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8種能力 獨立思考(2)
- 贏在起點:孩子從優秀到卓越的36種能力
- 張振鵬
- 3607字
- 2013-12-25 17:01:12
聰明的父母懂得啟發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都給孩子思考的機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使其自發地進行思考,這正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
父母要可以利用和孩子交流的機會,通過討論話題,激發孩子積極思考的興趣,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思考的過程,體驗思考的快樂,并獲得知識,培養孩子的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培養方法四:教孩子克服思考的習慣模式
有這樣一則故事,已經成為心理學家經常舉的經典案例:一輛卡車陷在了路旁的溝里,旁觀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救辦法,都集中在卡車或地溝上,但卻未能解決問題。后來,一個小孩提了一個培養方法,把輪胎里的氣放出來一些!結果,問題全都解決了。
可以說,無論是科學發明還是社會生活,都存在著許許多多這樣解決問題的例子,往往答案一經說出,就變得顯而易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朱棣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因此,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方式、別人忽略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想在學習上,想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項事業中獲得成功,都必須學會用與他人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學會用他人忽略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科學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不能得出答案,關鍵在于未能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或者在一開始就利用了錯誤的信息,或者未能將許多的信息聯系起來思考,而且在此基礎上陷入“直向南墻不回頭”的境地。要走出這種誤區,就要克服自己習慣了的思考模式,而要學會正確地思考。
父母要教孩子克服思考的習慣模式,就需要讓孩子學會全面考慮事物的優缺點,不要局限于自身的眼光;通過有意識的努力,確保他全面考慮與某項決定有關的所有因素;明確思考的目標、任務和真實目的……
總之,對思考來說,最為有害的習慣模式是在“此路不通”的道上一味重復。因此,要克服這一點,就要讓孩子始終保持頭腦的開放狀態,以接受新的組合,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重復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企圖上。
培養方法五:教孩子開闊思路,嘗試新途徑
當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父母就要教孩子在慣常的思路之外尋找可能性。當年,愛迪生在尋求電燈燈絲時,曾經試驗了幾千種材料,包括軟木塞、魚線和柏油,他最后用了一條碳化卡紙才獲得成功。
教孩子開闊自己的思路,要讓他想象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包括那些原來覺得辦不到的或者荒唐可笑的事。允許思路自由馳騁,并先接受它所觸及的一切,然后再靠正確的感覺和判斷力進行篩選。比如,在思考一件事情時,孩子還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選擇方案,也許正是因為他不必要地限制了自己。擺6根火柴的問題就是典型的一例:桌上放著6根火柴,要求把它們擺成4個等邊三角形。一般來說,孩子會斷定,用6 根火柴根本無法擺成兩個以上的三角形。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他說并非在二維空間解決這個問題時,孩子就會突破限制,就會豁然開朗,答案突然就會變得一目了然:可以搭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四面體,它的每一面都是一個等邊三角形。
父母也要教孩子嘗試新途徑。美國著名生理學家諾爾曼·梅爾博士說:“在尋找答案時一個人所選擇的方向,取決于他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在一項實驗中,梅爾博士交給受試者一個任務,讓他們設法把懸掛在天花板止的兩根長度不同的繩子的末端系在一起。繩子所在的位置使受試者握住一根繩子的時候,就無法夠到另一根繩子。一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問題看成是手能延伸的長度不夠,于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向”就是尋找一根棍子來延長手能夠及的范圍。另一些人把問題看成是繩子長度不夠,于是便想方設法將繩子加長一些,但這兩條路都沒有走通。某些受試者終于想到,可以設法讓一根繩子跑到他們的面前來。他們在長繩的末端拴上一件東西,讓繩子像鐘擺一樣搖蕩,當繩子向他們蕩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把繩子抓住,并把它和短繩系在了一起。
從這個實驗中,梅爾了解到,善于思考的人如果發現此路不通,不會鉆牛角尖。相反,他們會從一個方向跳到另一方向,直到找到一個答案為止。
培養方法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創造,并運用新方式解決問題,并探索未知活動的思維方式。其中,新穎性、獨創性是創造性思維所固有的特點。如果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
美國學者戴維斯在第22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歸納提出具有高創造性的人的人格特征:“獨立性強,敢于冒風險,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負,不輕聽他人意見,對于復雜奇怪的事物會感受到一種魅力,而且,富有創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藝術上的審美感和幽默感……他們的興趣愛好既廣泛又專一。”
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讓思考成為孩子的習慣,讓他多多留心身邊的一切。這就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自然現象、日常用品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富有啟發性的原型,為孩子開啟創造的源泉,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告訴孩子,如果他有什么有創意的想法就去勇敢地嘗試吧!只有敢于嘗試,才能有創新的思維,一個人的創新能力是和他敢于嘗試的程度成正比的。也只有敢于嘗試,用創新的思維把心中的“不可能”才會有今天無數的“可能”!孩子敢于“異想天開”,這些都會有助于他在解決問題時善于從多方面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父母也要注意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一般來說,敢于發表意見的孩子的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業比較透徹,所以,要敢于在公共場合暢所欲言,即使是錯誤的觀點也不怕。
培養方法七: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經驗
很多時候,孩子不能很好地思考,這并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邏輯思考或推理的時候,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而無法得出正確結論。所以,父母要積極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經驗,促使他產生廣泛的聯想,從而拓展思維領域。
一般來說,孩子的知識和經驗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讓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促使思維靈活和敏捷。
俄國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因為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對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但他本人不僅僅是懂化學,還對物理、氣象等科學領域都有廣泛涉及,正是這些知識,幫助他制定出了元素周期表。
培養方法八:教給孩子思考的方法
思考方法很重要,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父母要根據孩子處于直觀形象階段的思維水平,教給他一些適合他年齡特征的方法。
1. 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歸納法從特殊到一般,優點是能體現眾多事物的根本規律,而且能體現事物的共性。比如,小高斯在計算老師出的題1 + 2 + 3 +……+98 + 99 + l00=?時,采用的思考方法就是歸納法,他是這樣進行的:共50 項:50×101 = 5050。采用這種歸納法,就很容易解決問題。
父母要告訴孩子,歸納時要抓住事物的關鍵。例如,從男人、女人、成年人、孩子、白人、黑人中歸納他們都屬于人;從汽車、火車、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等歸納出“車”的概念。這些都是用了歸納的方法。
2. 類比法
類比是由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而聯想到另一事物,并進行比較。比如,鳥與飛機,它們都會飛,由三角形到四邊形,由直線想到平面等,類比是通向創造發明的一條重要途徑。
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通過類比而實現的。比如,20世紀6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仿生學,就是建立在類比推理的基礎上。收音機潛水艇的發明,就是從鳥的飛翔、魚的浮沉,經過類比聯想,觸類旁通而獲得的。孩子如果善于應用類比和歸納,就很可能成為21世紀的發明創造人才。
3. 分類法
分類法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法。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歸成一類。這樣有助于孩子從整體上掌握某一類事物。分類時,要讓孩子明確不同的分類標準,分的類是不同的。如三角形,如果按邊是否相等可分為:等邊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如果按角的大小可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見,分類標準是前提。
確定分類的標準后,就開始對事物進行分類。如果把每一類的事物都想全,如把昆蟲這一類的事物都想全,如把昆蟲按會飛與不會飛來分,那么會飛的昆蟲這一類中就包括蒼蠅、蝗蟲、蜻蜓、蜜蜂、螞蟻,還有蟬、螞蚱等。當然,分類中能否想得全面,與孩子的知識水平有關。父母要讓孩子在自己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4. 抽象與概括
抽象與概括是對一類事物進行分析,總結出主要特征的一種方法。小學里低中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抽象和概括一般都是借助于實物和直觀形象而進行的。孩子開始學數字時,是在認識具體實物(如蘋果、玻璃球、小木棍)數量(一個蘋果、兩個玻璃球、三根小木棍)的基礎上,逐漸拋開實物,抽象出數字“1、2、3、4……”的,同時也弄明白這“1、2、3、4……”是代表事物數量多少的符號。這就是直觀的抽象、概括。
到了高年級,孩子的語言水平有了一定發展,能理解文字、符號的意義,這時,孩子就要借助于這些文字、符號,圖像,幫助他自己進行抽象概括。通過訓練,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概括水平。