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5種能力 專注
- 贏在起點:孩子從優秀到卓越的36種能力
- 張振鵬
- 5251字
- 2013-12-25 17:01:12
一個人做事不專,這樣弄一點,那樣弄一點,既要翻譯,又要做小說,還要做批評,并且也要做詩,這怎么弄得好呢?
——(中國)魯迅
注意力并不是一種官能,相反,我認為它比那些拼合在一起的所謂的各種官能要有價值的多,沒有了注意力,所有的天賦和價值都失去了意義。
——(英國)夏洛特·梅森
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要經過它才能進來。
——(俄國)烏申斯基
所謂“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從更深刻的涵義上講,專注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就是這種精神和境界的反映。可以說,每個人對這個詞熟悉程度不亞于熟悉自己名字的程度,然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
專注,已經成為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心無旁騖,鎖定目標,堅持不懈,是需要孩子掌握的重要學習能力之一。
老獵人帶著自己的3個兒子去草原打獵。4個人來到草原上之后,老獵人讓3個兒子向草原的近處和遠處望去,然后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告訴我,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說:“我看到了我們手中的獵槍,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老獵人搖搖頭說:“不對。”老二接著回答說:“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獵槍、野兔,還有茫茫無際的草原。”老獵人還是搖搖頭說:“不對。”這時,老三回答說:“我只看到了野兔。”老獵人終于開心地笑了:“你答對了。”
由此可知,一個人想要捕獲自己的“獵物”就必須專注于“獵物”本身。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在學習上表現的不是令人很滿意,是因為孩子沒有專注在“學習”這個目標上,而是讓自己的目標游離了、分散了。孩子可能看到的太多,想到的也太多,比如人在課堂上而心卻游到了昨晚看的電視節目或玩的網絡游戲上,如此而已就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更不用說專注于目標了。
著名科學家牛頓就特別專注于目標,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他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度過的。每次做實驗時,牛頓總是通宵達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時一連幾個星期都在實驗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實驗做完為止。
據說牛頓有一次在做實驗時,一位朋友來看他,等了好半天,他也沒有出來。這位朋友餓了,便把牛頓作為午餐的燒雞吃掉,將骨頭留在盤子里走了。過了好長時間,牛頓從實驗室里走出來去吃飯,看到盤子里的雞骨頭,不禁笑道:“我以為我還沒吃飯,原來已經吃過了。”
牛頓在專注于工作時出現的這些軼事是不足為怪的,也正是這種高度的專注于目標的精神,讓牛頓在科學的領域建立了豐碩的成果。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都只是由于我對工作的專注和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注意力的這扇窗戶,智慧的陽光才能撒滿心田。可見,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會神地去做才能事半功倍。
2006年11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公布了“首次全國青少年注意力狀況”調查活動結果。調查顯示,被訪學生中自認為上課時能集中注意力的比例為58.8%,剛剛過半,而在自習時間,可以集中注意力者也只有48.6%的比例。其中大學生上課時能集中注意力的尚不足一半,比中學生低將近17%。上課走神現象在大學生中也十分常見。
在具體回答“能堅持多久集中精神地聽課”時,結果同樣不令人滿意。在一節課中能堅持集中注意力30分鐘以上的僅有39.7%,大部分只能堅持15~30分鐘。而在大學生中,更是僅有28.8%的人能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超過30分鐘。近八成青少年承認在上課時“有時走神”。
由此可知,中國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狀況有待提高。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有關專家指出,注意力是智力行為的本質特征之一。提高注意力水平,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如果沒有注意力,觀察和思維等認識活動也就不能正常進行了。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一個目標上,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孩子學習最大的敵人就是注意力渙散、不集中。實驗證明,集中注意力是孩子搞好學習的保證。學習的時候必須集中注意力,否則就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學會有效學習,就需要對孩子進行注意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專心,養成專心致志的優點,這樣,孩子的學習效率才能事半功倍。那么,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專注的能力呢?
培養方法一:讓孩子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成功雜志》在慶祝創刊60周年時,著名記者西奧多·瑞瑟在愛迪生實驗室外扎營3個星期,終于訪問到了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瑞瑟問:“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愛迪生這樣回答:“能夠將你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能力…… 你每天都在做事,不是嗎?每個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點起來,晚上11點睡覺,你就能夠做16個小時的事。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情。惟一的問題是,他們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假如你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上,你們就會成功。”
讓孩子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因為孩子的興趣一般會很快轉移,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局面:孩子今天學鋼琴、明天學電腦、后天再學繪畫,可是到頭來卻什么都沒有學好。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對培養專注能力往往起負面的影響。因此,父母完全有必要讓孩子學會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情。
9歲的李峰今年正上小學三年級,他的媽媽教育他要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所以,李峰每天一放學回家就會收起浮躁心,不看電視,也不去冰箱找吃的,而是一心準備寫作業。因為他記得媽媽說的話:“做功課是自己的事,會寫就表示上課很專心;如果有很多不會寫,就代表上課分心不夠認真,所以你自己要對自己的課業負責。回家后,你惟一要一心一意地做的就是寫好作業這件事。”
剛開始時,李峰的作業寫得并不認真或是不夠專心,因而錯字就會比較多,而且字跡很難看。這時,媽媽就會否定這樣的作業,就要求他擦掉,全部重寫。慢慢地,李峰發現那樣的話他會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作業,會覺得更累。于是,他知道了媽媽所說的“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真正意義了。所以現在,李峰不但寫作業都很專心,經常得到媽媽和老師的贊揚,而且也懂得了做其他事也要一心一意,要專心,還要堅持。
父母不只是要求孩子做功課或讀書要一心一意,做任何事都應該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才不容易出錯或失敗,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評價微軟全球公司總裁比爾·蓋茨之所以成為世界首富,是因為他只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軟件。除了軟件,他什么也不做,以至于他的軟件做到了別人望塵莫及的地步。現在,全球知名的慈善機構“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負責人表示,在宣布2008年開始放下微軟公司日常管理的重擔之后,比爾·蓋茨未來將一心一意地參與慈善基金會的工作。
培養方法二: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般來說,孩子對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較差,所以要想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學習,父母就要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種準備,學習前也不要讓孩子玩新穎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戲,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平靜愉快的心情中開始學習。
關于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著名教育家陸士楨教授在《龍鳳出自父母手》一書中給家長這樣的培養方法:
“第一,要有符合孩子年齡特征的合適的桌椅板凳。這是保證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身心健康最基礎的要求。第二,光線充足,空氣流通。這點雖然簡單,但是很重要,城市里很多家庭能達到,但是也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第三,安靜,沒有騷擾的環境。有的家長讓孩子在屋里做作業,而她自己在客廳看電視,一邊看還一邊大聲說笑,不一會兒,孩子忍受不了就想出來看看電視。這時,家長通常就會非常嚴厲地呵斥孩子,讓他回自己的房間去做作業。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回自己房間做作業是非常不情愿的,他的心思都在電視上了,他會想:‘媽媽在那看什么呢?怎么會那么高興呢?我也想看看!’”
相信,父母都能從中受到啟發。當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還要注意,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屜柜子最好上鎖,免得他隨時都可能打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清理抽屜;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如地圖、公式、拼音表格外,不應張貼其他吸引注意力的東西。
培養方法三:給孩子一定的游戲時間
游戲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因為孩子都喜歡游戲,游戲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心情變得舒暢。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能夠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能夠較長時間持續保持這種狀態。
所以,在家庭活動中,父母要有意識的讓孩子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戲,比如玩拼圖、穿珠子等靜態游戲。可以從簡單的游戲開始,讓孩子享受完成的成就感,以訓練他短時間的注意力,再慢慢加大游戲的難度,延長游戲的時間,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耐力,進一步增進專注程度,使孩子在濃厚的興趣中,培養專注的能力。
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就非常重視給孩子一定的游戲時間。他平時很忙,沒有太多閑暇的時間,所以,就讓比爾·蓋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戲,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戲,如下跳棋、打橋牌等。玩游戲時,外祖母總是對小比爾說:“使勁想!使勁想!”她還常常為比爾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這些游戲都極大地激發了比爾·蓋茨的專注力。
有一點要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在玩游戲時一般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在孩子聚精會神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隨意打擾、干涉孩子,因為此時如果不斷干擾孩子,就會使孩子玩得不開心,從而不利于培養他專注做事的能力。
培養方法四:明確目的才能有效集中注意力
哈佛大學的埃倫·蘭格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實驗:把參加實驗的人分為3組分別欣賞同一幅圖像,第l 組:任意欣賞;第2 組:看圖像畫的是什么;第3組:看圖像時都去搜尋顏色及形狀的突出特征。每個接受實驗的人都分別觀看彩色圖像,22秒鐘后馬上按下按鈕,畫面消失。然后讓這3組人分別對這些圖像及其細節進行回憶。
結果顯示,盡管第3組需要做的工作最多,但他們回憶的結果明顯高于其他兩組,而且,和其他兩組相比,第3組受試者覺得自己的任務一點也不費力。怎樣解釋這一結果呢?第3組接受的任務是具體的,而且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可見,當一個人有非常具體的、有要求的探究目標時,對它的感受就深入得多,因為他全部的注意力、全部的感官和整個身體都為此做好了準備,也就是集中了注意力。對只需要在腦海中記憶圖像輪廓的第2組來說,布置任務的要求似乎太少了,對第l組受試者提出的任務也同樣如此。
實驗結果表明,要想讓思想變得積極主動并能集中,必須事先為它擬定有挑戰的、十分具體的任務和目標,并使自己排除一切干擾,才能一步步實現。
所以,明確目的能有效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因為注意力是為任務服務的,任務越明確,對任務的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務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和持久。由此看來,父母要想使孩子的注意力持久,就不能只是要求孩子做什么,甚至強迫他做什么。而要讓他知道這樣做的意義和目的,以此來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愿望。這樣任務明確,愿望強烈,注意力就能持久。
如果孩子完成任務后還想再學,父母也可根據情況適當增加一點,但要注意,一定不能因為孩子情緒高,就無限增加,那會讓孩子疲勞、厭倦、失去學習的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不集中。父母要懂得在孩子興趣正濃或剛開始降低時及時停止,使其留有余興,下次還想再學,這樣注意力就能持久不衰。
培養方法五:為孩子選擇適當的訓練專注的內容
父母為孩子選擇訓練的內容不要太難也不要太容易。太難就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和信心,無法理解注意力必然渙散;太容易又不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注意力也必然渙散。同時還要注意訓練要適宜、有度,防止孩子疲勞。
安吉娜·米德爾頓在《美國家庭的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介紹了一種“3分鐘”訓練法,這種方法被證明可以有效訓練孩子的專注能力。
皮奈特學習、做事不專注,他只愛看電視,玩游戲,對書本不感興趣。一天,父親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整好是3分鐘。皮奈特想玩那個沙漏,這時父親說,以沙漏為計時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3分鐘為限。皮奈特很高興地答應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3分鐘一到,便跑去玩了。但是皮奈特的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后,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3分鐘,但3分鐘過后,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皮奈特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3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皮奈特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皮奈特的父親用了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讓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某一對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習慣,也就自然而然變得專注了。另外,在培養孩子的專心精神時,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即使前幾次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也不要輕易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