,最好將咖啡的濃度沖淡,或加入大量的牛奶,也可調整糖分的配量,使咖啡既健康又符合個人口味。(3)咖啡應趁熱喝,即使是夏季,也是以熱咖啡為最宜。(4)切記不正確喝咖啡會影響睡眠。咖啡應在用餐后飲用,它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分解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幫助消化,同時避免因空腹喝咖啡帶來的對腸胃的刺激。不宜在晚飯后喝咖啡,否則會影響睡眠質量。
心情不好,精神壓力過大時,輕咽一口咖啡,提神醒腦,放松緊繃的神經。繁忙的上班族們,你的辦公桌上是否也有這樣一杯咖啡?
3.情有獨鐘的“糖”——控制糖分減壓
壓力過大,火氣上涌時,什么能使你迅速冷靜下來,大部分人會來杯冰水,但“滅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糖水在這時也許能取得人們意想不到的效果。英國《每日電訊》中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糖能幫助人們控制自我情緒,糖類給大腦提供的能量能幫助大腦在沖動時控制住自己。
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共同完成,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志愿者分成兩組,一組喝加了糖的檸檬水,另一組喝加了人造甜味劑的檸檬水。然后,兩組志愿者完成一系列會產生壓力的任務,如其中之一是當眾演講——志愿者們非但只有模糊不清的任務講解,還會遭到研究人員不斷地挑錯與挑釁。實驗結果顯示,喝了加糖檸檬水的志愿者小組面對研究人員的刁難反應的激烈程度要遠小于喝了人造甜味劑檸檬水的志愿者小組。參與研究的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因為葡萄糖的作用。葡萄糖可為大腦提供具有執行功能的能量,提高血液中的葡萄糖的含量,會更加有效地幫助大腦控制人的行為,包括抑制沖動。
糖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經人體吸收后立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提供人體能量。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能,植物的淀粉和動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儲存形式,人體所需要的60%~70%的能量由糖提供。許多研究證實,只要適量攝入,掌握食用的最佳時機,糖會是人體機能的有力補充。如洗浴時,適量攝取糖可防止虛脫,補充水和熱量;大量運動耗能后,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提供熱能;疲勞饑餓、頭暈惡心時,糖可被迅速吸收,提高人體的血糖含量,穩定情緒,幫助身體恢復正常;飯后吃點含糖甜品,有助于人在學習工作時,補充能量,精力充沛。據報道,美國科學家對千余名中小學生進行實驗調查,結果顯示,飯后吃些甜品,下午1~2節課打瞌睡者為2%,而未吃甜品者卻高達11%。此外,另一項對數百名駕駛員的試驗結果表明,當駕駛員們按要求每天下午2點吃含糖食品或飲用含糖飲料時,發生車禍的概率會減少。
生活中含糖食品眾多,蛋糕、糖果、餅干、罐頭、碳酸飲料等等,人們可根據個人愛好隨意挑選,但切記不要過量,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過多食用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食糖過多的不良影響也十分明顯:首先食糖過多會干預體內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積;其次,食糖過多還會影響人體鈣質的代謝,當食糖量達到總食量的16%~18%時,就會引起體內鈣質代謝紊亂,妨礙體內的鈣化作用。日本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兒童過多食用含糖物品是小兒骨折率增加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不恰當的時間里吃甜食會影響正常食欲,食糖過多,會使人產生飽腹感,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量,進而導致多種營養素缺乏,長期如此,營養狀況令人堪憂。
生活中的壓力不可避免,如何從繁重的壓力下解放出來似乎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減壓的方式多種多樣,任何人都樂意選擇更為簡便的減壓方式,每天攝入適當的糖量,一塊蛋糕、一顆糖果也是減壓的法寶。
4.每天喝一杯牛奶——喝牛奶減壓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拉底將牛奶稱為人類“最接近完美的食品”。的確,牛奶幾乎涵蓋了現今人們所知的全部維生素及多種免疫活性因子,營養既豐富又全面。牛奶也是最好的減壓劑之一,科學家證實,牛奶中的多種營養素,雖不能根除人們壓力的根源,卻可以緩解壓力對人們的沖擊。牛奶對人情緒的穩定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牛奶有助于睡眠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識,大多數失眠者都曾收到醫生這樣的建議:睡前喝一杯牛奶。美國研究者發現,牛奶中含有的右旋色氨酸和一種類似嗎啡的天然嗎啡類物質有鎮靜、平衡和催眠的作用,牛奶中的氨基酸可以促使人的大腦內產生更多的5-羥色胺,5-羥色胺正是睡眠產生的原因。研究者們還在牛奶中發現了另一種具有鎮靜作用的蛋白質——酪蛋白水解物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夠降低血糖、皮質醇(人處于壓力狀態下易分泌的壓力荷爾蒙),達到減壓的效果。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發現,嬰兒們喝完牛奶后之所以會變得平靜,正是因為這種酪蛋白的蛋白質在起作用。此外,牛奶中的礦物質鈣、鎂、鉀和鋅等金屬元素也是輔助睡眠的因素。研究表明,鉀能平穩情緒、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并減少婦女在經期的失血量,其在神經沖動的傳導、血液的凝固以及人體細胞機能的活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鎂同樣也在神經沖動的傳導、具有神經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質正常水平的維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效。并且,在經期的后半段,鎂還有助于身體放松和心理調節,消除緊張,減輕壓力。因此,美國一位婦產科專家曾建議孕婦們每晚睡前喝一杯加蜂蜜的熱牛奶,其中,牛奶富含鉀,蜂蜜富含鎂。婦女在月經前和月經期間的情緒波動及身體不適也可通過飲用牛奶來緩解。
牛奶在改善人的不良情緒上也有著令人驚喜的功效。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喝一大杯牛奶,安定心神。一些專家在探索營養素時發現,人的大腦在代謝中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來更新自己,如果供應不足,大腦就會產生疲倦、思維渙散、情緒不穩的狀況。營養與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牛奶中的各種營養元素能積極穩定人在壓力狀態下的負面情緒。當壓力過大和心情緊張時,人體會消耗更多的維生素C、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這時牛奶中充裕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便可立即提供補給。此外,牛奶中的鈣是天然的神經系統穩定劑,當心緒煩躁,想發脾氣時,含鈣高的牛奶有穩定情緒的效果。
牛奶對高考學生尤為重要。每年五六月高考臨近之際,高三考生的飲食成為家長們的頭等大事,在高考復習的收尾階段,健康的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營養保健專家指出,牛奶正是一種有助于補腦健智、消除疲勞、緩解壓力的飲品,考生每天一杯奶,是十分必要的。高考學生往往對腦力的消耗很大,而且考生容易因為用腦過度、心情緊張而造成失眠,睡前一杯熱牛奶,有助于保證考生們的安穩入睡和健康成長。專家表示,除純牛奶之外,還可選擇高鈣奶或谷物奶,這類牛奶中富含的營養物質更適合高考學生。當前市面上常見的高鈣奶中,每100毫升牛奶含鈣量高達125毫克,適合于用腦過度的考生補充足夠的鈣質。而谷物奶還包括花生和黑芝麻等營養物質,除平衡情緒外還有助于增強記憶力,增添谷物的營養。
牛奶和蜂蜜是經典的搭配,此外,牛奶里還可以加蔗糖,蔗糖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液分解,之后轉化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有些家長會專門為孩子購買葡萄糖,其實大可不必,葡萄糖的用量難以控制且甜度低不被孩子所接受,其實大可通過牛奶加蔗糖這一簡單方式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牛奶一般人均可食用,其中,脫脂奶適合老年人、血壓偏高的人群,高鈣奶適合少兒、失眠者、情緒不穩定者以及工作壓力大的女性。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的牛奶種類。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不宜喝過多的牛奶。不少老年人會選擇喝牛奶補鈣、促進睡眠,但是過多飲用牛奶可能會導致老年人白內障的發生。牛奶中5%的乳糖極易沉積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狀體上,當蛋白質發生變性,會引起晶狀體透明度的降低,從而誘發老年性白內障或者加重原本的白內障病情。
還有一種常識性錯誤即牛奶和藥物同飲。有人認為牛奶服藥一舉兩得,這其實是個錯誤的想法。其一,牛奶服藥,會大大降低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其二,牛奶及其奶制品中含有許多鈣、鐵等離子,會和某些藥物(如四環素類等)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穩定的絡合物或難溶性的鹽,阻礙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有些藥物甚至會被這些離子所破壞,不僅降低藥效,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其他危害。因此,在服藥前后1~2小時內最好不要飲用牛奶。
牛奶營養豐富毋庸置疑,每天喝牛奶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沒有什么絕對的好東西。因為過猶不及,牛奶亦是如此,世界上的好東西也需要合理恰當地利用,牛奶減壓,要用正確的方式把壓力喝進去。
5.吃根香蕉,吃掉壓力——吃香蕉減壓
生活中的壓力是可以“吃”掉的,想要減壓時,水果中的首選就是香蕉。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因為吃香蕉獲得了無窮的智慧,從而使香蕉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在眾多水果中脫穎而出,被賦予“智慧之果”的美稱。香蕉,確實是一種“不平凡”的水果,它神奇的養生功效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既可補充能量,美容養顏,還可延年益壽。香蕉還是減壓的好選擇,歐洲人將香蕉稱為“快樂水果”。
香蕉屬芭蕉科植物,廣泛種植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它富含礦物質元素包括鈣、鐵、鉀、鎂、磷等,以及各類維生素如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P等,還有豐富的纖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淀粉、膠質,是一種營養豐富的佳果。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香蕉性寒,有清熱潤肺、止煩渴、填精髓、解酒毒等功效,香蕉果肉、皮、花、根均可入藥,一身是寶。
香蕉內所含的泛酸等成分是人體的“開心激素”,能緩解壓力,排除緊張,使人愉悅。德國研究人員表示,香蕉對抑郁和情緒不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它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化學物質,緩和緊張的情緒。香蕉中含有一種特殊的生物堿,它能促使人體內產生刺激大腦神經系統、使人興奮樂觀的血清素。此外一根香蕉平均含有500毫克的鉀,鉀有助于人體降低血壓,控制水分平衡,同芹菜、檸檬相似,香蕉里的芳香劑和鉀元素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大腦的信息接收能力。“大笑姑婆”吳君如就喜歡通過吃香蕉的方式減壓。拍戲有時會給演員帶來心理上的抑郁,吳君如就曾因精神壓力過大導致臉上出現濕疹、睡后頸椎疼痛、頭暈等一系列問題,于是醫生建議她拍戲時一天吃3根香蕉。香蕉對緩解吳君如的情緒起了很大的幫助,此后拍完哭戲,吳君如都會吃上一根香蕉。
香蕉雖好,但過量食用也可能引起微量元素比例失調。由于香蕉中含有較多的鎂、鉀等元素,一次性食用大量香蕉,會造成人體血液中短時間內鎂、鉀含量急劇增加,引起鉀、鈉、鈣、鎂等元素的比例失調,危害健康。特別是空腹時食用,會使血液中鉀元素成分大幅度增加,當高于正常濃度5.5毫摩爾/升時,將抑制人的心血管系統正常運行,人體出現明顯的麻木嗜睡乏力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出現心臟傳導阻滯、心律不齊,這時如果開車極易發生交通事故,因此駕駛員尤其禁止空腹吃香蕉。其次,過多食用香蕉還會由于胃酸分泌驟減而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和情緒起伏波動。
由于香蕉是熱帶、亞熱帶的水果,為了便于保存和運輸,往往還未全熟時蕉農就將其從樹上摘下入庫,于是人們購買的香蕉時常仍是青綠皮的,當人們使用這種未熟的香蕉時,非但不能減壓,反而會引起便秘。因為,沒有熟透的香蕉含有較多鞣酸,鞣酸對消化道起收斂作用,從而抑制胃腸液分泌及胃腸蠕動。
2007年的時候,國外音樂界就興起了一股吃香蕉風,很多演員在演出前都會吃根香蕉來“壓驚”,避免怯場,從容演出。香蕉既然有這樣的功效,那么在求職面試、趕赴考場,或參加競賽時,不妨來一根香蕉,穩定心態,“吃掉”壓力。
6.黑巧克力的心理減壓術——吃黑巧克力減壓
巧克力,又被譯為朱古力,其原料是一種名為Theobroma cacao的樹所結的豆,這種樹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巧克力起源甚早,美國研究人員在中美洲國家伯利茲北部的Colha遺址出土的一個有2600年歷史的黑色敞口陶瓶中發現了可可的殘余物。該研究發表在2007年7月18日的英國權威科學雜志《自然》上,研究者們聲稱,他們使用新型光譜分析技術在這個屬于公元前600年的陶瓶里發現了可可豆特有的化學成分。
直至今日,由于人們在巧克力的制造過程中的不斷嘗試和推新,根據所含成分的不同,巧克力被分為黑巧克力(或純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脫脂巧克力等。在眾多品種的巧克力中,黑巧克力具有獨特的優勢,《自然》雜志上曾刊登一篇《比較黑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的區別》的論文,研究者通過實驗將志愿者分為兩組,一組食用黑巧克力,另一組食用牛奶巧克力或者食用黑巧克力同時又飲牛奶,實驗結果發現,前一組志愿者的血液中抗氧化劑活性增強,而后一組志愿者的血液中抗氧化劑活性在原來的水平上下浮動,這說明黑巧克力的抗氧化作用更直接有效,牛奶可能會影響到巧克力中類固酮的吸收。
另一份研究顯示,黑巧克力更能緩解疲勞,減輕壓力。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的醫科博士邀請10名患有慢性疲勞癥的病人做研究,病人們按照實驗計劃被分為兩組,一組病人每日進食黑巧克力,另一組則食用染黑了的白巧克力,一個月后,將兩組食用的巧克力對換,再進食兩個月,發現吃黑巧克力的病人均有疲倦減輕的感覺,停食后則又恢復往日疲倦的狀態。所以說,想達到緩解疲勞的目的,黑巧克力是巧克力中的最優選擇。
關于黑巧克力減壓的原因,科學研究者們給出了許多解釋:首先,黑巧克力中含有黃烷醇和高分量的多酚及高含量可可粉。黃烷醇是一種人們在極度焦慮時能有效降低荷爾蒙水平,使人體內其他化學物質得到平衡的物質,《蛋白質組學研究雜志》報道說,當人在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兩個星期的“巧克力療法”,可以使由于壓力而導致的高應激荷爾蒙水平有所下降;多酚是一種良好的抗氧化功效的化學物質,能幫助改善人體腦內血清素的水平,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舒緩慢性疲勞癥;高含量的可可粉能活化腦內蛋白質,將蛋白質分解為“酵素”,以平緩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其次,黑巧克力能提高大腦內“塞洛托寧”的水平,有助于人們安定心神,更好應付緊張壓力。并且,黑巧克力中的可可堿——其苦味的來源,能有效刺激大腦皮層,使人在強壓狀態下集中注意力。
當前市面上黑巧克力品牌眾多,如何選購更為優質的品牌,經驗豐富的巧克力制作師們總結了“四覺法”——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視:可可含量與可可脂,這是黑巧克力的兩個最重要的指標,雖然可可含量是衡量黑巧克力營養成分的標準,但當可可含量超過80%時,口感較苦,大多數人難以接受,所以不必刻意追求高濃度,可根據個人口味適當挑選。可可脂是黑巧克力品質的重要保證之一,市面上一些廉價的黑巧克力常用代可可脂來替代純可可脂,導致巧克力口感、香味、營養成分產生巨大差別。嗅:香味,經過高溫烘焙的優質黑巧克力會散發一種濃郁中略帶酸味的獨特香味。聽:清脆聲,優質黑巧克力質地相對較硬,掰開時候有清脆響聲,且斷面相對平滑。味:融化速度和可可濃香,純正的黑巧克力融化速度一般慢于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且可可濃香也遠高于其他巧克力。
想吃巧克力時,不妨選擇黑巧克力,增加人的好心情。另外黑巧克力中的脂肪含量極低,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心情不好時吃一塊,也無須擔心身體發胖!
7.西紅柿,吃出好心情——吃西紅柿減壓
西紅柿,又名番茄,古名六月柿、喜報三元,在秘魯和墨西哥最初被稱為“狼桃”,而后更作為“愛情果”、“情人果”在歐洲廣為流傳,此外,由于西紅柿的色艷味美,還被譽為金蘋果、紅寶石。
相傳西紅柿起源于秘魯和墨西哥,是一種生長在森林里的野生果漿,成熟時色澤鮮艷,美麗誘人,卻無人敢食。在當地的傳說中,西紅柿被認為是一種有毒的果子,稱為“狼桃”,僅做觀賞之物。現今,西紅柿除生食、煮熟作為菜肴外,還被加工制成番茄醬、汁、罐頭,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品,也是全世界栽培最為普遍的果菜之一。
從中醫角度來看,西紅柿味甘、酸,性涼,微寒,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去熱排毒,養血補氣和增進食欲的功效。西紅柿還是果蔬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一種,營養專家表示,通常情況下人每天攝入一斤到二斤的西紅柿,就能滿足人體當天對維生素C全部的需求,所以生吃西紅柿對于維生素C缺乏者來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西紅柿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能有效緩解工作精神壓力所帶來的副作用。現今社會,人們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承受著巨大的工作精神壓力,尤其是坐在辦公室里的白領們,高負荷的腦力勞動迅速消耗著人們的神經和體力,而維生素C具有平衡心理壓力的功效,適當補充維生素C,不僅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應對緊張工作,使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盡可能地保持一種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心態。
尤其對女性而言,西紅柿靜心解壓的效果十分明顯。夏季持續的高溫極易使人焦躁惱怒,特別是女性,紛繁的工作、瑣碎的家事再加上燥熱的環境,女性的情緒波動往往較大,失眠、抑郁嚴重,如果能每天吃幾顆西紅柿,清熱降火,緩解一下緊繃的心情,對工作家庭是十分有益的。
西紅柿是生吃有效還是煮熟吃更能發揮作用呢?旅美中國學者、康奈爾大學劉瑞海教授領導的小組對此進行了研究。在實驗中,劉瑞海教授和研究員們將三組西紅柿樣本加熱至88℃,時間分別為2分鐘、一刻鐘和半小時,而后同生的未經加工的西紅柿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加熱的過程中,西紅柿的維生素C含量減少,與此同時,番茄紅素和其他抗氧化劑含量卻明顯增加。因此,生吃西紅柿能補充更多的維生素C,煮熟吃則側重于補充抗氧化劑。如果想要達到降壓清火的效果,直接洗凈食用即可,既簡單又直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